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亚特花园业主群:中华文化之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7:02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是九流八家共宗的最高范畴,是贯穿五千年文明史的绵绵红线,是同化外来文化的聚宝盆,也是走向世界的阶梯。

中国自伏载王朝以来,彪炳青史的成功者无一不有一套学术思想为指导,而所有的学术无不以"道"为宗。素来称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黄二帝,不仅以道为宗,而且身体力行,被历史尊为"行道"的最初的楷模。以下到了尧、舜,行道的事迹,更为具体。周文王以"有道"而得天下,创立了周代八百年的大王朝。由于周幽王"无道",遭来外患,犬戎之兵,打破了京师,抢掠一空口中央政府纲纪凌替,以致王室东迁,诸侯坐大。他们分割疆土,盘据四方。

可是此时的学术思想却非常蓬勃发达,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归纳当时中国的学术思想,共有九大家。这九个流派,史称"九流"。是谓:道、儒、法、墨、农、名、兵、纵横和阴阳九大家。道家顾名思义,是专讲"道的,完全以道为宗,以道为法。换句话说,"道"是他们的本体论、目的论,也是方法论。可是其他儒、法、墨、农、名、兵、纵横和阴阳八大家,没有一个不是以道为宗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以道为归中国本土的学术思想,总的方面,不论是九流,细的方面,不论是诸子百家,没有不是以道为宗,和道是完全脱不了关系的。还有一点相当巧妙,就是九流与八卦的关系。儒家讲天道,以达到天人合一为目的,很合乎乾卦的格局。法家主张法治,严守纪律,上下贵贱皆从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很合乎坎卦的格局口墨家摩顶放踵,主张平等兼爱,很合乎艮卦的格局。农家主张君臣并耕,上下一体,共同创作财富,很合乎震卦的格局。名家以正名实为己任,主张言语的逻辑沟通,为白马非马之辩,很合乎翼卦的格局。兵家知己知彼,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神速,如火如荼,很合乎离卦的格局。纵..横家专讲以静制动,纵横搏阁,阴谋诡计,以三寸舌取天下,很合乎坤卦的格局口阴阳家以五行生克解释万象,注重精神升华,很合乎兑卦的格局。而九大家又都讲"道",以道为纲。道是一阴一阳,以太极为一切。所以可以比照阴阳八卦图,把总纲的"道"放在中央,依乾、坎、良、震的顺
序,从西北方开始,排列儒、法、墨、农……九流都是同根生,又能互参互补,散出去是八个方面,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这是中华文化的全貌,因此可称为"大道文化"。其图如下:


秦始皇帝收拾了周末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可是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就亡了国。汉高祖宗法黄帝与老子,以"道"为最高指导原理,创建了大汉。在文、景二帝的继续耕耘下,中国出现了"文景之治",是历史上可为自豪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到了好高莺远的武帝,实行独裁,以政治力量,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不幸,富强的西汉在武帝的手里不到几十二年,弄得疲惫不堪,饿拜遍野,父子相食,导致西汉的灭亡
然而从此中国历代的官方却续续断断地,一直把儒家思想突出起来,作为"官式思想"。

东汉明帝,从印度引进了佛教,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了外国思想。以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外..来思想和本土思想经过长时期的抗拒、争执、吸取以至于融合。佛教居然登堂入室,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了。有的时候,还有喧宾夺主之势。

大唐初叶,恢复了汉初"以道为最高指导原理"。于是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中国历史再度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期"。虽然,唐初在行道之余,不得不同时承.认儒、释(佛)两家的学术思想,采取了所谓道、儒、释三教并尊,以道为先的政策。何以佛教能一跃而和中国本土思想并驾齐驱呢?..

