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湖叠巘清嘉含义:清华校庆和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3:08
          转载文章      清华校庆和中国教育


  在清华百年校庆之时,国内各个正统媒体把清华的“丰功伟绩”宣传得淋漓尽致,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中国的最高学府“如此牛逼”,胡哥为何却说“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呢?在中国复制100所清华大学,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国的问题,不都就全解决了吗?胡哥在长篇发言中吐露一句真言,暗藏玄机;胡哥心里明白: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和清华体制已经不再卓越,甚至已经不再正确。

    据统计,自从1985年以来,85%的清华理工科学生去了美国,而80%在海外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没有回国。我们也知道,在某些世界大学排名评比中,清华落后于香港的和国内的一些兄弟院校,被排在50名甚至150名之后。

    我儿子在美国上初二了,看着他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我猛然想起自己上初中时的情形。那时,我上学读书总是感到很快乐,解数理化习题总是很有灵感。到了高二高三,因为高考的压力,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于是开始感到一些不快乐。考入清华后,周围都是读书高手,于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更严格了,我规规矩矩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场考试。五年下来,我对科学世界的探索精神仿佛成了黑暗楼道尽头昏黄的灯光,似有似无,忽隐忽现。我实际上成了“强弩之末”,已经没有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而且,我也收获了对名利的无奈追求,成为85%的清华理工科学生中的一员。

在清华一元化方针的高压下,即使在今天,仍然有许多杰出青年脱颖而出,“出酱缸而不染”;但是对许许多多普通的清华学生,清华成功地完成了对他们的洗脑,成功地阉割了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以及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许多清华学生,毕业后理想丧失,过着相对平庸的生活。这些清华的普通学生,他们不是“天才”,却曾经是“可造之才”,他们当年意气风发地走进清华大学,希望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摘去清华头上眩目的光环,剥去裹在清华身上华丽的衣裳,人们惊愕地发现:清华乃一屠夫也,它屠杀着中国青年的人生理想,它屠杀着中国青年的求知欲,创造力,以及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清华毕业生从来都是最好的科技人员,由此论证清华教育的卓越性,却是大错特错了。清华招收的本来就是全国最出色的高中毕业生,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些青少年如果不入清华,而入其他各色一般院校的话,他们毕业后肯定也是中国最好的科技人员。而且,如果他们没有接受清华的洗脑,他们会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会扎根在养育他们的家乡,他们会对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最优秀的高中生都去了清华,这不是国家的幸事,而恰恰是中国的不幸。

那么,为什么清华百年校庆要办得如此排场呢?清华在中国的功用到底是什么呢?清华是一面旗帜。中央把清华这面旗帜举得高高的,从而占领了思想和舆论的高地。中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中国人有挥之不去的“名人情结”和“名校情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们看到清华这面旗帜,急忙劝诫自己的孩子放弃兴趣和个性发展,学好数理化,学好洋文,向清华进军,中国一代代的优秀少年就这样自觉地走进屠宰场。存在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单位领导看到清华这面旗帜,理直气壮地训斥单位里的异类分子:“制度创新?无稽之谈!你没有看到清华就是如此运作的吗?我们单位的制度是世界一流的!”

                  二

清华的朋友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功于清华对自己的培养。感恩母校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如果不读清华而读了一般的院校,我们难道就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了吗?清华工科教育是中国最好的,甚至是世界最好的,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事实,那么就让我们回忆一下清华是如何教授我们这些工科学生的吧。清华学生的数学普遍很好,而清华教师的数学似乎比清华学生还要好,即使是工程科目也总是大堆大堆的数学推导,而数学公式后面真实的内容和鲜活的精神,教授们好象没有说过。对工程现象和过程建立一定的模型加以定量分析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运算反而掩盖了工程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内容。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数学重要性的意思,但是把所有工程课讲成数学课,培养不出优秀的工程师。清华教授把每一门课都讲到了世界一流的深度和难度,但是哪位教授把化学工程学科的整体知识构架向学生作过系统的阐述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成不了优秀的工程师。

清华毕业生都很自豪自己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两倍甚至三倍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我们当年花了很多时间学了很多很多的科目,但是在今天的工作中有多少用上了呢?真正糟糕的是,知识学得太多,人的大脑也就僵化了。鲁迅先生和毛泽东主席都曾经反复批判说,太多的经文禁锢和僵化了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思想。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数理化课,只讲一些重要和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从不盲目地追求数量和难度,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果对某个方向或课题感兴趣,总是会有时间和兴趣去作探索。在美国孩子心目中,科学和工程是人性化的,是民主的和简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在中国孩子和许多清华学子心目中,习题和考题是千变万化的,科学和工程却是僵化的和专制的,是必须服从权威的。在清华读书,学生直接面对的仿佛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题和考分以及奖学金;正如大学教授做科研,直接面对的仿佛不是工程问题本身,而是项目资金和职称评定。

