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乐山:《两蒋在台湾》上集文稿(播出时间2011年1月15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46:02

《两蒋在台湾》上集文稿(播出时间2011年1月15日)

2011-01-17 11:27:54

归档在 节目文稿 | 浏览 302 次 | 评论 0 条

 

Part1:

从权倾天下到偏居一隅     他们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儒家思想到耶稣基督    中西文明又如何集于一身   
走进士林官邸      探访阳明书屋         拜谒慈湖陵寝    寻找蒋氏父子的最后岁月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周联华,台湾著名神学家,蒋氏家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专属牧师。在这间台北最负盛誉的教会里,周牧师讲经布道的声音已随台湾第一家庭的往事交织谱写在一起。

串场1:2010年岁末探访士林官邸,我们有幸在凯歌堂见到了年过9旬的老牧师周联华。作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专属牧师,他在凯歌堂执掌神职已长达半个世纪。这半个多世纪,周联华以上帝之名,为蒋氏家族第三代、第四代降生、受洗、完婚做见证,也为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方良的葬礼颂经祷告,主持大典。如今,2011年元月2日,这个幽闭了一甲子的蒋氏家族第一官邸、这个外人眼中最后的神秘禁地已经全面对外开放,我们在此契机得见老牧师,听他讲讲那片原本神秘的禁地,讲讲他与蒋家几代人的老故事,或许,老人家的娓娓道来,可以给您一些想要的感触和信息。


    主持人:这个凯歌堂是什么时候建在士林官邸这里的。
    周牧师:这个很早的时候,我看是大概是1949,1950年的时候,就开始造这所房子了。在南京所谓这个美龄宫里头就有凯歌堂。
    主持人:对,我去过,那这个凯歌堂实际上就是南京那个凯歌堂,等于是到了台北来以后用了同一个名字。
    周牧师:同一个名字,对。
    主持人:那这个凯歌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就可以说,就是蒋家的一个专用的一个教堂。
周牧师:凯歌堂在那个时候是这样,因为蒋公的身份特殊,所以他到别的教会去比较不方便,所以就造了那么个地方,这个地方开始造的时候,没有那么讲究,是比较不好的,就是普通的木头。
主持人:比较朴素一点,是吧。
周牧师:可是呢,后来因为白蚂蚁蛀了,所以这个房子就要倒下来,所以,因为这个房子很有纪念性,所以就重新翻造,所以这个重新翻造过以后就用钢筋水泥了。
    主持人:哦,原先是个木头的一个教堂。
周牧师:本来是木头的,对。

蒋家的第一座“凯歌堂”在南京美玲宫内,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34岁的生日礼物。由于自小在西方长大的宋美龄笃信基督教,因此,蒋介石常驻的行馆,大都设有专属教会,也会费心请来最好的牧师主持礼拜。1949年,政途失意的蒋介石不得已退居台湾,这里就成了他第一处正式建筑的教堂。


    主持人: 您1954年从美国回到了台湾,然后到了凯歌堂,当时候,您在这个地方主持礼拜的时候,您第一次见到蒋公和蒋宋美龄先生过来做礼拜,当时候那种记忆还深刻吗?
周牧师:我最开始的时候,来的时候,因为有一位张群秘书长。张群秘书长的太太,过去在浸信会里头,在大陆的时候非常的活跃,她做过苏申锡女传道会的会长,苏就是苏州,申就是上海,锡就是无锡,所以她做过苏州上海无锡的女传道会的会长,那么浸信会有个女子中学叫晏摩氏 ,她做晏摩氏的董事长,所以她对浸信会是非常有渊源,我一到以后张夫人就知道了,所以她就介绍我,我刚下了一个礼拜,就是她们礼拜三有个叫妇女祈祷会,她就让我在妇女祈祷会去讲道,讲完道以后呢,蒋夫人就告诉张群夫人说,能够不能够下礼拜天让他到凯歌堂讲道,所以呢,我就到凯歌堂讲道。

