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能源强国:慈心观的自我修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8:08

慈心观的自我修习

2010-01-16 17:55:00|  分类: 佛学与人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慈心观又称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是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这是行者怜念众生、关怀众生的心理境界。慈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一种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修习慈心观可以对治嗔恚培养慈悲心,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修行慈心观首先不应对下列两种人修行:1、异性之人;2、已死之人。在开始阶段,也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习慈爱:1、不喜爱者;2、极亲爱者;3、中立(你对他无爱憎)者;4、怨敌。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1)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2)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

    慈心观修习的开始:先坐好姿势,以你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来,一般是坐单盘,能够双盘最好,放松裤带,因为裤带太紧会不舒服。放松身体,感觉你坐的地方很平静,很舒服快乐,因为慈心观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自己要快乐然后将你这个快乐的心情发给对方。放松颈项要感觉你的颈项舒服,接着放松你的肩膀,如果肩膀不舒服的摆动一下身体让它舒服让它放松,接下来放松你的腰,还有大腿,如果裤子绷得紧的话要把它拉松,好现在全身放松来开始做慈心的观想。
    先从自己做起,先观想自己快乐,开始做观想:愿我远离一切病苦,愿我远离嗔恨心,愿我远离恐惧心,愿我远离忧愁苦恼,愿我安详平静快乐,观想我坐在这里很安详平静、快乐舒服,观想全身越来越舒服,心情越来越快乐,身上一切病苦随着呼气呼出去了,非常舒服,要感受到全身充满快乐舒服的感觉,觉得越来越舒服,人也越来越平静了。
    接下来将这舒服快乐的感觉发给亲人,亲人就是你心中认为最亲切的父母亲或者夫妻儿女丈夫,愿我最亲爱的人远离一切病苦,愿我最亲爱的人远离嗔恨心, 愿我最亲爱的人远离恐惧心,愿我最亲爱的人远离忧愁苦恼,愿我最亲爱的人安详平静快乐,现在观想我在这里很快乐的心情发给我最亲爱的人,现在观想我的心向他发出去他就在我前面,我发给他继续发出去,越来越强烈地发给对方,现在你要感受到对方收到你快乐的慈心,他非常得快乐,你越发给他他就越快乐,当你感觉到他快乐你更加地欢喜,他跟你都在快乐欢喜之中,大家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快乐。
    接下来要观想我的慈心发给中性的人,所谓中性的人就是他跟你非亲非故,一般碰面认识没什么交情的人,你可以随便选一位,愿与我中性的人远离一切病苦,愿与我中性的人远离嗔恨心, 愿与我中性的人远离恐惧心,愿与我中性的人远离忧愁苦恼,愿与我中性的人安详平静快乐,现在观想这位中性的人在你前面,有如你亲人一样的爱心发给他,将你的慈心发给对方现在发出去,将这快乐的心情继续发给对方,你越发给对方他你也快乐他也收到越强烈的慈心,他也快乐起来你要感受到他收到你的快乐你的慈心,你呢也非常欢喜,现在你,现在观想我的心向他发出去他就在我前面,我发给他继续发出去,越来越强烈地发给对方,现在你要感受到对方收到你快乐的慈心,你和他都在快乐的气氛中,非常舒服大家非常快乐,你的心在他心中非常快乐。
    现在我们要将慈心发给冤家,所谓你的冤家就是你不高兴他或者他不高兴你的人,这也包括了任何的小动物乃至蟑螂。好现在观想你的冤家就在你的前面,我呢坐在这里非常得快乐非常舒服,就算他就在我前面我也非常快乐,现在我要将我这快乐的慈心发给对方,愿所有与我有冤仇的人远离一切病苦,愿所有与我有冤仇的人远离嗔恨心,愿所有与我有冤仇的人远离恐惧心,愿所有与我有冤仇的人远离忧愁苦恼,愿所有与我有冤仇的人安详平静快乐,现在观想你的冤家就在你的面前,将你自己这快乐的心情现在开始发给对方,你要感觉我坐在这里非常得舒服,非常的快乐,我这愉快的心情现在就发给我的冤家,继续发给他,越发给他我就越快乐,他呢也开始感受到快乐的心情,现在我这快乐的心遍满他的心中,他非常快乐,当他非常快乐我就更加欢喜,大家都在快乐欢喜的气氛中,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快乐,继续发出去。
    慈心观修习的结束:在修慈心进入无量无边的快乐后要休息的时候,就将心念全部收回丹田,然后集中在丹田一阵子,当觉得头部没有麻麻重重的,身体的气全部跑到丹田的时候,就可以准备下座,然后搓手,按摩脸、头。

