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网游燕赵公子:二战枪械大全 从手枪到机枪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6:26
二战枪械大全 从手枪到机枪 [36P]  

  描述:马克1型.38左轮手枪

  图片:

  

  描述:1922年式勃朗宁(FN)拿翠佩枪

  图片:

  

  描述:1935A型法军制式手枪

  图片:

  

  托卡列夫手枪

  

  20世纪前半期,苏联托卡列夫手枪(又称TT30/33)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手枪之一,除中国进行仿制外(中国命名为54式手枪),还遍布于华约各国、朝鲜、越南及非洲许多国家。该枪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全长196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枪管长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

  特点:一是结构紧凑。该枪在吸收勃朗宁手枪优点基础上,创新了一套近似模块化的内部设计,包括击锤、阻铁、击锤簧、阻铁费等,使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二是威力大。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弹是世界上同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射弹威力大是该枪所以被众多国家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部十四式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8 mm

  重量:0.91公斤

  弹夹:8 发

  简介:日本南部14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

  此枪设计者为南部大佐,仿制自德国鲁格P08手枪。但仿制十分拙劣,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美国大兵语)。卡壳频繁,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八路军战士语)。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垃圾货。这实在是二战最差手枪

  毛瑟

  

  德国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枪

  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柯尔特1911

  

  二战是M1911大放异彩的时候,本来M1911是只配给军官和班长的,普通士兵并没有被允许拥有M1911手枪,但是实战的严峻使这些无理的规矩被放到了一边,很快前线的美军士兵都想方设法地带了一支M1911手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近距离作战中使用M1911对前来拼刺刀的日本军队予以重创。1942年10月的瓜达卡纳尔岛的丛林里,美国的约翰·巴锡龙军士用一支M1911手枪和两挺机枪交替射击,独自一人阻止了日军一个连的自杀式冲锋,后来在他的阵地周围发现了一百多具日本人的尸体,他最后也被授予荣誉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第328步兵团的阿尔文·约克下士所在的一支17人的巡逻队遭到德军的机枪扫射,9人阵亡,约克使用M1917打死5个机枪手后又用M1911型手枪连续打死德军多人,最后这8名美军士兵消灭了25名德军士兵,俘虏了132人。更有甚者,1943年3月31日,在缅甸上空一架被击落的美军B—24解放者型轰炸机的副驾驶员欧文·伯格特少尉在降落伞逃生的过程中使用M1911型手枪用4发子弹可能击落了那架将他们飞机击落并试图射杀飞行员的日本零式战斗机——当然这完全是运气,因为毕竟M1911不是用来射击飞机的。整个二战中,仅美军采购的M1911型手枪就达到了270万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军队都使用过这支经典的武器。

  多年之后,阿富汗山区和伊拉克城市的艰苦巷战使美军召唤着这种武器的回归,美国也顺势推出了M1911A1型手枪的改进型号,M1911操作者型手枪和M1911沙漠勇士型手枪。操作者型手枪除了对手枪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之外,还将弹夹的容量改为8发,并装上了与枪相应的战术导轨和激光瞄准具。沙漠勇士也在加装战术导轨的基础上,将枪身改为沙漠黄色,枪身极为耐腐蚀,在试验中发射了上千发各型子弹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

  M1911柯尔特型手枪就是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你拿着它,最大的感觉就是信任,你知道它强劲的火力完全够你杀伤敌人。当目光与它的枪身成一直线的时候,在双手中的M1911就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枪人合一,电光火石过处,无不望风披靡。M1911是王者,手枪中的王者!

  如果你想有一把手枪自卫,那么M9型手枪是很好的选择,或者任何一款手枪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想选择一把进攻型手枪,那么必然是M1911柯尔特!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47m/s

  有效射程为50m

  枪全长218mm   

  枪管长128mm   

  瞄准基线长160mm

  枪全重1.1kg

  鲁格

  

  鲁格P08是一战,二战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枪,它作为德国军人的一种荣耀,影响着那一个特殊的年代。鲁格P08是乔治。鲁格在1900年研制的博尔夏特手枪的改进型。实验品于1899年研制成功。1900年开始 投入改良品的生产。其后,有不断进行改革。1908年被选为德军的制式手枪。最初由DWM一家公司生产,从1911年开始德国的兵工厂也开始生产。一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政府禁止生产鲁格P08,但后来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产,1933年纳粹党执政,大部分生产转到毛瑟公司直到1945年。

