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耀华国际学校学费: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库周村生产生活条件现状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5:32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滩坑水电站,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是丽水继金温铁路工程之后一项最大的扶贫工程,也是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滩坑水电站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县库区2万移民的脱贫致富。2万移民的大搬迁,实际上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异地脱贫工程,为库区移民和库周群众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一、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库周村的基本情况
(一)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及移民基本情况
滩坑水电站位于丽水市青田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距青田县城西门约32公里,距温州92公里,距景宁县城75公里,距丽水市约107公里。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电站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发电量10.35亿千瓦时,静态总投资48.3亿元(不含库区专项复建和安置点有关公建配套项目)。水库总库容41.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60米,库面面积69.2平方公里。拦河坝为混凝土面板碓石坝,坝顶高程170.5米,坝顶长506米,宽12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60米。
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涉淹2镇5乡47个行政村,面积36.11平方公里,淹没1镇4乡驻地和24个行政村所在地及农用地32856亩(其中耕地10255亩、园地1295亩、林地21306亩),公路138.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7.5公里),35千伏电力线路13公里,10千伏电力线路98公里,低压线路230公里,通信电缆73公里。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移民共计19860人,分布在陈村、大顺、渤海、金钟、外舍、鹤溪等6个乡镇。移民的安置动向是:市外安置5350人,县外市内安置10360人,县内安置4150人。
(二)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淹没涉及概况
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原有鹤溪、大均、金钟、外舍、渤海、大顺和陈村7个乡镇,其中,金钟、外舍、渤海、大顺和陈村的政府所在地被淹没。2001年,7个乡镇共88个行政村,6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8652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0381人,非农业人口18271人。根据库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即:撤销外舍乡、金钟乡,并入鹤溪镇;撤销原渤海镇,在原渤海镇移民之后管辖区域设立新的渤海镇;撤销大顺乡、陈村乡,合并建立九龙乡。滩坑电站移民安置后,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建制乡镇将减少至4个,行政村减少至45个,自然村减少至257个,剩余人口4.8万人。
(三)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交通复建基本情况
1.庆景青公路滩坑库区淹没段复建工程。庆景青公路滩坑库区淹没段复建工程(景宁段),三级公路标准,景宁段主线全长76.06公里,另有九龙支线3.92公里,共约80公里。其中大桥9座,2354米,隧道1.5座,1920米。
2.库周通村康庄公路建设。库周通村康庄公路共有25条线路,合计里程约205公里,按单车道准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3.水运码头复建。省交通厅批复的滩坑库区水运复建规划景宁需建码头设施33处,其中100吨级车渡码头三对六处(桃源-西岙,旦水-石埠山,湖边-绿草),100吨级客货码头两处(外舍、鹤口),50吨级客货码头三处(小顺、九龙、白马寮),50吨级人渡11对22个,全部按台阶式建设。
(四)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库周村生产生活基本现状
1.我县库周村庄的总体特征。
(1)规模小,布局分散。我县库周村留下的村庄规模大小不等,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移民之后人口在10人以下(含10人)的自然村有15个,10人至30人(含30人)的自然村有35个,30人至50人(含50人)的自然村有42个,50人至100人(含100人)的自然村有84个。
(2)村庄类型单一化。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状态基本同样,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造成单一化的格局。
(3)山地多,耕地少。库周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库坪村,全村耕地面积297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6亩,有较好收成的只有80余亩,人均只有0.14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30000余亩,但由于山林保护政策和交通因素所致,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4)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库周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如库坪村离景宁县城70余公里,距九龙集镇20公里。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景宁库区由于受长期规划红线的控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投入到库区及库周村的基础设施资金甚微,致使库区及库周村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较为严重影响了库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就以陈村乡库坪村为例,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1户643人,4个自然村目前人畜饮水问题没有解决,更不用说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村民饮水不安全。只有沙坑自然村,于2006年由陈村乡政府给予解决完成引水渠道工程,使130人的村庄用上自来水和人畜饮水设施。部分库周村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如库坪村目前还没有移动、联通等通讯设施,尤其是驮沙自然村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村庄偏远,目前还未通电,于2006年才安装了太阳能装置解决了群众的照明问题。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
从总体看,库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启动,农、林、牧、渔的比例不合理。农业作为库周村经济的主体部分,产出效益不高,而其中种植业收入又占农业总收入的58%。人均耕地少,加上亩产低,导致人均收入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市场带动型、特色资源开发带动型等产业化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如库坪村虽然全村只有耕地面积297亩,但森林面积达3万余亩,同时集体山林有6000多亩,板粟基地180亩,竹林基地600亩,从中可以发现其发展的空间依然存在,前景乐观。
4.库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相对滞后。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库周村新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库周村镇规划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大部分居民住房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的,土木和半土木结构居多,功能不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
二、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库周村生产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水利设施差。大部分库周村沟渠等水利设施没有建设。根本上就达不到旱涝保收,经常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二是交通道路通行难。以前已经修通了的为数不多的机耕路,标准低、路况差。有的机耕路根本就不能通车或者没有车通行,群众的农产品运输和交易难,生产成本高。三是人畜饮水困难。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库周村有水源,却因缺乏资金架设水管、修建饮水池,群众饮用不上安全卫生水。
(二)库周群众生存条件不容乐观