如今已是台湾世界展望会董事长和亚洲浸会神学院院长的周联华牧师,来凯歌堂主持礼拜的时候时年34岁,彼时刚刚结束在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回到台湾。第一次在凯歌堂见到蒋公,周牧师至今记忆很深。

周牧师:你问我第一次看呢,我还好对他(蒋介石)没有太大的惧怕,我觉得,我的初次的印象,因为我是站在这个台上,他就坐在这个地方,我看他鼻子以上,他的眼睛很严格,有点像严父,很严厉的父亲,可是他的鼻子以下,他的嘴巴很慈祥,有点像慈母,所以呢,后来很多的人都引用我这句话。
    主持人:这么来看他的照片,是吧
周牧师:他的照片啊,我正是有这样的感觉。有个菲律宾的一个侨领也来做礼拜,做礼拜以后他就告诉我一句话,他说我没有看过爷爷,我没有看过我的爷爷,可是我的想象中爷爷应该是像这样一个人,有点像爷爷,那是他穿便装,没有在办公室,所以他看到的是像他爷爷,假如他在办公室看到他,也许他不会说像爷爷了。
主持人:对。

1949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内心的纠结和郁闷我们无从体味。这间位于士林官邸的小教堂,自此成了蒋公夫妇,乃至蒋家此后半个世纪的精神给养地。

    主持人:蒋先生每个礼拜都会要来参加这个礼拜活动吗?
    周牧师:对,平时除非是有公务,他都来,有的时候我们在报上知道他要到某一个地方去,可是,假如他能够回来的话,他都来,除非他或者是有要公或者是身体不舒服,很少的时候例外,他平时都来。
    主持人:来的时候一般都是和夫人一起来。
    周牧师:对,跟夫人一起来。
    主持人:他们来的时候是坐什么地方?在这个教堂。
    周牧师:这个他是坐的这个位置,比较近我这个位置,那么隔壁那个就是蒋夫人坐的位置。
主持人:这就是他们基本上就是他们专用的是吧。
周牧师:对。
主持人:那么现在他们去世这么多年以后,这两个座位,后来经国先生来过吗?
    周牧师:经国先生来,假如经国先生来坐第二排。
主持人:他坐第二排。
周牧师:对。
主持人:他不坐他父亲的。

周牧师:他不坐,那这个位子。
主持人:这边两个红椅子
周牧师:实际上,假如当年副“总统”来的时候,副“总统”跟他的夫人坐在这边,那么艾森•豪威尔做总统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艾森豪就坐这里,那么他的太太没有来,他的媳妇代替他的婆婆来的,所以他的媳妇就坐那边。
主持人:这是副总统夫妇或者是很重要的来宾就坐这个地方。
周牧师:对。
主持人:经国先生是孝子,经国先生就一直坐在那。
周牧师:坐在第二排,对

凯歌堂至今保持每个礼拜日上午11点举行礼拜活动不变,这个习惯从老蒋时期坚守至今。那时,每逢礼拜日,随同蒋宋一同来凯歌堂礼拜的,都是蒋家的知交,国民党大佬。

周牧师:在我们这个教堂里头,有三个人都来做礼拜,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就是蒋公自己。
主持人:对。
后牧师:一个就是张学良。
    主持人:张学良也到这个教堂来做礼拜。
周牧师:就是张学良一直在这个地方做礼拜,那么还有呢,就是何应钦。
主持人:何应钦
周牧师:何应钦是当年的主战派。
主持人:主战派,主张要讨伐,轰炸。
周牧师:要讨伐,要打张学良的。
主持人:对。
    周牧师:所以三个人在同一个礼拜堂里做礼拜,我觉得是非常好。
主持人: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一种,好像是上帝的安排。
周牧师:对。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学良接受宋美龄建议在此修习圣经,并由周牧师为其讲解,最后受洗成为基督徒。他被幽禁之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就这样在宋美龄的精心安排下在这间小教堂里自然曝光。在上个世纪中叶风云变幻的台湾政坛,这间小教堂里承载的故事,已非常人想象。

