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爽干阿珂:柳絮飞来片片红--国庆江苏游记之扬州瘦西湖篇(下) 特产_瘦西湖旅游攻略_艺龙旅游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48:00

柳絮飞来片片红--国庆江苏游记之扬州瘦西湖篇(下) 特产

(2011-02-22 20:00) 标签: 瘦西湖游记
弃舟登岸,向前不远就看到一座红色的小木桥。在青山绿水之间,横卧着这样一座红色的小桥,使人感到有几分娇艳动人。但桥上拥挤的人流、嘈杂的喊声,以及不时亮起的照相机的闪光灯,使人很难产生赏景的兴趣...

弃舟登岸,向前不远就看到一座红色的小木桥。在青山绿水之间,横卧着这样一座红色的小桥,使人感到有几分娇艳动人。但桥上拥挤的人流、嘈杂的喊声,以及不时亮起的照相机的闪光灯,使人很难产生赏景的兴趣,也不免为小木桥是否能堪重负而担心。

匆匆走过小红桥,便来到了一处四面环水的地方----小金山。小金山的得名,是因为它很像镇江的金山,不过体积太小了一些。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曾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但笔者觉得扬州人移金山只移了其“形”,未移其“势”。镇江金山不仅在于其景色的秀美,更在于其寺裹山的磅礴之势,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豪壮之气。所以,虽然小金山能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扬州园林秀美的风格,但与我脑海中的“金山”相差甚远,也许这就是扬州文化吧。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

踏上小金山,首先是一组江南风格的庭院,院门面南,上有“小金山”三字。院内两株银杏树间有一造型奇异的船型钟乳石山水盆景,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寿礼,被称为“生辰纲”,运送各种奇石,则被称为“花石纲”。笔者自幼熟读《水浒》,其中青面兽杨志就是因为押送“花石纲”过黄河时,被水打翻了船,失了“花石纲”,才被销官去爵,一直潜逃在外。小金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也是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

在小金山南侧临水处有一琴室,廊下楹联: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由琴室向北在小金山的东侧就是扬州著名的赏月场景----月观。与小红桥的摩肩接踵不同,来月观的游人很少,显得很清静。月观面开三间,坐西朝东,背倚梅岭春荫,面临湖面秋水。月观屋内有一副由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恰到好处地演示了“月色如水”的美妙意境。站在屋前,眼望秋水,闭目默想那皓月东升的情景----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连,该是多么的惬意。

从月观左边的山路拾级而上,便登上了小金山的风亭。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巧妙地将“风亭”两字嵌入对联之中。虽然因缺乏气势的缘故我不喜欢小金山,但走上风亭,四目望去,这里的景色却是赏心悦目。从这里向东望去,“四桥烟雨”楼影朦胧;向南望去,“长堤春柳”随风摇摆;向西望去,“白塔晴云”映出“春台明月”。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望江南百调》里这样描述道:

“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

过桥登上北岸,沿着湖边小道向廿四桥走去。路过五亭桥时,我再次注目于其独特的建筑格局,难道在月夜中真的能够从桥洞下看到十五个月亮?我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向前走着,突然一曲悦耳的歌调把我从沉思中唤回。但见湖面上一条小蓬船划到近前,船头几位浓妆艳抹、身着绚丽清代戏装的佳人挥着折扇,正在唱着扬州小调,几个琴师在船尾悠然奏琴。眼观此景,笔者也诗兴大发,信笔写下一联:佳人袅袅,徜徉在湖光月色间;妙曲悠悠,回绕于桥影树荫侧。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再次回到了廿四桥景区。廿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我首先来到的是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位于河道拐弯处,上下两层,坐东面西,与熙春台隔湖相对,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卸去楼上的门窗就变成了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小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这一对父子虽然不曾经带过兵,却都有将军的封号和待遇。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共同开创了中国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所谓“花为画本,月是诗源”。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将军的山水画的画意十分相近。

从望春楼向北看去,一座汉白玉石拱桥飞跨在湖面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廿四桥。廿四桥名气虽大,看上去却很一般。与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相仿,而且与其类似的桥在瘦西湖景区里就有好几座。虽然样式一般,但廿四桥所承载的,不仅是穿行其上、密密麻麻的人流,更是厚重的扬州文化。

提起廿四桥,首先想到的是“落魄江湖载酒行”的杜牧,以及它的一首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因为这首诗,使廿四桥声名雀起,不仅成为了扬州的地标,也使无数文人名士趋之若骛,就连乾隆皇帝,也不禁高歌:

“初识江南景物饶,已闻好鸟助春娇,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

自杜牧之后,历代文人歌咏扬州时,总爱念及二十四桥,咏讼廿四桥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其中,暂不论用“明月”、“玉箫”来确指“二十四桥”的诗,仅在标题中或诗文中直接出现“二十四桥”字样的诗,就实在多得难以胜数。这些诗词的作者,他们因个人的阅历、景况、遭际等方面的不同,在诗中或喜、或忧、或悲、或愁、或闲情逸致、或激越亢奋、或颓废奢华……情怀多彩,琳琅满目,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咏叹了二十四桥。现按照历史朝代顺序摘录几首,不仅从中可以看出廿四桥的景色变换,也可看出廿四桥的时代沿革。在此,也与爱好诗文的朋友做一交流。

唐代诗人韦庄的七律《过扬州》:

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宫河。

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颍州时怀念故地扬州的诗云: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宋朝大文豪苏轼在其诗作《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中有: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臆胧。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宋代黄庭坚在一首回忆诗《今春有自淮南来者道扬州事戏以前韵寄王定国二首》中写道:

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想得扬州醉少年,正围红袖写乌丝。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记旧事二首》中诗云:

万里归程许过家,移将二十四桥花。石湖从此添春色,莫把葡萄苜蓿夸。

南宋词人姜夔自制曲《扬州慢 ·姜夔》中除了首两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成为介绍扬州的千古名句之外,下阕中后几句也很精彩: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岳飞之孙岳珂,工诗文。在一首长诗中有:

东来三府西陪京,二十四桥夸广陵。

文天祥在《望扬州》诗中亦表现了豪迈情怀:

阮籍临广武,杜甫登吹台。高情发慷慨,前人后人哀。

江左遘阳运,铜驼化飞灰。二十四桥有,楚囚今日来。

“明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在《扬州》一诗中写道:

锦帆烟月千年梦,禅榻情怀两鬓丝。二十四桥何处是?扁舟西去不胜思。

嘉靖年间进士王世贞,其诗中有:

二十四桥月,醉踏未成半。终夜歌吹喧,谁传《广陵散》。

清代康熙皇帝,在《维扬雨霁》诗中云:

二十四桥夜雨收,蜀风阜下水西流。禅心欲定沾泥絮,不为繁华紫绮裘。

乾隆皇帝,在扬州题咏甚多。除了前面所登,还在《江北杂咏》中写道:

二十四桥明月夜,清词丽句数司勋。玉娥诏我无双景,不遣长空点片云。

清初著名戏曲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在咏《扬州》诗中写道:

阮亭合是扬州守,杜牧风流数后生。廿四桥边添酒社,十三楼下说诗名。

曾经画舫无亲柳,再到纱窗总旧莺。亦有芜城能赋手,烟花好句让多情。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燮在《扬州》中写道:

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
  文字岂能传太守,风流原不碍隋皇。 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

快速地穿过廿四桥上拥挤的人潮,就来到了湖西岸的玲珑界和熙春台。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是一栋坐西向东的二层楼阁,与小金山遥遥相对,成为了湖面转折处的标志。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与周边其他建筑灰顶棕窗、飞檐曲翼的江南风格不同,熙春台屋顶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楼阁脊梁直挺延伸,体现出北方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熙春台的二层是一个茶室,花上二十元钱,就能够在此享受一壶春茗,再倾听身边的美女鼓筝。站在二层,倚窗望去,楼下花海人流,湖中金顶朱梁的画舫。远处,五亭桥、白塔朦胧似幻,近旁,廿四桥、望春楼倒影水中。

在熙春台茶室与老婆女儿汇合后,简单地商量了一下,决定各取所好,分头行动。她们出公园去五亭龙玩具城为女儿选购扬州的特产之一----毛绒玩具,我在瘦西湖中继续我的文化游。

走出熙春台向北数百米,沿着湖西岸有一长廊,这就是瘦西湖碑廊。碑廊起点处是一白墙灰瓦的照壁,壁上是郑板桥手书“歌吹古扬州”。在向前进入碑廊,第一幅碑帖是史可法的草书手迹:“太山北斗人知其高而不能穷其量双井之书其如斯乎”,透过其刚烈的笔迹,我们仿佛又看见了史可法独守孤城的身影。转一个弯,我看到了明代石涛用雕刻手法绘制的一幅山水楼台画,侧旁配着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雕刻江水的线条中,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他的叠石风格。再转一个弯,一幅横开的扇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郑板桥手录苏东坡《金山梦中作》诗: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烈,卧吹箫管到扬州。在向前是李葂的名作《墨荷图》,李葂存世绘画作品极少,仅两件《墨荷图》。此图泼墨写叶,焦墨钩筋,淡墨出花。构图简练概括,寥寥数十笔,极富文人画情趣,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得其神似。画上钤一方“用我法”印章,道出了画家在艺术上自立门户的创新精神。图右上方有题跋曰:“不涂铅粉不施朱,破冻芙渠色转殊。为问君家旧花墅,雪深有此一枝无?写意留别星野同社老弟啸村葂腊月八月”。向前又走了几十米,见一小桥,桥上墙壁贴有八幅碑刻,分别刻的是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作品,高翔的《折枝榴花图》;金农的隶书墨说,上面的文字是:“蜀人景焕文雅士也,卜筑玉垒山,茅堂花榭,足以自娱。尝得墨材甚精,止造五十团,曰以此终身。墨印文曰‘香辟’。 昔邪之庐记墨说 钱唐金农”;李鱓的《写意花鸟图》;汪士慎的楷书七言诗轴碑刻,上曰:“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幼孚斋中试泾县茶 巢林老人慎”;郑板桥的名作《竹石图》,并配有其诗作《竹笋》:“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子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黄慎的草书画轴;李方膺的《盆兰图》;罗聘的《梅花图》。碑廊整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南半部是明清人士题刻的碑刻,北半部分则集中展示现代书法大家如启功、林散之、赖少其、费新我、郭沫若、赵朴初、谢觉哉、冯其庸等文化名人歌咏扬州的50余幅书画作品。两部分中间墙壁上有江泽民总书记的手书----“诗画古扬州”。

从碑廊再向北,瘦西湖变得更瘦了。游人已经很少了,岸边花柳、亭台,以及北面高耸的一座宝塔已逐渐在暗淡的天光中,变得朦胧。出北门前,再回头看一眼瘦西湖,又想起了叶楠的《卜算子·别扬州》:

真是锦扬州,苍翠玲珑透。多少雕楼化作尘,只有山河寿。

何处最堪怜,十里清波皱。比那西湖更俏丽,俊在妖娆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