    简易慈心观的修习: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佛慈心观有关经文如[慈爱经],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再散播慈爱到遍满十方一切众生,普愿十方一切众生安乐,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呼吸念或数息法)或佛随念,或死随念来激厉自己,心平静后再修慈心观至近行定,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修习慈心观的功德:在许多修慈法中,无论依那一种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睡眠安稳;不做恶梦;醒觉安稳;为人所爱;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祥;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慈爱经]经文: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 ([南传大藏经],[经集]蛇品第8经,法增译)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
  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
  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
  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
  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
  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
  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
  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
  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
  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南传的慈心观课诵文:
    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众生皆要求快乐,因此,应以慈爱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应如是思惟,愿我安乐,无有苦恼。愿那些爱护我的,中立者及讨厌我的,愿他们都安乐。愿那些住在邻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国土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愿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所有众生,和每一种类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并得到最大的幸福。愿一切人类、男人、女人、高贵者、下贱者、天神、恶道众生及十方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都安乐。

    安般念,是最稳妥的修定方法
    念安般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倡导的修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中记载,世尊谆谆告诫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大藏经中有《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系后汉安世高大师翻译的,详细讲述了安那般那的修法,包括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内容。

    对安世高大师的译本,南怀瑾先生评价说,“文字古老一点,它意思讲得最清楚了。”对该法流传的情况,南先生感慨道:“现在世界上还在流传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几千年都在流传,都变了。中国后来就变成乱七八糟的气功,也不懂得真正的气。印度也一样。”因此,古文底子好的朋友,最好能研读一下原典。

    安般念,是最稳妥的修定方法。调息不仅能克制散乱,还会使气脉通达,获得治病的效果,产生生理上的其他反应,甚至获得超常的经验,但这都被认为是很自然的现象。印顺大师说:“修习久了,如少腹充满,发热,或吸气时直达到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气过时,幻觉有光色、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夸眩。” “精神集中的禅师,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经验,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获得正觉的解脱。” “佛法所重的是漏尽通,即自觉烦恼的清净。”因此,如出现上述景象,且不可著相停留,应以平常心视之,进行智慧观照,不起善恶念头,不可执取,不可祈求再来。反之,就会着魔出毛病。

    因此,紧接着“数息、随息、止心”之后,应再修“观、还、净”等三法门:

    四.观,观五阴虚妄,破种种颠倒妄见。有修观、证观二种。修观者,观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证观者,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通过观身不净[1]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对治常、乐、我、净等四颠倒。

    五.还,收心还照,知能观之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有修还、证还二者。修还者,知观从心生,应反观观心,则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即还源之要。证还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返本还源。

    六.净,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断惑证真。有修净、证净二种。修净者,能知色净,不起分别妄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能息妄想垢、分别垢、取我垢。证净者,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

    “数息、随息、止心”等,是修止,属于定学;“观、还、净”等是修观,已经属于慧学的范畴。《大安般守意经》将前三相称为外,后三相称为内。这六项合在一起,在智者大师那里就称为六妙法门。

    慈悲观(metta-bhavana)是内观静坐法门的一项重要兼修,事实上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果。我们对全体众生散布爱的慈悲与善意,刻意用纯净慈悲的爱心,让周遭的环境充满平和正面的气氛。佛陀教导弟子要发展慈悲心,过着比较安详和谐的生活,并藉此帮助他人也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内观学员应该遵行这项教诲,因为慈悲观让我们与所有的人共享内心所发展出来的安详与和谐。

    从字义上来看:Mijjatisiniyhati'timetta—使人趋向友善的气质就是慈悲。它是一种善愿,期望所有的人都善良与幸福,并远离恶念。Adoso'timetta-不瞋恨即是慈悲,慈悲的首要特性是一种仁爱的态度,当一个人能认同所有的生物,对所有的生命均怀有同胞感,正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只在理论上掌握这种观念非常容易,但要发展出这种态度,则困难得多。要靠练习才能达到,也因此有慈悲观的技巧,有系统地培养对待其它生命的善意。为了达到真正的效果,慈悲静坐必须配合内观静坐同时修习。只要是瞋忿之类的负面情绪仍占据心中,就无法发出善念,而徒然成为缺乏内涵的仪式。然而,如果负面情绪经由修习内观而排除,善意自然会在心中涌现,从自我执着的牢笼中释放出来,我们便开始关切他人的福祉。

    也因为这原因,慈悲观的修习要等到内观课程结束,学员们都已通过净化过程后,才会介绍。此时,静坐者通常会深深地为他人祈福,使他们的慈悲修习真正发生效力。虽然在课程中它所花费的时间相当有限,但慈悲观可视为内观修习的最高境界。

