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占用我土地建房子:职业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5:27

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

作者:徐 健


  摘要:从产教结合的角度揭示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分析现阶段工学结合的实际状况,对工学结合的典型模式——校企合作从要义、要件、要务等方面提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中,“产教结合”、“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语词常常被放在一起并列使用,其实,它们是具有内在联系及上下位关系的概念。“产教结合”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通俗而经典的概括用语;而“产学结合”是从学习者角度的另一种表述;校企合作则是“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教育思想与原则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其途经是通过“工学结合”实现的。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我国,虽然各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但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生产领域有效对接的现实课题。笔者拟从教育与生产内在联系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提出实践思路和要求。
  
  产教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分工虽然使教育与生产由结合到时空分离,但时空分离难以掩盖二者活动内容的内在联系教育是在人类生存和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早期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经验式教育。知识是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又在生产生活中传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满足了直接从事生产的生产者的生活必需之后有了剩余,教育就从生产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专门社会职能的部门。教育与生产的分离,使得人类社会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快节奏地传授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大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19世纪,以学校为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并延续至今。一般而言,当时的学校体现并代表着社会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教学内容是从浩瀚的科学文化海洋中提取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因而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受教育者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显然,作为与社会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的另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实践性、职业性强的特点,也才能真正体现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产教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理论源于实践,没有脱离实践的理论,这充分表明,各类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概括出来的。但是理论又能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是否完善。因此,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必须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其在所学领域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和工作岗位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虽然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但教育的基本规律表明,教育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生产部门的基本规律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分别是从教育内部和外部总结概括出来的。从教育内部的自身矛盾运动来看,教育既适应又促进人的发展;从教育外部看,教育既适应又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条基本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尽管如此,但教育既适应又促进社会的发展却是最基本的一条普遍规律,因为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宏观上,首先,社会生产决定着教育的存在,起源于生产劳动的教育是永恒的;其次,社会生产是推动教育的时代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速度。在微观上,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都应体现当时的生产水平与社会需求。就职业教育而言,社会生产部门的人才需要是教育培养的方向,技术需求是教育开发的内容,因此,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活动中的岗位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和内容。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实然状态
  
  就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形式来看,合作培养人才的典型模式有三种。
  一是偏重于“在生产场景中学习”的企业培训模式。英国的学徒制是其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1)教育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通常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进行。(2)教育多采取个别化口头传授的形式。(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以感性经验传授为多,以生产劳动的技能训练为主。传统学徒制的最大缺陷是,学徒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纠正了上述弊端,学徒除了在企业里工作以外,雇主还要将学徒送到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里再学习。
  二是偏重于“在学校场景中学习”的职业学校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该模式的代表。“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为学校定点实习场所,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习操作,而是把教学与工厂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其突出特点是融理论于实践中,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中,融专业教学于行业要求中。
  三是介于“在生产场景中学习”和“在学校场景中学习”之间的校企交互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该模式的代表。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即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与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静态分析,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在其各自的国家背景下,对其运行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则它们都是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
  就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事实上这三种模式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主导的学校,主要有企业办的职工子弟学校与行业办的技工学校;二是政府主导的学校,主要是教育部门主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4693所,其中普通中专有3698所,职业高中有5765所,技工学校有2880所,成人中专有2350所。显然,教育部门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2006年10月24日,教育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从办大职教的角度看,今后一个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努力的主要方向。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背景,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趋势,体现了合作教育的中国特色。
  (一)校企合作的要义
  义者,内容也。所谓要义,即居于最重要地位的主体性内容。就内涵而言,校企合作的基本要义有两个。
  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联合培养人才之所以说联合培养人才是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一定专业技能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效益是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生产者创造的。学校与企业的契合点、共同目标是学校培养的、能为企业所用的技术人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