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芳华 粉笔琴:新疆乡村新画卷——电视专题片《希望的田野》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4:03
 

结构篇

  (解说)新疆,中国最西部的一个省份。这里有广袤的土地,充足的光热资源,有奔流不息的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
  (画面)飞机上俯瞰的天山雪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疆绿洲、伊犁草原、赛里木湖和喀纳斯湖……
  用木卡姆器乐曲做背景音乐。
  (解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的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兄弟民族依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修渠引水,开荒造田,创造出一片片绿洲。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绿洲犹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周围。
  (画面)和田市街头维吾尔族农民雕像;石河子广场军垦战士雕像;维、汉、回各族农民、农工田间劳动场面;两侧耸立着高高白杨的公路上维吾尔族老乡坐毛驴车赶巴扎场面;人工水库碧波荡漾,渠水喧响画面;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牧民转场、放牧场面。
  (解说)历朝历代,新疆农民和内地亿万农民一样,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吃得饱,穿得暖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目标。除此以外,他们实在不敢有再大的奢望了。事实上,在以往漫长的岁月里,就连这最起码的生存意义上的愿望,对于骈手胝足的农耕者也来之不易。资料表明,新疆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粮食还不能做到完全自给,每年还得从江苏等产粮区调进大批粮食。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南疆大面积推广“两早配套”等粮食增产新技术,新疆才告别吃调进粮的历史。
  (画面)南疆巴扎人头攒动场面;打馕场面;麦田;宽窄行种植模式;人工以及康拜因收割小麦、玉米场面;小麦打场场面;国家储备粮库画面。
  (解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摆脱了贫困的中国农民开始梦想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浙江、江苏、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民背着铺盖卷,穿越河西走廊,从“口里”来新疆打工。这些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抢着干:寒冬酷暑街头擦皮鞋,建筑工地汗流浃背当小工,打家具、刷油漆、糊顶棚、踩三轮、扛货包、疏通下水道、淘挖坎儿井、上山伐树、下井挖煤……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没白天没黑夜的艰苦劳动,终于完成了带有明显中国农民标记的原始资本积累,然后转向小本经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一个个发达起来了。他们有的回家乡盖起了小楼,更多的留在新疆办起了各种各样的企业。身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叫他们老张老王,而是尊敬地称他们为张老板、王经理、或者李董事长。
  (画面)火车站蜂拥的民工潮;建筑工地工人干活场面;华凌市场、大西门批发市场众生相;浙江义乌、诸暨、温州小商品批发市场画面;乌鲁木齐德汇置业、温州大厦、喀什南达百货、中林商厦、阿克苏世纪商厦、步行街……
  (解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相当数量的农民靠着机敏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完成了从种田者到经营者角色的转换。山东等省的农民则通过发展农区畜牧业、种植反季节蔬菜,从事海水养殖,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与此同时,交通不便,远离大市场的新疆农民收入整体上还局限在家门口有限的耕地上,跳不出粮、棉二元结构,过着祖祖辈辈沿袭过来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使得原本差距不大的新疆农民和沿海农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拉开了距离。