原来中国的和尚也讲起"道"来了。有时把这个"泊来的.“道"讲的比中国本土的道还更中听。譬如,佛教在道化了以.后,又把印度的一些东西掺在里面,什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天堂地狱、极乐世界,再加上口齿伶俐、能说惯道的和.尚,把原来没有这种概念的中国人唬得团团转。在唐初,三教.之间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大斗争。其中之一是开"大辩论会",有时"官司"一直打到了皇帝面前。有个有名的口才给便的和..尚,名叫法琳,连在皇帝面前也是口若悬测,头头是道,强词夺理,混淆是非。后来唐太宗只好罚他打屁股。

总之,在印度绝了种的佛教,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部分。虽然中国历史上,因再也受不了佛教而大举"灭佛"'杀僧侣,毁佛寺,史称"三武灭佛"(周武帝、魏武帝和唐武宗)。不过,随灭随兴,俗称请神容易送神难,佛教在中国是可再也除不掉的了。

鸦片战争后,西洋人对中国有了"传教通商"的权利。代表西洋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成了"征服"中国的一大利器。中国人信了洋教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太平"天国",夺取了大清半壁江山。在中国人以"卫道"来作号召的时候,"天国"即不敌而亡。民国以后,福建有个中国基督徒,名叫尼倍生,在熟读《圣经》之后,认为西洋的基督教都不剂,便创造出一个.."中国式"的基督教来。他主张:"道"就是神(上帝〉,耶稣..是"道"在肉身中显现,圣灵是"道"随时劝化管制基督徒的"道(理〉"。教会是所有基督徒的总体,不是教堂。教堂只不过是教会聚会的所在,绝非教会的本身。凡不属于教会的基督徒,不能视为"得救",将来都可能下地狱口因此这个教派的
名字,称为"教会聚会所"派。只有教会聚会所的"地方教会"才是真正神的教会,才是"道"显现的所在。这个中国人创立的基督教派,就这样把西洋的基督教"化"了o "教会".的聚会,是讲道、听道,基督徒的义务是行道。这个教派后继续发展,从中国传播到美国和其他各大洲,声势相当浩大。

由此看来,大道在任何外来的冲击下,不但其自身能穷而
弥坚,老当益壮,继续生长苗壮,而且能熔化包容一切。

大成就者之师.

里根当选为总统时,可谓"临危授命",因为当时美国在越战失败后,经济衰竭,国势一默不振。里根宣誓就职,对全国演说,即引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宣誓与民更始,用"道学"为指导原理。奉行"小国寡民"政策,精简政府,裁汰冗员,大幅减税,与民休息。

在道学中,虽然曦、神农、黄帝……都是很伟大而重要的人物,从学术来说,没有能出老子之右者。何以故?因为老子写了一本无价之宝的书《道德经》故。在老子差不多同一段时期里,西洋著名的大人物有苏格拉底、耶稣等,东洋有释加牟尼,中国有孔子。这些人都没有亲自写过书,他们的书全都是弟子们替他们写的,都是:"苏格拉底说:……","耶稣说:……","释加牟尼佛说:……","子曰(孔子说〉
…"。到底他们说了那样的话没有?到底是怎样说的?可不可能是他们的弟子把自己的话放在他们的嘴里说出来?(这句话是一个洋泾滨,英文是put your word in his mouth.)使当时他们真的说了那样的话,弟子门理解的程度如何?记忆.有没有错误?

譬如,耶稣身后七十五年,才因"需要"而给耶稣立传就是现在《圣经》里的《福音书》部分,所有的"耶稣说"都是事隔七十五年后别人的记忆或理解。又有多少话是因"现实需要"而被歪曲了的?当时替耶稣写传的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了耶稣的同母弟。但每个传记对耶稣的描写都不相同,有些更有天渊之别。可是"教会"的圣经编辑委员会,只选中了四本,就是《马太》、《马可以《路加》和《约翰》四福
音。而路加连耶稣的面都没有见过。从学术上来考量,其中疑点非常之多。因而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有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都是死无对证,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的了。

 

世界上当时只有一本书是作者自己写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既然不是二手货,就比较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其老子书虽然只有五千多个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哲学著作。 但是其内容包涵的却是世界上最广最大的,这是古今中外所公
认的。此其二。

