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虚荣:改革十年 我们十岁 [2008年04月28日 09: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53:47

1998“地雷阵”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20个周年在新任总理朱镕基如此决绝的词句中启航。
  此时,亚洲金融风暴已经席卷中国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人民币汇率危如累卵,中国经济在危机边缘。
  朱镕基界定了这一任政府工作重点,即“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一个确保”,是确保1998年GDP增长8%,通货膨胀率小于3%,人民币不贬值。“三个到位”,是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三年内彻底改革金融系统,中央银行强化监管、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目标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在三年内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五项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
  迄今十年之后,“一个确保”已成故迹,人民币吊诡地面临着同样巨大但完全相反的压力。“三个到位”见仁见智,但十年之后又见政府机构改革,再次提醒人们政府自我改革之难。至于“五项改革”,大多数至今仍然处在进行时,个别甚至有向来路寻故智的可能。
  尽管如此,人们忘不了当年的朱镕基及其“地雷阵”壮语——一位有铁腕与担当的总理,面对内忧与外患。事实上,一年之后,中国“入世”谈判骤然加速,伏笔在这一天应已埋下。以危机促改革,这一幕似曾相识。
  我们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记录,也从这一天开始。1998年4月18日,《财经》杂志创刊。

  “当经济列车隆隆向前的时候,我们将关注在车头里的人们,我们深知,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手法,将深刻地影响到前进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将关注车厢里的人们,不管他们坐的是软卧还是硬座,哪怕只是手持一张站票,我们知道,经济成就的意义,就在于绝大多数人福祉的进步;我们将眺望前进的方向,也将审视向远方逝去的轨道。我们相信,反省过去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我们为诚实的成功者鼓掌,我们也向经济生活中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伸出手掌,我们认为,转型的欢乐与痛苦应由公正的规则来衡量。”
  ——《致读者》1998年第1期(创刊号)

  “琼民源,有人称为中国股市‘心口永远的痛’。这场噩梦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谁为琼民源负责》1998年第1期(创刊号)
  中国证券市场第一篇重量级调查报道

  “6月21日、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两天之内接连关闭了海南发展银行和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前者是中国第一家被关闭的商业银行,后者一度是四大投资公司之一。央行连出重手,整顿金融的决心表露无遗。”
  ——《海发行:创纪录沉没》,《中创:急风险浪不归路》1998年第4期
  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整顿金融系统的先声

  “少数高层人士受司法调查,整个公司与国泰合并,中国最大的券商命运陡然改变,原因何在?关注君安事件的实质,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君安的股权结构本身。”
  ——《君安震荡》1998年第5期
  关于中国金融机构内部人控制的第一篇深度报道

  “自1992年至1998年六年中,中国粮食收购款产生了2140亿元的窟窿,平均每天近1亿元,为什么?”
  ——《2140亿窟窿》1998年第7期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此问开始

1999播种

  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却面临严峻考验。亚洲金融风暴着陆中国。1999年1月10日,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因欠下百亿外债无法清偿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大型金融机构。在此之前,另一家广东省大型“窗口公司”粤海集团宣布进入债务重组。亚洲金融危机终于直接冲击到改革开放以来与外部资本市场接触最为密切的广东省。
  以此为先声,全国上百家信托投资公司、数十家地方政府在港“窗口企业”进入了全面的重整。人人心中都知道这只是序曲,更大的挑战在后面,在国有银行。
  这一年的大事仿佛都发生在上半年。
  不事声张但意义非凡。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全国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所办企业、中央党政机关所办企业先后实现大规模脱钩。上万家军警政法机关下属企业以及530家中央党政机关所办的非金融类企业与原机关脱钩,构成了中央下决心划清“市场是市场,权力是权力”这一盘棋中步调一致、前后有续的布局。再过数年,一个新的国资管理体系将由此脱胎而出。
  春节前后,广受期待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终于出台,“一分为三”(固话公司、移动公司、寻呼公司)的计划获国务院批准。这不仅揭开了中国电信业十年三重组的大幕,也为其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选择提供了模板。此后的石油天然气行业重组,已是呼之欲出。
  1999年的夏天,一个洋词“MBO”(经理层融资收购)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代名词。非国有经济的标志性企业之一——四通集团选择了以这一方式来厘清并变革企业产权。这一变革最终没有拯救四通集团,但从其路径中获得灵感者则不计其数。
  四通喘息之时,四通出资组建的新浪网公司正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今天看来,比互联网浪潮更重要的,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兴企业成批地崛起:在市场资本支持下,以技术为驱动力,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均与国际接轨。这些企业将主导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舞台——无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
  也是在这年夏天,一次人造“井喷”行情震动中国证券市场。八大“救市”利好支撑下,指数一举上涨20%。“政策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从来就有,但从那以后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519”。时至今日,每逢熊市,就有人念念不忘再来一次“519”。
  最意想不到也可能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冲击发生在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袭击。国内民众抗议活动范围之广、程度之烈,为中国十多年来政治历史仅见。这一事件使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如果说此前20天中国总理朱镕基访美、两国就中国“入世”达成协议只差临门一脚,“58”事件之后,似乎又变得遥不可及。
  所幸这只是表象。这一年间所播下的种子,收获来得比想象还快。

