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月奥特曼:中国崛起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8:40

(2011-02-07)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 李因才    在26日瑞士小城达沃斯登场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一系列有关中国议题如“透视中国”、“中国企业的未来”、“中国的全球形象”等的探讨,再次凸现出中国迅速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也先后四次提及中国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认为美国正面临竞争危机。
中国“王者归来”非同小可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比一些机构预测的时间差不多提前了20年。2004年时,中国GDP还只排在第六位,位于意大利之前。但此后迅猛发威,2005年超法国,2006年超英国,2007年超德国,3年时间即一口气将三个欧洲经济强国甩在身后。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量,已经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一百余倍。这样连番跳级似的成长速度,不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才是怪事。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也是一马当先,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边。2009年,印度的经济总量1兆3000亿美元,在新兴经济体中排名第二,不过,这只相当于中国同期的四分之一。
  从自身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崛起只是历史的正常回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海陆兼备、位居中心的地理位置、占全球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能够与美比肩的大国。一百多年前,在美欧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将这头东方巨龙降服之前,中国一直是名副其实的“中央帝国”,其区域“老大”地位只是偶尔遭遇边缘少数民族部落挑战,最终还都被融入了其中,消失于无形。这次“王者归来”,消耗了如此之久,倒算是个历史意外。
   不过,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中国在远东腹地的腾飞却非同小可。由它改变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更是全球权势格局的再分配。
  历史上,东亚、南亚、中东、南欧及非洲等地发展出来的都是区域性的文明,文明之间的互动并不频繁。彼时的“中华帝国”,权势所及只在周边,郑和下西洋也不过是对“天国恩威”浮光掠影式的短暂炫耀。自1500年以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大肆扩展,各区域渐次联为一体,由此形成了国际关系。
  此间,新崛起的大国或是德、美等西方国家,或是向西方学习的日本,权力始终掌控在跨大西洋国家的手中。这种状况直到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还是如此。         今天的情景则完全不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了西方政治、经济控制力的下降,更代表着一种多样化文明图景的浮现。一百多年来,第一个非西方意义上的国家,以自己独特的模式成功挤入了超级大国俱乐部,这使那些将西方文明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视为普适性的人士,以及孜孜以求向西方寻求成功经验的人士都感到尴尬不已,也让更多的新兴国家越发自信地向本民族的传统回归,去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对所谓普世文明的深信不疑开始松动了。

探寻新时代大国相处之道

  国际关系学者从历史的观察中发现,崛起大国在不断扩张势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和原有体系和老的霸权国迎头相撞,西方国家间的权力转移尚且无法回避战争,何况一个在他们看来完全异类、可能遵照崭新原则建构世界新秩序的大国的出现?因而“遏制论”、“威胁论”在这些年会甚嚣尘上,中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以前未曾遭遇的压力,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中国的崛起又确实发生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下。并非时代的发展让人类更倾向于和平,而是由于大国战争潜在的难以想象的惨痛后果,使得这一历史的新老秩序的转换工具变得有些难以适用了。尽管中国等新兴国家对美欧主导的国际体系存有不满,尽管中美间的利益存在重大冲突,但在安全脆弱相互依赖的情势下,没有一个国家敢草率从事。

  中国领导人试图发掘传统智慧,以互利共赢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时至今日,这一宣誓很少有国家相信,不过,似乎也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论去替代它,来回答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中国等国家到底以怎样的角色融入国际社会,大国间到底如何相处,由中国等国家崛起造成的体系变革压力到底如何缓解,这些将是全球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

  或许,从八国集团向二十国集团的权势转移提供了部分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耐心的、互惠式的妥协,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权力需求部分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一种更加包容的新秩序也出现了。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