  (画面)江苏华西村的农民别墅;山东寿光、烟台等地的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牛基地和海产品养殖基地;江、浙、闽、粤一带繁华的小城镇;新疆农村的巴扎、条田,农民播种、除草、打药场面。
  (解说)新疆的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要走出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棉花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落导致的周期性徘徊,南北疆各族农民要和全国农民同步实现小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就势在必行,种植业长期占压倒优势,粮、棉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就必须坚决打破。只有这样,新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
  (画面)王乐泉等自治区领导南北疆调研场景;王乐泉、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在自治区有关会议上讲话的同期声。
  (解说)阿克苏地区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至今依然是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在这样一个地区,棉花一花独放的格局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发生变化。在这个地区的库车县我们了解到,经过几年的发展,库车农民人均果园已经达到1.5亩,奶牛头数增加到8000多头。全县还建起了2700多座蔬菜大棚,并且从山东请来技术员,指导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种植大棚蔬菜。
  (画面)果实累累的杏园;农民晾晒杏干;县里的良种牛繁育中心和胚胎中心;牲畜交易中心;山东技术员给维吾尔族老乡讲课的画面和同期声。
  (解说)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而且计划经济年代推行的农村
  “五统一”经营体制也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性变化发生了明显松动,相当数量的农民得以从繁琐的农田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条条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就此开辟。
  (画面)库车的扫帚专业村;织毯人家;农家旅游场景;阿克苏市良种场农民收获蚕茧;疏附县民族乐器村及民族乐器加工专业户;英吉沙芒辛乡小刀加工;泽普农民织苇席;库车加工扫帚的维吾尔族农户介绍情况同期声。
  (解说)喀什地区的棉花曾经也以铺天盖地的气势闻名区内外。这几年通过结构调整,棉花以外的畜牧、林果、设施农业以及劳务输出这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基本成型。全地区目前林果面积250万亩,其中100万亩已经挂果。牲畜除牛羊以外,堪称特色的还有当地农家饲养的1000万只鸽子和1000万只鸡。各县市还有5万座蔬菜大棚,种植大棚菜的前些年主要是外地来的汉族农民,这几年逐渐变为当地维吾尔族农民。
  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喀什地委书记史大刚谈到,2003年以来全地区增加了10万部手机,其中6万部是农民购买的。喀什农民去年以来还新购置了1.6万台拖拉机,4万辆摩托车……
  (画面)英吉沙艾古斯乡的杏园;疏附县的温室花卉和果树工厂化育苗;疏勒县的双膜瓜;莎车的玫瑰;叶城的金银花;泽普的鱼池;喀什市的养牛场和养鸡场。史大刚接受采访的同期声。
  (解说)和田地区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不仅脱贫致富难度大,而且有限的耕地首先必须保证农民口粮,结构调整的空间相对就要小得多。从和田的实际出发,和田地委、行署提出发展30万亩精品果园,30万亩设施农业,30万头改良牛,30万亩红柳大芸,30万亩高产优质棉花,每年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样一个发展思路。上述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走一条具有和田特色的,依靠科技进步的高效农业之路。
  (画面)皮山的石榴园;和田市古江巴格乡的花卉大棚;和田县的核桃园;墨玉县在乌鲁木齐打工,在团场拾棉花的农民;于田县的玫瑰花;民丰县的红柳大芸和桃园。朱海仑介绍产业同期声;和田县农民谈种核桃的好处同期声。
