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的耳朵 小音:感受苏氏的“分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2:40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触颇深。文章开头苏氏就针对教学的实际提出疑问:“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苏氏的诘问,对今天的教学中仍然富有意义,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所谓的“后进生”?

苏氏在文章打比方说:“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的确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也像提水一样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地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得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苏氏指出:“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苏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能深深感受到苏氏此项建议的精髓,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疑会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分层教学”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也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