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娜.梅耶:真维斯事件:清华百年校庆的闭幕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8:55

真维斯事件:清华百年校庆的闭幕式 

默认分类 2011-05-28 08:36:47 阅读27623 评论180   字号: 订阅

 

              真维斯事件:清华百年校庆的闭幕式

                          丁东

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真维斯,挂牌又摘牌,引起社会热议。我想,这件事可以视为清华百年校庆的闭幕式。它宣告了庆典的结束,开启了新一轮的反思。

企业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赢家,这是毋庸置疑的。清华大学开始接受这个牌子并不是输家。但是它没有坚持履行协议,遇到争议就把牌子摘下来,就成为输家了。你应当向社会有一个说明,挂牌的时候是出于什么考虑,现在摘下来又是出于什么考虑。一个郑重的大学,不能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如果你的理由有足够的说服力,大家会有一个是非判断。现在中国老百姓不管对清华,或者其他机构,要求都不高,就要求你有一个诚实的态度。

    本来,不管是清华,还是别的公立大学,把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让企业命名,获取一定的资助,这种尝试并非不可以。像清华这样的国立大学,如果能够让政府财政拨款少一点,社会的资助多一点,将是一件好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清华是一个有特权的大学,既是985工程的一员,又是211工程一员,在这些工程里面还处于特殊的位置,它和北大从国家财政得到的经费特别多。用纲税人的钱这样给他们吃偏饭,本身是不公正的。怕的是财政的偏饭不少吃,从社会上弄钱怎么花又不透明。

    清华校风的衰败,不是从今天开始,起码可以追溯一二十年前,甚至可以追溯五六十年前。如果一些来自企业、基金会和个人的捐款进入清华,使社会对于有所监督,可能是一件好事。社会出了钱也不会白出,如果大学的名誉越来越不好,出资者肯定不高兴,这种意见反馈回来,会对大学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当然,真维斯这样一个民营企业,和清华相比,现在处于弱势,给一座教学楼冠名,未必会对清华形成舆论压力。但是如果中国的公立高等院校普遍吸引了社会资金,就不能不考虑社会舆论。

    真维斯事件,说明清华处在一个犹豫不定的时候,不管是来自政府来是来自社会的好处他都想要,坏处他都不想要。所以才会出现先挂牌又摘牌的情况。这件事当初可能只考虑了经济的因素,如何拿出冠名权去换取资金,别的方面没有进行认真的权衡。不管是教学楼怎么命名,还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怎么进行,如果事先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完全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有人说,问题不是出在给企业挂牌,而是真维斯不是世界知名企业。这是一种看人下菜的价值观,本身不符合人文精神。这不一定是清华大学普遍的看法,哪怕部分学生有这种看法,也说明清华大学需要在人文教育方面补课。

    国外的社会资金赞助大学,但不干预大学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这当然是好的传统。但一个好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大学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对民办高等教育开了口子,但口子开得很小,和公办大学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现在中国,基本上还是公立大学的一统天下,公立份额占得太大了,这种格局从长远看,是不正常、不健康的。怎么改变?总要有一些改变的渠道和契机。如果这件事引申出大学怎么吸收社会资金,以怎样的制度安排让社会参与大学建设,中国大学今后应该往哪走的讨论,本来是好事。民间有投入高等教育的冲动,冠名也好,别的方式也好,现在都是初步尝试。第一批尝试者,不能要求他很有远见,很有风度,他可能出于比较直接的功利目的,出了这笔钱,就想得到直接的广告宣传效果。现在的中国,距离形成社会资助大学的好传统,即支持教育,又不急功近利,还很遥远。中国大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允许个人发财,时间不长。个人捐资给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或其他公益事业,现在刚刚开始,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今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市民社会的发育,个人捐助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多。有些国家遗产税特别重,富人去世,把遗产给了子女,很大的比例要被征税。如果捐给公益事业,捐助学校,就可以免税。在那种制度下,捐助教育和公益事业得到强烈的鼓励。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大学吸引社会资金,当然不是什么钱都可以拿,应当有取舍的标准,有底线,这个底线不是企业的大小,而是资金是否光明正大,不能是黑钱。

    今天对清华的争议和失望,关键不在弄了一个真维斯楼,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传统中断了,丢了四分之三,自强不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都不见了,就剩下厚德载物了。过去清华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现在成了大官之谓也,大款之谓也。清华的问题出在这儿。所以大家希望能够拨乱反正,激浊扬清。我们现在看不到。90年校庆时看不到,百年校庆还是看不到。我们就看到就是自我粉饰、自我美化,没有正视现实、反思问题。

    一些有识之士对于中国大学的现状痛心疾首。本来教育界、医疗界,应该是社会的清流,即使官场腐败、吏制腐败,学校和医院也不应该腐败。不幸的是,现在教育领域同样,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的事情很普遍,学术泡沫非常普遍,清华北大也不能幸免。