  (解说)南疆的农业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已经变得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与市场对接。那么北疆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我们还是到伊犁河谷看看吧。
  草原广阔、沃野千里,盛产小麦、甜菜、亚麻、油料作物和畜产品的伊犁河谷历史上就是新疆的“粮仓”、“肉库”、“油缸”和“糖罐子”。在发挥原有优势,种好甜菜、亚麻、油菜的同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提出在伊犁河谷种植10万亩红提葡萄,10万亩小浆果,10万亩樱桃李的目标。同时在畜牧业方面要发展100万头优质母牛,100万头肉牛和300万只优质细毛羊。
  从伊犁的发展战略里,我们能感觉到州党委、政府做大做强伊犁河谷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疆经济发展一盘棋里后来居上的决心。
  (画面)果子沟风光;伊犁河晚霞;那拉提草原鸟瞰;霍城县莫乎尔牧场和金山葡萄庄园的红提葡萄;察布查尔的烟叶;喷灌苜蓿地;新源县的亚麻地;玉米地;中洲公司牛场;那拉提草原羊群;张国梁采访同期声。
  (解说)前后持续一个半月的拍摄过程,使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整体印象,那就是南北疆各地经过连续多年的结构调整,其结果不仅原有的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广阔田野因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变得五彩缤纷;农村经济因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各族农民因为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也因为各项负担的减轻,收入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必须加以指出的还有,各地经过调整更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为新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篇

  (解说)许多年以前,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如果仅仅依靠农业,是断然无法走上富强之路的。
  南北疆各地的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却已经是又过了许多年的事了。
  (画面)浦东、深圳高层建筑群;城市高架桥、磁悬浮列车;红山顶上俯瞰乌鲁木齐城市景观;吐—乌—大高等级公路,达坂城风力发电站。
  (解说)新疆农业确实有着可耕地面积大、光热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大小绿洲被沙漠分割包围,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爆发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上述优越条件只能是就产品经济而言,而不代表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优势。
  南北疆各地的农副产品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都属于“原”字号的:粮食卖的是原粮、棉花卖的是仅仅经过轧花这道粗加工程序的皮棉,甜瓜用麻袋装,杏干、葡萄干用尿素口袋,苹果、香梨、杏子用的是装过啤酒、洗衣粉的旧纸箱。还有,核桃在南疆一些地方的巴扎上是论个卖的,一堆核桃数一数有多少个,然后就知道该收多少钱了。
  再早一些时候,消费者买桃子、杏子可以先蹲在老乡的水果摊前敞开肚皮吃,吃完了再根据吐出来的果核算钱。据说还可以直接进到老乡的果园,掏上几角钱,然后往杏树上猛跺一脚,掉下来的杏子不管多少都归你。
  类似的故事,作为趣闻说说也罢了。倘若当成了新疆农民的一种美德来加以弘扬,那恐怕就有害了。
  (画面)南疆巴扎卖果品的地摊;北疆牧区简陋的活畜市场;农舍前玩耍的小孩天真无邪的眼神;慈祥的老人;闲聊的妇女。
  (解说)时至今日,从经济进入快车道的天山北坡,到气候温润有如江南的伊犁河谷,再到天山以南的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产业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条条以新疆优势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链就像一条条蛟龙,在天山南北的农村牧区腾挪跳跃,欢快舞动起来了。
  (画面)棉花、杏子、番茄、葡萄酒加工厂等各类企业的厂容厂貌及生产线。
