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三亚旅游团:中学生性心理教育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57:53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 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专门授课。这就是通过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课程,把性生理卫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其形式是集体授课,以及专题讲座。但应当注意的是,集体授课应男女分班进行。

      2.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结合具体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出其中的可以进行这一渗透的因素,运用讲授、讨论、技能训练等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教育。

      .群体教育。这就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群体进行青春期的性意识唤醒、性角色接纳和交往心理、技能的教育。给学生们更多的交往的机会,增进他们的纯真的友谊,使他们形成切合自己的性别角色。

      4.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即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就性生理和心理的有关知识、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体性别角色认同和接纳等,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与家庭相配合教育。性生理卫生知识、性别意识的觉醒和性别角色的认同接纳等等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和形式进行教育,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已经出现了的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一般只能通过这一途径形式来进行矫治。在具体运用中,应当强调家庭与校方的密切配合,注意形成家庭中的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和教师同时注意给学生予榜样性的影响。

      (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1.讲授法。在采取课堂授课进行知识的传授中,主要运用这一方法。它的运用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并无任何大的差别。只是它应当更加强调教师的教育者的主体合理性,在内容的确定、分寸的掌握、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环境的控制等等方面,都要求做到有度、适宜、无害、有效。

      2.演示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音像制品,进行图片、模型的展示,让学生对有关的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这就是演示法。运用这一方法,更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一方面要消除学生的好奇和羞涩感,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学生们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3.讨论法。对学生进行性意识、性角色方面的教育,以及人际交往的指导,还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这就是组织学生就教师所拟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所应有的言行有明确的规范化概念。在这里,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获得最充分的体现,教育者的引导和控制必须贯彻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4.活动法。活动法是指举办各种有益的寓教于乐的学习、交往、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性别意识,养成合乎自身性别角色的和社会规范的言行,进行有益于身心的交往,形成健康的心态和情感。而这一方法,又是让学生的性心理能量获得宣泄的一大途径,可以作为学生性心理行为问题如早恋、单相思、失恋、自慰过度等等的一种矫治手段。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因地制宜、形式活泼、内容常新。

       5.交谈法。这是课余途径个别教育方式的最主要运用的方法。由于是个别性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做好交谈前的准备:通过观察、访谈、调查、信函等方式,获得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明确谈话的目的,拟定谈话的内容,规划谈话的具体过程和操作细节。在交谈中应注实施意的控制:调整好双方的心理距离,维系良好的谈话气氛和情调,注意运用好谈话的各种技巧。在这点上,我主张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以提高我们与学生交谈的技巧。在交谈后还应当进行必要的随访,以保证交谈的效果。[4]

      6.通讯法。借助电话、书信为学生作来电来函的答复,这就是通讯法。运用这一方法,首先必须做到及时,要对来信来电作出即时反应;要求注意针对来信来电作出可行的正确答复;并且注意措辞的运用,做到说理透彻、语气委婉而词语得体。

      7.激励法。激励就是运用正面肯定、表扬,进行积极暗示,及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其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运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正在期待着他们成功。这种方法既可以在学校内的课堂和课余的集体、个别教育中运用,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8.矫治法。针对有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作出相应的有效矫治。这些方法包括系统脱敏、行为训练、厌恶制约、认知重整、情感升华等等。一般而言,系统脱敏和厌恶制约常常用于过度自慰行为、神经性厌食、性角色扭曲等的矫治;行为训练可以用于不良习惯和性角色扭曲的矫治;认知重整可以帮助消除青春期焦虑、性幻想和过度性梦,疏导单相思、“牛犊恋”和“早恋”;情感升华则对疏导“早恋”、失恋最为有效。

       四、中学生性心理健康 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工程,它除了有着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之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实施这一教育中应当根据它的特点,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性,才能收取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的“无性别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性生理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不分男女性别,把男子和女子的所有的生理发育卫生知识都教给学生,消除学生的所有好奇、困惑和焦虑。对于两性的生理构造、性别特征、性与生育以及预防性病艾滋病、计划生育等等知识,我们的后代都有权利知道,而且必须清楚明白地理解。

      2.教学组织形式的“性别区分”原则。在性生理卫生知识传授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男女有别。男女合班上课,已经为许多地方和学校的实践证明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建议采取男女分班授课的形式,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羞涩和尴尬。

       3.性知识传授的“分阶段和有分寸原则”。向学生传授性生理卫生知识,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来确定应传授的具体知识内容,这就是说,全部应教给学生的这一方面的知识,并非一下子全都灌输给学生,而是分阶段、有分寸地逐步教授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

       4.学科渗透的“自然与适度原则”。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们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去挖掘其中可以结合进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使之成为与该节课的学科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自然而然的、全不喧宾夺主的渗透。必须避免:生硬突兀的“穿靴戴帽”,不切学生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理解基础的“空中楼阁”,方法简单的“硬塞死灌”,毫无感情的“铁面说教”,以及喧宾夺主的“恣意发挥”。

       5.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德育原则”。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得学生养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而与德育指向的目标重合了。因此,我们教师在这一方面上,应当担负起道德监察和行为指导者的责任,对于学生道德方面的缺失和行为上的不当,必须明确地坚决地说“不”,而不能照搬一般心理辅导的“不评判”、“不主张”原则[5]。

       6.集体活动的“灵活新鲜原则”。中学生天性活泼,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刺激。如果我们在举行集体活动时不能从内容到形式上做到常常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兴趣,这样,活动就不能收取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尽量做到使所举办的一切活动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各种活动穿插进行,避免同一内容形式的活动在某一时段和一个学期里多次反复;同一内容的活动,尽量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内容形式的的活动,可以赋予不同的主题。

     7.尊重隐私权的“适当保密原则”。进行学生的个别的教育,对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作矫治,我们都要求学生能向我们敞开心扉,这就会泄露他们的个人隐私。对此,我们必须为他们的个人隐私保密,免使学生遭受到新的挫伤。这既是他们的意愿,也是我们的责任。

       8.评价激励中的“积极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着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教育,感动人、激励人、振奋人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注意消除那些会起到消极作用的暗示,实行“以肯定为主”、“以表扬为主”、“以真诚期待和积极暗示为主”的“积极性原则”,让我们的受教育者保持着开朗、愉悦、奋进的心态。

        五、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进行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是:身体健康、人格完善、心灵美好、行为规范。具体地说,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合乎自身成长所需的性生理卫生知识;

2.能按照健全人的生长发育规律,成长为具有自身性别特征和身体器官功能正常且体型健美的人;

3.在智力、兴趣、情感、意志各个方面,表现出合乎各自性别的特点;

4.在言行举止、活动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扮演着自己应扮演的性别角色;

5.理解和尊重异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懂得与异性同学相互欣赏、学习、帮助,补充自身由性别差异带来的种种不足;

6.广泛结交同性和异性朋友,发展纯洁的友谊,理解爱情而不过早地发展对专一对象的情感;

7.遵循道德规范,拒绝一切诱惑,具有对于性欲冲动的自我克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嘉美、杨祖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3]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班主任心理辅导策略[M].2000.

[4]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与心理辅导[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