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际美食节时间: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什么是好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5:39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什么是好房子

日前,出席2005年昆明房产交易会的建设部副总工程师孙克放直陈中国房地产存在的两大弊端:房子太大,这使土地资源严重消耗;好房太少,这使房屋维护成本畸高。

要说房子大就一定不好,似乎有些绝对,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大往往会导致不好的情形,所以有“大而无当”的说法,但是要反过来说小就一定好,也未必令人信服。所以对于好的标准还是需要专门说明的。

那么,就房子而言,什么是好的标准呢?那就需要首先弄清楚房子是什么。我在《庐山面目——住宅到底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住宅是生活工具,也就是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东西。因而住宅好与否的标准当然就是住宅能不能或者说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当然就越好。

问题在于人的需要有哪些方面呢?被国际上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哲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生理的需要,主要是指温饱问题,然后是安全的需要,既包括人身的安全,也包括财产的安全,其中也包括就业的安全;第三层次是社会交往的需要,第四层次是互相尊重的需要,第五层也是最高的需要是实现作为人的价值。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特点是指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从低到高依次递进上升的,低一级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高一级的需要也就会越强烈,譬如温饱都满足不了的人通常也没有多少安全的需要,因为他没有什么财产需要担心的。

现在就来按照这个理论来考察目前住宅的好与否:

首先,同样也需要搞清楚目前我国的主流住宅是什么,很清楚,是单元楼宅。那么这样的单元楼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呢?或者说能够满足到多高的层次呢?

住在单元楼宅的人都有一个清楚而且强烈的感受,就是邻里之间,哪怕是对门的邻居之间也都是极少往来的,似乎天生就互相嫌隙一样,大家都很难指望靠邻里守望来增加安全感,而是主要靠所谓安全门和护栏,也就是说,单元楼宅即使在仅仅位居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问题上就是很难满足的,居民甚至政府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进退两难:不安装安全门和护栏不行,安装了遇难时的逃生和及时获得救援都大有问题,这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媒体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意见截然对立,各执一辞,都很有事实根据和道理,但是最后均以不了了之。

既然在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问题上都不能满足,那么按照马斯洛的需要依次上升理论,更高层次的社会交往和相互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就更谈不上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就象前面已经提到的,在单元楼宅里面,邻里之间哪怕是对门的邻居也是很难来往的(居然需要人为地组织什么邻居节来促进),而邻里交往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环节,越过了这个环节的社会交往必然是虚过于实的,真正的朋友不多,尔虞我诈倒是习以为常的,于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成为普遍心态就不奇怪了。如此这般,哪里还谈得上多少相互尊重呢?往往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而在互相利用的情形之下,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样往往是很有限的,至少是事倍功半的,甚至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可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单元楼宅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好”可言,而无论其大与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单元楼宅一定是要趋于大的,根据是我在前面的文章《环型邻区公寓解决中低收入者居住方案》中指出的:单元楼宅的社会化功能很低,因为单元楼宅保持的基本上是小生产时代小而全的生活方式,要安置各种居家物品和进行各种生活活动,自然使得单元楼宅的建筑面积趋大。其直接结果当然就是一方面成套房价当然相应趋高,另一方面,单元楼宅保持的小而全生活方式要求居民尽可能向市中心区集中,必然也要抬高市区单位面积(每平方米)的房价,使得房价问题雪上加霜。这样一来,许多中低收入者很难买得起和住得起单元楼宅,对他们来说连第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也成了严重的问题,因而我说单元楼宅“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好”可言是确凿可信的吧?同时也可以说,孙克放先生把房子的大与不好联系起来也是确有根据的,尽管他可能还没有意识不是房子的大则不好,而是单元楼宅必大而且也必是不好。这就是我建议兴建环型邻区公寓的基本理由。

环型邻区公寓可以通过设置中间的公共设施而缩减环布四周的各户住宅的建筑面积,使得成套房价产生很多个层次的绝对和相对下降效应,达到仅有现在房价一半的水平,从而首先实现“居者有其屋”、也就是满足大众第一层次的需要这样最基本的社会目标。

在环型邻区公寓基础上,实现居民生活安全需要的满足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环型邻区公寓把安全建立在了邻里守望和随时有公寓服务员照看的基础上,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下降到了最低限度。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邻里交往从而实现互相信任和尊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譬如大家在共同使用公共洗衣机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结识了,由于这样的交往是反复进行和日常化了的,不尊重他人的情形就很难发生了,因为一旦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就很难逃避众人的鄙夷,除非立即搬走,而这显然意味着成本台高了。

也不难理解,在环型邻区公寓里面,个人价值的实现将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如果你有某方面的特长,无论是出于帮助还是投资,你都很容易获得大家的参与。

………………………………

相关文章:

      房地产精英为什么集体回避马斯洛?   

 

 

  也许有的读者会为我写下这样的题目而担心:难道房地产精英们在开会的时候没有提到某个人就可以被认为是“集体回避”吗?那没有提到的人可就不胜枚举了啊。

 

  问题在于,举例来说吧,如果我们开会讨论中国的人口问题却没有人提到马寅初先生,或者讨论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谁也不提马尔萨斯,是不是就会有刻意回避之嫌呢?

  

  于是可能问题又来了:马斯洛先生何许人也,是研究房地产方面的著名学者吗?