  这种枪有很多种的变形枪,按口径分有7。65mm和9mm2种。

  按枪管长度分有标准型102mm,海军型152mm,炮兵型203mm,卡宾型298mm

  还有商用型89mm,120mm,191mm,254mm和610mm五种,请注意是枪管长度!!!今天介绍的是标准型,下面是它的主要技术诸元

  使用枪弹 9x19mm手枪弹

  自动方式 枪管短后坐

  闭锁方式 肘节式

  全枪长 220mm

  全枪质量(空弹匣) 890g

  枪管长102mm

  供弹具 弹匣8发。弹鼓32发

  瞄准基线长 196mm

  描述:九九式

  图片:

  

  描述:毛瑟98

  图片:

  

  描述:svt40半自动步枪

  图片:

  

  莫辛M1938杠44式

  

  俄国人在设计新步枪时吸取了李昂·纳甘提交枪型设计中的一些元素,俄国兵工厂将李昂·纳甘设计与陆军上校莫辛的设计结合推出了新式步枪。在上述设计的步枪是3线口径M1891步枪(线是当时的一种量度单位,现已废弃,3线约等于0.30寸或7.62毫米,即7.62x54R),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转枪栓式设计,使用能携带5发子弹的弹夹,此后,俄罗斯对步枪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推出了卡宾枪、加装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及适用于骑兵的版本,并为该枪设计一系列的枪榴弹,以符合当时潮流

  直到1890年,沙皇俄国才开始更换军方装备的大口径伯丹单发枪,该枪早在俄土战争中就已经显示出太落后,因此有必要推出一种新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从此面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为俄军主力武器,十月革命后大量莫辛-纳甘步枪被布尔什维克红军缴获,在内战期间由于带有长长的刺刀让给人印象深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再次成为苏军主力武器,还参加过国共内战、韩战和越战。

  在越战后至现在,一些小型冲突及较落后的地区中仍然有莫辛-纳甘步枪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场中莫辛-纳甘步枪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击爱好者的首选。

  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1924年,以龙骑兵步枪为基础开始着手改进M1891步枪。1930年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M1891/30式步枪,由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M1891/30步枪与M1891龙骑兵步枪的长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枪短。在M1891/30步枪上进行的改进并不多,主要的改进项目是安装了新的瞄准具,最初的M1891/30步枪仍然采用M1891步枪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机匣,这是因为原有的M1891步枪的备件(枪管、机匣、枪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产的步枪全部采用剖面呈圆形的机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枪与M1891步枪基本相同。六角形机匣的一般称为第1型,圆形机匣一般称为第2型。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38式步骑枪。M1938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一种缩短型。1941和19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枪。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

  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往往训练时间不足。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枪,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开始,以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步枪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枪上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枪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枪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枪口上,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

  与M1891步枪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枪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枪弹),直到今天,7.62×54mm R枪弹在俄国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枪弹采用突底缘锥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891式枪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枪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枪弹和5.45mm小口径步枪弹,但直到现在M1908式枪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

  莫辛-纳甘步枪主要型号

  M1891步兵步枪:生产年份1891-1928,全枪长1306mm,带刺刀全长1738mm,空枪重4.22kg,枪管长80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哥萨克步枪:生产年份1893-1917,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龙骑兵步枪:生产年份1910-1932,全枪长1234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907卡宾枪:生产年份1910-1917,全枪长1015mm,空枪重3.3kg,枪管长508mm,枪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枪I型:生产年份1927-1932,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枪II型:生产年份1933-1944,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938卡宾枪:生产年份1938-1944,全枪长1020mm,空枪重3.45kg,枪管长510mm,枪口初速820m/s

  M1944卡宾枪:生产年份1943-1948,全枪长1020mm,带刺刀全长1327mm,空枪重3.9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M91/59卡宾枪:生产年份1959,全枪长1010mm,空枪重3.8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0年投产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弯曲的形状,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机匣外形改成了圆形,使安装瞄具座更加结实。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

  

  恩菲尔德镇位于英国伦敦的北郊,英国政府于1804年在那里建了一家兵工厂,最初的恩菲尔德兵工厂只是负责组装布朗-贝斯(Brown Bess燧发枪),后来发展成设施完善具有研发能力的轻武器研究和生产厂。虽然英国皇家兵工厂不只一家轻武器工厂,但恩菲尔德是主要的研发中心,在那里研制的步枪被冠以恩菲尔德步枪的名称。第一种使用“恩菲尔德”名字命名的步枪是在1853年设计的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在1866年又设计了后装式斯耐德-恩菲尔德步枪,这是把前装弹的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改装成后装弹的斯耐德式后膛的产品,口径为.577英寸。

