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脂肪肝的危害:王殿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4: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2005-02-19 11:50, 王殿卿, 4740 字, 0/2672, 原创 | 引用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宿舍楼,每座楼楼名都有鲜明的道德文化的蕴意,如仁斋、义斋、信斋、诚斋、明斋、实斋……文斋、慧斋、雅斋、静斋……庄敬楼、自强楼等。

  每所学校都自己的校园文化。经过长期培育和建设成为各自的传统,形成一种教育资源和力量。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学校全时空与全过程所展现的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与修养,是学校个性与传统的塑造与延伸,是学校所整合的新文化向全社会的辐射。校园文化的内容、途径、方法,可以是丰富多采的,要强调开放性与时代性,更应突出民族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是民族的。

  一、校园文化的民族性

  以承传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才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西方文化热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给大学生以至社会造成了误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生成的“国学热”,使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文明有了新的认同和自信,伟大的“中国精神”正在他们身得到弘扬与光大。

  1993年以来,北京大学筹建“国学研究院”,北大学生先后开展了“国学活动月”、请国学大师们为学生开了“国学研究讲座”、组织了“爱心社”、发起了“修身运动”。与此同时,几乎在所有中国的大学,都相继出现了类似的“国学热”。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文讲座”;中国的“文化典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重要的文化典籍,都闪烁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基因”的载体;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古代经典导读”和“传统与现代”的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先后为大学生们开设了《中华伦理》、《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生》、《中华道德修养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必修课或选修课,都有明显的实效。

  二、校园文化与校训

  校训,是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和学校传统的灵魂。正如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提出校训“止于至善”并加以解释:“本大学之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完善之文化”。每所学校的校训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内涵着提出者的教育主张,细心研究会有收益。如:朱熹给白鹿洞书院题的校训是“忠、孝、廉、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孙中山为中山大学提的校训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张伯苓为南开大学提的是“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河南大学的“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浙江大学的“求是”,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新校训“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青岛大学的新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朱镕基为新建的北京、上海、厦门三所国家会计学院提的校训是“不做假账”,江泽民为国防科技大学提的最新校训是“厚德博学 强军兴国”,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台湾师范大学的“止于至善”,韩国圆光大学是“智德兼修 道义实践”。

  蔡元培为北京汇文中学提书: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显然该校的校训是“智、仁、勇”,1921年陈嘉庚给集美师范、集美中学确定的校训是“诚毅”,诚──忠诚祖国、诚以待人,毅──刚毅顽强、毅以处事,江都中学的校训是“尚德远志笃行”,日本东京文京女子中学是“诚实、勤勉、仁爱”,日本东京泰星中学是“诚实、品位、刚毅”,日本横滨翠陵中学是“自立、诚实、实行”,1923年首家菲律宾华侨中学的校训是“勤、诚、勇、爱、耻”。

  三、校园文化与学校建筑文化

  学校建筑要有特点,它的布局与风格、功能与名称都应当有别于工厂、医院、政府机关大楼,它应有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幅画卷、一首诗、一本书。其中根据用途给学校建筑命名,使其具有人文内涵,成为物化了的校园文化、是永久性的、潜移默化的教科书。厦门大学于1922年先后落成“映雪楼”、“集美楼”、“群贤楼”和“同安楼”;1931年建校十周年时又建了“兼爱楼”、“博学楼”、“笃行楼”、“囊萤楼”、“敬贤楼”、“芙蓉斋”、“省身斋”。近年我到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出席学术研讨会,也看到了同样的“校景”。台湾高等学校在文化选择与认同方面,注意东西方文化的融通,更重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非常注意延续本校的历史传统。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为了纪念梅贻琦校长,在校内修建了“梅园”,并将“梅”作为本校的简称;台湾的中央大学,为了记忆当年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校园内的“六朝古松”,在校园里栽种了大量的松树,并将“松”作为本校的简称;台湾的交通大学在校内建“竹园”遍栽竹林,将“竹”作为本校简称。在各校之间常用“松”、“竹”、“梅”相称,甚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品味。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宿舍楼,每座楼楼名都有鲜明的道德文化的蕴意,如学生宿舍:仁斋、义斋、信斋、诚斋、明斋、实斋、善斋、平斋、鸿斋、硕斋、新斋、清斋、华斋。女生宿舍:文斋、慧斋、雅斋、静斋。教师宿舍:庄敬楼、自强楼等。这比用阿拉伯数字给学校楼房排序,更有文化教育单位的特色与气息,是培养学生所需要的人文教育环境。

