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双黄蛋一箱多少个: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3:56:42

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刍议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魏永灿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课程,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比较生疏,而且老师对于课程的指导也缺乏经验。特别是在"选题"阶段就已经存在问题,以至课题无法研究下去。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选题"阶段容易出现的四类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指出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使得老师与学生所选择的题目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选题"阶段 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进入"选题"阶段是指经过学校组织老师培训,学生接受讲座辅导,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性、重要性、可行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和目的,明确研究内容的过程。孔子曰:"学成于思,起于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这门综合性课程教与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问题",就类似于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因而,"选题"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需赘言。

  "选题"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基础,是起步。所谓"万事开头难",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选题"阶段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足为怪。因此,老师对课程的启动,对学生课题选择过程的指导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根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下面就"选题"阶段通常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止问题的出现,怎样解决问题等方面略谈一点看法。

  (一)研究的问题不明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

  "选题"阶段有多种启动方式: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由教师确定课题后交给学生去做;老师确立主题,规定选题范围,学生在选题范围内选择子课题。我们认为第三种方式是比较科学可行的,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成功实施,都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离开教师的有力指导和监控,或是给学生"定制"好课题,都不利于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被动学习是不可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的,相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确立一个主题,是为了防止学生选题出现盲目性。但是,有了范围学生对于具体研究方向、内容和目的往往又不清楚,这就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困难和障碍,甚至到此止步,再也没有办法研究下去了。如果让学生任其研究,要么多走弯路,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前面的工作也将前功尽弃。

  教师在这个时候,首先要让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合理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将问题分散化,最后筛选出想要的东西。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给出的研究范围,从不同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即分析一个题目下有哪些可研究的方面并一一列出。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把每个研究的方面转化成问题,从中抽取升华形成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这样,学生在进入具体的研究前他对自己要研究什么就比较清楚了。接下来实施过程中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实验对象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当然,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无人提出或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就能赋予课题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选择的题目一鸣惊人,实施过程半途而废。

  如何确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题目,将关系到接下来的研究能否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选择好题目已经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学生做研究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结果,往往是由于选择的题目过大,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题目和自己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这样的课题如:"中美关系研究"、"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等。这些题目有一个共性就是研究范围过宽,涉及的内容过泛。学生开始时激情万丈,课题进行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结果肯定是"头大身小"、"虎头蛇尾"。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关心时政,关心生活,不能"一棍子打死",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会给以后课题实施过程留下后遗症。老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从时间、地域、研究方向和内容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且清晰,可操作性强。如:上面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修改,"‘9.11‘恐怖事件以后的中美外交战略比较研究"、"××市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当然,题目的选定并非仅从时间、内容或地域上加以限定就好了,更重要的是课题是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现实性等特征。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充分考虑课题实施过程的各种条件,综合分析诸多因素,确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三)题目涉及的研究内容抽象、空泛,具体实施无从下手。

  像"闽南饮食文化研究"、"关于我校高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这样的题目,从地域限定、研究方向都是比较具体的,但是研究内容非常抽象。对"饮食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具体表现形式;对"道德水平"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手段,从目前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表达清楚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要进行深入研究就更难。会设计出这样的题目,跟学生刚接触此课程比较陌生有关。学生选择课题时往往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忽视题目的实际操作性与现实性,而且不能结合到语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所学科目的知识,在选题的思考中就考虑研究的实用性价值。其实,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就意味着这个课题的研究到此终止,因为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和研究方法。

  此类问题最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建议学生将要研究的对象调整为比较具体、比较好把握的内容。课题的选择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要注意面向实际,注重实用性。因而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所学科目中获得"选题"灵感,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知识与研究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超市经营策略问题等。不仅能科学合理地确立研究对象,增强课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使学生立足现在,关注未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研究的前瞻意识和学用结合的良好学风。

  (四)凭主观臆断"选题",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可行性",是针对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校及其周围能否提供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信息资料、时间、人力、财力、家庭条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等。如:"××河防洪大堤的规划与建设研究"。这个题目显然需要懂得一定勘测技术和地质常识,对于目前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讲进行研究有很大难度。即使经过自学或向有关部门了解,也缺乏必要的试验、勘测设备和经费。而"毒品的化学性质研究",这样的课题姑且不去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实验条件,单单是毒品许多学生包括老师都没有见过,要想研究谈何容易,弄不好还会触犯法律。我想这样的题目是没法研究下去的。

  类似这样的题目,是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想当然设计出来的,老师不要急于否定。不解决条件问题,课题就不能成立。老师应建议学生对条件问题予以充分考虑,可以利用学生家长所在单位的条件以及其他社会条件。也可以对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对人文地理环境、社会因素予以充分假设,做好科学性、可行性研究。同时,以老师的能力和社会关系可以解决的,老师应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因为,这不仅仅是提供课题的条件性问题,也是师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沟通理解,共同协作,增进情谊的过程。

  简而言之,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引导下,促使学生所选择的题目富有针对性、科学性、现实性、可行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止上面四个,具体指导方法与手段也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当然,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而且还会出现其他问题,这里仅仅略谈一点"共性",以抛砖引玉。教师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中,要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记录好自己的体会和感想。此外,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切忌教得太多,管得太细,更忌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真正受益。


------------------------

来源:

中国教育曙光网http://www.chinaschool.org/sgzy/study/03-110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