周牧师:关于这个位置很有趣,陈水扁先生做市长的时候他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以后,他每次来的有电视台了什么的,那么所以他就说我坐在这个上头没有头晕,就把它当做是皇帝的座,皇帝的座位坐了以后头要晕,所以电视台就来问我了,我说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做过皇帝的座位,我们把它当做爷爷的座位,所以呢,小孙子在这个爷爷的座位上跳跳。爸爸就说下来下来。这是爷爷的位置,这个位置给爷爷坐的,所以这是爷爷的位置,那边是奶奶的位置,所以我们不坐,我们记得这是爷爷的位置,奶奶的位置,我们并没有觉得这是皇帝跟皇后。

 

Part2:

从权倾天下到偏居一隅 
他们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儒家思想到耶稣基督   
中西文明又如何集于一身   
走进士林官邸     
探访阳明书屋             
拜谒慈湖陵寝  
寻找蒋氏父子的最后岁月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串场2:蒋介石搬进士林官邸是1950年5月,官邸的位置由彼时的省主席陈诚亲自为他斟选,因为环境清幽,三面环山,交通又十分便利,蒋介石和宋美玲很快爱上了这个地方。直到1975年蒋公病逝,他们在那里度过了整整26个年头,也在那里,为台湾画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蒋时代。

士林官邸兴建于1949年,于1950年初完工落成。随即,蒋介石搬离了来台之后的第一处居所草山行馆,搬来这里。

主持人:简先生,这个是士林官邸的大门,是吧。
A:对。
主持人:这个外头是一个公共区。
A:你现在看到的这个警卫室已经是第三个哨子。
主持人:这已经是第三个。
A:第三个哨子,在当时戒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森林。
    主持人:那条马路呢?
    A:马路是很窄的一条马路,只有他们的路队可以经过而已,前面那边开始就有两个哨子,那边有一个哨子。
    主持人:前面的这一条大马路过去是不能公共通行的。
    A:对,以前在戒严时代是不能随便进来这个地方的。
    主持人: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已经是第三重岗哨。
A:对,这是第三个哨子,那你现在要看到这个铁门以前是防扫射的,防弹的。
主持人:防弹的。
A:它可以关门关起来。那底下这个孔就是机关枪的扫射孔,机关枪的扫射孔。
    主持人:这个岗亭其实就是一个小(堡垒)。
A:对,一个岗哨。
主持人:这里也有枪眼。
A:现在有的已经拆掉了,为了观光,保留那些就是给你们看的。
主持人:其实都是有铁门的。
A:对。
主持人:有铁窗的。
A:以前都是有铁窗的。那这边,它是可以打开来,人员在紧急的时候可以跳下去,然后可以扫射的。
    主持人:这个下面其实是下沉的。
A:是一个坑道,人可以跳下去,卫兵可以下去的。
主持人:是个掩体,这整个是个掩体。
A:卫兵可以下去的,是这样子的,对。

来台之初,蒋介石的内心一直无处安放,警觉和安全感的缺失让他对住所的要求格外挑剔。而士林官邸早在日据时期原是一处园林试验所,整个园区占地25公顷,草木葱茏,景色清幽,军事上考量,也恰巧三面环山,易守难攻,这样环境好、安全性好的住处,不只蒋介石满意,连夫人宋美龄也格外喜欢。

    A:她喜欢玫瑰,她喜欢玫瑰,所以这边都是种的玫瑰。
    主持人:这个树呢?好像是梅花。
    A:蒋先生他喜欢梅花,一个中式,一个西式,两边都是有种梅花,就好象他抱着她一样,他们两个人恩恩爱爱抱着她,那这边的玫瑰大概有将近一千多种的品种,有时候会有一些很稀有的外来种种在我们这边,都是我们这里的台北市公园处的员工从外面引进来然后自己再培养再种在这边的。
主持人:整个这个园子的布局就好像是玫瑰抱着梅花,梅花抱着玫瑰。
A:对。