道德经不仅道出许多古代的真理,即使到现代,其真理性并不因时代的转移而逊色。此其三。

老子的书把"道"作了最基本也是最详尽的说明。此其四。

凡是研究"道学"的,就没有人能越过老子。连孔子都不远千里,三次拜渴老子求教。如果孔子是"万世师表",那么老子就是"万世师表之师"。此其五。

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对"道"的尊敬度。他见过老子后,称赞老子"犹龙也"。心气高傲的孔子这样称赞人是绝无仅有的,可见老子的可尊敬度。此其六。「

许多现代的世界知名大学者,研究了道学之后,把老子佩服到极点,有的甚而自己改名换姓,眼着老子姓起李来,如英|国Joseph Needeham-改NeedIehan为李,叫"李约瑟"。此其七。

美国里根总统是美国公认的有史以来最受尊敬的总统。国会议决将华盛顿首府的机场命名为"里根机场",以表永远敬念。于是,十有二年,政绩卓著,美国又得重振声威。真是"得道多助",立竿见影。此其八。

在七十年代初,台湾的孔孟学会(蒋介石为会长)使了大笔经费来美国鼓吹孔孟思想,藉以巩固其反共立场,包括在一些著名美国公园里为孔子建立铜像等口由于孔孟思想与现代美国人思想产生不了联系,就又有学者们推出"新儒家"。无奈美国人对之不感丝毫兴趣。相反的,美国人对老子和道学,上自总统、议员,中有教授、牧师,下至贩夫、走卒,自动出钱出力,弘扬推广,不遗余力。不仅美国如此,七十年代末,在挪威,有比仁·奥福拜(Dr.Biron Overbye)领导,依照挪威宪法,组建了"道党"(Tao party)。这是破天荒之举。以后道学的风气遍布整个欧洲口此其九。

世界著名学者们,如汤恩比、李约瑟等,纷纷预言:廿一世纪的世界指导原理将是中国的道学。即使在东洋的日本,从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所著《老子还活着》日文本来看,老子对日本有巨大影响。老子的学说具有极大的前瞻性,正方兴
未艾。此其十。

因此,如果道学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学问之一,那么老子就必是最值得尊敬的圣哲之一,《道德经》就必是最值得尊敬的书之一。

前几年,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现在美国各大书店里出售的英文版本《道德经》,一共有十七种版本。翻译从经典式的到口语式的都有,更有的是图文并茂口
不过有一点应该特别提出来讨论一下的,就是:把《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大同小异地翻成:"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之道"('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洋人所杜撰,而是根据一般中国学者诠释《道德经》的说法而来的。不要看这简单的一句话,可不知难坏了千古多少人物。

很多人认为:老子既然提出来一个可以思议,可以言说的"可道之道",他的对面,就必定有一个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不可道之道"口老子既然提出来一个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永恒的"非常道"来,它的对面必定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是永恒的"常道"。于是就把"不可道之道"和"常道"联系了起来,成立了"那不可道之道就是那永恒之道"的命题。于是和"可道之道就不是永恒之道"的命题对立了起来。这是不是硬|把自己的话放到老子的嘴里来说呢?这个命题最大的矛盾是:如果道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那又怎能知道它是永恒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永恒的道,根本就不可思议、不可言说,|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要它何用?如果就这样替老子加出来一个不可捉摸的常道来,很容易就把老子推陷到唯心论和虚无论
里去了o

其实,老子的"道可道",简单明了地说就是:道是可以思议的,可以言说的。所以《道德经》后面接着说:"吾道甚慰啊,甚易行。"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因为如果道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人家又怎能知,怎能行?上士又怎能听得到道,而勤而行之呢?

