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淳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田野的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6:15

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田野的希望

2011-06-16 08:59:46 来源: 湖南日报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2005年5月26日,对于50多年来肩负着服务“三农”重任而又风雨坎坷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决策部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和银监会批准,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开始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

6年来,省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突出深化改革主线,突出服务“三农”方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发展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6年来,湖南农信全体员工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田野的希望,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实践的认识。

一、始终把探索试点与湖南实际相结合,着力找准改革试点工作的切入点

作为最早成立的金融机构之一,农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曲折发展中,运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留下了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有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不顺等许多难题亟需破解。2004年8月,省政府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改革试点精神,结合省情、社情,正式迈开了改革步伐。新成立的省联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省联社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垂直管理,并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党的工作实现了垂直领导和统一管理,落实了对县级联社班子的提名制管理。在工作机制上,省联社机关产生了职能部 (室),在原班子基础上新组建了14个市州办事处(市级联社),为新成立的省联社顺利履职提供了保障。在产权制度改革上,鼓励县级联社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至2008年,全省共组建9家农村合作银行、110家统一法人县级联社、2家县级联社保留两级法人,法人机构从1987个减少153个,完成了第一阶段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落实扶持政策上,全省成功申报并兑付央行专项票据93.39亿元,2.1亿元保值贴补利息也顺利拨付到位。争取省政府和各市、县政府以多种方式对改革试点提供有力支持。

新的监督管理体制既落实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总体要求,又较好地体现了湖南的特点,保障了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能够落到实处。从6年的实践来看,新的管理体制是成功的,有效的,是“当前认知水平上的最佳选择”。

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后,省联社决策层更是高屋建瓴地提出“4321”的总体思路;一是要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坚持股份制、商业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坚持稳定县域、做实农村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坚持机构体系框架完整性不动摇。二是要把握“三项重点”:即推动县级联社加快实施资格股向投资股过渡;按照能商(农村商业银行)则商、能股(股份制)则股的原则,支持县级联社自愿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鼓励高风险联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科学设计股权结构,促进股权适度集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要兼顾“两项目标”:即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和有效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为目标。四是要完善“一个体制”,即积极稳妥探索健全省联社管理体制,更好地实现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按上述基本思路,省农信社系统目前已组建5家农村商业银行,县级联社的股份制改造工作正积极稳妥推进。这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为去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提升到2.53%贡献了0.75个百分点。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将会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始终把服务“三农”与加快自身发展相结合,着力扩大支农有效投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要求日益迫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服务“三农”中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通过改革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顺理成章地成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首要目标。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省联社坚持在 “三农”大局中谋划、定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放到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上,在全力支持“三农”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贷款总量上,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6年累放贷款7826亿元,新增贷款1058亿元,增长1.9倍;其中农业贷款累放3153亿元,新增985亿元,增长2.65倍。

在贷款结构上,先后实施“三个调整”,即推动信贷投入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流通领域调整倾斜;“三个创新”,即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创新、社团贷款和银社联合贷款创新和利率定价机制创新;“三个一工程”,即由省联社、各办事处和各县级联社各选择一家涉农龙头企业,全省共确定对10余类涉农行业140余家涉农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引导督促信贷投放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各地农村信用社通过改进小额信用贷款机制,探索扩大社团贷款,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部门合作,开发创新“汽车下乡”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的“青竹模式”和“兰溪米市模式”等,促进了社农双赢双活。

在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总量在全省金融机构的排名从2004年末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在88个县(市)中,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占比从2004年末的32%下降到31.3%,而贷款同期36.2%上升到41.6%,其中39个县(市)超过了50%,贷款比重最高的达到88%,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盈利能力增强,资产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实现盈利且盈利逐年大幅增加,6年共实现经营利润147亿元,为化解历史包袱、提高拨备覆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始终把提升支农服务功能与突破发展瓶颈相结合,着力提升电子化信息化水平

省联社刚成立时,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很低,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主要靠传统手工操作,服务手段、功能、品种远远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针对这种局面,省联社迎难而上,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兴社”战略,通过6年努力,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构建科技信息、电子结算和资金融通三大服务平台,有效突破了长期制约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瓶颈。

结算服务的电子化,为所有营业网点联网通存通兑并“汇通天下”,发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自己的银行卡—福祥卡,实现结算服务大提速,提供了技术条件。信贷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了信贷服务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水平的提高。资金融通平台的搭建,加强了系统内资金调剂,既缓解了支农资金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又提升了富余资金使用效益。