    涅槃(nibbana)的体验,只有在心中充满对他人的爱心慈悲与同情时,才会出现。仅仅在心里盼着这种慈悲心是不够的,一定要先净化心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内观静坐帮助我们达成净化,因此课程中特别强调内观技巧。

    在修习时,我们发觉这世界与自己本身的基本实相是由时时刻刻的生起灭去所组成的。这种变化的过程不断进行着,不受我们主宰,也不随我们所愿。渐渐地,我们了解执着于短暂与非实质的一切,会为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学着超然,不执着,面对任何经验均能保持平衡的心境。然后我们开始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不是欲望的满足,也不是恐惧的防堵,而是从欲望与恐惧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一旦内在的宁静得到发展,我们即可清楚看见别人如何陷在痛苦中,也就自然生出如此的愿望:「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慈悲观不是祈祷,也不希望藉由外在媒介来协助。相反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过程,可产生支持的气氛,使他人因而帮助自己。慈悲观可以普施各方,也可以只针对特定的人。不论哪一种情况,静坐者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出口,因为我们所感觉到的慈悲,并非「我们的」慈悲。由于去除了自我,我们敞开心灵,使它成为充塞宇宙中正向力量的流通渠道。能体认到慈悲并非自我们本身产生,使慈悲的传送更为无私。

    为了发出慈悲,心灵一定要平静、平衡,且不存负面情绪。这就是内观修习所发展出的心境。静坐者由实际体验中明白,愤怒、反感、恶意会摧毁安详,并会挫败所有帮助人的努力,只有在恨意消除,平等心发展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快乐,也才会祈求他人快乐。「愿众生快乐」这句话,要发自单纯的心灵,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借着这种纯净,这些字句也能帮助别人快乐。

    因此,在修习慈悲观之前,要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具足了传达慈悲的能力。如果发现心中有一丝的憎恨或瞋怒,我们就暂且不做;否则就会传送出负面情绪,而伤害他人。不过,如果身心均充满平静与安宁,那么与他人分享这份快乐是自然而且适当的:「愿你快乐,愿你自引起痛苦的尘垢中解脱,愿众生安详。」

    「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这种慈爱的态度,使我们在处理人生的浮沉变迁,更有技巧。譬如,遇到有人蓄意伤害他人,一般的反应是自我中心,带着恐惧与憎恨去响应,这并不能改善状况,反而会扩大负面;相反的,保持平稳平静,对即使是行为偏差的人都心存善意,这么做帮助会更大。这绝不能仅是知性上的理解,或只是粉饰未排解的负面情绪。只有从净化的心灵中自然流露出的慈悲观,才会真正有效。

    内观静坐达到宁静时,会自然地生起慈悲的情怀,而且它会整天正面地影响我们和周遭环境,因此,内观静坐最终会有双重功能:由净化心灵而带给我们快乐,以及为修习慈悲观做准备,协助我们促进他人快乐。若不与他人分享这些获益,那么让自己从负面情绪和自我本位中解脱出来,又有何用?在静坐时,我们暂时与尘世脱节,是为了要与别人分享我们在独处时的获益。内观修习的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开的。

    在这动乱不安的时代,到处弥漫着疾病与痛苦,很明显的需要修习慈悲观。如果要安详与和谐遍布全世界,必须先在世上众生的心中建立起安详与和谐的基础。
【前言】 
    古德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若有瞋恚仇恨之心,则口出恶言,或大动干戈,甚而伤生害命,如此一来,不仅恼害众生,亦障蔽本自清净之佛性。瞋恚有如毒火,能坏一切善法功德,损人害己,为堕三涂恶道之根由。是故欲免轮回之苦,必须调伏瞋恼,方得出离恶趣,得获安乐。
  慈悲观为对治瞋毒的方法,慈心柔和清凉,能息灭瞋恨热恼。在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所谓「多瞋众生慈悲观」。慈悲观的修习,简而言之,有「七周缘慈」与「四无量心」二种,我们首先介绍「七周缘慈」。
  七周缘慈,即对于所缘七种冤亲之境,分别施予初禅、二禅、三禅之功德快乐,来往反复思惟七次。周者周遍,即对怨亲皆能周遍平等,或周遍施行之义。修习此观行的目的,在于断除瞋心,长养慈心。若能依之修习,重虑缘真,定能转化瞋恚之心,长养大慈悲心,进而正顺解脱之道。

