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修罗魔骑挂机点:武士道是孔子的影响的产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3:34

关于今日日本之成功的传统文化要素,我曾做过归纳,提出团结、尊重实质、追求彻底等要素,使日本人能接受西欧的科学性思考,从而形成了“日本式的合理主义”。

这种“日本式的合理主义”的发达,使日本获得了与其他东洋国家不同的迅速实现近代化的条件。我在这里所指的日本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经过长期的武家时代受孔子影响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武家时代所形成的文化具有“武”的特征,它的核心就是“武士道”。确实,提起日本人,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联想起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影响可以说毋庸置疑。

如果说中国是强调“文”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传统的民族性格具有“文”的特征,那么日本则是强调“武”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日本人传统的民族性格无疑具有“武”的特征。

“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形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已成为整个国民的文化伦理。对此,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本之魂:日本思想的解明》、山冈铁舟的《武士道》、劳贺失一的《国民性十论》、大场喜嘉治的《新日本主义》、亘理章三郎的《日本魂的研究》、五十岚力的《我三大国民道》、齐藤要的《日本武士道的再吟味》等,均有出色的论述。特别是其头像已被印上日元五千元纸币的新渡户稻造的那本名著,更是为我们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关于武士道的起源,在日本共有四种:①武士道在建国初期已经存在;②武士刀虽然是在建国以后才形成的,但其源流可追溯至建国精神;③武士道是随着武士的勃兴而形成的;④武士道是明治以后最终形成的。

武士道何时形成,对我们来说,或许不必探究。我们所要探究的是武士道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关联。在这方面,新渡户稻造的阐释颇具权威性。他在他的著作中,将武士道分为三类:①作为十二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武士道;②幕藩封建社会的儒教武士道;③明治时代的新武士道。这三种类型实际上也是武士道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为十二世纪封建社会的产物,即镰仓幕府时代产生的武士道,最初是幕府将军源赖朝于其家臣的一种具从属关系的生活形式和准则,即作为家臣的武士要对维持他们生计的主君行“奉公”的义务,战时要不惜生命,为主君而战;要始终不忘为主君效力,练技习武,研习战法以克敌制胜。“人为一代,名存永世”,是武士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教武士道乃强调“文武不歧”之道。江户时代订立的《武家诸法度》第一条中,即对此有明确要求:“修文武之道,明人伦,正风俗。”儒教武士道以义、勇、仁、礼、诚、名为道德原则。

人与人之间须行义理,行义需要勇,但这种勇不是蛮难,它需要仁的支撑,仁是作为统治者最重要的条件,所谓“不仁者不得天下”。同时,仁也是“武士的情”。武士道不仅是以武力杀伐,它也需要优雅,需要礼。而礼,因为是施之于人的,故与仁接近。对他人的谦逊和仁,是一种真正的礼,但这应有纯粹的动机。

武士道要求男子汉有男子汉的勇气,否则就是一种卑怯,就会招致不信。要避免不信,就必须以勇气求得信赖,这就是诚。这种诚包含了正直。所谓“武士一言”,就是诚的表现。品行做到义、勇、仁、礼、诚,就是维护名誉。它是外向的,面向社会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心理。

除了以上各项道德准则外,“忠”也是武士的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并且得到了新渡户稻造的高度评价。他提出,义、勇、仁、礼、诚、名各项并非武士阶级所固有,而是各阶级所共有。唯独“忠”,“是将封建的各项道德准则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均衡美的拱梁的主轴。”

值得关注的是,位居中国文化首席的儒教强调仁、义、礼、智、信,而作为“大和魂”的武士道则强调仁、义、礼、诚、勇。如果说信与诚基本无异,那么智与勇的差别及其对它们的强调,显然构成了中国“文”的文化和日本“武”的文化的本质差别。

按照新渡户稻造的分类,武士道的第三种类型是“明治新武士道”。所谓“明治新武士道”,是一八九五年,小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沉睡着的雄狮”中国之后,面对全世界各国人士的疑惑,新渡户稻造在他的那本名著中阐释的。他试图以此比作为解释日本获胜之因的一个方面。

书中,他不仅将武士道的起源追溯到镰仓幕府以前,并将它与古代神道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起来,而且将日本的皇室视为“国民统一的创造者和象征”,将日本的民族信仰——神道——当成武士道忠君爱国思想的源泉,将上述各项道德准则内融于武士道并予以体系化。一句话,“明治新武士道”是忠君思想、传统文化、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精神体系。

追溯历史,和中国不同的是,无论是使日本结束群雄纷争,重新归于统一,还是使日本脱胎换骨,走向“维新”,武士均扮演了主要角色,并与“武”的文化互为因果,化玉帛为干戈,对邻国大举入侵。

早在十七世纪,日本著名的儒学大师山鹿素行就已经提出,武士是位于农、工、商之上的模范等级。他们之所以不劳动而食,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就是为了实现人伦之道,为民众提供道德楷模。

今天,虽然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风范却长存于世。韩准石指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是忠和勇,它们在日本企业中也有表现,并成为使日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确实,对照武士道所遵循的各项道德准则,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对日本社会及日本国民性的深刻影响,并因此而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从本上说,日本文化是一种“武的文化”。

“花为樱花,人为武士。”这句谚语反映了日本人的人生价值观。然而,正如樱花终会凋零一样,武士道精神是否会继续风范永存,人们不无理由怀疑。

桧山良昭在他的《想侍奉的人,想使用的人——在武士社会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一书中指出:“不仅是政治家,每当企业发生贿赂事件时,企业的头目总是说,那是部下自作主张,以逃避责任。如果是在江户时代的武士社会,这样的上司将贻为笑柄。因为,上司关心属下,属下才会为上司不惜生命。这是武士社会的准则。”确实,在“这样的上司”不断增多的今天,“忠”和“勇”的感召力正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