三大服务平台的搭建,显著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明显缩小了农村信用社与金融同行的差距,畅通了农村结算渠道,增强了支农服务功能。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福祥卡已发行1500万张,短短5年时间内跃居全省金融机构第4位;以“新农保”代理为代表的 300多项代理业务惠及全省广大农户,其他中间业务相应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及其他部门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代理新农保结算业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等领导的充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凭借全面覆盖城乡的4000余家营业网点,凭借电子结算平台,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四、始终把促发展、增效益与提质量、防风险相结合,着力把握办银行的规律

防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永恒主题,更是湖南省联社成立后面对全系统经营现状、加强对全系统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艰巨任务。在实践中,新成立的省联社直面困难,参照现代商业银行标准,以不良贷款率、经营利润率、资本充足率为核心,构建并实施了更加注重资产质量、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更加注重经营效益、更能体现稳健经营科学管理要求的风险等级达标考核评价体系。6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施风险等级达标升级,不仅抓住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牛鼻子”,全省各县级联社普遍实现升级进步,资产质量显著提升。

6年来,湖南省联社始终以提质量、防风险为核心,不断加强对全系统的业务指导,着力突破了一些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把信贷资产质量作为办好银行的“生命线”,坚持不懈地抓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把“死钱”变成“活钱”。据统计, 2010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5年前下降29个百分点。二是把有效防控案件作为办好银行的“底线”,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逐年大幅下降,不断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围绕打造“廉洁农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推选“阳光办贷”,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三是把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作为办好银行的基本要求,主动顺应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趋势,着力解决经营粗放、管理低效的问题。

经过6年的努力实践,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从形式、制度、机制到理念都在向现代商业银行靠近,各级农村信用社对“办银行”的规律的理解、认识和接受程度日渐提高。

五、始终把以员工为本与以农信事业为重相结合,着力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关键在于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过去,全省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行,受多种因素累积影响,到改革试点前,员工队伍数量庞大、年龄老化、观念陈旧、队伍板结等问题十分突出,整个员工队伍现状与信用社的发展严重不适应。省联社坚持从社情出发,全面加强了县级联社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用市场化的手段淡化计划经济的烙印,逐渐树立并强化了“企业化定位、商业化原则、市场化手段”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保障由弱到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新体系。

以2006年和2010年两次县级行社集中换届为契机,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面推行任期制、聘任制、竞聘制、责任追究制,实现了干部 “能上”与“能下”相结合。按照“总量控制、凡进必考、稳步分流、分类管理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用工新思路,连续五年向社会公开招聘5000名员工,用全员合同制置换劳动用工身份。加强编制“三定”管理和退休年龄管理,稳妥推行员工“新老置换”,组织开展“上派下挂、横向交流、组织调训、层层轮训”的全员培训,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了员工“能进”与“能出”相结合。为调动和提高全员积极性,激发员工主人翁精神,大力推行了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工资总额调控管理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能高”与“能低”相结合。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从有利于促进农信系统长远发展出发,顺利实行并完成了全系统4万名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移交,积极实施养老金“补差”政策,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实现了“保障”与“激励约束”相结合。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归宿感,在全系统逐步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事实证明,在新的用人理念引导和用人制度约束下,“从计划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方向已为广大员工高度认同,以员工为本与以农信事业为重两个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全省农村信用社班子和员工队伍呈现了素质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可喜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始终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相结合,着力营造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维护稳定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省联社的成立而凸现,有的甚至逐渐尖锐,特别是退伍士兵安置、代办站、临时工、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四大不稳定因素,使新成立的省联社面临着极大的维稳压力。

面对问题,湖南省联社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对过往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严肃了“五条工作纪律”,即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严格财务管理,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和员工教育,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了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到了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针对四大不稳定因素,按照找准成因、把握政策、有利发展、源头治理、稳妥推进的基本思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化解。针对多年来未安置的系统内城镇退役士兵,省联社坚持就业安置与有偿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在2005年组织岗前考试分别进行安置,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之后每年都按政策对退役士兵作了较为妥善的安置。针对成因复杂、风险隐患大、存续时间长的上万家代办站和数万名代办员,省联社确定了明确撤并目标、细化工作方案、严格问责机制、强化纪律约束、落实管理措施的工作要求,从2005年起稳妥开展撤并工作,并加强了撤并后续管理,从根源上消除了代办站的风险隐患。针对系统内7000余名临时用工,省联社利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全部实行“合同化”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较好地化解了这一重大不稳定因素。针对7000余名离退休人员要求提高退休待遇的问题,省联社一方面通过及时调整基本养老金、适当发放退休补贴等方式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补差方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从2005年至2010年,省联社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坚决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工作信心、有力的工作措施,完成了维稳这个硬任务,为推进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健康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