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大学:基督教:人才之才十六谈(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3:28
 
 作者:张保振 来源:学习时报
一   
    人才总是有才的。无才,难称得上是人才,更难以进入英才、伟才之行列。
    二   
    才是什么?才是一种识见。这种识见,如“X光”,具有穿透力,能透过表象,看清内在;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透过一叶,看清大局。当年,战事纷乱,局面混沌,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提出的魏、蜀、吴三足天下的见解,就是一种识见。这种识见,按今天的说法,也可叫做“战略思维”。事情的发展,也正是按这种“思维”走下去的,足见识见之才的重要。可以说,无识见,难取舍,更遑论会有过人的胆略,超人的思维。
    三   
    才还是一种才干。这种才干,如木匠的手,能把一块不成样的木头疙瘩变成一张精致的桌子或椅子,甚至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或者如导游的嘴,能把游客说得神色飞动,兴致盎然,以致午之将至不知饿,脚痛腿酸不觉累。这种才干,用今天通俗的说法,也叫办事能力。这种能力,或是物化设计之能手,或是构想能力之高手。正是这“两手”之才,可让“思”成物,能让“愿”成实。
 四   
    识见靠智力。智力多用脑。这种用脑之能力,既包括观察能力,也包括想象能力;既包括记忆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既包括创新能力,也包括决策能力等。一句话,智力是开动机器,全速运转,对事物的立体认识、多维辨析、客观判断、可适处置,继至或再造、或发明、或创造之能力。
    五   
    才干靠操作。操作多用手。这种用手之能力,既有设计能力,又有实验能力;既有计算能力,又有书写能力;既有表演能力,又有绘画能力;既有驾驭能力,又有雕塑能力等。一句话,是将思想、思路转化为可视、可摸、可用之“产品”或“作品”的能力,或者叫是脑指挥手、手充分表演,甚至临场发挥、实时创新之能力。
    六   
    智力有高低,操作有优劣。这一切,与“先天”有关联,与“后天”有直联。这种直联,关键在于踏实而坚实的学习。常识与经验一再告诉我们:“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这“三非”,足见其“学”在“才”中之地位、“识”中之重要、“德”中之关键。当然,这种“学”,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专业知识;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爱智慧之哲学知识。对哲学知识,不能不学,不可不学,而且一定要学深、学透、学好。否则,很难做到视则通万里,思则接千载,倒容易使一叶障目,不知秋冬。以至懵懵懂懂,只会“撞钟”。
    七   
    智力高在超常性。超常,就不是老是萧规曹随,只会跟进,只会模仿,“人家咋着我咋着”,人家说啥我说啥,提不出新问题,拿不出新见解,只在老路上徘徊,只在旧瓶中翻腾。智高者不仅能记住“老话”、不忘“老品”,更能说出“新话”、创出“新品”。“新话”与“新品”,关键在“新”。这种“新”,往往不是蛇蜕变之新:丢掉旧壳,变大更新,但仍是蛇;而是蝶蜕变之新:破茧而出,由毛毛虫变成彩蝴蝶,是一种新生、新形象之新。这种新,既平常又超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甚至是一次登峰之作。
    八   
    操作优在进步性。这种进步性,表现在:有“新话”,不媚俗;有“新品”,不低俗,而是充满阳光,给人以精神,给人以舒适,给人以健康。这种进步性,总是以善心待之,以诚心操之,以静心持之,不会为利而添什么“红”(如苏丹红);不会为“美”而增什么“精”(如瘦肉精)。这种进步性,虽会让生活五彩缤纷,却本色照存;虽会让舞台五音并作,却主调不换。
    九
    才具广泛性。才由社会认。社会大无比。这种大,造就了多行业、多领域、多岗位。这“三多”,需多人。多人才做多事。事事皆可成优。优优显出人才。人人皆可成才。尽管人才之才具层次性,但首先具广泛性。没有广泛性,难有层次性。搞航天,需才;搞后勤,同样需才。不能说,做饭的没技术含量,保洁的出不了模范。凡社会需要,就会有岗位;凡有岗位,就需要有人做。只要在岗位上努力进取,创意工作,就能使“才”显灵,“岗”发光。无疑,“灵”会造福社会,“光”会温暖人间。而这,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受人尊敬之才。
    十   
    才具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智力之高低、操作之优劣具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人们常常以能否“著书表文”为标准,认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者,为鸿儒。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曾对这四种人才之“才”做了一番细致入微的比较,得出结论是: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特别赞赏鸿儒类的人才,认为这是“超而又超”的人才。但这一切,借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说,当今的时代,只要能立足本职,忠于职守,敬业乐业,锐意进取,不论是搞原子弹,或是卖茶叶蛋,都能成才,都可成才;都能得到人民的欢迎,都能受到人民的称赞。
    十一   
    才具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日常用语中,既有才子、才人之说,又有才识、才思之语;既有才气、才器之言,又有才略、才力之赞;既有才具、才华之誉,又有才笔、才艺之叹;既有才藻、才调之感,又有才颖、才俊之冠等。至于与“才”相关的格言、诗句,更是俯拾皆是。如,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讲:“才人(即有才之人)能令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说:“才畯(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等。才的多样性是由职业的多样性决定的。这种职业,既有政治、经济、军事之分,又有科技、教育、文艺、卫生、体育之别。这种职业之别,加上人才之才能的高低,既有常才,也有英才,更有伟才。但不论何种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英才也可能会沦为常才,常才没准也会跨入英才,说不定进入伟才也未可知。想想看,世界上哪一位伟大之才当初不都是历经磨难,饱受挫折,屡挫屡奋,最终登上事业之巅的。一句话,才之大小,出身环境诚重要,不懈进取价更高。
    十二   
    才具道德性。道德说到底是个价值取向问题。这种价值取向,既有属于个人生活的私德;更有与职业和社会活动相联系的公德。才之道德性,含有私德,但更多的是公德。公德者,为什么人服务与怎样服务之谓也。北宋时有位词人叫秦观,他在《淮海集》中曾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称“器识闳而风节励,问学博而行治纯,通当世之务,明道德之归”一类者为成才;“经术艺文、吏方将略,有一卓然过人数等,而不能饰小行,矜小廉以自托于闾里”一类者为奇才;“随群而入,逐队而趋,既无善最之可纪,又无显过之可绳,摄空承乏,取位而巳”一类者为散才;“寡闻见,暗机会,乖物理,昧人情,执百有司之事无一施而可”一类者为不才。无疑,这番话告诉我们的是:才的道德性在公不在私。只有识大体、“行治纯”、“通当世”、“明道德”者,才能叫“成才”;虽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不拘小节,不饰“小行”者,只能叫“奇才”;那种人云亦云“随群入”、跟着大流“逐队趋”,说不上“善最”,也见不到“显过”者,是“散才”;至于心理阴暗,只想自己快快成名、快快发财,就“暗机会”、“昧人情”,或写文不写而抄、或做产品不规加害(如三聚氰胺)者,不叫人才,而是“不才”。不才者,“无一施而可”,血管中流淌的决不是道德之血,而是散发着铜臭味的污浊之血。(作者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