说到清华百年校庆,能不能办得好一点,官本位的色彩少一点,我想作个对比。贵阳市有一个清华中学,是由八个西南联大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几十年一直叫清华中学。他们的校庆活动,坐在主席台上的是老教师、老校工。校友里面有很多官员,哪怕你是省委书记,是部长级干部,照样坐在台下,至多让你坐台下第一排。不是谁官大谁钱多,就让谁上主席台。清华中学可以这样做,清华大学却没能这样做。这就是差距。现在的环境不是不可以这样做,而是清华大学想都没往这边想。

    当今中国的校庆现象,并非历来如此,而是最近这一二十年发育起来的。不管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甚至中学、小学,都积极办校庆。校庆活动都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就是和权力、资本勾兑,把校庆当成学校亲近权力、亲近资本的机会和仪式。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这么多校庆活动。校庆活动这么频繁,声势搞得这么大,是最近一二十年进入权力资本时代的特殊现象。

    我不是全然反对校庆。但是怎么搞校庆,有高下优劣之分。清华百年,刘道玉给清华写了一封信,对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50年校庆,人家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你越有反思的气魄,人家对你越尊重,说明你对今后向何处去,有更高的追求。你越是粉饰自己,回避自己的失误,回避走过的弯路,别人越要质疑。网民的批评、质疑,就是清华一面倒地自我美化的必然后果。

 

    清华大学这次百年回顾,价值上比较混沌。五十年代,曾经把民国时代清华的教育传统否定了。这一次是肯定的。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清华大学在民国时代培养出一流人才,现在是被肯定的。很多两弹一星元勋就是这些人,给清华大学带来国际声誉的也是这些人。过去不承认清华大学在民国时代的成就,现在承认了,这是进步。但是,对50年代以后的清华怎么认识,哪些是正面的经验,哪些是负面的教训,目前无意反思,只捡好的说。

    百年校庆时有一些校友想纪念黄万里。黄万里是给清华大学带来荣誉的教授。他当时一个人力排众议,反对三门峡工程,很不简单,很了不起。历史已经证明,真理掌握在他这个少数派手里。但是,纪念黄万里的活动没得得到支持,反而受到干扰。

从物质条件来讲,现在的清华比抗战时期好多了。现在清华大学资金非常充裕。不搞命名,不吸收民间资金,也不差钱。西南联大时代穷得不得了,教授的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闻一多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给别人刻图章补贴家用。但是在那种艰苦条件下,保持了正派的学风,教授、学生都有很崇高的精神状态,追求科学、追求真理。所以,才出了那么多的人才。现在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状态。当时国民党不是不想搞党化教育,但西南联大敢于抵制。政府要干预大学的教材,冯友兰代表校方写信,把官方的意见顶回去了,这封信很有名。现在清华要想振兴,还是要回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光有前八个字,没有后八个字不行。

如何实现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当然不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政府方面想把清华大学恢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有些问题必须反思。政府不松绑,在如来佛手心里面,学校就是孙悟空也不行。冯友兰在民国时代有精彩表现,到毛泽东时代他也悚了。所以板子不能完全打在清华身上,要问一问,谁给他戴的镣铐。学校如戏,校长只是个导演,更重要的是谁来选择导演,谁来决定导演的命运。能不能从清华大学开始改革,让教授选择校长。现在政界尝试公推公选,我建议把公推公选的做法引入高等院校,从推选校长做起。公推公选副校长意思不大。国家如果真有办一流大学的诚意,能不能从这里开始。高等院校领导班子,每过几年就要洗牌一次,谁洗上去了,大学师生员工根本不知道,只能被动接受。民国时代不是这样的。当时政府也要向国立大学委派校长,如果校长的施政大家不满意,可以抵制,抵制强烈,政府只好换人。我不指望一步到位,哪怕在选择校长的过程中,先有一个让教授推荐的程序,比如说让全校教授民主推荐两到三个候选人,由教育主管部门从中选择。现在都是上级在幕后勾兑,让师生员工被动接受。教授、学生对哪个人受欢迎不是没有想法,但是主导权不在他们手里。

民主产生校长只是去行政化里的一个方面。这些年中国大学行政化愈演愈烈,表现是多方面的。大学的人、财、物权,全部上收到教育部,使得大学自主权越来越小,这需要整体的、通盘的改革。最近二三十年,经济领域的改革有成绩,企业自主权有改善,但高等教育往后退,自主权还不如八十年代。高等教育比照经济领域,大学比照企业,扩大自主权,空间本来是有的。关键是高层决策者有没有诚意。这些年,财政对大学的投入增加的幅度并不小,但是要想振兴中国的高等教育,把中国的一批名牌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不是钱,关键是要进行体制性的改革。中国人不是办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就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学,后来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里出溜下来了。香港科技大学用十年时间就办成了水平很高的大学。中国人不傻,我们现在遇到了制度性瓶颈,如果不突破,投入再多的钱,盖再多的楼,也没有用。

上一次清华接待宋楚瑜闹了笑话,虽然不光彩,但是如果有一个诚恳的态度,自责一下,尚可谅解。毕竟中国文化太深了。理工科出身的校长文史知识不够不奇怪。最不能让人容忍的现象是,媒体揭露出一些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卷入抄袭剽窃事件,事后不见引咎辞职。这表明,中国大学激浊扬清,仍然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