除了夏季会到阳明山“草山行馆”短暂避暑外,蒋公夫妇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因此,这里亭台摆设,也全依他们喜欢,精心布置。

A:这个是凯迪拉克,宋美龄回到台湾的时候,老蒋已经过世了,那宋美龄回来的台湾时候坐的车子,他们以前坐的车子有一部在中正纪念堂。那这一部是宋美龄回来台湾的时候因为老蒋过世以后她一度到美国去住,然后回来台湾的时候就坐这一部,这是防弹的。
主持人:防弹车,很重啊。
A:对,他们出门就是前面有四台车子的警卫。
主持人:警卫车。
A:然后后面有两台位子的警卫。

由于女主人兼设计者宋美龄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士林官邸因此中西交汇,考虑周到

A:这边是招待所,这是他以前美国尼克松和艾森•豪威尔来这里的时候,他就用这边来招待他,给他的住所,现在就是在整修中,元月2号开始,下午就开始开放。
    主持人:开放了,这里等于就是当时候接待重要的外国客人的。
A:外国贵宾到这里的时候,外国使节到这里,他都会给他接待在这边,那他这边就是正房了,这边就是他的正房。
主持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士林官邸。
A: 士林官邸的正房就是这个地方。

士林官邸正馆,是两层灰墙白瓦的西式洋楼,包括初期的招待用房,以及1952年加建的大客厅,占地共约1300平方米,总投资1.6亿新台币修复而成。

据统计,蒋介石在台湾的行馆共有47座。后来大多已开放或转为他用。1996年,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时,首度将士林官邸外园区解禁,供居民休闲踏青。然而,整个园区最为神秘的这座正馆,却始终紧锁大门。如今,这片最后的禁地终于对公众开放。

A:那你看到那里有烟囱的。
主持人:烟囱的地方,相当多的壁炉。
A:是壁炉,那是壁炉是宋美龄的最爱。
主持人:对。
A:她喜欢有壁炉的地方,那他们两个人的房间是隔开的。
主持人:隔开的。
A:对,一个中式的房间,一个西式的房间,那底下就是招待一些贵宾,一些贵宾他们要吃饭,或者是一些在那边开会的地方。

私密空间的开放,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第一家庭的想象。

周牧师:那我是知道他们两个一起早晨灵修,蒋夫人念书念得很晚,她是一个夜猫子,她所以念书念的很晚,可是蒋公起来的很早,可是尽管是如此,他们两个一起做了灵修以后,那么蒋公做他的事情,蒋夫人也许再回去睡觉。
主持人:睡个回笼觉。

与夫人一起做早课,是蒋介石几十年来不变的习惯。

周牧师:实际上在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受洗,当年他去看宋老太太,那求婚的时候,那么她就说了,我的两个女儿都嫁给基督徒的,一个就是孔祥熙先生,一个就是孙中山先生,她说我两个女儿都嫁给基督徒,所以我一定要嫁给基督徒,那当年蒋先生就告诉她说,如果我为了要娶你的小姐,我做基督徒你大概也不愿意,可是,我答应你,从今以后,我每天读圣经,那么当年宋老太太就说了,像你这样一个人,说的话一定算数,所以(蒋公)这就开始读圣经,实际上他没有做基督徒,到后来,又发生中原大战,中原大战的时候,冯玉祥跟阎锡山在一边,那么他是另外的一边,所以当年呢,就是安徽还有石友三。
主持人:石友三,也是属于冯玉祥的老部下。
A:对,所以他们是一伙的,所以他就在青浦路跟陇海路这两条铁路线就作战,一直到了,他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候,有一次在这个陇海路上,他到一个小教会去,在这个教会里头有个祷告,他说假如上帝保佑我让我这次能够打胜的话,我就作为一个基督徒,所以他后来,就是在这个时候做基督徒的。
主持人:正式有了一个受洗的仪式。
A:对,受洗的仪式是在这个宋家的宋老太太的祈祷室,她有一个专门的房间。