  (解说)伊犁河谷八县一市,目前大多数县都建起了亚麻原料厂。打成麻生产线已经由原来的6条增加到18条。这几年已经不是伊犁农民担心亚麻卖不掉,而是相互竞争的浙江金鹰集团和天一亚麻纺织这两家大型亚麻加工企业担心收不到足够的亚麻。
  康尤美大豆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是伊犁河谷最具规模的油脂加工企业。该企业的产品不仅销到内地,而且部分豆粕还销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位于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这家乳品加工企业(德隆乳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20吨。值得赞赏的是,这家龙头企业还在一些奶牛集中的养殖小区建立了现代化的挤奶厅。据说刚开始奶牛们对挤奶厅里的亮闪闪、冰冰凉的不锈钢挤奶设施还有些排斥,但最终也会像适应挤奶女工温柔的手一样,适应这些现代化玩艺的。
  此外还有以四方糖业、新源糖业为主要龙头的甜菜产业,以莱客盛木业、华蓝木业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以及百信蜂业、向新禽业等等。
  (画面)新源农民拔亚麻场面;吐尔根农场魏魁在他的大豆田数豆荚画面;种植甜菜、蓖麻、薰衣草的条田;天一亚麻原料堆放场地和打成麻加工车间;金鹰亚麻纺纱车间;康尤美大豆成品库房;德隆畜牧乳制品车间及花果山挤奶厅;伊犁四方糖业;莱客盛木业铅笔板加工车间;向新禽业种禽场。
  (解说)产品经济年代,位于天山北坡的乌苏、沙湾、玛纳斯、呼图壁等县市最令人羡慕的是那里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以及靠近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农产品不愁销路的地理优势。市场经济的今天,天山北坡一连串县市最大的经济亮点不再是那里耕地的面积,也不是当地农民的白菜大葱、鸡蛋羊肉能就近卖到哪里去,而是沿亚欧大陆桥依次排列的一家家大名鼎鼎的产业龙头。
  与此相关联的是天山北坡的农民操心的问题也和以往不同了,他们不再担心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会不会因为找不到买主烂在地里,而是算计能否卖出更好的价钱。
  (画面)乌苏、沙湾、石河子、玛纳斯、昌吉城市景观;石河子、奎屯开发区外景;乌—奎高速路两侧的连片葡萄园、玉米地、番茄地。
  (解说)创办于2000年的屯河沙湾番茄制品厂目前日处理番茄的能力达到4500吨。该企业生产的番茄酱主要用于出口,天山北坡经济带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地方各自创办的番茄制品厂呈条带分布,加上精河的枸杞、塔额盆地的红花,北疆的“红色产业”由此得名。
  (画面)沙湾番茄制品厂番茄加工流水线及产品装卸场面;乌苏农村、沙湾金沟河镇农民采摘番茄场面;农民用小四轮交售番茄场面;精河枸杞市场枸杞晾晒及加工现场;塔额盆地红花收获、晾晒场景;红花油生产场面。
  (解说)地处玛纳斯的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目前总储酒能力达到10万吨,已建成堪称亚洲规模最大的1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带动农户1万多户。这家企业提出的目标是培育中国最好的酿酒葡萄;创办中国最大规模和最现代化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酿造中国最高品质的葡萄酒。
  (画面)新天葡萄酒业灌装车间;酒窖;厂区外景。玛纳斯园艺场的葡萄园;农民管理葡萄园场面。
  (解说)呼图壁天山棉纺织集团目前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全自动气流纺生产线。在这样一家现代化棉纺企业,人们见不到传统纺
  织厂那种异常繁忙的景象,也见不到一排排在机器前来回走动,两只手忙个不停的纺织女工,取而代之的是国外进口的全自动设备。
  (画面)天棉生产车间;北疆棉田。
  (解说)产业化的浪潮不仅翻腾在经济基础雄厚、发展速度快的天山北坡,即使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南疆四地州,人们对产业化的渴望也是那样的强烈。
  喀什农民祖祖辈辈种杏子,可是产下来的杏子除了少部分拿到巴扎上卖,大多数只能用来晒杏干。每公斤杏干最低卖到3元钱。农民对这样的杏树能有多大指望?屯河喀什果业创办起来后,每天吞吐杏子的能力由刚开始的600吨增加到现在的1600吨,农民再多的杏子也被这家企业一口“吞”掉了。
  这几年每到杏子成熟季节,喀什各县市的维吾尔族农民就像过节一样,一筐筐杏子变成了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农民能不开心?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能不空前高涨?