接下去的"非常道"是说:道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宇窗间所有的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所以他说,道是周行而不殆的。这与《易经》的变化论就可以挂上钩了,因为"易"就是"变化",宇宙间没有一个事物是不变的,所以称为"易"。但是宇宙间事物的变化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是有规律地变,所以称变化的规律为"易简"。我们既然承认宇窗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居的,就必须承认"变化"的本身不变。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也能变化的话,否定之否定,那么我们就定要承认宇宙间有的事物是不变的、是永恒的,这样就自相矛盾了。因此"变的本身不能变",所以称为:"不易"。"易道"的组成部分有三,即"易"、"易简"和"不易"。这又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 litus)的哲学不谋而合,他认为:宇宙间事物变化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AII things flow)。他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如果一个人把脚放进河流里,拿起来一次再放进去,那个水已经不是刚才的水了。他同时认为:唯有"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能变"的。

《道德经》的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就顺理成章,容易解释得多了。凡是有形像的都可以有它的名字(介说〉,」而没有一个形像是能永恒不变的。这与他后面所说的"天地尚不能久"的概念是相通的口同时,如果说:凡是可名之名,就不是那永恒之名;唯有那不可名之名,才是那永恒之名。这在意义上就讲不通。如果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应该照简单明了的方法,解释为:"所有的形像都是可以介说的,而没有一个形像是永恒的。"那么,同样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也应该解释为:"道是可以思议、言说的,而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也许老子之所以在"道可道,非常道"后面马上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要它何用?如果就这样替老子加出来一个不可捉摸的常道来,很容易就把老子推陷到唯心论和虚无论里去了o

其实,老子的"道可道",简单明了地说就是:道是可以思议的,可以言说的。所以《道德经》后面接着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因为如果道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人家又怎能知,怎能行?上士又怎
能听得到道,而勤而行之呢?


《道德经》的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就顺理成章,容易解释得多了。凡是有形像的都可以有它的名字(介说〉,而没有一个形像是能永恒不变的。这与他后面所说的"天地尚不能久"的概念是相通的口同时,如果说:凡是可名之名,就不是那永恒之名;唯有那不可名之名,才是那永恒之名。这在意义上就讲不通。如果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应该照简单明了的方法,解释为:"所有的形像都是可以介说的,而没有一个形像是永恒的。"那么,同样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也应该解释为:"道是可以思议、言说的,而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也许老子之所以在"道可道,非常道"后面马上加一句"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怕别人无谓地去为"道"添校加叶。这位聪慧无比的大师,绝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亲注《道德经》,他的看法就与众不同。他就是直截了当,认为:道是可言说的,更是可以实行的,而.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道是川流不息,变化无穷的。我想,在中国历史中只有两个王朝是由平民创造出来的,就是汉和明。朱元璋无中生有,居然驱逐了势力浩大的蒙古大帝国,能建立起大明王朝来,他的智慧、知识、能力与经验都必定是高人一等的。因此他对《道德经》的理解也必然是高人一等的。他必然是从实际和功效方面着眼的,不然,他怎能成1
那么大的功?如果对《道德经》的看法,一个学者的看法和大明太祖皇帝的看法不相同的话,那么太祖的眼光恐怕会比较更全面些和实际些。

从唯物论的观点来说,明太祖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

《道德经》的内容非常博大精深,有许多概念都是非常突出,非常实际而有功效的。例如:"无为"这个概念,无论在政治哲学和现代管理学上都具元比的价值口《道德经》提到"无为"共十次,也是提到过最多次的一个概念。其次"不争"这个概念,一共提出过丸次。这都是无上的"成功之道"。其他老子提出过"八个者"、"八个若"、"七个上善的善"、"七个兮"、"六个乎"、"六个则"、"五个袭明的善"、"五个观"、"四个自"、"三宝"、"二知"、"得一"。还有许多许多,小则个人家庭,大则国家世界,都是做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金玉良言和金科玉律。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细阐述。本书各章除了第十章是比较专门论述"不争论之道"而外,其他各章都涉及到这些原则。读者用心阅读揣摸,定能对自己的人格力量的理
提高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