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樱子演过的电影:对比阅读:百年校庆,清华说北大,北大说清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5:32
  (2011-04-26 01:16:49)转载 标签: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

王大中

周其凤

教育

分类: 资料分享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国内大学代表、清华大学校长  王大中

1998年5月4日

王大中(资料图片)

 

  今天,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我谨代表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一个基地,北京大学曾经在我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四十年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合建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国以来,北京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百年来,有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培育了一代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成果,而且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把北京大学办得更好,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是北京大学师生的宏伟目标,也表达了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的新的要求,都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使教育、科研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结合,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要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加强与国际上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紧紧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有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在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赠给北京大学一棵象征我们两校友谊的长青树,祝愿北京大学发扬建校百年光荣传统,永葆青春和活力。愿我们两校继续携手并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望,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在下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国内大学代表、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2011年4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值此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和各兄弟院校,向清华大学的全体师生及海内外清华校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祝贺!

 

  一百年来,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一代代治学之师、兴业之才和治国栋梁,创造出一大批科研学术成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璨华章。今天的清华大学,秉承优良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正以追求一流的气魄、脚踏实地的姿态,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坚实迈进。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清华和北大比肩而立、荣辱与共。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风骨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品格不谋而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精髓深深融入两校师生的血脉之中。值此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为纪念两校情谊,并表达诚挚敬意,北京大学特送上贺联一幅:

 

  资自强而载物,砥砺同行,百龄清誉称棠棣

  取兼容以开新,交融共进,万卷华章照古今

 

  这幅贺联嵌入了“清华”二字,将清华和北大喻为“棠棣”,以此祝愿两校百年来唇齿相依、风雨同舟的兄弟情谊万古长青。其中,上联中的“自强”、“载物”、“砥砺”、“同行”,是两校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筑百龄清誉的生动写照。下联中的“兼容”、“开新”、“交融”、“共进”,昭示北大、清华作为最早进入国家“985”工程的两所高校,将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事业,携手谱写光耀古今的万卷华章。

 

  我们衷心希望清华大学与全国的兄弟高校加强合作、携手并进,为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 陈佳洱

1998年5月4日

陈佳洱(资料图片)

 

尊敬的江泽民主席,尊敬的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李瑞环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向光临大会的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李瑞环主席和各位领导、各位贵宾,以及从全国各地和国外专程光临庆典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上个世纪末我国维新变法兴学图强的产物。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这一百年来北大所走过的历程,始终是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她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和优秀的精神培育了北京大学,使她成为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造就了北京大学,使她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等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等都曾在北大任教或任职。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家和学者从这里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北京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这是北京大学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三次写信鼓励北大师生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六次亲临北大指导学校工作。“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北京大学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工作,并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写馆名。江泽民主席对北京大学的发展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就在五天前,江主席还亲临北大视察工作,看望师生员工并祝贺北大百年校庆。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在百忙之中莅临这个庆祝大会,江主席还将发表重要演讲,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从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高等教育的许多重要学科,包括原子核科学、半导体物理学、政治学、国际文化学等都是在北大率先建立起来的。迄今,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近12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培训了近8万名各种专业人员,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品德、坚实的基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骨干,一部分已成为各有关领域的杰出人物。曾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396人,还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他们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雷雨顺、王忠诚,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于敏院士和周光召院士,全军科技工作模范钱绍钧院士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北京大学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及国家的需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创造了一批重大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近年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制以及“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技术方面,从国际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微分动力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到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第一块1024位 MOS动态随机储存器的制造,以至第一台汉字激光电子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成功,北大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京大学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北大方正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天当我们欢聚一堂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着那些为北京大学发展呕心沥血的先辈们;我们衷心地感谢那些对北京大学发展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国内外的各位朋友和众多校友。我们特别要向为北京大学的进步和发展勤奋工作、敬业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表示深切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

 

    江泽民主席为北大百年校庆挥毫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精辟地概括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和北大的精神,这也是北大百年历史的主旋律。面对世界范围科技革命的新高潮,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在下个世纪,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授和运用知识的重要基地,对于国家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更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用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精华教育学生,努力做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高度统一,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高水平的人才,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里的杰出代表。

 

    第二,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北京大学学科齐全、基础理论雄厚、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学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产生能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使学校成为国际有影响的学术研究中心,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学术成果。

 

    第三,要更加积极地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方针,把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要更主动地发挥北京大学的社会功能,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成果,使北大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一个文化殿堂和人类友好合作的桥梁。

 

    这些任务显然是十分艰巨的。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按照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方向,牢记江泽民主席代表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重托,认真贯彻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真学习和借鉴海内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弘扬我们自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北京大学就一定能够在下一世纪再创辉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2011年4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对每一位清华人,都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嘉宾和师生校友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一起分享清华人的欢乐与光荣。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个时期为学校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从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学堂,到经辛亥革命洗礼的清华学校;从探索学术独立、教育自主的国立清华大学,到刚毅坚卓、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从艰苦奋斗造就“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改革奋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走向复兴的一个缩影,清华的百年历程,是清华人致力于兴国安邦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科技教育自立自强的开拓史,是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发展的攀登史!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觉、深刻反映时代风貌、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清华精神,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建校早期,清华就确立了“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思想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百年树人,桃李芬芳,十七万莘莘学子在清华精神熏陶下奋发向上,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英才挺起民族的脊梁。

 

  清华精神,深深融入到创新实践之中。无论是开创“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还是确立“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无论是二三十年代开辟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还是五六十年代兴办一批新技术专业、八十年代以来布局和发展综合性学科,清华精神引领着我们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百年创新,硕果累累,清华师生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纪录,作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今天,随着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华精神,突出体现在社会责任之中。百年担当,矢志笃行,从“一二·九”运动中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到黎明前的黑暗中发表“最后的演讲”;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到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从积极参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到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献计出力;从紫荆志愿者的灿烂微笑,到越来越多当代学子踊跃奔赴祖国建设一线……每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总有清华人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难,为国家富强拼搏奉献,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一百年来,一代代清华人以思想和行动铸就了清华精神,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清华精神,以创造和贡献光大了清华精神。清华精神,根植中华文明沃土,广纳世界文明精髓,激励着万千学子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

 

  百年华诞,是清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许多共同的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全国上下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反思不足与差距,进一步增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奋发有为,开创未来。

 

  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树立更高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百年积淀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使清华大学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

 

  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高尚师德和优良校风学风,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全面发展、成才报国,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我们要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在清华大礼堂内,有一块1926级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人文日新”牌匾。“人文”二字源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概指人类一切文化创造;“日新”一词典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每天都要革故鼎新。作为清华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文日新不仅是指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提升,更是指文明的传承与创造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使清华大学始终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孕育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氛围,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培育视野开阔、人格完善、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不负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续写清韵华章,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