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子承父业bdy:中国崛起必须割除的顽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08:56

中国崛起必须割除的顽疾?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流照都江空间  作者:刘春龙
  中国崛起必须割除的顽疾?
    最近南海局势陡然升温,牵动了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又逢建党九十周年,大国兴起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一股涌动的社会思潮。一个党已经九十岁了,从最初的几个党员发展到今天的八千多万党员,几十年内以如此的神速发展,令人叹为观止。本来他领导的这个国家也应该同步的,事实上同步了吗?我们除了人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发展外,别的地方短边效应问题严重。
  早在今年的情人节,国内媒体就一派喜气洋洋:“GDP数据显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强大值得肯定,因为总量强大最起码比没有强大要好,也最起码能证明我们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现在政府掌控着国家的巨额财富,可以搞基建,可以建三峡,可以嫦娥奔月,可以迅速地抗震救灾……
  等我们大脑冷静下来,会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要让国家这么累,为什么这么多旷世艰难的工程,都要推给国家一肩扛起。我们每一位国民自己的声音呢?我们民间的力量呢?为什么不能为国家分担些重任。想起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豪言:“国家乃我们的国家,我们不管谁管?”我们各位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又管了多少呢?
  在南海危机问题上,很多热血青年强烈建议给小小越南施以颜色,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了,不能一味地保持克制,我们已经到了有所作为、可以说“不”的时候了。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太软弱,也想让他更多些威风的霸气。盼望国家能保卫好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每一寸国土和海域,我也主张主权问题不容有任何谈判的余地。觉得如果连主权问题都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我们国内很多强制拆迁问题又为什么不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呢。
  但是现在,面对外来的一些非友好遭遇,窃以为我们还真不能太强硬,这个原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为什么?因为老百姓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虽然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人均还太落后,这就说明我们两极分化太悬殊,有的人太富,有的人太穷。曹刿论战中云,战争要取胜,需做到天时地利人和,社会财富分配太过悬殊,人和就很难做到。很多人本来很有钱,若一旦买了房子,就瞬间变成了坐拥百万房产的“穷人”了。所以不管怎么弄,得想办法先让百姓变得家道殷实,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大家才会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百姓其实都不太会好高骛远,都很实际,只要自己的日子过得滋润,他肯定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家园。别忘了,人民战争也是我们党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我们之所以发展的这么累,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浪费了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比如说,建国后,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美苏争霸,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一样,处在两强争霸的夹缝中,正好是个难得的发展期,看看,韩国、日本、新加坡等等这些和我们一个起跑水平的国家,都抓住了这个大好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都陆续腾飞。而我们呢,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自己人斗自己人上了。原来是一致对外干日本,日本投降后人家回去谋发展了,我们是兄弟党变成了死对头,最后我党在残酷的内战中笑到了最后,又开始了从自己内部搞斗争,把一个泱泱大国一直斗到一穷二白,一直斗到死亡的边缘才幡然醒悟,等我们醒悟的时候,纲要起步的时候,苏联解体了,美国的对手没有了,它得重新树立一个对手玩,结果我们就不幸被选中了,所以美国老是给你动不动设置一些障碍,就为了不让你那么顺畅地往前跑。
  内忧外患这个词对中国仍然不过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异常复杂的发展环境。当然,外部环境并非最可怕的,一个斗士最可怕的不是看不清敌人,而是看不清自己。我们有没有认真反思过自己内部的问题,除了公平问题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致命的问题吗?
  不但有,而且不少。举两个例子,一是教育的问题;二是官场的问题。早在一百年前,维新领袖梁启超就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一百年前,梁启超对此就有强烈的认识,可惜历史推进了一百多年,这两大顽疾仍然是顽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祖先很早就明白人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如今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模式太过集权,简直是在摧残人性。这些姑且不论,就拿我们对官场的请客吃饭、出国考察、公务用车来讲,每年动辄拨款上万亿,但我们对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连非洲一个穷国家都不如。口头上喊了多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结果学生都要缴纳学费接受这种假的义务教育(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语)。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界未达到4%。”但实际上,“本世纪末”已经过去了十一年了,三峡都发电了,嫦娥都奔月了,我们“4%”的政策目标却仍然让人望穿秋水。
  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和教育思想的改革,很难想象到这个国家的未来还有多少希望。
  至于说我们的官场,一个在1993年就发誓要在“本世纪末让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并且把这个豪言写进自己制定的《纲要》里,但十一年都过去了,整整一代人的义务教育阶段都结束了,还享受不到这个4%,你说这样的官场文明还值得评论吗?
  记得当年学中国近代史,大家在讨论鸦片战争,老师提问说:“英国侵略晚清的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这场战争是怪英国太强大了,还是怪晚清太‘弱小’了?”这个问题在今天说得哲学味浓一点就是“内外因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放到今天的南海问题仍然适用。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仍然是真理,不过现在应该给前面加上两个字:全民,只有全民发展才是硬道理。一部分国民发展是道理,但远远不是硬道理。中国只有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崛起,很多问题才会变得迎刃而解。而要想真正崛起,就得把那些关乎千秋大业的问题踏踏实实解决好,不喊口号,不唱高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