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登封:宏观叙事与细微叙事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8:05
目前的电视创作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大而空,背景很大、故事很大、也很有哲理、但是不感动人;另一种倾向是细致生动、也有趣味,但总感觉到缺乏点啥,让人感觉不满足,杯水波澜,小家子气。一些成功的电视作品则不然,有的也讲的事儿很小,可是让你联想很多,感受很深,感到故事背后有万千气象,波澜壮阔。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从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两种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人类的认识基本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与认识人类自己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也服从着人类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最早的史诗产生在人类还是原始社会的时期,那时的人们还不能认识个人,还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而认识,因这个时期任何一个个人脱离了整体都无法生存,这是人类的基本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时神话中的人还都是神,他们还没有从整体中分化出来,神其实就是大写的人,他们是作为人类整体概念的一个符号,神也表现感情但都是人类的整体感情,那时的个人还不能被人们充分认识。象我们的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也都是如此。人们因为海伦战争了十多年,   最后只是一句话,大家感到值啊。为这么漂亮的一个女人,值。其实这个时间人们对于美还没有个人的区别,其实对于海伦从现在的角度应该说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史诗表现的是大家的相同的一面,而忽略了个人的思想与感觉。到了抒情诗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达,人们已经开始觉醒,人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这时才有了自我的感情表达。但是其实许多诗里多表现的还是全人类具有的普遍的感觉。不然我们把杜甫叫作诗圣。杜甫诗里多表现的还是整体中华民族的集体感觉。到了小说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更一步加强了,人们表现自我意识的感情更加强烈了。这时人们对于那种所谓的宏观叙事就不满足了。


   这一点我们古代的文学理论家们早就感觉到了,他们把这两种人类的感觉分作大我和小我。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作品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的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我们的一些小说电影中的人物其实还都是一些大我。他们身上更多的是神的成份。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我们的民族又面临一次大觉醒,思想大觉醒带了一场文学革命。我们的一些文学新人出现了,一些新作品出现了,其实象《天云山传奇》等还都是大我的作品,尽管他们的人物是拨乱发正的,但是作为文学手法本身还都是大我的写法。到了朦胧诗,先锋小说电影的出现,其实作为新的文学手法,他们主要还是视点的转移,这些作品的意义主要是小我的出现,以表现小我为主要内容。


   这些表现小我的作品,她的认识价值不可低估。这正是尊重个人的表现。象顾长卫拍的电影《孔雀》。其中的一些人物确实是个人,她们每一个也都不具有我们过去说的典型性,因为这几个人物即不是阶级的典型,她们也没有《天云山传奇》等作品那些人物身上的政治倾向,她们都是极卑微的人,他们没有我们过去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他们作为个人,也是让人深思的。电视纪录片的出现也是如此,她们把目光瞄准了具体的人,也是使我们过去的那个大我,走向小我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有生命的尊严。象纪录片《俺爹俺娘》也是如此,一个一生都只拍自己父母的人竟然也可以成为艺术家,一对平常的没有什么个人经历的农村夫妇竟然也可以作为镜头的主人,这是充分尊重人的表现。纪录片《幼儿园》更是把一群孩子作为主人公,他们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是这一伟大的命题在艺术上只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电视上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文革前也提倡写工爱兵,但是那些工农兵都大多是一些政治符号,真正一些有生命力的有个性色彩的反而受到所谓的中间人物和人性论的批判。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理由,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这种新的文学潮流的先进性体现。


    这些都曾经让人们耳目一新,但是任何形式走到一定的时刻都会走向反面,那就是这些艺术作品太突出个人。所以会出现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叙述琐碎、细屑、冗长。在电视纪录片的表现上也是如此:长镜头,一切都纪录。单纯的个人是有价值的,但是单纯的个人价值又是有限的。


   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记住,艺术只是人类整体认识规律的一个细枝,她是必须服从人类的整体认识规律的。所以我们的艺术作品必须即是一般的又是个别的,必须达到类型与个性的统一,才会引起更多更好的影响力。现在一些作家诗人、导演、纪录片作者玩艺术玩电影,他们完全沉浸在表现那个琐碎、细腻、冗长的表现自我的白日梦里,他们被人们的遗忘不是很正常吗?他们被大众轻视与唾弃不是很正常吗?.


   我们应该从两种类型的作品中的失误与偏颇的里走出来,即表现大我又表小我。我们现在的一些假大空作品还不少,因为那里只是豪言壮语,只是大事件,大冲突,人们感受不到那个个个人的具体的内心感觉意识,同样我们也要从那些过份表现小我中走出来,只是小我,大家如何会对一个个人有那么强烈的注意力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典型环境或者典型性格。其实这是宏观叙事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只有这个个人有代表性了,他的个人情感或者命运,就是许多人的代表,这时他就有了典型的价值。因为她虽然是一个人的,但是她的情感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共性与个性是矛盾对立的的关系:你写的越个人,她就越有代表性,同时,越有代表性她就越具体。正象毛泽乐同志在《实践论》中说的那样:越是理解了的东西,我们越能感觉她,越是能感觉了的东西,我们越是能理解她。道理就是如此。因为她越有代表性,她就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是因为可以理解了所以她就越有可以让人们感觉的特点。


   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重整体不重个人,重系统不重分解。这种传统容易忽视个别与局部。其实两者都是矛盾统一关系,太偏重个人与局部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具体作品讲,只有有了整体概念,每个作品的细节才会有整体的意义,细节是相对于整体而存在的。而我们的一些作品,太重视细节了但是这些细节就成了为了展示细节而展示细节,让人堆砌琐细。我们看这几年获纪录片大奖的作品《幼儿园》就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如果只看细节,你甚至感到没有意义,但是整体作品的细节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成长。如果从孩子成长这个主题上讲,我们会明白她们都太有意义了。她们都是这个主题上闪闪发光的珍珠。《红楼梦》都写的是日常琐事,但是她们表现了一个时代种种人的不可回转的命运。所以作品应该是从纵的方面看,千姿百态,从横的方面看,井井有条。从微观上看细致,从宏观上看大气。我们的一些作品就是迷失在细节中,缺乏宏观的把握。


   佛经说:一花一世界。我们平常人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大海。这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花并不能代表花的千姿百态的情态,一滴水能有海的巨大波澜吗?但是如果没有每一朵花,每一个波涛,那么海的气象万千的景象也难以表达出来。在这两者的统一上我们的前人曾经作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也有许多成功的作品,但是有一点,就是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一定要巧妙地结合,其实就是一定在微观的个体生命上表现出整个生命大的趋向来,表现出历史哲学的走向来,写出时代的大背景来。小到只有一滴水,但是她有到达大海的历程,小到只有一朵花,但是她传达着春夏秋冬的风气。我想这就是宏观中有微观,微观又表现了宏观的好的创作方法。

【作者:王宝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