重生京城太子爷: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最焦虑的20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0:52

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最焦虑的2010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 07:1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于建嵘2010年12月3日在北京大学 刘震摄

  于建嵘 “最焦虑”的2010

  赵杰

  2010年11月,48岁的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怒了,一怒而走红网络。

  直接把于建嵘怒火点燃的是江西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关于此事,于建嵘在微博中描述道:“昨晚深夜赶到万载县,今天给700多人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刚才吃饭,县委书记言称,为了发展,就得拆。我怒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最要做就是确保个人权利。他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我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

  在于建嵘看来,这是捍卫公民基本权利的斗争,并非一时冲动针对陈晓平个人。

  今年3月份,他的心被一位跪地不起的老农深深触动了,埋下了11月发怒的导火索。

  一天凌晨,天尚未放亮,于建嵘的家门就被敲开。敲门者是一位老农民,进来就跪下,哭诉自家房子要被拆掉了,希望于建嵘能帮他一把,否则一家人将身无居所。“他就那样跪在我家里,我心里特别特别难过。”于建嵘说,这个老农的房子是祖祖辈辈住下来的,并不是违章建筑。“如果一个农民天天只想着保护自己的房子,那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30多年前,在于建嵘6岁到13岁整整7年里,由于没有户口租不到房被母亲带着到处流浪,“全部的家当就是一个锅、两床被子,母亲用一个平板车一拉就走。”

  “最焦虑”之年

  身材不高的于建嵘走路很快,一提起拆迁话题很容易就激动起来。“今年(2010年)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大拆。”7年前曾获得“为了公共利益诤言奖”的于建嵘说,他并不反对因发展需要依法进行的合理拆迁,但是坚决反对践踏老百姓基本生存权利的强行拆迁。

  2009年岁尾已经有了著名的北大法学院五学者公开上书,要求修改拆迁条例。“他们当时讲的是城市拆迁问题,但是今年触到了这个社会最低的底线,就是农民的基本生存底线。”于建嵘认为,当持有公权力的一方为着短期利益要损害老百姓、尤其是除了房子没有生活保障的农民的生存权利的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讲,大家都要出来讲,否则将来真的是要有祸了。”身为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问题的调研专家,他认为当社会现实与基本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有责任讲出来,否则将愧对历史。这对于公共知识分子而言,是严重的失职,“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司法如何承担起公平公正的重担”。

  回顾这一年,他的语调从高亢走向低沉:“实际上今年是我最焦虑的一年,也是收效不大的一年。参与推动的一些地方政改也都失败了。现在又天天吵架,心里特别焦虑。”

  不做道德典范

  10月8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党校讲课;10日上午江西公安厅,下午南昌公安局;11日—14日清华、人大、北大、清华;15日山西编办;19日厦门大学;20日广西编办;22日杭州市委党校;23日山东大讲堂;25日浦东干部学院……

  以上是于建嵘给《中国新闻周刊》出示的2010年10月份讲课表,“除了长假和一天休息,其他每天都在到处讲”。

  于建嵘坦言,他有时“真的不想去讲了”,但是,“我想了一下,自己没有别的本事”,于是,只有硬着头皮讲,希望让更多的地方官员和相关主管单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推进解决问题而不是与老百姓对抗。

  他3个月前刚刚出版了《抗争性政治》一书。他认为,当今,国家和社会之间依然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导致国家不断侵入社会领域,‘合法’掠夺社会拥有的正当利益”,从而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他著此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划定涉及冲突的各个因素的清晰边界,从而使得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冲突。

  于建嵘有些遗憾地说,由于到处讲课,他这一年疏于学术研究,“有点不安分”。但是,在静态的理论研究和动态的奔走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甚至称“我在想明年是不是开着车到处去揭露”。

  “但是估计无法实现。”于建嵘说完,自我解嘲地哈哈大笑。

  不管怎样,无意树立道德典范的于建嵘,用他的“火爆”脾气在虎年之尾彰显了自己的活力。他说他要寻找填补社会裂痕的办法和合力;他说这一年如果别人评价他的时候说“他,于建嵘,讲了人话”,他就满足了;他说他不考虑有权者、有闲者和社会舆论对他的评价,“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