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财政局官网:清华百年校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5:43
清华人物谱更多>>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他被称为 “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在两弹的研制中,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满载传奇和荣耀的一生也从此画上句号。[详细]

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造者
他于上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在60年代实现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详细]

一代医学大师吴阶平:生命有尽 大道无涯
第一个泌尿外科、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我国泌尿外科学历史上的这些“第一”,都和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阶平。[详细]

朱自清:从“狷者”成长为民主斗士
他曾被生活浪头击退过,但从未被击败过。他彷徨徘徊过,但从未颓废绝望过。他历经长期探索,从写人生到写人民,从写血泪文学到为人民生存而斗争,从写“我的阶级”到赞美群众的力量,从歌颂光明到自己融入人民中间一起创造光明,从“狷者”自觉地成长为民主斗士。[详细]

冯秉铨:愿得英才三千数 春蚕丝尽方长眠
他少年得志,被视作哈佛的学术新星,却选择孔雀东南飞,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当个“穷教书匠”;他在“文革”中备受迫害,却从未向人抱怨,还以“老牛不怕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座右铭;他的振荡理论本可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但为了培养学生,他却自愿搁置自己的科研工作…[详细]

赵萝蕤:赵萝蕤:才情恰似兰叶萋
赵萝蕤曾追忆当年时说:“作为女性,我能够选择的生活道路够狭窄的。我大学毕业时才二十岁。父亲说怎么办呢,还是上学吧。清华大学就在隔壁,去试试考一考。”结果,赵萝蕤法语及格了,德语却吃了一个零分。不过,她的英语确实过硬,考了一百分。吴宓老师说:“行。德语等入学后再补吧。”[详细]

哲学大师冯友兰:文化要像女排那样“冲出亚洲”
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 我非常欣赏冯先生在《三松堂自序》里表达的文化使命感,他把这种使命概括为“旧邦新命”。我想这四个字非常简单,却又非常深刻,它把中华民族的老历史和新发展的长远意义讲出来了。——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详细]

梁启超:全文明视野与世界眼光
对于当下的知识界,梁启超的意义,决不限于精神上的感染和照耀。梁启超晚年致力于中国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弘扬,他对于西方殖民刀剑下出现的全球一体化格局的认知和阐述,既是前人所不知,也是今人所未及。可惜梁启超这种全文明视野和世界眼光,在后来的学界不是被发扬,而是遭遗弃。[详细]

华罗庚:算不清账的父母养了位数学天才
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发表40余年,理论水平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大力推行的统筹法、优选法能够优化决策,已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论;闻名遐迩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已举办15届,将近4000万中小学生参加;“像华罗庚一样学好数学”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详细]

钱钟书:嗜书如命的清华学子
他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取“仰慕先哲”之义替他命名仰先,字哲良。后来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1998年12月19日,“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是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撰文的标题,也代表了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详细]

季羡林: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季羡林在90岁高龄写下《知足知不足》一文,道出了自己几十年来风雨历练的人生心得:“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详细]

梁思成: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可以列举很多,但其中有两件事就足以使梁先生载入史册:一是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1944年,编制一份日本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另一件事发生在1948年冬天北平和平解放前,准确标出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详细]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1947年底,在英国留学9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国,励精图治,成为新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当年他已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要选择回国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详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他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详细]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详细]

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
在中国,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一样激起那么多人的研究兴趣,没有一部小说的研究像《红楼梦》一样曾激起波及全国的政治风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1954年一场来势凶猛的大批判运动,俞平伯是这场大风暴的中心人物,引发这场风暴的却是两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人物”。[详细]

邓稼先:假如能够再生 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他患癌症住院,国防科工委的同志探视他时问:“我们国防科工委的同志们都很敬重你,想听听你的人生箴言。”他稍加思索说道:“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详细]

范敬宜:传奇经历 新闻人生
1951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奔赴辽宁一家报纸当助理编辑,6年后因文获罪,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改生涯。1979年,重返新闻岗位不久,因为一篇重要报道被《人民日报》转载而声名鹊起,此后辗转多处。1993年,当他63岁时,履新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详细]

梁方仲: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奠基
当经济史学界一窝蜂地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争论不休时,他却相信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必须从整理基本的资料,尤其是基本的数据开始,进而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花在了当时没有任何人重视的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去,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计量化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详细]

清华首位女教授王明贞:“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位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美誉的科学家在国内物理学界曾一度被忽视,她最重要的科研论文的发表均是在美国读书和研究期间完成的。在她的学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应纯同列举的最重要的十篇主要著作,均发表在1940-1954年间。[详细]
清华大学景观更多>>

清华大学“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
清华大学“古月堂”
清华大学“古月堂”
清华大学“近春园”
清华大学“近春园”
清华大学“科学馆”
清华大学“科学馆”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
清华大学“闻亭钟声”
清华大学“闻亭钟声”
清华大学“清华路”
清华大学“清华路”
清华大学学校理念更多>>

清华大学大事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