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赛赛vs拉德万斯卡:悠悠街巷“阅”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0:22

悠悠街巷“阅”千年

(2011-06-15 07:07:28)转载 标签:

徐刚毅

苏州古城

肌理

巷子

古街巷

杂谈

分类: 图步天下

有人说:人生总有一段时光,心情就像古城里的街巷,曲折而悠长!有城镇,就有街巷。但却只有苏州的街巷,让人情牵梦绕:街巷和院落,是水陆双棋盘式苏州古城的肌理。街巷中的石桥、牌坊、古井、水埠头,是风雅的苏州人的公共生活空间。听书、聊天、下棋、溜鸟,乃至读书、嬉戏、相聚、离别……

 

漫漫人生的故事,都在街巷中显得温暖而又朴实,甜蜜而又惆怅。

 

那么,苏州古城的街巷肌理和双棋盘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又体现了怎样的特征?又对苏州传统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它又如何与时俱进?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对苏州市政协文史会副主任、苏州吴都学会副会长徐刚毅作了深入采访。

 

成因:既是地理使然,也是古城整体特征使然。

苏州市政协文史会副主任、苏州吴都学会副会长徐刚毅认为:造成苏州古城街巷肌理和双棋盘格局的原因既是地理使然,也是古城整体特征使然。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造阖闾大城时选址此地,是因为其西面是山丘、东面是沼泽、南面是太湖、北面是湖泊,只有此地是一块比较大的陆地,所以只能在此地建城。而且,这块陆地是长方形的,所以所造阖闾大城也是长方形的:外城河、城墙、内城河,水陆城门平行,很规整。这样的格局自然就形成了街巷肌理和双棋盘格局的城市特征,这种城市格局在唐代时就逐渐成型了。

 

空间:是诗情画意的。

在表述苏州古城的街巷空间特征时,徐刚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而又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诗情画意”。

徐刚毅认为:虽然古城的建筑密度很高,建筑显得逼仄,但其街巷空间却不使人有压抑感,原因何在?其一,苏州古城的每一条巷子,虽然整体上是直线的,但不是笔直的直线,而是在某一处或者在某一段有曲折,其建筑体块是完整的、延续的,其空间是变化的,其层次是丰富的,因此其空间轮廓线是严谨的,但又是活泼的;其二,巷子的宽度和巷子两边的建筑高度之比非常合理(D/H≤1)。日本当代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其名著《街道的美学》的第二章“街道的构成”之三“宽与高之比”中明确提出了街道的宽度和两边建筑高度之比是决定其街道空间是否合理的标准。如果宽度和高度之比(D/H)在1.5和2之间,那么街道的空间是比较合理的,是比较亲民的。而苏州古城巷子的D/H≤1,因此其空间不只是合理、亲民,而且还疏朗有致,更显舒适了。

不仅如此,苏州古城的每一条巷子,以前都是走得通的,巷子与巷子之间由石拱桥、古井、牌坊、道观、庙宇等连接,这些节点不仅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而且也给巷子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意空间:“几朵桃花向水开”、“一枝红杏出墙来”、“伊人临窗正梳妆”、“少女莅井欲汲水”、“石塔寒鸦傍夕阳”、“老翁桥边静对弈”……移步换景,步步是景,处处是诗,在在若画。

 

影响:形成苏州传统建筑的“进落式”建筑布局,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就是苏州传统建筑的距离。

苏州的街巷肌理表现为“街巷——建筑——河道——街巷”这样的特征,而这个“建筑”就是“进落式”的,徐刚毅认为苏州传统“进落式”的建筑(大户人家)都是如此的:主轴(南北向)上的建筑是轿厅、照墙、客厅、起居室、楼房,两边是厢房、天井、陪弄、小花园等。这主轴的长度就是巷子与巷子之间的距离,所以,以前大户人家要将建筑扩展,也只能向东、西方向扩展,所谓的“东落”、“西落”,而不能向南北方向扩展,就是限于街巷格局。比如礼耕堂,前面是卫道观前,后面是一条河,再后面就是混堂弄,很典型。

街巷肌理和双棋盘格局使得苏州传统建筑形成了“进落式”的建筑布局特征。反过来,进落式的建筑布局也形成了较好的街巷界面,使街巷空间极具连续性和完整性。

 

改造:尊重街巷的空间特征,保持住古城街巷的肌理、格局、风貌、建筑体量、建筑特色,使之不受破坏。

苏州现在已经失去了好多古街巷,也正在失去一些古街巷,而一些古街巷正面临着改造,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此,徐刚毅显得有些无奈,但他呼吁道:至少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古街巷的空间特征,尽量保持古街巷的肌理、格局、风貌、建筑体量、建筑特色不受破坏。总之,改造既要延续原有的街巷结构,又要保持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又要保持街巷空间的多义性,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苏州古城的街巷肌理和双棋盘格局,也才能保住苏州古城中最美的部分,也才能使苏州成为永世流芳的真正的历史文化苏州,而不是与其他城市“千城一面”的苏州。(本文图片由吴都咨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