  “1998年7月,江泽民宣布‘中国军队不再经商’。近五个月后,1998年12月15日,全国军队、武警部队所办的经营性企业全数完成脱钩。中国军队正式退出商业领域。与此同时,两院三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安全部所办企业——脱钩工作也进入最后阶段。”
  ——《军队驶出商海》1999年第 1期
  权力之手退出市场的关键一步,开启数年后国资管理新体制之门

  “现在看来,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窗口公司’融资模式,必须从体制和游戏规则上改弦更张。我们现在当然本着尽可能减少各方面损失的原则来处理广信、粤企问题,不过我们并不指望、而且市场形势也不容我们指望未来广东经济的融资渠道仍然以原来的‘窗口公司’模式为基础。以广东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建立独立的企业债信的初步条件。我相信,我们将尽快建立起新的信用,那主要是靠企业自己、靠经营管理、靠财务状况去赢得信用。”
  ——《王岐山纵论广信粤企事件》1999年第3期
  当时的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王岐山接受专访,谈广信破产与粤企重组。今天他已升任国务院副总理

  “信息产业部提交的方案国务院基本上已经批准了。总体上讲,中国电信将按专业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无线寻呼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和固定电话公司;还有一家卫星通信公司,它的资产原来就不在‘中国电信’之内——这样合计起来,原邮电部所属的通信企业就成了四个独立的、服务业务各有侧重的电信公司。方案既定,信息产业部现在正在抓紧实施。按照计划,今年要在操作层面上完成这一架构。”
  ——《吴基传详述中国电信业重组方案》1999年第3期
  在中国电信业打破垄断前夕,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接受专访,详述信息产业部确定并已上报国务院的中国电信肢解方案。谁能想得到,今天由中国电信分拆而来的中国移动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最大电信运营商?

  “从今年5月19日起,沉闷已久的中国沪深两地股市突然‘井喷’。特别是5月26日长虹、深发展等老牌绩优股调头而上,更被某些观察者视为市场发生质变的标志。然而,眼前的形势真的已经是反转而非反弹吗?其深层原因何在?而且,纵使此番市场行情由‘熊’而转‘牛’,那么中国股市本身又在走向何方?”
  ——《股市大反转?看上去很像》1999年第6期
  十余年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政策市”

  “如果一切顺利,市场普遍预测,新浪的上市会在年底前完成。经过了那么多曲折和期待,国内业界目前多希望此番新浪上市之旅能够成功。如果这回新浪和王志东做成了,就有了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网络公司在NASDAQ的第一次凯旋。不管怎么说,中国还是需要这样的第一。”
  ——《新浪“政变”》1999年第11 期
  用新技术和新制度武装的新兴私营企业崛起

2000“深水区”

