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星座卡片任务攻略:北京路街巷寻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6:12:0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清明时节,我们除了哀悼先人,还哀悼逝去的广州古迹。这天,我迎着微雨,踏上北京路,专程走街串巷寻古迹,寻找那些或逝去、或破落、或幸存的古迹。   

    中山五路上,“复建古书院群,再现羊城新景象”的围墙内,大小马站的古书院群,除了零星的一两个幸存外,都已成为颓垣败瓦,杂草丛生,不远处的高楼大厦正嘲笑着那堆曾风光无限的古书院建筑变成的烂砖瓦。幸免于难的一段小马站,早已凋零,血红的拆字还留在墙上,年迈的老街坊仍坚守着风烛残年的老屋。围墙遮住了路人的视线,却遮不住流淌一街的血淋淋的凄凉。围墙上“广州捷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几个大字,在朦胧泪眼中化成了“凶手”二字。   

    北京路上,“越秀书院街”的街名还可见,可是街里面,哪有古书院的影子,只有偌大的停车场。墙上的宣传画印着:“北京路步行街,广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广州著名的商业中心,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齐名。它是体现岭南风情特色、历史文物特色、老字号特色、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相交融汇聚特色的一个示范窗口。”多可笑,哪来的岭南风情特色、老字号特色?古书院群在哪?老字号们在哪?北京路上还有传统商业吗?自欺欺人呀,现在的北京路特色只剩下一个外壳,壳里面的东西早已剥离丢弃。   

    不知有几多人还记得“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这副对联呢?对联很巧妙地镶嵌了西湖路的五条街名:龙藏街、流水井、大小马站、清水桥。记忆中的龙藏街和流水井都有一个漂亮的拱门,两街隔路相对,如对联般相衬,龙藏街里有一幅用瓷片彻成的长长的藏龙图,流水井里有一个何家祠,那曾是流水井幼儿园的所在地。如今,清水桥消失了,大马站和龙藏街变成了汽车可穿梭的宽阔大街,小马站仅剩下一小段,流水井虽保留得最完整,但街口被高楼所遮,古韵味全无。我熟悉的街巷啊,你的变化令我多么心痛。   

    李白巷、白沙居巷口,早已变身商铺,令人寻觅艰难。从名盛广场北侧转入一小巷,蔑见一破墙上有“李白巷”街牌,走到转角处,见一大叔在家门口摆卖广东特色食品“姜醋”、“猪红汤”,直觉是本地人,于是向他打听白沙居。大叔果真是世居李白巷的本地人,他还指着旁边的石墩说:“这两个石墩有一百年的了,是我们保留下来的。”我一边品尝着大叔家的姜醋、猪红汤,一边和大叔闲聊。大叔见我热心寻古,便指点我去不远处的“学源里”拍摄,告诉我那里有一对“孖井”,那里有比较完整的麻石街面,那里有趟栊门大屋,那里有乘凉的老榕树头,那里曾是古代学子们的备考之地。学源里,是一片在大拆大建中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古味街巷,或许,是托了“孖井”的福。   

    走进高第街,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留意街名:晓日里、连云里、元登巷、珠玑里、敬业苑、李苑街、积银巷、连科里、联胜里、宜安里、一善巷、宝善里、素波巷、许地、玉带濠……街名里充满了风景、人物、故事,令人联想翩翩,可惜,也只限于联想,我逛完了整条玉带濠,也没见到“玉带滴翠”的奇景,只有墙上的字牌。   

    久闻“许地”大名,今始认真寻访。从高第街转入许地,晕头转向之时,一杂货铺铺主向我指点了迷津:“许广平故居在许地33号。”许地巷内实在狭窄繁复,七拐八弯的,有些地方连撑开的雨伞也容不下。经过一小门,望进去,墙上一块白色的牌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许广平故居”,就是这里了。可是,这间昔日的大屋,现在的文物保护单位,实在破烂不堪,木柱残破剥裂,四扇木雕门铺满灰尘、暗淡无光,天井地面长满青苔……探访许广平故居,拉近了我和许广平的时空距离,目睹它的破落却又令我心痛不已:文物保护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保护,只不过是不让它被拆掉而已。   

    与天字码头相关的“接官亭”,位于南关电影院的北侧,被现住户加建装修过,大门外观尚可入目,可左侧炮房巷这边的通风口、墙体、瓦背都已经破烂不堪,尤如面子光鲜,可屁股生疮,令人尴尬。往八旗二马路方向走过南关海傍街,见一迎晖亭,同样是破落无人理,堆放着弃置的沙发、椅子。被弃置的珍珠,何时有发光的时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的心情可断魂,但城市的精神不可断魂啊,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街巷、建筑物一但拆除,你让热爱家园的市民们的情感安放在哪里?被掏空了灵魂,再美丽都只是一个外壳。

ps:这篇文章按地点顺序写出了关于对广州古建筑的一些看法。
      此文不仅文笔流畅,措辞优美,而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作者对广州文化的理解,和留恋。
      文中谈到的很多地方,都是具有历史意义,但从现在来看,确实很令人惋惜。

关于广州书院群的相关信息:
本帖最后由 wjian39 于 2009-4-10 18:17 编辑

以前经过流水井、教育路、西湖路,一路上只见时尚的人群,和繁忙的车辆,历史上讲过的什么古建筑群根本就不见踪影。位置比较显眼的药洲遗址常年大门紧闭。 好几次特意走进南朝街看看,亲眼目睹过书上所说的东西。但找到的只有和家祠,和叶剑英元帅讨伐陈炯明商议的会址(只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抬头仰望何家家祠,看见那个已经久历风霜但依然努力支撑的那扇石门,想象着当年今日,历史中的广州城会是怎样?
        在那里,我看见政府为重现当年的书院群而做的一些工作,例如起了几个类似木结构的简约牌坊,墙上挂了些介绍当年书院历史的画。对于这些修复工作,社会上的意见很不一,有些人说是虚假的表面工作,有些说对历史的还原。不管怎样,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果不植入每个广州人的心中,复原的再好的古迹,只不过是为旅客提供多几个旅游景点罢了。(个人观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资赞助 - 联系方法 - 广告服务 - 业务合作 - 相关说明 - 媒体关注 - Discuz!

GMT+8, 2009-7-26 00:07.




引文来源  北京路街巷寻古 - 串街过巷 - 广州本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