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霄珍:承续中华文化,弘扬“三一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7:05:41
承续中华文化,弘扬“三一教”。

三教(儒、释、道)合一论始自南北朝。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而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在道教金丹派南宗创教史上的突出表现,其主要内容是三教"异门"而"同源",以"诚"说孔,以"定"说释,以"静"说老,以"止止之妙"概括三教的中心所在。是宋代道学、佛教和儒教的融摄并且以之构建了新的道教理论。

至明朝中叶,王守仁"心学”为三教合一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教合流论也因此达到高潮。莆田林兆恩就在这种气氛中创立了理论上自成体系的"三一教”,即"三教”归儒的思想体系。"三一教”后来经过两次嬗变,其影响大至长江南北,远及海内外。

与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无为教等教派不同,明嘉靖三十年(15551年)诞生在福建莆田的三一教,是一支由学术团体转化而成的教派,其创始人为落第生员林兆恩。

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福建莆田(莆田市)人。林兆恩出生于官宦世家,因屡试不第遂放弃科举,与云游道士卓晚春结伴外游。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自称“得遇明师,授以真诀”,开始创立三一教。林兆恩一生倡三教合一,创"三一教",故世称三教先生,林三教。

林兆恩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直至去世。他每年都有著作问世。主要著作为《圣学统宗》。目前,国内外还存有不同版本的林兆恩全集16种。其核心内容就是三教合一论:以儒家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性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准则,以归儒宗礼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他还创立了九序心法,从实践上引导群众走向他构建的三教合一论的精神王国。

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倡三教合一而名"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心学的理论前提之下,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主要包括: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四个方面内容.

林兆恩在创立三一教最初的15年内,扮演着教书先生的角色,其门徒大多是莆田、仙游一带诸生,并鼓励其门徒进取科举。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三一教是一个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学术团体。

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起,林兆恩热衷于传教事业,而且每年都要离开莆田,到福建各地或外省传教,使三一教的影响扩展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和江北一些地区,其信徒也由最初的读书人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群众。

在创教后的最初15年内,林兆恩将大量精力用于协助官方抗击倭寇与赈民救灾,受到当时与后世的交口称赞。这是三一教获得民心很重要的手段。林兆恩在传播三一教的过程中,被其追随者不断神化,逐渐由原来的讲学者、教书先生、慈善家、隐士演变为万众奉祀的宗教主。从明隆庆六年(1572年)起,就有信徒把林兆恩奉为神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浙江方士扶鸾画三教合一图。诡称:“近诸神朝天见玉皇天尊,所事者乃三教合一像,即今之三教先生也。可传祀之。”从此林兆恩被称为三一教主。三一教也开始由学术团体向宗教方面转化。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十四日,林兆恩病逝。享年82岁。林兆恩病逝后,三一教立即分裂为两大派别,分别从各自立场继承和发展了林兆恩在学术与宗教两方面的理论遗产。

一派从学术立场上继承了林兆恩的理论遗产。他们把林兆恩看作有成就的理学家,对三一教徒的宗教迷信活动公开予以抨击。由于这一派恪守三一教的学术传统,因此只是在知识界有些影响,清朝入关以后,便湮没无闻了。

另一派则从宗教立场继承林兆恩的理论遗产。奉林兆恩为三一教主。尊三一教为“夏教”,进一步发展了三一教的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完善了三一教的教规教仪、教阶制度。

作为宗教,“三一教”又称夏教,是明朝时流行的带有宗教性质的秘密结社,性质相似于元、明、清代盛行的白莲教。

“夏”非华夏、诸夏的“夏”,而是夏天的“夏”,与摩尼教的“光明”教义有相似性。摩尼教在宋之前已经从海上经过东南沿海传入中国,对“三一教”的影响不可小视。三一教以“夏”之义为大、为中,以岁时为午运,意谓其教义即天下之达道,允执厥中,如日之午,岁之夏。故尊教主为“夏午尼氏”与“儒之仲尼”、“道之清尼”、“释之牟尼”并列。

“三一教”并非地方性的民间宗教,产生这样的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满清罪恶意识的误导。“三一教”最初固然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惠安县北部、福清县南部地方;全盛时期则流行于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后来“三一教”的反清立场导致其与存在于莆田的南少林的佛学一样,成为“邪教”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两次遭到查禁。,因此在莆仙方言区以外的流行中断,也就有了其作为地区性宗教的说法。

“三一教”的传播能力与莆田的历史特性有关。始于明初,莆田是相似于山西洪洞县的移民集散地,但是莆田并不因为“苏三起解”而出名海内外的,而是以其文化的传播而名扬天下――“三一教”即其中之一。

“三一教”是作为中国海洋文明的一部分受到满清强盗的毁灭的。莆田的反滿文化始终不渝,直到清末的莆田留法生黄加略,仍然保留强烈的反滿意识,而正是黄加略帮助西方社会正确地认识了满清,于是有了孟德斯鸠对满清罪恶的正确的评价。满清朝廷扼杀不了“三一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海外移民随行,“三一教”流行于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又传入欧美。至今日本、西德、澳大利亚、苏联、美国等研究哲学的学者“三一教"仍然很重视。作为中国海洋文化之一的“三一教”蓬勃的生命力,是狩猎文化的满学无法比拟的。

“三一教”崇奉林兆恩为教主。全称为“夏午尼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通称“教主”、“老师”、“先生”、“三教先生”。三一教堂称“堂”或“祠”。如“宗孔堂”、“瑶岛祠”。 林兆恩生前于莆田城内东岩山上其祖父林富别的“东山樵舍”讲学,号“宗孔堂”。 林兆恩逝世后,门徒建为崇奉教主的祠堂,称:“麟山祖祠”。各地教徒,每于春秋(正月、七月)二时结队朝山,到东岩山“麟山祖祠”和石门山(今华亭镇后角村)“先生墓”进香的络绎于道。“三一教”的堂祠,正厅当中供奉教主坐像,戴三纲中、履五常履、著三纲五常衣、两手拱太极。较大的堂祠,亦有作“三身合一像”的(坐像儒衣儒冠象征孔子,左肩出一头戴道冠象征老子、右肩出一头戴僧帽象征释迦)。入门教徒遵守的“明训”:

一、以三纲五常为日用;二、以入孝出悌为实履;三、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四、明义利之辨;五、戒饮过量之酒;六、戒斗气之勇;七、戒淫邪之行;八、日搜已过,痛自忏悔;九、每日素食一餐。女教徒诫条同,惟其二、三是以三从四德为实履;勤治纺织为常业。

林兆恩创立的"三一教"和海神妈祖文化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从政治上说它具有抵抗倭寇、反对满清的正义性;理论上是古老的中国海洋文明与后来的农业文明的融合而构成新一时期的海洋文明;而在影响上则与中国海洋文明另外的二个构成部分,即朱子学说,妈祖文化一样以中国海洋社会群体为载体波及世界,构成世界海洋文明的东方支柱。

"三一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万历年间产生了以妈祖和三一教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天妃娘妈传》和《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是了解和研究这两部古代小说,对研究妈祖和林兆恩故事的演变,对于全面认识中华文化是决定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