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悦府安置房:对 性相近 习相远 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6:32
人性问题如同哲学问题,是思想家们感兴趣却头痛问题,但人性问题却现实得多,因为人性关 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感叹,感叹之余 是无奈.孔子极少谈论人性,他高明也在于此,避免纠缠于这种说不清的问题,但他又是智 慧,智慧的是他提出人性的真谛所在。那就是人性在本质是一致,但所表现形式和最后改变 结果却不一样。 古今中外诸哲对人性问题研究颇多,可谁也没有提出能为世人所共认的说法,也许人性本就 是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不同理解而已.不知是谁说过"人性,起源于争夺食物",我觉得这话倒有 几分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 我主张人性是自利的,当然自利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因为这五种需要 呈高低层次之分,也就使得人性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社会的阶级性是无法消灭,至少现在不 行,人们在目前的状况永远都有着门户之见和只是在考虑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卢梭说“人 生而平等”,但就出生环境和家庭背景来说,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人生而就不平等”。 鲁迅曾说过“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这句话一下子就揭穿社会所谓平等的真实面具,人在 社会是或为生存苦苦挣扎,或追求功名利禄,或追求所谓的精神享受。但这一切都逃不出人 性的自利。人的自利不可以理解为就是只顾自己发展,那就错了。因为人们在一诞生下来便 首先解决吃饭问题, 甚至说人在没诞生就需要解决生存问题, 因为精子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和 卵子结合,才能得以存活。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但人们的欲望却是无穷,那么人在社会中需要竞争,唯有竞争才保证自 己不被淘汰出局,但人又不同禽兽的那种血淋淋的赤裸裸的争抢,因为人有理性,理性之处 在于人们知道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知道自己生命有限,需要自己的后代来繁衍自己的生命。 那么人们在理性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层次的增高情况下, 礼仪和道德以及社会制度有了规范, 而这些规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自利性。 每个人对人生想法不同, 有人认为生活就是在及时行乐, 而有人却注重生命在通过后代以及 精神的繁衍性,那么此两种人对待一切世事便有了差别,人性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但在根 本上都是为了自利。 善恶是对人性的表现进行的价值判断,人性是事实存在,而善恶却是价值衡量标准。由于人 们在社会之中无法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念去行事, 是要接受社会的评价和规范。 于是善恶的判 断便有了基础。那么到底人在社会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以说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想法, 大都数人在衡量自己身边的人时候, 是根据这个人和自己关系怎么样。 对自己好那就是好人, 对自己坏就是坏人。我想也是,如果你说一个对自己好的人是坏人的话,我想那你是忘恩负 义的表现,那在别人眼里你也就是坏人了。 那么在总的来说,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人性在于求生存谋发展追享受般的自利, 但自 利的状态也是有所区别的, 而这区别便引起了善恶判断。 人能够在行事中做到利己又利人是 至善;做到损人不利己是至恶;而利己不损人也是善,但这个善很难判断,因为别人会对你 的利益产生嫉妒,于是善就变成别人的恶了;利人不损己是善,也是我们所经常提倡的大公 无私、乐于助人,但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这种事情做到会引起自己的心理严重不平衡,所以 这个善是需要很高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培养是为了自己高远的战略。 所以善恶判断也具有 很大的主观性,那么最重要的是多做利己又利人的事,不做损人不利己。因为前者是高明, 后者就是糊涂。 人性自利,世人皆“皆相近也”。但每个人的所处环境、竞争力度的大小、所具备的自身关系 和条件以及可利用的关系不同,而使得每个人表现出的人性形式“习相远也”。孔子语虽少却 精辟到位,一下子就道破了世人人性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