  早春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建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此后入宪的“三个代表”理论。这一自我认知极具关键性意义,它将决定执政党如何认知中国在新世纪的政经发展前景。
  最大的惊喜发生在5月——仅仅一年之后,中美就挥去了“58”事件的阴影。5月24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授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这意味着中美关于中美“入世”谈判终于扫清最后障碍;几乎与此同时,中欧关于中国“入世”谈判也在北京达成协议。虽然中国正式“入世”还要等到一年多以后,但已再无悬念。
  当年秋天,股市以狂热的上涨来纪念它的十岁生日,上证综指创下2119点的纪录,股票总市值超过4.6万亿元,开户投资者突破5600万户。对证券市场持续关注的《财经》杂志则在喜庆之中,发出了“不要以今天的快感换取明天的麻烦”的警言。
  在庆贺与反思中,中国股市开启了一个起点。以《基金黑幕》为标志,“监管”正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监管二重奏中的强音。也正是自这一期起,《财经》杂志采用了今名,成为一本有独立刊号的杂志。
  医疗改革在2000年产生巨大成果,以《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标志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框架浮出水面。房改、社保体制改革亦有建树。但更恰切的说法是,这一年公共政策领域的改革,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更好地发现问题。真正的推进有待将来。
  在林林总总的各个行业中,互联网当之无愧地拥有2000年。这一年是美国互联网企业黄金时期的最后一年,却是中国互联网黄金时期的元年。伴随着剧烈的中国电信业改革,中国互联网企业成建制地兴起。这批真正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企业量级还轻,但有着与其体量完全不相称的对旧体制的巨大冲击力。
  真正的“巨鲸”也在这一年下水。风雨飘摇中,中国石油于3月间在美国、香港两地力克不利市况而勉力上市,开启了中国大型垄断行业国企重组上市的第二波也是势头更猛的一波。随后,中石化、中海油鱼贯登场。
  下一个垄断行业改革呼之欲出。当年11月,电力改革调整思路重新出发。由国家电力公司主导的自我改革进程中止,易之以当时的国家计委主导。电力改革之难不必多言,但在当时国有垄断行业改革高歌猛进之时,谁也没有想到,电改竟是如此之难,到今天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程。

  “走出(收购香港电讯)第一步的,主要是我的几个同事。关于这次收购,我们曾在较早的时候谈过。我当时觉得,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拿下来呢?过了节,同事们拿出了一个收购香港电讯的方案。从同事们的报告中,我觉得确实有机会,于是回到香港,决定做这个收购。”
  ——李泽楷在《李泽楷谈互联网》中谈收购香港电讯始末。2000年第4期
  事后看来,香港电讯收购案既是李泽楷成就的顶峰,也是其声望的滑铁卢,它完整地折射了互联网高潮及其破灭

  “证券投资基金在一只股票股价高位接盘的情形在市场上并不鲜见。一个场景在市场口口相传:在热气腾腾的桑拿浴房中,谈判的双方‘坦诚相见’,没有录音或者泄密的可能,希望基金接盘的机构开出价码,‘每接我一股,我给你个人一块钱’。据说,基金高位接盘的市场行情是:每股一元起,甚至有每股十元的情形。全部现金,支付给个人,不用任何单据与签字。不少拥有巨额资金使用权的基金经理都有机会接到这类约会的电话和来访。”
  ——《基金黑幕》2000年第10期
  第一次揭示当时中国所有十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基金中,绝大多数存在市场操纵行为。这是关于中国证券市场黑色一幕的史无前例的震撼性报道

  “此前一直由国家电力公司推进的‘四步走’方案何去何从,一时成了未知数。敏感的人预知,一场新的电力体制改革大幕就要拉开,同时一场急风暴雨即将来临。”
  ——《电力改革:重整后出发》2000年第12期
  从那以后的七年多时间里,没有比电力行业改革更能充分地说明,不彻底的改革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而后者必然会阻碍改革继续推进

2001惊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新世纪的第一年,“变”字最恰当不过。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从这一年《财经》两篇封面文章的标题,即可看得分明:
  ——《911惊变》。当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事件,是足以撼动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变。
  ——《中国变法》。这一年的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的决定。经过15年漫漫历程,中国终于跨入世贸组织大门,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上。“入世”不是一次性的交易,更是一种范式的转换,是世界市场与中国市场第一次的整体对接。随着“入世”后对外贸易的日趋频繁,世贸组织公开、透明、公平的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引入中国;而这些渗透着宪政、产权保护和自由贸易精神的原则,给中国现行机制带来相当程度的冲击。这是继上个世纪初清末修律以来,中国对西方法学精神的一次重新体认。这场“变法运动”从一点一滴地重构法律平台出发,由表及里地重塑中国的市场结构和社会机制。今天,中国“入世”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但这场“变法”仍在途中。
  《财经》自身也在变。从这一年的10月开始,杂志从原来的月刊变身为半月刊。变中不变的,则是一贯秉持的对证券市场的理性观察。这一年,《财经》近三分之一的封面文章仍围绕证券市场展开——《股市忧思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银广夏陷阱》《证监排雷》,在证券市场掀起巨大波澜。证券市场退潮之后,露出了丑陋的断层。
  事后看来,这一年最大的事件,是6月间国务院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而又在10月间突然叫停。这是破除中国证券市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障的努力第一次付诸实施,且以失败告终。五年之后,它以“股权分置改革”之名卷土重来;到2007年中国证监会宣布股权分置改革获得成功为止,人们目睹了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涉及所有数千家上市公司的分类股东谈判,最终以非流通股东赎买流通权告终,其间对应的是上万亿元资产的转移。无法想象得到的是,他们很快就会被要求付出更多的代价。

