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盖浇饭培训:点击另一个第三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44:37

点击另一个第三世界

       以往曾有三个世界之说,说美苏两超是第一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属于第三世界。

       [世界变化快,三、四十年后,原属第一世界的苏联已不存在,如果将其主要部分俄罗斯归于第二世界,可能也有些勉强;有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风中颇有弱不禁风之感,差点歪倒、掉进第三世界堆里;有些原属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则龙腾虎跃,昂首跨入第二世界。]

       哲学家又说,人们拥有物质与精神(或意识的)两个世界。现在好像有了另一个第三世界:网络世界。

       它确实有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硬件系统,但又有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软件系统,而其软硬件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难以分割,既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或意识)的。

       网络的硬件系统是物质的,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物质系统:基本上,它(们)被人们利用不是以其物质质量作为资源,也不作为能源物质,而是作为存储、处理、传输信息的工具。

       在网络世界出现前,早已有了其功能与网络硬件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比如结绳、书籍等等也是存储信息的物质载体,烽烟、电话等等也是传输信息的工具。

       生产力发展使人的多种器官功能得到了延伸:耳朵(听力)——耳机、助听器,眼睛(视力)——望远镜、显微镜,手——机械,腿脚——车船、飞机,嘴巴——话筒(麦克风),牙齿——切碎食品的电器。而最后,脑的延伸——电脑,为网络世界的形成形成了最重要的条件。

       正像混沌的原始海洋中偶然形成的DNA双螺旋点燃了生命的火箭,点燃了从无生物世界到生物世界质的飞跃那样,电脑的登场事实上宣告了一个新的世界——网络世界的诞生。

       比起前辈来,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个新世界的序幕,但既然如此,后来者就更幸运,后面的许多场景之壮观绮丽现在还难以想象。

       这个新世界新在哪里?

       其一,因快而近。如果说它是“虚拟”的,那么传统的“现实”(姑且如此形容,不确切)世界里的空间距离到了这里基本上消失了。

       例外可能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地-月间的通讯还感觉不到什么,但地球-火星间的通讯会由于距离太远而体现到通讯时间上,单程的信息传输一般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时间。而在地球上各地之间,基本上“立即”、“同步”听得到另一端的声音、看得到另一端的画面。

       其二,因高效而经济。举例来说,以往需要邮局一天以上时间投递信件到千里万里之外,现在几乎不花成本,一“封”电子邮件,一秒就到了,节省多少人力物力!

       又如,现在一块500G到1T的硬盘,大致可以容纳50万字的长篇小说几十万部(用适当的文件格式),相当于一座中小型图书馆。

       还有,搜索引擎把信息海洋中的“大海捞针”变成了“探囊取物”。电脑网络的普及对经济成长所做的贡献之大难以估量。

       其三,因开放包容而全面。大千网络世界里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们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有助于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从而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吹尽狂沙始到金”,网络世界也需要辨别事实与假相,消除病毒与木马,清除有害信息,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也不单纯比“现实”世界高效,而是也有低效的因素、不安全的因素,要求使用者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其四,因“反作用”巨大而值得重视。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反作用”,表现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

       它已经对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和交往等产生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在所居住的小区、村寨,也生活在网络社区里,有网络上的社交圈,而圈中“邻居”可以相距万里。

       以往较小生活圈中可能有某种障碍屏蔽,某种一手遮天,某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局面已经有了根本改观。

       网络所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超越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量,这就使人们提供和获取商品、资金、服务、知识、雇主或雇员的方式、范围大为拓宽,作出判断的依据增加,作出选择的回旋余地增大。

       在择校、择业、择友、择偶等诸多方面,人们已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网络,看来以后会在更多方面的选择上、更高程度上如此。

       事实上也可以这样看,“虚拟”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它有自己的特色,又区别于“现实”世界。

       人类还只是刚刚开始点击网络这个“第三世界”,它一定“犹抱琵琶半遮面”,还远远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这篇小文更是挂一漏万,只能作为一篇“日志”留待以后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