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至尊杨宁txt下载:马克思、韦伯、熊彼特:三种企业家理论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5:39
马克思、韦伯、熊彼特:三种企业家理论比较
                                       三种企业家理论的比较何 树 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浙江 杭州 310027)企业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越是重要。马克思、韦伯、熊彼特三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企业家理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明确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企业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马克思的企业家理论马克思[1818—1883]在《资本论》中的企业家是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马克思一方面把他放在客观的经济关系中,把他看作是资本的人格化和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另 一方面又把他作为经济关系的产物,从各个方面对他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述。1、 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是资本的人格化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指出,企业家“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不断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1)资本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从内容来讲,是资本吮吸剩余劳动来增殖自己的运动;从形式来讲,是资本价值经过不同形式以及这些形式不断循环的运动。资本就是在这种运动中,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如果这种运动一旦停止,就不能再带来剩余价值,也就失去了资本的性质。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2)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企业家,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对此,马克思引证了《工联和罢工》的著者登宁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3)2、 企业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正权威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动协作时指出,一切较大规模的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便按照生产的总要求,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纯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4)“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强度工作。”(5)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的劳动联系,必须贯彻资本家的计划,工人们的活动必须服从“资本家的权威。”(6)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出现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趋势。这种指挥和管理职能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原先资本家还亲自管理、监督生产,现在他已经把这个职能交给特种的雇佣工人即监工、工头、经理.等,监督工作固定为他们的专职。他们“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7)成为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威。3、 企业家是精通业务的经营者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作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指挥者,他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业务是十分精通的。“他自己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对于业务范围之外所说的话,虽然并不总是很好地考虑,但对于业务范围之内所做的事,他始终是知道的。”(8)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他引进新技术,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处处精打细算,想法设法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9)而“要做到一点也不损失,一点也不浪费,要做到生产资料只按生产本身的需要来消耗,这部分取决工人的训练和教育,部分地取决于资本家强加给工人的纪律。”(10)马克思还认为,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的成立,使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一个没有财产但精明强干、稳重可靠、经营有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即贷款形式—作者注)也能成为资本家。”(11)4、 企业家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而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虽然是生产经营过程的绝对权威,但他面对外部市场完全是另一回事。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12)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经济。他们之间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实现其价值。而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13)企业家必须预测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趋势,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14)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5、 企业家具有强烈的积累欲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和货币贮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富欲。”(15)而他要实现这种致富欲,只能依靠不断积累。这是因为,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16)对剩余价值的贪欲,绝对的致富欲,驱使资本家去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也迫使资本家去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能取得胜利,就必须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17)这样,产业资本家总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积累啊,积累啊!” (18)便成为资本家式的企业家的信条。二、韦伯的企业家理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工业企业家和中产阶级,出身往往十分卑微,在冷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但他们绝大多数是新教徒,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有一种产生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力求使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取得成功。1、 强烈的事业心。新教徒们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世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19)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对于企业家们来说,其天职就是经营好上帝赐福于他的物质产业,并努力获取不受需要限制的利润。“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和表现。”(20)。对此,企业家们一方面要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组织生产,监督劳动,另一方面要深入到消费者中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这只有那些“具有确定不移且是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行动的能力”(21)的企业家,才能在顾客和工人中间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才经营事业”(22),不停地工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都“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中。”(23)2、 理性地追求利润。新教徒们的行为外在地看来似乎只是表现为对利润的无限制的追求,但是,它在本质上却和对金钱的贪婪截然不同。就像韦伯所说的那样,“获利的欲望,对营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指他所谓的理性资本主义——作者注]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于并且一直存在所有的人身上,侍者、车夫、艺术家、妓女、贪官、士兵、贵族、十字军战士、赌徒、乞丐均不例外。可以说,尘世中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所有的人,不管其实现这种欲望的客观可能性如何,全部具有这种欲望。”