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石斛怎样种植: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02:55
无忧会计网 www.51kj.com
时间:2006-6-20 17:10:00   作者:林毅夫 孙希芳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作者在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之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1] 进而,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中国加入WTO 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2] 然后,作者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鉴于原文的基本论点建立在对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批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评论表明作者和作者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对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理解有诸多的偏颇,因此,本文拟对林毅夫等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作一较完整的阐述,说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所隐含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含义,并对《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作一简要评论。
一、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从经济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此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与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基于对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若干经验教训的观察,通过对大量历史证据的归纳而系统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 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不论传统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的“大推进”、“中心―外围理论”等各种发展学说,还是实践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实际上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的根本差别,因此,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作为经济发展和“赶上”发达国家的同义语(Rosenstein-Rodan, 1943; Prebisch, 1959; Chenery ,1961)。但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林毅夫与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所谓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自然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各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惟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别的资源是资本。[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资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不同国家在资本的积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当我们讨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时,通常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4])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们所指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主要探讨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选定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按照其是否遵循一国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发展战略区分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Comparative Advantage-Following Strategy ,CAF )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Comparative Advantage-Defying Strategy,CAD)。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中,既包括政府人为提升经济系统中的产业、技术结构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赶超战略(Catch-Up Strategy),[5]也包括政府在某些利益集团的驱动下对落后产业提供保护的情况。[6]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逐渐变得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逐渐变为相对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由此,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因此,任何政府在制定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素禀赋结构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发展战略则是最重要的决策变量,[7]其它经济变量,如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积累率、增长速度等均内生于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发展战略的选择。另外,发展中国家是否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也将会对本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收入分配的平等、金融发展、国际贸易等多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林毅夫,2002)。
2. 内生于发展战略的制度结构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呢?首先,要使整个社会能够对比较优势做出正确的反应,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禀赋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应该相对便宜;在资本变得相对丰裕的禀赋条件下,资本就相应地成为相对便宜的要素。然而,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达到要素相对稀缺性在要素价格结构上的准确反映,任何人为的干预和计划机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要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
如果一个经济中的要素价格结构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产品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追求利润目标的微观经济主体就会依据价格信号自动做出反应,在其产业、产品和技术选择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生产要素,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才会具有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微观主体理性的产品和技术选择的结果,就会形成与特定的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并随着禀赋结构的变化而自动调整。
相反,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违背本国的比较优势,实行某种形式的赶超战略,人为地扶持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那么,这个产业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就不具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给予各种各样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人为压低工资率、实行金融抑制、扭曲价格体系和控制市场准入等行为都内生于这些企业的需要。并且,这些优惠条件只能有选择地实行配给,某些部门和机构就成为企业寻租的对象,贪污、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这不仅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巨大损失,还由于激励、信息等问题,导致技术效率低下,并产生各种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资源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缺乏,劳动力相对丰富,因此,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以劳动相对密集使用为特征。要推行赶超战略,人为地提升本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把有限的资源倾斜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同时压抑其它产业的发展。由此,将造成诸多严重问题。首先,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具自生能力,它们尽管可以成长起来,并在统计意义上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但必然缺乏竞争力。其次,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赶超战略形成的产业所能创造的经济剩余少,积累能力差;而受压抑的产业发展资本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本积累。这样,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就会非常缓慢。再次,推行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大抑制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形成资源利用的二元性质,使广大人民不能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甚至造成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林毅夫、刘培林,2003)。因此推行赶超战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体系的人为扭曲。
3.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方式与经济收敛
许多人担心,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落后经济是否会永远落后?其实,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但不会减少,相反能够增加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
首先,如前所述,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而且由于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回报率高,其资本积累率会高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可以快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以引进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如果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而且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当然,靠引进技术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运用,而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并且,引进技术也应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选择引进适宜的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总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会诱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同时,促进企业低成本地从更为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就会高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比较快。因此,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收敛。
4.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恰当作用,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讨论中的一个旷日持久的论题。在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发展战略内生地要求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信号准确及时,因此,正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理想政府的作用那样,首先政府必须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性。
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可以化解稀缺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瓶颈制约,资本积累速度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会很快,从而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也会相当迅速,企业生产活动的规模、风险等会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信用、产权等制度安排的需求也会变化很快。这些都要求政府在信息、协调和促进制度演化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方面能发挥比“守夜人”更为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根据信息的半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当在收集、处理关于符合本国比较优势及其变化的产业与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潜力等信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将处理过的信息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公布,为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提供参考;另外,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补偿企业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外部性。当然,政府的这种干预是在要素禀赋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提供的补贴仅为补偿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外部性,范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不是像在赶超战略下那样,用于保护、扶持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产业。
作者:林毅夫 孙希芳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