  “从组织资金进入企业筹划重组,到在二级市场控盘指挥,再到直接通过新闻舆论为自己造势,吕梁身兼三大角色轮转自如,毫无‘防火墙’意识也毫无遮掩。此时的吕梁,其实已经成了中国市场上三位一体的‘超级庄家’的典型代表。”
  ——《庄家吕梁》2001年第2期
  那一代超级庄家们的溃败自吕梁始,一直到2004年夏“德隆系”垮台为止,才算画上一个休止符

  “仰融,上海华晨集团董事长、金杯客车董事长、美国香港两地上市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晨控股董事长——在他以少见财技打造汽车实业的背后,是一个包含至少四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并仍在快速扩张的华晨迷宫。”
  ——《华晨迷宫》2001年第4期
  作为一类性质极其独特的企业形态,华晨终于在两年后以国有化作别灰色状态

  “真相终于清楚了,再清楚不过了: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银广夏陷阱》2001年第9期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操纵的一个调查报道范例,银广夏这家当年在沪深市场上流通市值排名第二的上市公司,从此崩塌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终于找到了新的敌人:恐怖主义。美国的新世界观正在形成,这将如何重塑美国,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911惊变之美国:新敌人和新世界观》2001年第12期
  七年之后,答案已经呈现,美国陷入“单边主义”,中国获得难得的外部平静环境

2002不平淡

  “入世”第一年意外平淡。
  这是股市泡沫于2001年破灭之后的第一年。中国的证券公司们其实已经普遍地陷入了危机,尽管在2002年还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这一点。鞍山证券在秋天成为首家被关闭的证券公司,接下来被托管和关闭的同行若过江之鲫。这一过程要持续到2005年初。到那时,几乎所有老牌新锐证券公司都将难以为继。泡沫的代价,人们其实不陌生。
  一个震动金融界的案例证明了国有银行改革之刻不容缓。原中行行长王雪冰在春天因卷入中行纽约分行案而下台,并最终入狱。王雪冰成为第一个因腐败落马的四大国有银行行长——但不是最后一个。再过两年,建行董事长张恩照将重蹈覆辙。
  这一年,人们都在等待秋天的中共十六大上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政策面出现了可以理解的半空白期,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出现了真正的盛世景象:由于开始试点免除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类对农民征收的税、费,中国农民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机会免于来自官家的税负。古老的“黄宗羲定律”第一次被打破。接下来的数年中,试点如期扩大到了全国。
  还有一个更大的亮点,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与之相伴:外贸在这一年出现想象得到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跃居全球之首。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早在人们算中,但速度之快则超出所有预期。“入世”催动中国在21世纪初年发生巨变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首先最高层领导人要有这样的愿望,即确保在重大问题上不会发生腐败。其次,当涉及国有资产私有化时,一定要确保透明度和极大的公开性,并使之可以接受调查。这样做才有可能遏制所谓的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接受专访时说。《沃尔芬森看中国改革》,2002年第13期
  沃尔芬森认为,反腐的惟一出路在于依法治国

  “早在1997年就已资不抵债,为什么迟至2002年才撤消。”
  ——《生死鞍山证券》2002年第17期
  在未来数年中,这个问题将在不同案例中一再被问起

  “《农村土地承包法》刚刚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意味着农民对于土地长期而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从此将拥有法律的保障。”
  ——《新土地革命》2002年第19期
  围绕土地的权利之争仍将主导城市化的进程

2003危与机

  2003年春天,SARS突袭及其应对,不期然地成为界定新一届中国政府政治品格的测试。SARS来袭势头之猛及在倾国之力防范后于初夏退去之疾,同样令人吃惊。
  《财经》记者始终奔波在报道SARS的第一线,相继两篇封面文章《危险来自何方》《SARS西侵》,是对这场“国难”的忠实记录。有关SARS的报道贯穿了全年。在SARS肆虐最严峻的时刻,《财经》更史无前例地连续四周推出《SARS每周调查》。所有上述内容,此后集结于由钟南山作序的《SARS调查——一场空前灾难的全景实录》一书中,成为《财经》对这场抗疫之役的历史见证。因在SARS报道方面的突出战绩,《财经》获得美国国际调查新闻协会“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再过两年,同样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将再现于《财经》对禽流感的系列报道之中。
  SARS疫情使这一年的中国经济走出了“U字型”,而后,SARS时期的快速上扬,一举结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调整恢复期。不仅如此,几乎一夜之间,中国人发现自己要面对陌生已久的经济过热!从其时到今天的近五年间,GDP增速过高、房地产过热、出口顺差过大,中国人开始熟悉另外一套烦恼。
  当年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词的“科学发展观”。如果说数年前的“三个代表”定义了执政者的自我认知,“科学发展观”试图重调执政者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目标函数。经历过危机的中国变得更加成熟。