(24)相反地,资本主义精神倒可以等同于节制,甚至可以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由于资本主义企业同市场相协调,而不是和政治的或非理性的投资赢利活动相适应,它按照理性来追求利润,对获利的经济活动要进行核算,“在一项事业开始时,要有起始收支;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要有一番计算,以弄清是否有利可图;在该企业结束时,要有最后的收支估价,以确定获得了多少利润。”(25)至于核算是用现代簿记方式,还是用其它原始和粗野方式,随资本主义获利方式的理智性的程度不同而异。通过严格的核算合乎理性的组织资本和劳动,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的经济成功。“资本主义确实等同于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因为资本主义必须如此:在一个完全资本主义方式的社会秩序中,任何一个个别的资本主义企业若不利用各种机会去获去利润,那就注定要完蛋。”(26)3、 禁欲主义的生活观。禁欲主义使新教徒们,一方面在世俗生活中要勤劳、节俭、朴素,并把致富成功视为上帝祝福的象征,另一方面遵守禁欲品行原则,竭力反对听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能够提供的一切。他们认为“闲谈,奢侈品,自负的炫耀,所有这些观念都是无客观目的的非理性态度的表现,因而也就不符合禁欲主义的要求,尤其是它们并非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是为人服务的。”(27)新教徒们把这种非理性的财产使用斥责为肉体崇拜,认为仅仅为了个人自己的享受而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花费财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他们又赞同对财产的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使用,认为这是上帝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个人和公众的需要。他们觉得“只要他们注意外表上正确得体,只要他们道德行为没有污点,只要财产的使用不至遭到非议,他们就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从自己金钱利益的支配,同时还感到自己这么做是在尽一种责任。”(28)“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29)禁欲主义的生活观,在实践中,使新教徒得以集中精力于经济活动,同时,摒弃物质世界的奢侈极欲,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4、 倡导劳动致富。新教徒们认为,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于勤奋劳动是许可的。“人须恒常不懈地践行艰苦的体力或智力劳动,这就成为他最主要的工作。”(30)“上帝的意志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必须各行其业,辛勤劳作。”(31)而虚掷时光便成了万恶之首,而且在原则上乃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时光无价,虚掷一寸光阴即是丧失一寸为上帝之荣耀而效劳的宝贵时辰。社交活动,无聊闲谈,耽于享乐,甚至超过了对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之时辰的睡眠,凡此种种皆位于应遭受道德谴责之列。“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32)更何况上帝已显示给“选民”合法盈利的机会,人们应服膺上帝的召唤,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辛劳致富。“仅当财富诱使人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之时,它在道德上方是邪恶的;仅当人为了日后的穷奢极欲,高枕无忧的生活而追逐财富时,它才是不正当的。但是倘若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33)“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34)他们严厉地斥责把追求财富作为自身目的的行为,因为这样“占有财富将导致懈怠,享受财富会造成游手好闲与屈从于肉体享乐的诱惑,最重要的是它将使人放弃对正义人生的追求。”(35) 但是,“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而获得的劳动果实,那么财富的获得便又是上帝祝福的标志了。”(36) 韦伯认为劳动致富对弘扬资本主义精神作用重大。“在一项世俗的职业中要殚精竭虑,持之不懈,有条不稳地劳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同时也作为重生与真诚信念的最可靠,最显著的证明,对于在此业已称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生活态度的扩张肯定发挥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37)5、 主张诚实公平交易。新教徒唯有在信仰领域才不同异教相处,而在其他交往方面则持城实公正的态度。“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是依赖于利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的行为,也即是依赖于(在形式上)和平的获利机会的行为。”(38)那些“非理性的和投机的性质,或趋向于凭借武力以获利”(39)的行为,与通过交换来谋求利润的行为是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前者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精神。他们强烈反对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谋取利益,主张“通过人自身的能力和主动性去合乎理性的、合法的获利。”(40)他们也不用财富去获得权力和声誉,而是“一向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开销,从不自吹自擂,从不对自己的权力沾沾自喜。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的社会声誉的那些外在标记而感到窘迫不堪。”(41)主张诚实守信,因为诚实能带来信誉,信用就是金钱。对此,韦伯引证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假如你是个公认的节俭、城实的人,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42)“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或晚上八点听到你的锤声,这会使他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或在酒馆里,他第二天就会派人前来讨还债务,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43)
 三、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熊彼特[1983—1995]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享有盛名的“创新理论”。他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因此,可以把他所称道的企业家称为创新型企业家。1、 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44)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按着他的定义,企业家比我们原来所指的企业家在内涵和外延上既要窄又要宽。“广一些,是因为首要地,我们所叫做的企业家,不仅包括在交换经济中通常所称的‘独立的’生意人,而且也包括所有的实际上完成我们用来给这个概念下定义的那种职能的人,尽管他们是—现在逐渐变成通例— 一家公司的‘依附的’雇佣人员,例如经理、董事会成员等等;或者尽管他们完成企业家的职能的实际权力具有其它的基础,例如控制大部分的股权。由于是实现新组合才构成一个企业家,所以他不一定要同某个别厂商有永久的联系;许多的‘金融家’、‘发起人’等等就不是同某些具体厂商有永久的联系,但他们仍然可以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另一方面,我们的概念比传统的概念要狭一些,它并不包括各个厂商的所有的头目们或经理们或工业家们,他们只是经营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而只是包括实际履行那种职能的人们。”(45)我们原来认为的企业家,并不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而原来不被当作企业家的,则属于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熊彼特还认为,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专门意义上讲的阶级。他说:“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象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46)因此,一个人在其一身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且企业家的职能本身是不能继承的。2、 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熊彼特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在例行事物的边界以外,每行一步都有困难,都包含一个新的要素。正是这个要素。构成领导这一现象。”(47)这里的领导,就是率先创新的企业家。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有经济发展。熊彼特还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熊彼特用三对相应的矛盾作为特征来描述了“循环流转”过程与“发展”过程的区别,第一,两个真实过程的对立:一方面,有循环流转或走向均衡的趋势,另一方面有例行经济事物渠道中的变化,或以制度内部产生的经济数据中的自发的变化;第二,两个理论工具的对立:静态的和动态的;第三,两类行动的对立,根据现实,我们可以将其描绘为两种类型的人物:单纯的经理和企业家。(48)3、 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对企业家从事“创新性的破坏”工作的动机,固然是以挖掘潜在利润为直接目的,但不一定出自个人发财致富的欲望。他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潮。”(49) 2、对胜利的热情。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50)利润和金钱是次要的考虑,而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51)。3、创造的喜悦。