据调查,库坪村人均有效耕地不足0.14亩,且多分布在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生产生活水平较低。生产资源少,自产粮食低,又无其他经济收入,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靠外出务工度日,生产生活极为困难,成为影响库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一是库周村学生就学遇到新的困难。由于校网调整,库周村学生均要在距家20公里外的中心学校或县城学校就学,给学生的入学就学带来了不便,学前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较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二是农村卫生条件仍然比较差。我县库区复建2所中心卫生院,由于交通、路程远等原因农民看病难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力度不大,农民掌握卫生常识少,优生优育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农民生育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三是农村适用科学普及程度不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熟练掌握不够,许多技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适用科技没有全面通盘掌握。农民工培训也很片面,培训农民工数量不多,培训的技术也很有限。四是社会保障事业有待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就业保障、疫病防治等六大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就业、看病、入学等困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村贫困面大、程度深,低保资金严重不足,群众低保比例小,标准低,农村低保还没有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力度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相当困难。
(四)农村基层组织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村支部、村委会干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结构不合理,村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村支部缺乏新的血液和活力。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科技不足。组织对村干部、党员目标管理不够,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村干部工作报酬还比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初步发展思路
由于移民工作的影响,近几年来,库区及库周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已经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加快移民后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下步,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并重,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建一座电站,富一方百姓”的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移民和库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编制规划,统筹谋划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库蓄水之后,库区的交通布局、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超前谋划,精心规划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为此,县政府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前期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目前已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库区与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下山脱贫点规划等几个关系库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下步,将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库周村重点倾斜,把相关规划实施好,争取发挥后发优势,一步到位,使库区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库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库周群众受电站建设影响,交通、饮水、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了一定影响,他们各种诉求强烈、要求改善条件的呼声较高。如果水库蓄水后,库周通村公路、通信、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没有及时跟上,将严重影响库区的社会稳定。为此,我县高度重视库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问题,在加快移民工作进度的同时,努力统筹做好改善库周村影响生产生活的相关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与库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优先改善库区交通、饮用水、排污、垃圾处理、防洪等设施。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灌溉水利等工程,加强渠道硬化,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三是加快解决饮用水问题。依托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增加移民资金投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尽早让库区和库周群众喝上干净水。四是加快通村公路、村庄道路建设。积极实施康庄工程,完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加快解决库区和安置区的出行便捷问题。五是继续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建设。六是积极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设施。统筹安排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共享率。七是加大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等,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三)加快人口“内聚外迁”,大力实施下山脱贫。以下山脱贫点建设为抓手,推进人口的“内聚外迁”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公路沿线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或重点城镇转移库周农民,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能力,从而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促进人口梯度转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组织人员实地考察,进村入户,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论证库周下山脱贫安置点,提前做好库周群众下山移民点的选择和论证。二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群众的搬迁能力和意愿,设立不同层次的下山脱贫点。同时,设置多种安置方式,以供农民群众选择。将下山脱贫工作纳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和设置,积极引导受库区影响群众和地质灾害险情村的群众下山脱贫,促进人口集聚。现在我县库区共规划下山脱贫点15个,可安置库周群众6300人,将实现下山脱贫整体搬迁自然村82个。三是分步实施,梯度转移。按照消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培育中心镇的思路,逐步使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以及县城转移。根据库周群众的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每年将来在库区开设2至3个下山脱贫点,转移库周群众下山脱贫。目前渤海梅坑下山脱贫点已开工建设,一期规划用地100亩,安置人口1000人,明年1月份可提供建房。重点吸收周边15个自然村的下山脱贫移民或地质灾害点避险搬迁群众,以及滩坑库区清库人员。年底将继续开工建设外舍、金钟2个下山脱贫点。
(四)提前谋划,综合规划,努力培育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将以“稳定、完善、繁荣、发展库区”为工作出发点,库区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农民增收、村财增加、实力增强三个重点,致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生产环境。坚持“以农为本”、“以水为本”,打好“库牌”,念好“库经”,通过政策、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切实抓好服务,强化开发性生产项目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库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库区特性,在生态、特色上狠下功夫,依托当地茶、竹、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标准化、良种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集群。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加投入为支撑,走“适度发展,环境优先,渔业开发与保护并重,生产与管理并重”的路子,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同时,范围涉及九龙、渤海、郑坑等滩坑库区乡镇,主要任务是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加大库区水土涵养林、防护林、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库区水环境保护和监测力度,保护库区水质。