  同样以杏子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还出现在英吉沙、莎车、和田等地。所有这些果品产业龙头对周围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所起到的最突出作用,就是一夜之间将农民家里的果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画面)阿克苏、喀什、和田维吾尔族农民聚居乡镇、村庄、农田场景;南疆部分县城场景;喀什农民交售杏子场景;屯河喀什果业、和田果业杏酱加工场景。
  (解说)除了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骨干企业以外,各地还有些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千万别低估了这些“小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暂时还无暇顾及南北疆每一个角角落落的时候,这些民营小企业也能在局部区域内发挥一定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当地农民增收做一些贡献。从长远的观点看,没准再过若干年,这一条条加工领域的“小舢板”也有一部分会摇身一变,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帆船”。
  (画面)伊宁市阿旺都食品厂;老沙湾苦瓜酒厂;和田玫瑰酒业;叶城牦牛肉加工厂……
  (解说)尽管各地在产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农产品收购价格争议、收购标准争议、产品收购合同执行中的诚信缺失等一系列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矛盾。但是,总体上看,南北疆各地大量龙头企业的出现,还是化解了长期令新疆各族农户忧心忡忡的农产品卖难矛盾,巩固了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并且在实现优势农产品就地增值的同时,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地方税收,实现了富民和富县的双重目标。
  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农业产业化在天山南北大舞台的成功演进,使得新疆各级干部喊了多少年,各族群众盼了多少年的农业资源优势向农村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向市场优势以及品牌优势转化成为举世公认的现实。
  (画面)收获的瓜地、红富士苹果园、杏园、水稻田、麦田、棉花地、牧场牛群、胡杨林羊群等画面的蒙太奇镜头;各类龙头企业生产车间蒙太奇镜头;自治区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开会、讨论场景。飞机播种;双层旅客列车呼啸前进,途径一个个站名镜头;乌洽会新疆各地展位及开幕式镜头。

观念篇

  (解说)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快慢,不仅取决于当地的资源、区位、社会秩序、对待外来投资者的政策,还取决于人,确切地说,取决于人的观念。
  与新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攸切相关的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能否尽如人意,决定性的因素是南北疆各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观念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画面)乌洽会专家论坛;世行官员、国外专家在新疆工作、教学场面;乌鲁木齐大十字闹市区人流;国际机场候机楼旅客候机场面……
  (解说)新疆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喀什。这里的农村人均仅有8分耕地,而且城市还在膨胀,人口还在增加,人均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怎么办?喀什地、市两级党政提出的对策是,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打造喀什在中、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地位,把喀什市建成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通道。
  2003年,喀什市有数千吨果品通过红其拉甫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出口到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同时这个仅有4个乡,农业按说并不占优势的县级市建起了上万座蔬菜大棚,扶持了一批养殖专业户。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256元,居喀什地区首位。
  应该说,这就是思想解放,思路对头的结果。
  2004年9月的乌洽会上,我们还听说这样一个消息,在喀什市多年从事商贸的浙江南达投资集团决定投资4000万元,在当地兴建一家年产5000吨乳制品加工企业。