企业家“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我们类型的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52)企业家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4、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53)“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54)4、 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而阻碍创新的因素有:第一,是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像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里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55)第二,是人的惰性。“作为一种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作已经熟悉的和已经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且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56)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首先在法律上或政治上存在障碍而表现出来,其次在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中表现出来,再次在于难于找到必要的合作上表现出来,最后是在难以赢得消费者上表现出来。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这是因为“一切知识和习惯一旦获得以后,就牢固地植根于我们之中,就像一条铁路的路堤植根于地面上一样。它不要求被继续不断地更新和自觉地再度生产,而是深深沉落在下意识的底层中。它通常通过遗传,教育,培养和环境压力,几乎是没有摩擦地传递下去。”(57)其次,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预测能力。企业家应具有“尽管在当时不能肯定而以后则证明为正确的方式去观察事情的能力,以及尽管不能说明这样做所根据的原则,而却能掌握主要的事实、抛弃非主要的事实的能力,”(58)能抓住眼前机会,挖掘市场中存在的潜在利润。2、组织能力。企业家“不仅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而在于用它去是社会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带动社会集团跟在它后面走。”(59) 即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3、说服能力。企业家善于说服人们,使他们相信执行他的计划的可能性;注重取得信任,以说服银行家提供资本,实现生产方式新组合。当然,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不承担风险的。这是因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是由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形成的资本家阶层提供的,即资本市场提供的。企业家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资本,因而资本并不构成其成为企业家的约束条件。与此相对应,由于资本的外来性,风险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家并不承担风险。5、 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由于创新来自于体系内部,新组合的实现,就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作不同的使用。支配生产手段对于执行新组合是必要的。银行家通过提供信用,向企业家贷款,正好就把资源放在企业家手中供其运用,这就是银行家所起的杠杆和桥梁作用。而提供信贷的人便是“资本家”那一类人的职能。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60)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61) 而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因此,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而这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熊彼特进一步分析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四、三种企业家理论给予的启示从马克思关于企业家的论述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1、企业家是经营管理企业的专家,但不等同于资本家。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62)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监督和指挥职能二重性表现在,一方面,它是由协作劳动过程本身产生的,另一方面,它是由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产生的。这二重性质是绝对不能混同的。前者对于协作过程始终是必要的,后者却不是这样,只有在生产过程同时是剥削劳动的过程的地方,后者才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得好:“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63)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生产,也需要大批精通业务、精明强干、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的企业家。2、企业家无论是否对企业财产拥有所有权,但必须对企业实际拥有的财产享有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也就是享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是财产运营权。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才能以盈利为目的,承担起资产保值增殖责任,面对市场自主进行经营活动。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财产关系入手,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3、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推动企业运行的动力是经济利益系统,既有出资者的利益,也有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其中最主要的利益是企业利益。企业按照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进行经营活动,出资者利益和劳动者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使企业运行动力具有内在性。企业内生的运行动力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国的企业也不例外。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驱动他搞好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我们想要探讨一个市场社会要求于它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家们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品格时,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研究无疑对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1、企业家对经济业绩的追求,必须与经济伦理取得内在的密切联系。那就是每一个企业家追求和创造财富的行为,不仅仅是成就他自己个人的幸福,同时,也是促进他人的福利和社会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因而,对一个企业家来说,如何以追求和创造财富为标的来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一切行为,就变成了一种责任。在一个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家假如能够严格按照这种天职来生活,他就会成长、发展和变得有价值,反之就会衰败和灭亡。2、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倡导这种经济伦理绝不是可有可无。正如韦伯所认识到的那样,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从某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企业家经济。我们要积极倡导勤劳、节俭,克尽天职的工作态度,守时守信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尊重劳动等优秀品质,并使其深深渗入企业家的人生态度中,逐渐形成一种理念并在整个社会占支配地位。只有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只会导致“贱民式的”、不择手段的“金钱欲”,最终丧失终于职守、诚实守信、坚韧耐劳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熊彼特被公认为是企业家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关于创新型企业家的研究无疑对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1、创新是一种摆脱。企业家要进行创新,必须摆脱对现实的依赖,摆脱对传统的依赖。不固步自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而是敢于跳出固有思维圈子,用开放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奇制胜。2、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企业家的本质在于创新,能不断地运用新思想、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工作制度和新的工作方法代替原有做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3、创新是一种超越。企业家总是站在经济生活的最前沿,对经济生活和市场变化具有极强的敏感性,预见到市场中存在的潜在利润,以超凡的能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构建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取更大利益,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原文出处[江西论坛]:http://bbs.jxcn.cn/dispbbs.asp?boardid=61&Id=38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