  1888年12月,英国军队正式采用了.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或简称为MLM步枪,在这个名称中,分别包含了两个发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他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为李-梅特福步枪所采用,李氏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的后部有两个与机匣壁内闭锁面配合的闭锁凸笋,机头和拉壳钩与机体是独立的,不随机体回转。与前端闭锁枪机(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速度很快。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军采用的多种恩菲尔德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因此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统称为“李氏”步枪。“梅特福”则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是精通机械的英国土木工程师,他发明了.303口径全被甲弹及相应的膛线,这是一种稍带圆角的浅阴线,被称为“梅特福膛线”,可以减少火药残留物在枪膛内的积聚,在黑火药时代广泛应用于英造步枪上。MLM Mark.I步枪采用8发单排弹匣供弹。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进的MLM Mk.II步枪,Mk.II改用10发双排弹匣。弹匣是可以拆卸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维护或损坏时更换,步枪在正常使用期间枪弹是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弹口)填装进去,与同时代的其他固定弹仓的连发步枪相同。子弹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时代的步枪多了一倍容量的弹匣,李氏步枪成为同时代设计中实际射速最快的步枪。

  .303(7.7×56mm)步枪弹的发射药由黑火药换成无烟火药后,不适合MLM步枪使用。因为无烟发射药的燃烧对枪管钢的烧蚀比较大,容易把浅阴线烧蚀掉,为此这种步枪的膛线形式改为5条比较深的左旋膛线。这种膛线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的工程师所设计,被称为恩菲尔德膛线,因此这种改变了膛线和瞄准具以适应无烟发射药的新弹后的步枪也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Enfield),或简称为MLE步枪。MLE Mk.I步枪的外表与MLM Mk.II步枪相同,而且为了节约成本,有许多MLE步枪是直接由MLM步枪更换枪管而成,为了容易区别,采用恩菲尔德膛线的枪管外表打上了一个“E”字标记。

  由于MLM步枪和MLE步枪的全长都是49.5英寸(约1257mm),枪管长30英寸,为了与后来的“短步枪”区别开来,因此都被统称为“李氏长步枪”(Long Lees)。除了长步枪外,MLM和MLE步枪还有供骑兵使用的卡宾枪,全长为39.9英寸(约1013mm)。

  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的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李-恩菲尔德步枪发射 .303 British口径弹药,以两个5发弹夹在机匣顶部供弹,取代了英军早期的Martini-Henry、Martini-Enfield及Lee-Metford步枪,其后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英联邦国家中仍有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共生产了超过一千七百万支,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手动步枪之一。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而不是5发,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间恩菲尔德兵工厂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用于埑壕战。恩菲尔德步枪通常带有刺刀,但因为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为了降低更换装备的成本,从1903年到1909年间有很多MLM和MLE步枪更换短枪管并稍作改进而转换成SMLE结构。恩菲尔德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还有基于基本型号持续改进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采用了烦琐而复杂命名方法。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基本型号: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广泛使用。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它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拥有多种改进型号,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1916年投产。No.1改型Mk.III的简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No.2型:采用0.22口径。训练用步枪。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枪管长660毫米,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也称为P-14步枪。1916年转给美国承包商生产并装备英军弥补步枪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装备步枪数量不足,美国将P-14步枪口径改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装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军队。战争结束后,英、美军队全部撤装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No.3型结构上已经不属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但恩菲尔德兵工厂一直将它包含在恩菲尔德步枪名录中。

  No.4型:No.1型的改进型,主要改用觇孔式照门,为了更容易生产简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枪托不再延伸与枪口端面,外形上与No.1型很容易区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间一直进行测试而未投产,1939年英国军队选定为制式步枪,1941年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之后英军才广泛装备使用。No.4的基本型号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进型Mk.2主要在朝鲜战争中英军大量使用。No.4型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缩短型,枪管缩短为520毫米,为了克服枪管缩短导致枪口焰过多的问题在枪口安装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用于东南亚战场。

  恩菲尔德狙击步枪,是在恩菲尔德步枪加上了一个3.2倍率光学瞄准镜。它具有官方刻度、转换狙击参数。瞄准镜座安装偏出机匣中心线,在机匣左侧,可不妨碍机械瞄准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