  “自中国发现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五个月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致病真凶。然而,过去数月来海内外科研人员为探寻病原所走过的足迹,以及中国政府层面、舆论层面对这些足迹的认知和反复,足以使人回味再三。”
  ——《危险来自何方》2003年第8期
  这篇封面文章面世于2003年4月20日。同一天,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因承担掩盖SARS责任而被免职。也开创了本届政府高官问责先例。自那以后,中石油开县井喷、松花江污染事件,均有主管正职官员下台

  “辽宁海城‘豆奶中毒事件’只是中国食品问题的冰山一角,后者面对着庞大却难称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没有人真正知道中国的漏报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科技部食品安全重大事项首席科学家陈君石说。”
  ——《食品安全 脆弱的神经》2003年第11期
  再过四年,中国食品安全演变成为国际事件,并可能动摇“中国制造”的根基

  “十年的时间,周正毅从一个饭店小老板迅速蹿升为控制上百亿元资产的富豪,又在刹那间沦为全国瞩目的金融案中人。‘他暴发的速度还是比不上幻灭的速度,’一位曾经十分接近他的人如此评价周,‘他的下场一点也不让人吃惊。’”
  ——《周正毅兴衰》2003年第12期
  昔日的“上海首富”周正毅于2003年夏天折翼。但几乎与此同时,日后掀起上海官商两界更大波澜的张荣坤登场了

2004调控之外

  “宏观调控”是这一年的最强音。通胀创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纪录,油电煤运全面趋紧,大范围停电频仍。“没有温度的高烧”,是经济学家们在当时的《财经》杂志上为经济作出的诊断。把紧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鲜明特色。
  也是从这次宏观调控起,自市场经济转轨以来逐渐式微的国家计委-发改委重新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每一届政府都有一个被称为“小国务院”的超级部委,1998年到2003年是国家经贸委,2003年以后则是国家发改委。
  江苏铁本钢铁公司成为这一轮宏观调控最大的牺牲品。这家民营钢铁公司及其创始人命运的突然转折,最充分地说明了“钢腕”行政调控的力量及其带来的损伤。一直要到2007年,民营钢铁公司才逐渐恢复勇气,重提扩张与行业整合,但主角已然易人。
  也是在这一年,央行在应对多年通缩之后终于祭出反扩张性的工具,相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于秋天加息,结束了中国存贷款利率长达九年的持续下行。就在央行宣布此次利率调整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财经》的独家专访。此后,他还将多次走上《财经》杂志的封面。到2008年为止,在他的治下,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消息,多到令人麻木。
  国有银行改革在年初起步。450亿美元外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揭开了国有银行重组上市的序幕。决策者宣布这是破釜沉舟,别无退路。他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仅仅两到三年后,这些注资资本竟然在账面上获得了极为辉煌的财务成功。只不过国有银行自身的改革是否同样成功还需经过检验,也许是一场危机的检验。
  中国“入世”进入第三年,行业的真实开放度恰与改革进展成正比。有些行业已经悄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重点行业”坐享“保护期”之荫庇,遭遇冲击有限,改革步伐也相对缓慢。
  这一年,证券业全行业陷入危机状态。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史称“国九条”),证券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财经》封面文章“券商生死劫”记录了一个行业在严冬的挣扎。也在这一年,高盛曲线“买门票”进入中国,又产生了一个危机推动开放的新案例。证券业一年后起死回生,这个准入限制最烈的行业进一步开放的机会之窗关闭了。
  这一年出现了真正的盛世景象:免除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类对农民征收的税费,已从13省试点迅速扩展到全国,中国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免缴来自官家的税负。古老的“黄宗羲定律”被打破。
  关于农业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18年后重新出现,给九亿中国农民带来福音。当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0元,实际增长11.4%,这是自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但不可否认,城乡差别仍在拉大。
  “和谐社会”成为执政者政纲,但不可否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强行征地拆迁、收入差距过大、部分群体就业困难等等,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004年最痛心者莫过于各地频发矿难:大安山矿难、大平矿难、平顶山矿难、陈家山矿难……。《财经》杂志推出年度话题“矿难探源”,指出昔日的“小煤窑之难”转为“国有大矿大难”并非偶然,且后果更为严重。从此起,《财经》每年最后一期都会推出“(年度)特别话题”,确定当年一桩有广泛影响的持续性事件、一个具有纵深度的主题,调查与反思,鉴往知来。