  (画面)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人民广场;喀什中、西亚国际大巴扎;红其拉甫口岸;喀什城郊维吾尔族年轻商人艾斯卡尔投资兴建的养牛场和养鸡场。
  (解说)在喀什地区拍摄期间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些与各级干部观念更新有关的细节:喀什市乃则尔巴格乡琼布斯村的村干部,为了帮助在本村投资的一家服装企业扩大规模,主动提出把村委会办公室腾出来。原因之一是该企业150名工人中,三分之二是琼布斯村的农村富余劳力。
  (画面)琼布斯村民族服装厂车间画面,村干部和企业老板谈话场景。
  (解说)英吉沙县这几年每年都有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外出打工。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外出挣钱,从2001年以来,每年秋季大批英吉沙农民外出拾棉花时,该县主要领导都要到火车站送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以往我们强调的是农民要安心务农。充其量也只能是“离土不离乡”。
  (画面)英吉沙农民收割小麦场景;在乌鲁木齐一些活畜交易市场打工的南疆农民干活场景。
  (解说)叶城县这几年建起了1万多座蔬菜大棚。为了使这项富民措施真正造福广大农民,县里成立了蔬菜销售领导班子,到乌鲁木齐等地为本县大棚蔬菜找市场。拍摄中我们了解到,该县铁提乡农民今年种植的95座大棚的辣子全部被乌鲁木齐火车南站蔬菜批发市场的经销商订购。去年这个乡种植的3000亩大葱卖到了北京和内蒙古。
  (画面)叶城维吾尔族老乡种植的蔬菜大棚。
  (解说)观念的转变还包括各级干部转变从政观念,自觉淡化“官员”意识,强化作为人民群众“服务员”的角色定位。
  疏附县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发展林果业,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用于果树工厂化育苗的智能化温室。2002年以来已经向周围农户无偿提供了100多万株果树苗木。
  (画面)疏附县智能化温室扶贫苗木画面;果园画面。
  (解说)叶城县吐古其乡去年9月办起了民族刺绣工艺厂,乡妇联把本乡会刺绣的维吾尔族妇女组织起来,为她们提供丝线和绣品图样,然后把加工好的绣品统一拿到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市场销售。别小看了这一针一线,为这家刺绣厂干活的维吾尔族农村妇女,每个月也能收入250元左右。
  (画面)叶城吐古其乡神绣工艺厂姑娘媳妇们刺绣场面。
  (解说)2003年,疏附县组织了2000多名农村维吾尔族妇女,乘坐专列到北疆拾棉花。县里一位领导担任这支“娘子军”的总指挥。
  乌帕尔乡的布海里且姆去年在101团场捡了一个多月棉花。她用挣回来的钱加上家里以往的一点积蓄,买了电冰箱,还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梳妆台。对于布海里且姆来说,打工的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通过接触外面的世界,布海里且姆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并且把北疆团场农工一些好的生活习惯也带回来了。打工归来,除了电冰箱、梳妆台,布海里且姆还买了电烤箱、不锈钢的洗碗池,并且专门辟出一间小房子做洗澡间。
  (画面)疏附县维吾尔族女县长接受采访画面及同期声;布海里且姆接受采访场景及同期声。
  (解说)拍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许许多多关于南北疆农民转变观念,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故事。
  和田市委书记李斌谈到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的前二十年,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主要是“政策威力无穷”的体现;后二十年则必须依靠“科技的无穷威力”。
  “现在和田市的很多维吾尔族农民把科技人员看得跟‘神’一样。”李斌书记说。
  (画面)李斌书记谈话同期声。
  (解说)和田市8000多座温室大棚,其中150座是当地宗教人士建的。和田地区曾经组织各县市宗教人士前来参观。有的宗教人士种了三年大棚,家里就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子。
  拉斯奎镇这位叫吾甫力·卡斯木的宗教人士在村里的清真寺当了21年依玛木,与此同时他种植大棚菜也已经有8年时间。他谈到刚开始种大棚菜时,乡里聘了山东技术员来给他指导。现在他自己也已经快成技术员了。去年他种的两座蔬菜大棚收入1.2万元,还有一座大棚种了反季节桃子。
  (画面)吾甫力在家里接受访谈画面;吾甫力在他的大棚里。吾甫力谈话同期声。
  牗解说牘很多到过和田县的人都对那里的核桃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了核桃树却未必知道核桃树背后的故事。和田农民栽培核桃树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诸如嫁接、修剪、施肥这样一些最起码的果树科学管理技术却被长期疏忽了。导致的结果是,尽管和田农村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核桃树随处可见,但是,20年才结果,40年才进入盛果期的“晚婚”“晚育”的核桃树同样比比皆是。这样的核桃树,效益从何而来?
