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淘宝运营:“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5:41

摘自《餐桌上的养生——不生病的饮食七律》,程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提到痰,大家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咳嗽咳出的痰。其实不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里的“痰”,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痰饮”中的“痰”。

  中医认为“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痰”得阳气煎熬而成,浓度较大,其质稠粘,形成后,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有人说,这不是在形容咳嗽咳出的痰吗?在传统医学中,痰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的“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如咳嗽咳出的痰液;无形的“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所以叫无形的痰。痰作用于人体,可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胸闷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昏迷等症状。

  痰的致病有三大特点

  一、痰是随气流行的。我们知道,气血在人体各处正常运行才能防卫外邪侵犯人体,并营养周身。如果机体产生了“痰”,那么它随气而行,正可谓机体内外无所不至,痰本身是重浊、粘滞的,势必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症状。如果“痰”量较少,仅仅在局部凝结,则形成瘰疠(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痰核(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肿硬如核大)等疾病。

  二、痰是水湿聚集所致。如果凝滞在机体中,还容易阻遏气的出入,由此影响脏腑机能。例如,肺是以清肃为舒适的,如果痰停在肺中,影响肺气出入,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状;而胃气是以降为和的,痰停留在胃里,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痰的形成代表水液代谢出了问题。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痰形成之后,它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果不加以治疗,任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会影响肾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果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

  脾为“生痰之源”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因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滞留;反之,一旦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平素应酬颇多的人,肥甘厚味自不在话下,过多的油脂会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脾脏本身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使得脾的运化负担加重,运化水湿功能受损,水湿为患,称“湿困脾土”;再加上脾气虚弱以后,更加不能正常运化新加入的水液,水湿不断地积聚停滞,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称“脾虚生湿”。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受损,摄入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而是积滞在脾胃中,于是就会食欲不振了。此外,还可见周身困重、乏力、疲倦、头目不清灵、胸闷腹胀、泄泻、水肿等症状,在外可表现为过敏症状,如湿疹等。

  痰浊与现代疾病有密切关系

  “痰”与“气”,这些都是中医学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很有道理。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痰”的本质也未尝不可。经过研究发现,痰的产生、致病与人体免疫学、细胞学、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摄入、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以及脂代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实际上,除精神病外,痰浊与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哮喘等现代疾病都有密切关系。

  拿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来说,脑血管意外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众所周知,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容易患中风病,这是因为肥胖之人多痰湿,体内痰湿停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气行、血行,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经脉不通而导致中风病。饮食过油腻、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大餐”吃得多了,油腻、肉类、过量饮酒都可以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生内热。痰阻经络、热甚生风,最容易引起中风。明代张三锡的《医学准绳六要》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