  “4月14日上午10点,本刊记者拨通了德隆主脑人物唐万里的手机,唐万里一言不发,待记者作完自我介绍,便挂断了电话。德隆另一主脑人物唐万新向来极度低调,此时手机自然更无法拨通。夫复何言!”
  ——《德隆神话终结》2004年第8期
  集中持股,高息委托理财,同步操控上市公司与二级市场,那一代庄家代表终于最后一个倒下。一个庄家时代结束了,但庄家们还会再来

  “在外界看来属于‘高盛进入中国’的这项计划,其实包括着更深的内涵: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这正可成为以市场化手段处置风险的新创举;而正因行动主角是外资大行,这一尝试的意义又可超出以往,成为中国证券业改革变局中的一大突破。”
  ——《高盛进入中国》2004年第15期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成败陈久霖》2004年第24期
  再过一年,国储局期铜巨亏事件,将以6.06亿美元损失打破亏损纪录

  “我们永远不要这样带血的煤!”当时国家安监局局长王显政在处理事故过程中曾怒斥。
  ——《矿难探源》2004年第25期
  如果义愤不能解决问题,什么能够?

2005多主角

  2005年7月21日是周四。晚上7点,一个闷热的夏夜,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改。官方的术语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们朴素的理解是,人民币一举升值2%,且持续升值的大门已经敞开。随后,“破八”、“破七”只是时间问题。次日截稿的《财经》杂志封面文章“人民币解冻”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同时刊载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专为《财经》所撰文章“汇率机制改革与转变思维模式”。
  中国的银行业重组在这一年达到高潮:建设银行年内完成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成功上市,为跟进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树立模板。截至当年10月末,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
  不过,人民币不是这年惟一的主角。自2003年即露出苗头的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这一年骤然肆虐,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国等周边国家已受到冲击,中国亦不得不直面危险。尽管早从2004年即陆续有报道,《财经》记者在2005年秋冬之际来到湖南省查证12岁女孩贺茵的死因时,官方还没有宣布她死于禽流感。当时的一些现象让人联想起两年多前的SARS。而再过两年,中国科学家终于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禽流感出现了“有限人传人”。禽流感的威胁并未退潮,它还在,更危险。
  当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松花江水受到严重污染,哈尔滨市停水四天。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成为又一个被问责下台的部级官员。松花江污染事件成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兴起的一个分水岭。日后的厦门民众抗议化工厂设址事件,可谓肇源于此。

  “东北高速近3.3亿元人间蒸发,以及由此引出的重大资金窃案,凸显出中国银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流程改造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东北高速谜团重重》2005年第2期
  两年之后,失踪两年的犯罪嫌疑人高山在加拿大温哥华重新露出水面

  “在美国加州,一场司法较量正在展开。一名58岁的中国金融界高官于大洋彼案卷入一起涉嫌贿赂的经济讼案,其金额高达100万美元以上。”
  ——《张恩照美国被诉》2005年第6期
  时任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最终因受贿415万元,获刑15年

  “所有这些事情,最终都将回到同一个根本点上来,即你们如何管理中国崛起的进程。”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说。
  ——《布莱尔谈中国崛起》2005年第19期
  崛起中的中国与准备迎接其崛起的世界大国互信之难,从2008年初夏的奥运火炬全球传递中看得分明。惟其如此,更需努力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苯胺车间爆炸事故,导致80公里长的高度污染水团顺松花江而下,威胁黑、吉两省数百万民众,甚至可能波及中俄关系。在这一环境污染‘大事件’发生的前十天,真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松花江之痛》2005年第24期