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大力推进景宁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王金洋工业区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重点为滩坑库区无土安置移民和库周群众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成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基地。积极做好外出经商能人“回流工程”,积极引导在北京、义乌开超市、宾馆等滩坑库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滩坑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比较优势明显。将把旅游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使旅游业成为库区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发挥旅游业优势,在“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畲族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战略实施中发挥龙头载体作用。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旅游产业在全县GDP是比例达到18%以上,并借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大发展。首先,搞好旅游发展规划。以“神奇畲乡、休闲景宁”为主题,加大库区旅游业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目前,由县旅游局组织,委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所编制的滩坑库区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完成了初稿编制任务,正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为高标准地做好滩坑库区旅游开发工作,丽水市专门成立了滩坑库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滩坑库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整个景区规划将以畲乡风情和水利旅游为突破口,形成大均生态休闲娱乐区、外舍畲族文化园度假区、九龙火山地质观光区、炉西坑生态自助游景区和水上观光带以及外舍旅游接待中心、九龙旅游接待中心的“四区一带两中心”的旅游总体布局。同时将充分引导库周群众依托农产品基地、重点景区开发,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力争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把滩坑库区景区建设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4A级国家风景区。其次,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库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面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实现多元化、多成分、多层次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旅游开发。再次,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置设施建设。增加旅游服务设施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品质,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研究谋划一批后续发展的六要素项目,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通过旅游要素配套,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总量,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产出。
四、对解决当前库周村生产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设
(一)将库周群众纳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范围
要从政策上给予库周群众一定倾斜,把库周群众当作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作为整村推进重点村进行扶持,特别是库周影响人口。同时,要集中水利、以工代赈等资金,实施产业扶贫、下山脱贫等措施,着力改善库周群众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加快库周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努力提高库周群众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是实行主体置换,以“我给你培训”模式向“库周群众要培训”模式转变。在推行订单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要深入了解库周群众对技能培训专业需求,实行“定向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更符合移民对技能所需,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长。二是要疏通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加强与沿海地区企业和劳务市场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供求关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库区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企业,就业消化一批。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5000多移民外迁到宁波、绍兴、金华等较发达的县(市、区),1万多移民搬迁到丽水市范围内条件较好的县(市、区)的就业信息优势。为库周村群众就业提供信息,同时加强沟通与联系,促进库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库区的资源、环境保护的建议
1.库区范围内的林地,最好收归国有,实行无限期封山育林。其好处是:其一,森林可涵养水分,为水库提供丰富的水源;其二,有利于水土保持,减少或不使山上的泥石冲入库内,防止水库淤塞;其三,使环境更优美,山更青,水更绿,有利于开发旅游;其四,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息场所,使生态更加平衡。
2.为了保护库区环境,严禁在库区范围内兴办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工厂,保护库区的水质、大气不受污染。新建集镇,污水不能直接排入库内,要有垃圾处理设施。
3.库周村民和后靠的移民不准在库区范围内猎杀野生动物(包括枪杀、围捕、放弓驽、放铁夹等)。
4.严禁在库区水域内使用电力、毒药和危爆物品捕鱼。
5.库周国家保护的树木(包括村民自留山和责任山内的)严禁砍伐,应由县林业部门统一处理,合理开发。
(四)关于库区的开发的思考
1.水库蓄水后,将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形成一个长80公里,水域面积10倍于杭州西湖以上的巨大人工湖,湖中还有10多个岛屿,数十处岬角和浅湾,这些将极大地丰富我县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利用淹没区的小岛,发展特种养殖业,如养蛇、养野猪等。在小岛上养这些动物,既安全,又可供游人观赏,还能让这些动物回归大自然去自由自在地生长、繁殖。
2.利用宽阔、平静的水面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引进国家或省级水上运动队来此集训,让水库成为训练基地、比赛场地。
3.水库周边地区剩余的村民,由于移民大量外迁,他们将拥有的资源量比原来的所增加,随着景青公路的复建和各村对外交通的连接,他们能通过自身开发利用资源脱贫致富。同时利用库内淹没的垄沟放养冷水鱼类,发展渔业生产。
4.利用山地的草料资源,发展牛、羊、鹿、獭、兔的养殖。
5.利用水面和山地景观发展旅游业。如库坪村村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村后有两座高高耸立、遥相呼应的石笋,美不胜收,是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的好去处。
6.在景青公路沿线筹建竹木制品深加工企业。如生产加工牙签、餐签、医用棉签、竹帘、竹垫、竹席等。还可以利用山上的小灌木、树蔸、树根、竹蔸、竹根等加工成盆景、根雕等工艺品。
(五)关于库周村发展规划的思考
针对库周村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库坪村实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就库坪村而言,由于其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所以库坪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特色竹木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
3.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笋竹两用基地和生态公益林。
4.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库坪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一种新面貌:即库坪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
(1) 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
(3) 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
(4) 营造库周特色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畲乡风情和特色,突出库坪村的自然景观特色;
(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
(6)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