 

  当然不是,马斯洛先生是以坚持人道主义著称的美国现代哲学家,在国际上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以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而为中国人尤其是精英人士所高度欣赏,除了很少数的学者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中的“需要理论”以外,有点文化的人在提到如何满足人的需要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提到马斯洛先生的五种需要依次递进的观点,颇有一点“开谈不论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意味,不仅很难见到怀疑的声音,甚至也见不到谁会再提到第二个人的需要理论。

 

  然而这种情形我们在房地产界能够见到吗?

 

  就在前天(3月5日)举行的以“什么是住宅建筑的人文需求”为“思辨议题”的中国建筑文化三家村思辩会之“建筑——为人民服务”研讨会(点击新闻中心就可以找到)上,房地产精英们虽然明确指出住宅建筑的人文需求“主要指如何适合中国现阶段住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毫不含糊地强调 “人文地产的核心就是关怀”,“要使我们城市中有着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住宅建筑成为更人性、更富有精神及文化内涵的百年建筑”,但是众多的发言者却没有一位提到马斯洛先生的需要理论,怎么能不令人感到刻意回避之嫌呢?

 

  何以如此呢?只要想一想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注意一下一位精英的发言自然就明白了,他认为关于住宅对人类的人文需求要通过选择性、持久性、可塑性和引导性以及形象性这五性,其中“引导性很重要”。引导什么呢?他明确地说:“有一个引导性问题,我们为什么是单元式住宅,单元式住宅是国际化的住宅,单元住宅提高了我们的文化,单元住宅相对比较节约,在很小的土地和空间上解决了吃喝拉撒,而且比较科学,传播现代文化,不能盲目排斥国际化,根据人们的习惯”。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是意思很多,然而如果一对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恐怕就都站不住脚了,因为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所强调的人类五种需要的核心是社会交往,也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满足安全和相互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要,换句话说吧,所谓现代文化就是自觉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化的生活方式的统一。

 

  单元式住宅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因为在单元楼宅里面邻里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而且,这绝对不是“根据人们的习惯”设计出来的,恰恰倒是会迫使人产生举行“邻居节”一类交往活动的需要,这不是既可以用马克思关于物决定人的理论——“已经满足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来解释,也可以用马斯洛关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满足以后对于交往的需要就会强烈起来”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吗?

 

  也就是说,在中国引导单元楼宅的房地产精英们如果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话,不就意味着自我否定了吗?更不要说再提及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了。

 

  因而在这次研讨会上,房地产精英在“如何适合中国现阶段住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的时候,甚至对最注重人文关怀,以强调通过公共住宅塑造社会化生活方式为住宅建筑核心理念的科布西埃先生,连一字也不提,他可是由于设计了包括有公共洗衣房、商店、酒吧、卫生保健所、托儿所、俱乐部和游玩区等公共设施的马赛公寓而最后奠定了在西方建筑界“圣人”地位的建筑大师啊,西方的建筑史学著作公认“他的丰富的思想——可以与斯特拉文斯基和毕加索相提并论——使他永远走在批判家和模仿者的前头”。

 

  当然,中国研究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社会精英中不至于没有人知道科布西埃的大名,譬如《人类文明之旅》的作者赵鑫珊先生就在这本书中盛赞科布西埃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法国建筑艺术家……他的建筑艺术成了太阳、阵风和海洋的代言人,并养育、熏陶了好几代西方建筑师,他尤其关注工业化时代住宅建筑设计,他是个开拓者,人类建筑文明之旅不能没有他的英名,恰如物理学进化之旅不能没有爱因斯坦的名字”。

 

  下面我就不能不回答一个网友提出的问题了,他针对我的主页上 “这就难怪为什么眼下各种侈谈中国文明史和新世纪中国发展前景、特别是高谈阔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煌煌巨著中竟然鲜有研究大众住宅问题的了”的说法给我发了一个帖子:“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赵鑫珊的《人类文明之旅》?那里面对住宅的论述可不少啊?”

 

  这恰恰是我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因为在那本书中作者例举科布西埃的建筑成就的时候仅仅提到了“廊香教堂”,对我在前面提到的突出公共设施设计的马赛公寓压根就没有提一下。这绝不是偶然的疏忽,因为作者在用生花妙笔扫描过古今中外的许多住宅样式以后,情不自禁地写到:“人类文明走过了一条多么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所以我对今天的两室一厅、煤卫俱全(的单元楼宅),总是心怀感激之情。没有这个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我也无法完成读者手中的这部书稿”。

 

  这个例子也算照应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为什么这些精英人士很反感环型邻区公寓呢?因为比起大众百姓来,他们更喜欢用“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单元楼宅来封闭自己,以求怡然自得。

 

  但是精英们可能忘了一个简单的事情:精英者,出乎其类也。既然是精英,就不是大众,更不能说就一定代表人类。特别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传统士大夫的气息非常浓厚,譬如就著书立说这样文明的事情来说,很久以来中国人基本上是在封闭的住宅里自说自话和孤芳自赏中完成的,而在现代发达社会里,则往往是百家争鸣和集思广益的结果,很有点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贤们编《论语》的味道。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后面两段所说的意思。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指出单元楼宅是一个“历史性的误会”,这种历史性的误会加重了中国人头脑中的“精神迷雾”,甚至可以使精英人士在泛泛而谈社会文明问题的时候理直气壮地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根据,但是一旦提到居住文明问题也就是住宅建筑文明问题的时候则三缄其口了,从来不提单元楼宅能不能满足人们交往需要的问题,这比起完全回避马斯洛来就更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