在周牧师看来,如果用基督徒的眼光去看,蒋介石当属神秘派。

周牧师:拿蒋先生来说,他假如用我们基督徒的眼光来说他是属于神秘派,比较自己不大跟其它的教会接触,而是跟上帝都有祷告,他实际上呢,他的祷告生活蛮好的,真的是一个基督徒,他普通的是早晨起来有灵修,中午吃饭以前有灵修,晚上睡觉以前有灵修,所以一天有三次灵修的机会,可是呢,第一次的灵修都是跟蒋夫人在一起,所以除了读圣经以外,后来我们都知道他比较喜欢《荒漠甘泉》,他特别喜欢这本书,后来在灵柩里面有五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荒漠甘泉》,一个是《论语》,一个是《唐诗三百首》,还有一个就是《三民主义》,这五本书。
主持人:这五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构成了蒋公的整个的一个文化世界观是吧
周牧师:对。

 


Part3:

从权倾天下到偏居一隅 
他们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儒家思想到耶稣基督   
中西文明又如何集于一身   
走进士林官邸     
探访阳明书屋             
拜谒慈湖陵寝  
寻找蒋氏父子的最后岁月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串场3:蒋介石一生是孔孟的信徒,他抄写的大量格言,他从王太夫人那得到的教诲,后来也悉数用来教导儿子经国。蒋经国受儒儒家思想教育很深,对父亲十分敬畏。因此士林官邸里,也常见孝顺的蒋经国寸步不离的陪侍在父亲的左右。

    主持人:士林官邸是蒋公住的,后来这个蒋公去世以后,经国先生是不是也住。
周牧师:没有住在这里。
主持人:他就不住这。
周牧师:经国先生住在七海官邸,是另外一个地方。
    主持人:另外一个地方,他和他父亲两家是分开住的,但是他经常有时候会陪侍在父亲身边,是吧。
    周牧师:他每天来请安,晨昏醒食是非常非常的讲究。

晚年的蒋介石,无论出席政务,还是外出视察,身边大多由儿子经国陪伴,言语间不无锻炼提携之意。
 
周牧师:蒋公晚年的时候,大概我们一般的人都觉得,大概经国先生会来继任,如果是在大陆上,就是抗战的初期,很多人想,也许胡宗南会继任,那么,刚到台湾来的时候,大家想,也许陈诚会继任,那么当然胡宗南马上就过世了,那陈诚也过世了, 那么当年大部分的人,一般的人都觉得大概经国先生会继任。
主持人:这是实际上就是当时候大家都这么想的。
周牧师:对。
主持人:也觉得这也是很自然的一个过渡是吧。
周牧师:对,水到渠成,这个可能和经国先生本身是有很大的关系,经国先生在台湾很受好像是人民爱戴是吧。
    周牧师:对,他礼拜天,到处都走动,那么他的生活很接近民众,他也会到这个路边摊去吃个大饼油条什么的。他很喜欢跟一般的人交朋友,那他死了以后有很多的照片出来,所谓有这个十几个民间的朋友,民间的朋友都是卖馄饨啊,什么卖大饼油条什么的,这样的人。

与父亲一贯的严肃、刻板不同,蒋经国一直以来的形象是亲民的。1950年代台湾修筑中部横贯公路时,亲自参与工地建设的蒋经国与筑路“荣民”同甘苦。渴了,与工人一样嘴对着水龙头喝生水,饿了,随手抓个馒头就啃。要干活了,就在架在绝壁上的竹梯上爬上爬下,乘坐绳索加箩筐的简易缆车来来往往。

