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香港大亨txt下载:二战枪械大全 从手枪到机枪《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30:05
  M1伽兰德

  

  美国军队历来重视单兵步枪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当时使用的普通步枪子弹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国军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枪”。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手动后拉式枪机)。M1式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枪。

  最初的M1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枪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M1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政府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枪。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枪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

  M1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类型:半自动步枪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

  弹仓容量:8发

  枪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 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枪重:4.37 公斤

  枪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G43半自动步枪

  

  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德国开始研制半自动步枪。由于当时德国步兵理论比较重视机枪,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并未引起特别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德国军队广泛列装的Kar-98K步枪被认为可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的美国,作为制式步枪的M1式步枪已经被军队所订购并逐渐开始取代1903式步枪,俄国也在研制新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所以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比美国、苏联落后,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间,在东线战场德国军队的标准步枪Kar 98k毛瑟步枪在火力上根本无法和苏联的半自动步枪较量。苏军此时已经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可以有效压制德军手动填装的Kar 98k步枪,而德军装备的MP-40冲锋枪也时常由于射程不足而无法作出有效还击。由于此时德军制式武器的火力强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为军队装备一种可以与苏军SVT-40步枪有效抗衡的半自动步枪的议程也随即被提了上来。

  德国两大兵工企业——毛瑟公司与沃尔特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半自动步枪,但毛瑟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失利,而德国军队也随即决定用这种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来取代老旧的K-98步枪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

  1941年沃尔特公司设计的样枪经过德国军方测试批准投产,命名为Gewehr 41(简称:Gew 41)。枪口装有环形导气装置,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径标准毛瑟步枪弹,10发弹匣供弹,子弹须由机匣顶部填装。1942 年8月,沃尔特公司开始承担了批量生产G-41(W)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枪被提供到了苏联战场上试用。到1944年停产时仅生产了12万支。

  由于Gew 41步枪比较笨重,子弹填装不方便,因为它像K-98步枪那样,必须用弹桥从上面将弹匣装满,不太受军队的欢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枪好。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的苏联军队装备的SVT-40半自动步枪,受到德军士兵很好的评价,

  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要求对Gew 41半自动步枪的加以改进,德国工程师根据军队的要求,借鉴了SVT-40步枪的导气式工作原理,直接改进了Gew 41,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导出枪管后,推动一个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枪机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Kar 43步枪。直到德国陆军武器局命名为Gewehr 43(一般简称:Gew 43或G43)。

  G43半自动步枪采用的导气系统是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可以说在设计上G43步枪完全不输给美国的M1式步枪,只是当时德国战时的生产能力和原料跟不上造成G43产量较低。

  G43步枪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到战争结束时G43以及其Kar 43共生产了40万支。根据到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国军队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G43半自动步枪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超过了苏军。在西线战场上,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就遇到德军的G43。由于德军的G43装备数量少。而美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装备了M1式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因此在对射中,德军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产量难以满足前线需求,G43没有大规模配发前线普通士兵替换Kar 98k。尽管它在数量上没有全部装备前线军队,但是它被认为是一种质量不错的半自动步枪。虽然G43比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射击速度更快,德军士兵对G43褒贬不一,一方面它远射程精度比不过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过使用了短药筒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装备瞄准具还可以作为狙击步枪来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

  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战争毕竟也是生产力的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的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只有美国,苏联军装备的STV-40,德国装备的G43,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成为步兵主要的步枪。

  尽管德国人对G43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G43威力太大了!战后美国联邦法律仍禁止生产或进口G43步枪足以说明问题。G43步枪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到战争结束时G43以及其Kar 43共生产了40万支。根据到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国军队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G43半自动步枪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超过了苏军。在西线战场上,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就遇到德军的G43。由于德军的G43装备数量少。而美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装备了M1式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因此在对射中,德军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产量难以满足前线需求,G43没有大规模配发前线普通士兵替换Kar 98k。尽管它在数量上没有全部装备前线军队,但是它被认为是一种质量不错的半自动步枪。虽然G43比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射击速度更快,德军士兵对G43褒贬不一,一方面它远射程精度比不过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过使用了短药筒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装备瞄准具还可以作为狙击步枪来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

  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战争毕竟也是生产力的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的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只有美国,苏联军装备的STV-40,德国装备的G43,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成为步兵主要的步枪。

  尽管德国人对G43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G43威力太大了!战后美国联邦法律仍禁止生产或进口G43步枪足以说明问题。

