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石头加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艺术和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50:49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艺术和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指导学生选择、设计研究课题或主题;引导学生按照“课程”的目标、要求具体实施;指导学生实际研究的方法、策略;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一)把握方向,框定范围
选题指导力求宏观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以从封闭的课堂走近自然,走向社会,这无异于给学生刻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和一丝活力。然而,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获得的方式,尽管它在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但单从效率上讲,它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选题的指导上,要把握方向,框定范围,向学生提供的可选题目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题目太大或太难,学生会感到力所不及,面对过度的压力极容易表现出消极的退避;题目如果太小或太简单,学生又会觉得缺乏挑战性,感到索然无味,因而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要使学生真正锻炼能力,教师必须通过把握选题的方向和范围来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尽可能把题目的难度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必要的分析,保证学生研究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使其特长能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重要的是,选题的指导要力求宏观,给学生的被选题目要有良好的弹性,使学生有其选择的自由度。
(二)巧用策略,激发动机
过程指导中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无论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些困难还常常是始料不及的。由于学生极少接触社会,因此在走向社会去搞研究之初,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支持行为;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少,而他们中绝大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协作精神,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间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当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小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当学生有了畏难情绪时,教师要通过言语和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明确地向学生表达信任和积极的期待;当学生受挫时,教师可以采用替代强化的策略,有意在他们面前表扬和赞许其他小组或个人的顽强和坚韧,也就是用激将法来激活其内在动机;当学生遇到棘手的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适时参与,以和学生平等的协作者身份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忽略了某一重要环节或关键问题时,教师可以就与之相关的问题假装向学生求助……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变得更加隐蔽,它以学生兴趣为中介,其作用的结果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说,精心的指导往往体现在似于无心之处。
(三)鼓励尝试,支持探索
思维方法的指导力求解放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基础知识、专业背景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因为解放学生的创造精神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但是,数千年文明在中华民族中积淀下来的优于形象、长于视觉、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具有保守性和盲目性,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演绎,并且具有明显的求同倾向。这种思维方式的后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盲从权威、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问题意识淡薄。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思维方式的指导上,要尽可能地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多渠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地讲,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一个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案(即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也可以让某个同学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办法(即鼓励求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允许学生出错。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进行的各种尝试,往往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而绝大多数创造又都是尝试的结果。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没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就会使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进行尝试和探索,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力。当然,思维方式的转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允许自己无所作为。作为教师,应该抓住研究性学习这个有利的契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思维方式,当这些思维方式逐渐在学生个体身上固化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思维方式的转变自然就成为一种可能。
(四)敏锐洞察,借题发挥
结题指导中注重人文价值的发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结题过程中,学生要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整理,提炼观点,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这些都是有形的成果。
在结题的指导中,教师固然要就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报告或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但同时,研究过程中的很多无形成果却常常被忽略。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一项研究告一段落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不应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或一篇小论文。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指导中,不能把目光仅仅定位在那些有形成果之上,还要从无形的成果中发掘出其中的人文价值:比如,通过生物身体构造和运动机理的实验研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是什么”和“怎么回事”,而且还要使学生养成对生命的“纤敏而敬畏的善意”;通过环境调查的实践,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危机,而且还要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回顾解决困难的过程和感受,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体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通力协作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并鼓励其迎难而上的勇气;通过让学生总结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不仅要使学生吸取教训,而且要引导他们学会反思……。
总之,对那些无形的成果如果能够敏锐地洞察、充分地发掘,那么,其中的人文价值决不亚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知识本身的价值。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也让学生看到了课堂以外的精彩世界,体验到了学术研究的甘苦,为21世纪初的教育实践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背后,是教师辛勤的劳动、默默的付出和艰苦的努力。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显性变为隐性后,指导的难度和重要性都加大了,可以说,教师指导是否得力得法,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还需要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一线广大教师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而健康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