但是,备受父亲影响的他,后来也与父亲、妻子一样,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周牧师:他是在重庆受洗的。
主持人:在重庆。
周牧师:重庆那个时候他是在江西做这个。
    主持人:赣州的专员。
    周牧师:赣州,他有一次到重庆去的时候,就在重庆受洗的。我想大部分是他父亲灌输他很多,那么他有的时候,他也读圣经,他也唱赞美诗,在蒋公经常在这里做礼拜的时候,可是经国先生呢,有的时候到别的教会去做礼拜,可是他在他健康的时候,大部分礼拜六礼拜天的时候,都是到各处去视察,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他不大来教会,可是呢,在圣诞的前夜,就是Christmas Eve的时候,他跟他的太太常常来,他的太太其实,宁波话讲得好的不得了,比方说我跟蒋方良女士讲话的时候我都用宁波话,因为我是宁波人。
    主持人:对,她还有语言天赋,她是那么大年纪,跟着经国先生回来以后,还能学会一口宁波话。
    周牧师:一口宁波话,她家里很多的人,伺候她的人什么等等都是宁波人,而且,她吃的菜,也都是宁波的家乡菜。
    主持人:就完全变成一个宁波人。
周牧师:对,很奇怪。

在蒋经国后来执政的10余年中,他在台湾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民主化大门,时至今日,蒋经国执政时期,仍然被看作是台湾历史上社会风气最好,最富希望和活力的时代。与父亲的硬朗作风相比,蒋经国似乎更有富人情味,心思更细。

周牧师:有一次经国先生找我去谈话,那个时候,还是住在城里,长安东路的地方,那我们谈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四五点了,窗帘什么都关起来,可是还有一点点阳光进来的时候,他非常关心那些老兵,那么他感觉到那些军人,所需要的他都有办法,比方说,他们需要成家,他就建议啊,跟当地的女子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一点呢因为这些人都没有家,可是娶了太太以后,太太的岳父岳母,太太的姐姐妹妹一大堆,马上就变成,一个家庭,所以他就会感觉到,我有家了,所以他蛮主张跟当地的女子结婚,可是他觉得有一些人向往回到大陆去,那么去烧这个纸钱等等,他说这个他没有办法,所以他就问我可不可以到那个军队里头去讲道。

在蒋经国的安排下,周联华牧师后来走访了部队的三处地方。

周牧师:第一个地方是陆军部队,第二个地方是高炮部队,是空军的。
主持人:打飞机的。
周牧师:打飞机的,高炮部队,那第三个就是政工学校,在复兴岗,那我每次去的时候他都有很多的政务人员跟着去,我讲完以后呢,他就跟当地的人,跟这些兵,就讲话,就问他,你得到些什么等等等等,那么据经国先生告诉我,第一个地方我很失败,就是我不会对那些陆军讲话。
主持人:你不知道应该怎么讲。
周牧师:我不知道怎么讲。
主持人:怎么能够安慰他们。
周牧师:不晓得,我不会讲,实际上我这个三个地方讲的都是一样的,我跟经国先生,经国先生讨论了以后讲些什么,所以讲六个题目,这六个题目都是,三个地方都是一样的题目,都是我讲。
主持人:但是效果不一样。
周牧师:效果不一样,政战部队是最好,最不好的就是陆军部队,他告诉我说人家都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

让基督教深入部队,安慰老兵的作法,最终收效甚微,然而基督教信仰,却一直伴随着蒋氏家族的几代人,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串场4:蒋介石一生戎马、出生入死,受洗成为基督徒,有出自对夫人蒋宋美龄的爱,对夫人的尊重,或许,也多少有对政治命运的企盼。从1949年兵败大陆时起,老蒋先生似乎从未忘记过要打回故土,光复大陆。因此,蒋介石在台湾的多处秘密行馆都设有秘道军机。也正是在这些行馆,蒋介石与国民党大佬们一起,秘密制定“国光计划”,一次次筹备“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的大反攻。1974年,蒋介石在从士林官邸去往阳明山别馆的路上,经历了一次意外的车祸,那一次车祸,几乎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几乎结束了属于他的时代。下周《文化大观园》,两蒋在台湾往事为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