2006大案

  房价调控的话题,从年首争到岁尾,能想象得到的利益各方悉数登场。与此相同步,则是房价从年首涨到岁尾,即使《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于年中收紧土地“闸门”。房地产泡沫会怎样破灭并不难预言。《财经》封面文章“寡头之盟”,揭开北京森豪项目长达13年的烂尾史,让人们看到一股汹涌的金融暗流——它承载着金融-地产寡头集团转过各个险滩,最终在泡沫破灭时搁浅。房地产泡沫会在什么时候开始破灭,则是一个难得多的问题,事实上,直到2007年末,才在一些城市看到了房价“拐点”的影子。
  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若干原则和战略部署。
  在此之前,上海度过了多年来最不平静的一个夏天。以原上海社保局局长祝均一被查为导火索,上海社保案于7月间案发。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社保资金挪用案,成为最挑动人们神经的年度政经话题。《财经》封面文章“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于8月底面世,全面揭开了上海社保规模浩大的投资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寻租“灰幕”。
  再过一个多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免职、立案检查,十年来中国最大腐败案达至高潮。至2008年4月陈良宇18年有期徒刑判决生效时,已有数十名上海政商闻人走上了审判席,其中也包括张荣坤。这名上海滩的年轻冒险家没有接受19年徒刑、16亿元罚没的命运,提起了上诉。
  年底,卸任一年零六个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央纪委“双规”。《财经网》首先发布了这个消息。在此之前的大半年里,“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先后震动全国,人们对郑筱萸手创的药监信心全失。次年5月,郑因受巨额受贿与玩忽职守罪被判死刑,并立即执行。一年多以后,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十年前从卫生部分离出来的药监局重回卫生部。十年轮回间,其间夹杂着以郑筱萸为代表的药监系统“窝案”。郑筱萸主政中国药监七年的教训是,如果离开独立、专业、公开和制衡,从监管权到寻租权仅一步之遥。

  “有两种改革,被动改革和主动改革。典型的、真正的被动改革,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典型的主动改革就是私有化,建立‘小政府’。处置不良资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现在,继续进行主动改革,正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复苏增强动力。”时任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兼邮政改革大臣竹中平藏接受专访时说。
  ——《解读日本改革》2006年第2期
  同年9月,竹中辞去内阁职务,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日本改革停滞不前

  “历史与现实因素相交,‘华北明珠’黯然,白洋淀已成为一个失去自净和循环能力的死湖。如何绝处求生?”
  ——《白洋淀绝境》2006年第7期
  2006年夏,白洋淀暴发大面积水污染

  “基本上,我们借钱给最穷的人,其中大多数是贫穷的妇女,无需抵押,无需担保,不用签署法律文件,也不存在连带责任。也就是说,我们颠覆了人们对于银行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专访中说。
  ——《穷人的银行家》2006年第22期
  尤努斯获奖意外地在中国高层产生极大震动,并由此推动中国在一年内放行村镇银行

  “签字仪式结束后,所有代表均没有对记者表态,匆匆赶往楼上的办公室,据说还有其他协议内容在讨论。经历了无数次唇枪舌剑的谈判,所有当事人对于广发行的这幢大楼已经非常熟悉。电梯里人来人往,手机声此起彼伏。身处其中的人们似乎浑然不觉,中国引资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场争夺战已经结束了。花旗-中国人寿竞标团拿下了这宗交易。”
  ——《热战广发行》2006年第24期
  这是发生在中国金融机构估值最高时候的一宗交易,也许已不可重复

2007通胀又来

  毫无疑问,人们最关心的大事发生在秋天。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产生,中央领导机构格局为之一新。将要走的路和现在的诉求,需要未来政治领袖们兼备两种品质,即“智识”与“豁达”。
  十七大闭幕之时,持续两年的证券市场空前大牛市终于掉头。2007年间,股市上涨的势头一度不可遏制,3000点、4000点、5000点如履平地,直到10月16日攀上6124点的最高点。自那以后,股市转为一波强似一波的下跌,半年之后已下跌50%,一年间回到起点。
  相较于外部世界次贷危机重要得多的原因,是通货膨胀来势凶猛。如果说2007年早些时候通胀刺激居民存款搬家入股市,2007年秋冬之际,逐月攀升的通胀率让人们意识到,“通胀猛于虎”。翻过年来,这个感觉将更真切。
  股市下跌,潮水退去,沉渣泛起。上一次几乎消灭了全部庄家和所有证券公司,这一次历史会重复吗?还要且行且看。
  在这一年,中国突然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资本输出大国之一。7月,中国投资公司成立,负责投资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第一家主权财富基金登上国际舞台,恰逢国际资本市场深陷次贷泥沼,危与机间不容发。
  夏天,“特定关系人”首次入法。所谓“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近年来屡曝屡发的各色涉情妇高官腐败案,从此有了一个反腐入手处。
  其实,《财经》2007年所发表的最重要的报道,正好是第一篇封面文章“谁的鲁能”。有垄断血缘的超大型企业悄然展开私有化,但最终,至少这个案例未果。