  (画面)和田农村的条田,条田周围的核桃树,核桃园附近的维吾尔族农家。
  (解说)2003年以来,和田县对核桃树不再追求种植面积,而是强调成活率和效益。新定植的核桃苗当年就进行嫁接,当年就可以零星挂果。原有的核桃树采用高接换头技术予以改造。
  刚开始对老核桃树进行改造时,很多农民有抵触情绪。为了做通农民工作,林业部门帮助农民改造老核桃树,不但要保证成活,而且每嫁接一棵还得给农民付几块钱。随着嫁接过的核桃树迅速产生效益,情势发生了大的转变,农民争相邀请技术员帮助嫁接核桃树,每嫁接一棵农民反倒要给技术员付5元钱。
  上述事实似乎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观念就是财富,观念就是生产力。
  (画面)拉依喀乡农民阿不都海力力一边修剪他家的核桃树,一边讲述他的思想转变过程。和田县林业部门的技术员和阿不都海力力在一起交谈。周围的老乡在倾听。
  (解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阿克苏。这位叫邱中祥的嫁接能手带着他的几个助手正在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帮农民嫁接核桃树。从今年5月下旬到6月底,邱中祥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不光是阿克苏市附近的农民,就连几百公里外的沙雅也有农民给他打手机,请他过去嫁接核桃树。邱中祥分身乏术。
  观念转变了,视野也就开阔了。很多以往看不见,或者看得不那么清楚的事情顿时一目了然。农民最讲实惠。只要他们弄明白了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们就一定会甩开膀子往前猛跑的。
  (画面)邱中祥在依干其乡果园修剪画面;邱正华和家人在苹果园修剪画面。
  (解说)各族农民认识到了农业技术和自己一家子温饱生活、小康日子之间的联系,科技人员在农村自然也就吃香了。自治区农科院副研究员王永刚从2003年4月起一直在阿瓦提县从事玉米杂交技术研究,他培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产量比当地原来的品种明显提高。
  (画面)王永刚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生长情况。
  (解说)天丰种业是阿瓦提县种子部门和自治区农科院共同组建的一家从事棉花良种培育的科研企业。短短几年,该企业的科研人员已经培育出多个长绒棉和细绒棉新品系,为棉花产业增效,棉农增收起到很好的作用。
  (画面)天丰种业科研人员在棉田测量棉花生理指标。
  (解说)人生有几个25年?从1979年至今,自治区农科院研究员梁乃亭在温宿县托乎拉乡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已经整整25年。25年来他和同事们共同培育了4个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了2个新品种。全疆110万亩水稻,70%的品种出自梁乃亭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之手。
  (画面)梁乃亭在水稻田里工作场景。附近农民插秧场景。
  (解说)农民对科技的追求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对于南北疆少数民族农民来说,学好国语--汉语,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掌握了通往小康之路的通行证。
  库车县今年5月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办了基础汉语班,在那里学习汉语的农村维吾尔族年轻人达到280人之多。培训班的老师采用课堂对话、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提高这些维吾尔族农村学员的汉语表达能力。
  (画面)汉语班老师教学场面;阿孜古丽、肉孜买买提等学员课堂上用汉语自我介绍场面及同期声。
  (解说)靠近天山大峡谷的库车县阿格乡也办起了汉语培训班。担任汉语课教学的是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在阿格乡挂职锻炼的一位叫热合买提·加玛力的年轻干部和村小学一位叫牙克甫的老师。我们前往拍摄时,热合买提不久前不慎摔伤了,正在宿舍里静养。交谈中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对提高当地村民素质那份热心。
  这位叫牙生·沙的克的农民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并且也是阿格乡汉语培训班的学员。在他看来,学好汉语,他外出销售畜产品时就可以接触更多的买卖人,路子也就更宽了。
  (画面)大峡谷及阿格乡农村场景;热合买提画面;牙生接受访谈画面及同期声。
  (解说)观念的转变往往意味着放弃一些沿袭已久的习惯,意味着思想和行为的适度超前,意味着率先采取一些周围其他人暂时还想不到去做的举动。
  洛浦县吉亚乡农民用传统工艺加工艾得莱斯绸有着漫长的历史。吉亚乡的艾得莱斯绸灿若云霞,加工出美丽艾得莱斯绸的吉亚农民却是那样的本分,他们谁也没想到要为自己的产品添加任何的包装或者商业性的标记。然而也有例外,拍摄中我们获悉这位农民早在2002年就花2500元为他自己加工的艾得莱斯绸注册了“奥敦尼”商标。从那以后,他的绸子在市场上销路就比别人的好。现在全吉亚乡已经有4户农民像他这样给艾得莱斯绸注册了商标。
  (画面)南疆街头维吾尔族少女身着美丽艾得莱斯绸画面;大型酒会、国际性经贸活动礼仪小姐身着艾得莱斯绸场景;新疆歌舞团