  G41/43配备了标准的8×57mm弹药。最初的G41步枪所采用的导气系统是由工程师Mauser 设计的,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导气系统,它并不是像通常步枪那样由气体口岸排出气体,而是用槽孔引导气体进入集气筒。在进行连续射击时,枪机后坐会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但后来德国人发现该导气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外由于设计上的过于精密,它容易积垢这使得士兵们不得不对之作频繁的清洁,因此G41不大受前线士兵的欢迎。通过实战,德国人发现G41的枪体拆卸工作也相当困难,但它的可靠性却并不比苏军的SVT-40步枪更高,此外G41的枪身全重大且造价昂贵,这些弱点的暴露使得德国人下决心对G41进行改进,而这就是后来的G43半自动步枪。G43的螺栓机制与G41大同小异,但它采用的导气系统是SVT-40的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它的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一名有经验的士兵在使用G-41/43步枪时可达到50-60发/分。因此从枪支内部设计上看G43在技术上并不输给M1式伽兰德步枪。重新设计的G43步枪随即被大批量生产。它采用了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非常适于机械加工厂的大批量生产。此外G43的零部件也与G41有着很大的通用性,但与G41不同的是G43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刺刀座。有意思的是,G43步枪的枪栓位于枪机左侧,似乎是为照顾左撇子射手而设计的。

  制造厂:德国沃尔特公司

  类型:半自动步枪

  弹药口径:7.92×57mm毛瑟步枪弹

  容量:10发/弹匣

  重量:4.4公斤

  全枪长:1117毫米

  枪管长:549毫米

  初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描述:MP40

  图片:

  

  描述:汤姆森

  图片:

  

  描述:波波沙

  图片:

  

  描述:斯登姆

  图片:

  

  描述:法国MAT-49

  图片:

  

  描述:MP44

  图片:

  

  描述:100式

  图片:

  

  描述:MG42

  图片:

  

  描述:布朗

  图片:

  

  描述:MG34

  图片:

  

  描述:ZB-26

  图片:

  

  描述:勃朗宁

  图片:

  

  描述:PPS-43式

  图片:

  

  描述:苏联捷格加廖夫

  图片:

  

  描述:马克沁便携轻机枪

  图片:

  

  描述:马克沁重机枪

  图片:

  

  描述:英国“维克斯”Mark1式

  图片:

  

  描述:英国的维克多机枪

  图片:

  

  描述:英国刘易斯机枪

  图片:

  

  描述:FC42

  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空降作战中,特别是1941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后,德国空降部队认为装备的轻武器不能满足空降作战的要求。德国伞兵一直装备与步兵单位一样轻武器。作为帝国空军的精锐力量,德国伞兵一直拿着和其他常规步兵单位差不多一样的K98K步枪、MG34/MG42机枪和MP38/MP40进行空降作战。而早期的空降作战经验表明,以上武器都不适合空降作战的特殊要求。回想当年的克里特,伞兵除了士官和军官配MP38/MP40(它们有效射程也就100-200米)外,其他的落地时只有手枪和手榴弹。然后就是敌军的猛烈火力下到处找分开投下来的武器,几乎处于只有挨打的份。因此,克里特战役后,帝国航空部(Reichluftsfahrtministerium)要求为伞兵设计一种射程远、射击模式可选的步枪作为常规单兵武器,以取代拉栓式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并且,他们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

  空军为此提出的设计要求是:使用7.92*57mm的标准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此外,还要求使用10-30发弹匣,能发射枪榴弹,带两脚架、刺刀和光瞄具等。由于陆军兵器局(Heereswaffenamt)是德国轻武器研制方面的关键,所以一开始,航空部希望能和陆军兵器局合作。但是兵器局却认为该项目华而不实而拒绝了航空部的请求。有资料认为,当时陆军兵器局当时拒绝航空部的主要原因是:陆军兵器局当时正在开发7.92*33mm中间威力弹的项目,而航空部坚持FG42要使用7.92*57mm的标准毛瑟弹。于是航空部就直接转向了武器制造商。他们邀请了古斯特洛夫( Gustloff), 毛瑟( Mauser), Grossfuss, Haenel, 莱茵钢铁-博尔西格( Rheinmetall-Borsig)和克里格霍夫( Krieghoff)这几家公司,希望他们能参与FG42的项目。而实际上,只有莱茵钢铁-博尔西格和克里格霍夫按空军的要求提供了FG42的原型。(毛瑟提供了改进后的MG81,但它采用弹链供弹,而且质量超过5.4KG。)