【修习步骤】
  首先检讨反省自己修行不能得力,没有禅定、智能,皆由业障所致,一切业障皆由「心」、「境」而来;心指自心,境即亲、冤、中间人等外境。由于过去至今,对长辈不恭敬,对平辈争强好嫉,对晚辈疏于指导照顾,甚至结仇结冤,而致修行有所障碍;现在自知惭愧,希望能解冤释结,进而冤亲平等,得到平静、自在解脱。
  一切世间的功德,以禅定最为殊胜,故将禅定的功德回向一切冤亲。但因未得禅定,故将累世出家、修行、供养、布施、持戒、精进、闻法、诵经、持咒、念佛、护法、礼忏、随喜、孝养父母……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功德总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功德等于三禅,中品功德等于二禅,下品功德等于初禅,以此功德回向冤亲。修习时,首先要具足信心,肯定自己确实有这三禅的功德,如此即可正式开始修习。
  第一步:「愿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上亲──累世的父母、师长等长辈。」
  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自己的父母、师长等长辈,未善尽孝道,不能知恩、感恩、报恩,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愿以佛法尽孝,故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上亲:
  (一)现在今世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二步:「愿将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亲──累世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平辈。」
  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法亲眷属、同参道友等平辈,未尽劝善规过、相互勉励之责,或心存嫉妒,幸灾乐祸,不知相互包容、互助合作,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故将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亲:
  (一)现在今世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一切平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一切平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三步:「愿将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亲──累世的子女、学生等晚辈。」
  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子女、学生等晚辈,未尽教养之责,疏于指导关照,如今愿以佛法利益下亲,故将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亲:
  (一)现在今世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四步:「愿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上冤──上亲累世的冤亲债主。」
  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现愿以佛法利益上冤,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与自己的父母、师长等长辈,曾经结冤的一切众生:现在今世和我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一)现在今世和我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和我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五步:「愿将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冤──中亲累世的冤亲债主。」
  望能解冤释结。愿以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冤:现在今世和我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一切平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一)现在今世和我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一切平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和我的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等一切平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六步:「愿将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冤──下亲累世的冤亲债主。」
  愿以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冤:
  (一)现在今世和我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和我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第七步:「愿将其余功德随心所愿回向给一切中间人──累世非亲非故之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未来诸佛,是故除了冤亲以外,非亲非故的一切众生,亦与我们有缘,所以愿将其余功德,随喜回向给一切的中间人:
  (一)现在今世一切非亲非冤的中间人,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二)过去累世一切非亲非冤的中间人,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超生善道。
  如此由上亲至中间人,从中间人至上亲,周而复始思惟七遍,称为「七周缘慈」。思惟七遍之后,当由有念、有想归于无念、无想,将这念心安住中道实相。

【修习七周缘慈的功德】
  修习七周缘慈,所得之功德利益殊胜:
  一、以慈心化解心结,不但能对治自己的瞋心,亦化解他人的瞋心,达到冤亲平等的境界。
  二、人际关系日渐改善。
  三、修行的障碍消除,助缘增长。
  四、使冤、亲及一切众生之善根现前,趣向佛道。
  五、行者依此修习,养成定力、耐力,入慈心三昧,便能降龙伏虎,自利利他,处处自在。如舍利弗以慈心三昧,转化人蟒的瞋心,因而度其超生善道,进获圣果。

【结论】
  七周缘慈,是长养慈悲心之殊胜法门,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门,持之以恒,重虑缘真,日久功深,自然能够慈心增长,降伏瞋恚,消除业障,进趣菩提。


【批注】
  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散众生散息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障众生念佛观,愚痴众生因缘观。

四无量心

    如果发心要普度众生,救拔苦难的众生,将佛法传布到每一个地方,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佛法,就先要观众生的苦,发起菩萨的慈悲喜舍愿心。发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就是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 慈无量心:
    给予众生一切乐,名慈无量心。发愿不但今生,乃至尽未来世,都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随着愿力给予一切快乐,因为众生无量,所以菩萨行也是无量,起这种慈心,就是修慈无量心。

  • 悲无量心:
    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名悲无量心。众生有种种的苦,要尽我们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办法把众生的苦除掉。不但这一生要去做,生生世世都要去做,起这种悲心,就是修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见人行善或快乐时,心生欢喜,名喜无量心。见众生有种种的成就或得乐时,心生喜悦,心量广大,念念如此无有间断,就是修喜无量心。

  • 舍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不论是冤或亲,都能一律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能舍内在种种心境、外在种种境界、物质等,而不起分别、憎爱,就是修舍无量心。

    修四无量心,可在静坐时反覆思惟四无量心的道理,如此十而百,百而千,使我们的心量能达到无量无边,这个法门就成就了,此即是慈心三昧。除了静坐思维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这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来实行、体证。能够真正做到四无量心,无人无我,心行平等,就是真正的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