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房地产公司转让:合肥包河区将村集体公益项目决定权交给村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56:20

合肥包河区将村集体公益项目决定权交给村民

2011年06月27日 05: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阅读提示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里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具体事项可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由1/10以上的村民或1/5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提出。安徽省规定:农民每年每人筹资不超过15元,农村劳动力每年每人筹劳不超过10个工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一事一议”被当成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解决了不少村集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也有不少问题仍待破解。

  权力下放 村民商议

 

  “哪些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老百姓自有一本账”

  “过去这里到处是杂草,连年清淤,可还是连年淤。”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第四村民组村民代表徐斌指着修葺一新的数千米沟渠告诉记者,这是村里460户农田抗旱排涝的主渠,不修老百姓愁得慌。

  “后来,区里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就是大伙儿最想解决的事啊,没想到我一提出来,个个劲头儿比我还足,我就把村民意见反映到了村两委。”

  在沈福村村支部,记者见到了一张关于这次清修沟渠讨论会的签到表,除了一位村民代表有事在外,其他村民代表都到了现场,还来了不少村民。沈福村村支部书记沈训鲁说,“那天,村委会的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除了跟沟渠联系密切的几个村民组,别的村民组也有人来听。”

  “我们也想听听项目打算怎么办,这沟渠到不了咱们村民组,可别把活儿摊到咱们头上。”一问起来,其他村民组的几个村民不好意思地笑笑。

  “也有人担心自己搞建设,没有统一指挥,工程搞到一半就撂那儿咋办?” 村民沈训祥对记者坦承他们当时的担忧。

  经过商议,最后大家决定共同出力修补沟渠,并向上级申请财政奖补,很快得到了落实。沈训鲁介绍说,项目一共需要25万元资金,通过群众酬劳、社会捐赠、各级财政奖补,完成项目建设。全村750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出2个工,沟渠就修好了。

  “哪些是村民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民生项目,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本账。”包河区区委书记周善武介绍,包河区实现了两个“权力下放”:将具体试点村的确定权交给街镇,镇村将具体公益事业项目的决定权交给村民。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0年两年间,安徽省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26亿元,村集体投入和社会捐赠资金5.5亿元,农民筹资12.5亿元,农民筹劳折资44亿元,投入总额达88亿元。全省1.46万个行政村、4726万人收益。记者从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了解到,2011年,安徽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预计将获得10多亿元的财政支持。

  老百姓愿意耽误打工挣钱,回家出工建项目,为啥积极性这么高?因为那是他们愿意办、又能参与决策的事。

  ——包河区委书记 周善武

  全程监督 政府指导

  “20多个项目,390多万元投资,没有一例腐败问题”

  在淝河镇葛大店社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监督小组的村民们正认真阅读着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在大家审议之后,项目的建设规模、用工耗时和物资发放、领用、使用、结余等情况,都要向村民张榜公布。

  包河区副区长黄韡告诉记者,包河区制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报账管理办法》,“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直接支付、封闭运行”,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对奖补资金的约束和监督,“为了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区试点村都推选村民代表成立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一个过程村民都全程参与。”

  “在机构上,成立了区主要领导负责、各相关部门参与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方面,将支农专项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捆绑使用,项目整合,分别管理,有效破解了过去各种专项支农资金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矛盾。” 黄韡介绍。

  “群众决策监督,政府规划指导,既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有力实践。”周善武说,“两年来,包河区项目建设20多个,项目投资390多万元,没有出现一例腐败问题,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完全撒手,容易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所以在尊重群众参与权和决策权的前提下,政府必须加强对项目的规划指导。

  ——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村支书 潘理俊

  愿意出工 不愿出钱

  “资金、规划、建设等问题急待破题”

  2010年新民村主渠道清淤工程,95%以上村民出工,少有村民出钱,资金主要靠各级财政和村集体收入解决。

  2011年东林村砂石路建设,总投资16万多,各级财政解决2/3,村民出工共计500多个工作日,没有村民出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在“一事一议”开展得很好的村庄,老百姓普遍还是愿意出工不愿出钱。

  “目前,区域内实施项目的资金一般2/3由各级财政解决,另外的1/3要么是社会捐助的资金,要么由镇、村集体收入垫付,农民出资的情况相对还是较少。” 黄韡说,“农民收入来之不易,他们对筹资在心理上还是有抵触的,所以包河区严格按照国家不增加农民负担的要求,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包河区经济发展较快,区和镇财政承担了不少“一事一议”项目的资金,所以负担没有转嫁到农民身上,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低的地区,“一事一议”项目就会遇到缺资金的难题。

  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在外打工人口众多,这也给“一事一议”的操作带来了困难。“包河区是合肥市辖区,大部分农民在城区打工,每天能回家,所以群众代表基本都能参与村里的会议。”黄韡说,“如果农民都在外地打工,群众会议就很难开起来,容易出现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代表大会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群众意见。”

  记者走访了安徽多个县区,发现目前“一事一议”主要还是集中在疏通渠道、修整道路等项目,普遍还是一些易操作、投入小、农民也容易参与出工的项目。但是,随着农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一些更高层次和投入更大的项目必然会摆上议事日程,资金、规划、建设等问题将待各级政府破题。

  “一事一议”最大的突破是变“群众门外看”为“群众自己干”,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服务,在资金、规划等方面开辟更多的渠道。

  ——包河区区长 胡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