  四、文课程与人文讲座

  人文讲座与人文课是提升校园文化档次的重要载体。人文科学教育,是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修辞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世界文化史》等,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普遍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历史》、《法律基础》、《人生哲学》、《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课程等,旨在培养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的必修课程,并建立了“社会科学系”或“社会科学教学部”、“德育教研室”或“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普遍通过“第二课堂”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有相当多的高等学校,给学生开设了相当数量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如:《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伦理》、《宗教学概论》、《中国民俗》、《中国礼仪》、《中国诗歌史》、《中国书法艺术》、《中国艺术欣赏》、《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史》、《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社会学概论》、《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西方艺术与西方美育》、《西方古典音乐欣赏》、《逻辑学概论》、《旅游地理》、《世界人口与环境》、《公共关系》、《社会心理学》、《世界近现代战争史话》、《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大陆的高等学校中,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开设这种人文学科选修课程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教育效果之佳,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近几年来,也有许多高校急起直追,如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开设了69门人文社会学科选修课,总学分32分,占课内总学分的18.3%。中国科技大学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先后开设了同类型的85门选修课。有许多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建立艺术社团、开展各种艺术讲座的同时,还开设了一系列的美学、美育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南京理工大学从1982年起,先后为学生开设了《文学艺术基础》、《美学基础》、《音乐欣赏》等20多门必修与选修课程。湖北大学给学生开设的《漫画》课很受学生的欢迎,10多年以来,先后有4000多人选修了这门课程。北方工业大学1986年创建了中国高等学校历史上第一座艺术教育馆,常年展出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审美实践的机会。这一切表明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对建国以来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更是对高等学校中,出现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轻文”等偏差的积极回应。

  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从改变高等学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弊端出发,率先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作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决定。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通过①校园文化建设、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建设、③学科之间的交叉建设等三个层次,在全校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学校内外的肯定与关注。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了试点。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3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0月教育部成立了以杨叔子教授为主任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1999年春教育部在全国确定32所大学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教育部领导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①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②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至此,大陆高等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踏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它将对21世纪的中国高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开出的通识课程,也可以了解选修课程的教育价值。中国通史、中国历史人物、中国传统岁时节气、易经导论、道家哲学、孔子与论语、佛典导读、佛家哲学、中国近代佛教、禅宗哲学、当代儒家哲学、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文学中爱情与婚姻。圣经与人生、西洋哲学名著选读、科学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对话、美学与哲学的对话。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湾民谣与文化。科技与人文、神话与文明。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联合国与国际政治、美国政治与外交、东亚地区的宗教与政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海峡两岸关系──冲突与合作、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大学与大学生、性伤害与凶杀、性别文化建构、两性与社会、家庭与婚姻。都市与社会、都市与文明、电脑与生活、生态学与社会、台湾生态体系、生物伦理学、工程伦理、达尔文《物种的起源》、西洋近代科学技术史、生命科学概论等。均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落实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任务,教育部对于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部署,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定位。2002年9月1日,以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实际,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为宗旨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北京成立。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为中心揭牌并发表讲话指出,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血脉,研究大学文化,有助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马思援 钟伟:“研究大学文化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日 )

  文章来源:《文化·道德·德育》,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校对:心莲,编辑: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