  “新华人寿成为保险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第一案例的原因,系于掌控这家中国第四大寿险公司八年之久的董事长关国亮一身。”
  ——《“内部人”关国亮》2007年第11期
  因涉嫌挪用上百亿新华人寿资金,关国亮于2007年底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无法再压低的利润空间、基层治理的失效、沦落的道德底线——根治山西‘奴工现象’,不能只寄望于几次‘专项行动’。”
  ——《黑砖窑生态》2007年第13期

  “目前全球金融系统正经历一场重大市场调整,伴随着过激反应,也伴随着剧烈的动荡和不安。这是一个全球金融系统风险重估的过程。在中央银行们看来,这一重估不仅是可能的,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及时的,因为全球金融业过低地为风险定价的倾向已经持续那么长时间了。”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专访中说。《专访特里谢》2007年第23期
  格林斯潘认为,次贷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11月初,随着从澳大利亚传来一则消息,全球公司并购史上第二大交易的狂野构想揭盅,资源矿产业的一次裂变揭开帷幕;万里之外的中国,则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撞击的力度。”
  ——《谁主矿业沉浮》2007年第24期
  几个月后,中国铝业斥巨资购入力拓9%股权,卷入了必和必拓与力拓这场矿业巨头兼并战之中

  “十年来首提‘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预调式的‘点刹车’而不是‘急刹车’。”
  ——《通胀考验》2007年第25期

2008刚刚开始
  2008年伊始发生的重大事件,大多可以加上“奥运会前”这个定语,除了年初南方大面积雪灾。这场雪灾使政府应急能力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也令这一年开局即显跌宕起伏。
  “大部制”在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亮相。30年来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比人们原本预期的还要稳健。以机构改革促政治改革成为热议主题,但历史告诉现实,突破其实还需另求动力。
  国内,通胀一浪高似一浪;国际,次贷危机一浪高似一浪。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处于两面夹击之中。要防通胀,也要防经济意外下滑。宏观调控已有很多经验,但20年来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左右互搏。
  春天刚刚过去,2008年离结束还早。中国1978年开始从穷困封闭中突围至今,也才走到中途。《财经》也才十周岁,观察、记录与推动这一进程的使命未竟。我们祝自己生日快乐,也愿国人在盛世中不忘忧患,前路还长。

  “2008年春节前夕的一场大范围冰雪灾害,成为对中国政府乃至全社会应急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全面考验。”
  ——《冰封中国》2008年第3期

  “北京,春节过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的平安大厦九层迁入了位于东城区的新保利大厦。与以前一样,来自全世界顶尖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CEO们,每天纷至沓来。这是他们到中国的必访之地。”
  ——《2000亿美元的问题》2008年第5期
  全世界的主权财富基金都在面临美元下跌的挑战

  “四周都安静下来,只听见‘唰唰’的车轮声由远而近。一辆,两辆,三辆……共有九辆汽车驶进二中院。排在第三辆的是一台特别的面包车,车窗全是白色的,被屏蔽得严严实实。陈良宇就坐在这辆车里。”
  ——《审判陈良宇》2008年第7期
  陈良宇被处18年徒刑,服判不上诉

改革十年 我们十岁 [2008年04月28日 09:05] :美国的大学给我们出了难题-2011年04月28日 张维迎:如果不改革 得益最大的是领导干部2011年04月16日 09:37 改革三十年,我们丢掉了什么? 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改革中的"变"与"不变" 2011年09月24日 中国十年房地产牛市已到尽头?2011年03月09日 09:17 “十年陈股香之一”——上海金陵》(2001年04月03日) 2009年07月04日台湾顶级炒股高手罗威的十年总结 《宏观互博》2008年04月28日 我们今年二十一二岁(看的难受) 2010年09月15日 马英九:化解两岸冲突 因我们有血源、历史渊源2011年03月09日 08:37 繁荣、昌盛、强大离开我们有多远  日期:2007年3月28日 【引用】2011年04月09日 6000点离我们有多远? 5月28日 中国青年报: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2011年07月25日 04:17 2014年4月16日,我们结婚吧 2006年02月21日我们离巴菲特还有多远? 李稻葵:房地产是旋涡也是改革的牛鼻子2011年01月23日 10:58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于2011年1月10日在沈阳召开 半月改革动态(2011年3月1-15日) 红色资本家难以推动中国政治改革?? 凤凰网 2003年03月07日 黎堡 国家气象局局长:近十年我国区域性干旱加剧 2011年06月06日 开发商:房卖不出肯定要降价 我们身上流的都是道德血2011年03月02日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