现在中国舆论开始认识到:创新能力是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因素;中国必须培养大批的创新型的企业和人才,才能够增大内需,经济进入可持续性发展。清华毕业生总是能够写出比其他院校毕业生更“漂亮”的实验报告,但是,每当他们想做实验突破的时候,许多清华人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勇气。当新的创意在脑海中萌芽的时侯,他们总是自己很快地把它们否决掉,他们对自己说:“别折腾了,弄砸了吃不了兜着走,我是一个聪明人,不做傻事。”他们还对自己说:“在现有的框架里,我不是做得很好妈?你看,我不是比周围的人都做得好吗?”他们一直就生活在成功和荣耀里,所以他们不喜欢失败,不愿意让旁人看笑话。

我现在居住的美国城市,在旧工业衰落之后,有过一个时期的萧条。随着IT业的萌芽和兴起,城市制订出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了众多的有志青年。这些美国的有志青年,在刚入大学的时侯,许多还是懵懂顽童,但是大学毕业后,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变得无法遏制。他们把IT知识领域中的某个知识点固化,做成产品,以服务于社会。把知识固化,并不需要超人的智商,也不需要太多深奥的理论。但是,整个创业过程却需要创业者甘于寂寞,不畏失败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创业的成败不需要接受上级领导或者学术权威的检验和评定,但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评定。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这些青年是美国社会中的真正无名英雄,他们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有志青年多数都毕业于美国的一般大学,有的甚至毕业于美国的社区大学。

蒋南翔时期,清华大学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做一个“红色工程师”,需要的是听党的话,为党工作,而不需要自由精神和创新能力。今天的中国社会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创造能力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在迈入新百年的历史时刻却没有“与时俱进”地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这难道不是发人深省的吗?当然,我们可以列举出近30年以来出自清华的富有创造力的若干科技之星和企业之星的名字;但是,清华招收了中国最大数量的优秀中学毕业生,按照进出的比例相同来计算,清华的创新人才应该十倍甚至百倍于今天的数字,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胡哥不得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的原因吧。

                  三

那么,清华大学应该如何变革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呢?一,与国际接轨,与国内兄弟院校接轨,把理工科的学制由五年降为四年,这样学生接受洗脑的时间就直接减少了一年。清华招收的都是中国最聪明的孩子,为何学制反而要多一年呢?二,削减课程数目,减少考试。都说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其实也要减轻清华学生的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对科学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体系,譬如有西医,中医和藏医,它们对病理的理解,它们医治疾病的方法,大相径庭甚至相互矛盾,但是它们都是有效的;我想在北极圈肯定还有爱斯基摩医。我记得清华当年,理工科的同学每天应付完上课,作业,考试之后,便千方百计地远离科学知识,把所有其他时间都花在跳舞,打牌和看录像,看武侠书上。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创新从何谈起?三,减少传统实验的数量,那些书本上的教学实验都是已经有结论的,没有必要全做,做一些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但是要求学生每学期做一个探索性的实验,或探索性的课题研究,这类实验或研究必须是没有结论和定论的。四,改革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抑制学生们在考试分数上恶性竞争。很多团体和个人都愿意为清华同学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但奖学金的评定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校方控制在手里,所有奖学金的评定几乎都是用同一公式算出来的。而在美国,奖学金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奖学金的评定者。五,终止政治辅导员制度,提倡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著作,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六,改变舆论宣传导向。豪华的校庆似乎想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播种“伟大出自清华”的观念,然而中国的古语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着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教会孩子做一个普通的人。”想做精英,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必须在做好一个普通人之后,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做精英,才能成为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精英;如果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而邯郸学步地去做精英,不但成不了精英,反而个人丧失了自我。清华在校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没有实践过做一个普通的人,这时候便立志做精英,实在是太早了;也许一个人在30岁之前都不应该萌发精英意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初听起来,令人振奋,激发人“雄赳赳,气昂昂”的豪情;但是细想一下,它与当年“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口号惊人地相似。当年的大跃进已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难道类似的杯具要在中国教育界重演吗?“非澹泊无以铭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华大学和清华人都应该摒弃浮躁,回归平凡,回归自然;百年校庆时,“创建一所平凡的中国大学”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口号!

综上所述,清华校方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放手”。我想,“放手”也适用于今天的整个中国。孙中山先生提出过“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理论,今天的中国可能到了需要由“训政”迈向“民政”的时候了。有人说,中国这么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社会岂不要失控?人民岂不要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可能真的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了。譬如就业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中国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胡哥曾对布什说,城乡充分就业是他每天都要思想的问题。如何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以保证充分就业呢?根本出路肯定还是在民间:经济要更自由化;而经济自由需要政治改革来配套。我们知道在美国,民间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工作机会,而如何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直是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几天前又有报道,温总理谈话指出,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生活;要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提倡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清华变革和中国转型,也许在不久我们就看得到,也许漫漫长夜看不到曙光,关于这点,我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