  舞蹈演员倩影;吉亚乡农民家庭纺织艾得莱斯绸场景;注册“奥敦尼”商标的农民在打理他的艾得莱斯绸。
  (解说)市场的观念,物有所值的观念,等值交换的观念同样像5月的春风一样,吹开了哈萨克族毡房的门扉,吹绿了伊犁草原。
  那拉提草原每年夏季像这样开展毡房旅游的哈萨克族牧民有几十家。区内外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滚烫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肉、包尔萨克、酥油等等。如果有兴致,还可以骑上马,信马由缰地在草原上随意走走,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一个夏季结束,牧民通过接待游客可以收入一两万元。
  (画面)毡房炊烟;牧民挤奶、烧奶茶场景;昆太的毡房;游客骑马场景;夕阳西下的那拉提草原美景。
  (解说)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一位叫阿娜的哈萨克族姑娘,1999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制作小毡房、托盘、挂包等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并且将这些她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拿到那拉提旅游区销售。2003年阿娜利用农闲时间加工旅游工艺品收入3000多元。
  (画面)阿娜家的旅游工艺品;国内外游客在那拉提游玩场景;草原阿肯弹唱会场景。
  (解说)这位哈萨克族妇女叫热依汗,她手里的马奶杯和其他木雕制品都是她和丈夫一起加工的。热依汗告诉我们,她丈夫木哈买提拜加工木雕制品已经有7年时间,而她本人承担的就是给加工好的木器描上各种图案。
  (画面)热依汗描绘木器场景。
  (解说)哈拉布拉克村农民加斯勒克开了一家加工塔尔米的小企业。他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宁夏、陕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斯勒克自己发明了加工和炒制塔尔米的机器。
  令人钦佩的还不仅是加斯勒克的小发明。拍摄中我们得知,在加工塔尔米之前,加斯勒克还当过农机专业户,跑过长途贩运,种过中药材。丰富多彩的经历,使得加斯勒克成了周围哈萨克农牧民中最不安于现状的人,并且最终成了最有成就的经营者。
  (画面)加斯勒克的塔尔米加工厂;加斯勒克忙碌的场景;加斯勒克访谈同期声。
  (解说)思想活跃,勇于实践的农民还大有人在。新源县吐尔根乡这位叫魏魁的汉族农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自费到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学习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并且在当地率先栽培蘑菇,从事蔬菜保鲜,种植鲜食葡萄,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尽管多年来他也吃过亏,栽过跟斗,可是在他瘦小的身体里依然有一种敢为人先,大胆接受新生事物的勇气和豪情。
  “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风险再大,也比不上两万五千里长征吧?至少用不着去抛头颅洒热血。”一个普通农民能有这样的见地,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画面)魏魁在他的大豆田里和葡萄地里的场景;魏魁讲述同期声。乡党委书记陈梅兰对魏魁的评价同期声。
  (解说)我们拍摄的最后一站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昌吉多年来始终是南北疆各地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昌吉的发展得益于该自治州的区位优势,得益于领导者的正确决策,也得益于那里的劳动者素质。
  昌吉市六工镇沙梁子村这位叫苏金富的农民,从2002年以来每年都到吉尔吉斯斯坦从事劳务输出。这样一个以前连新疆都没离开过的农民,如今不仅坐过飞机,出过国,挣回了美元,而且他和其他昌吉农民在国外种植的高产西红柿让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府官员、普通百姓都大为惊叹。
  (画面)昌吉州的屯河、特变电等骨干企业;昌吉市广场喷泉及熙熙攘攘游人;苏金富访谈场景及同期声。
  (后记)农业、农村、农民。新疆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天山南北千百万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还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摄制组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南北疆的大多数地州,采访了大量的素材,无非想通过我们的镜头近距离地对各地农村的真实情况有一个近距离的了解,并且从中理出一条足以反映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生活现状、思想现状的主脉来。
  (画面)本电视片所有精彩镜头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