  后来因生产进度无法满足军方要求,转给克里格霍夫公司于1943年夏投产,第一批5000支FG42由克里格霍夫兵工厂生产。FG42的机匣由铬镍钢铣切而成,由于贵金属严重匮乏,由克里格霍夫公司改进生产工艺,用铬锰钢代替,并修改设计提高性能。经过改进后的FG42一般称为第Ⅱ型。由于材料供应短缺而进行的材料和工艺上的变化以及根据战场实战使用情况改进,1944年产生了最后一种改进型号一般称为第Ⅲ型,由于铬锰钢也出现短缺,克里格霍夫兵工厂最后只好将机匣换成了冲压钢板。其零部件多不能同以前的型号之间互换。虽然FG42已经定型,但空军的要求却不断变化,其设计方案也不断修改。如果算上设计修改型号,FG42就不止3个型号。空军也从来不曾对它们进行命名以便进行区分。Ⅰ型、Ⅱ型、Ⅲ型的型号命名是后人为方便区分命名的。

  自上至下:FG42步枪的Ⅰ型、Ⅱ型及Ⅲ型

  结构特点:

  FG42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导气管进入活塞筒,带2个闭锁突笋的旋转闭锁式枪机,被认为是参考刘易斯机枪,斯坦格大概借鉴了该枪的某些设计经验。击发装置单发射击时处于闭膛状态,射击更精确;连发射击时,则处于开膛状态,以便冷却枪管。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弹匣水平插入机匣左侧,弹壳从右侧抛出。由钢板冷锻成的中空的直型枪托容纳枪机尾部、复进簧、后坐缓冲器,一方面缩短枪的长度,一方面配合安装两脚架、用螺纹拧在枪口上的枪口制退器,连发射击后坐力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直线型的枪托结构和侧装弹匣的组合使得重心基本位于枪膛中心线上,这为处于全自动状态下发射步枪弹时的提供稳定发射状态。据说FG42的这种设计思想还被后来的设计者参考。FG42的重量轻和枪管较短尺寸小非常适合给伞兵使用。可以提供和任何一种轻机枪或步枪相当的火力。FG42扳机后带有倾斜小握把。早期的FG42小握把的向后倾角度很大,两脚架铰接在机匣前方前托的前部,并向前折叠;在重新设计的FG42第Ⅱ型改用了倾斜度较小的小握把。两脚架安装位置接近枪口,并向后折叠。为了节约资源以及适应冬季作战,金属制的枪托还改用了木制枪托。快慢机上增加了保险功能。第Ⅱ型质量增加到了4.82kg,枪机质量增加,延长枪机后坐行程,枪的长度增加,降低了射速。第Ⅲ型枪的全枪质量为4.98kg,枪机质量为595g,而斯坦格最初设计的枪机质量仅430g。枪口制退器外观也不像最初的设计而是带有横槽呈宝塔状。虽然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增加了重量,然而却不适合标准的步枪弹,威力过大,因为它的后坐力嫌大,全自动射击时不容易控制。采用短枪管使用标准步枪弹所产生枪口焰比较大。实战证明FG42无法替代轻机枪的角色,因为弹匣容量小,枪管容易过热;而且FG42生产成本太高。相对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StG44突击步枪)也不具备优势。FG42枪口制退器卸下之后可以换上枪榴弹发射器。FG42的有些早期型号还带有光学瞄准镜。

  评价:

  FG42伞兵步枪的研制成功最令人吃惊之处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在当时德国的战争形势下,设计师们利用仅有的物资资源,吸纳了种种先进的设计构思,居然研制出并投产了FG42这样的步枪,实属不易。FG42伞兵步枪设计方面最大的不利条件是要求采用7.92×57mm标准步枪弹,枪口初速还能够达到725~740m/s,但比用98k毛瑟步枪的枪口初速低40~50m/s。全枪的质量同StG44突击步枪相当,弹匣容弹量也是30发。实战很快表明,该枪不能满足所有要求,在战争的后半期战术没有发展和缺乏大量空降行动的情况下,FG42生产数量太少,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

  FG42伞兵步枪规格参数:

  操作:全自动、半自动

  操作原理:导气式

  弹药:7.92×57mm毛瑟步枪弹

  容量:10发、20发/弹匣

  重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全枪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管长:502毫米

  射速:900发/每分(Ⅰ型)、600发/每分(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