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声背景:这是一个乱贴标签的恐惧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4:27
  “被精神病”折射出怎样的社会习惯?


                   ( 原标题为:这是一个乱贴标签的恐惧时代?)

 

 

                                  刘 晨

 

 

今年的4月19日,一出带着浓厚的特色情节的本地版“飞跃疯人院”上演之后,“精神病”这个我们并不怎么陌生的贬义词却成了法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徐武事件”的主角徐武得以解脱并成为了中国当代所需要的那种“更单纯的英雄”,想必其应该会和“开胸验肺”,“被暴死在拘留所”的某些人一样。或许只有一死才能唤醒社会对他的关注,对这种无聊的社会行为的谴责,可惜所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我们撇开这种事件本身来看为何这种事情总是屡次发生在这个和谐的社会?

 

进一步的说,《疯癫与文明》中早已指明:精神病其实并不可怕,他们也是正常人,而我们不应该制造一个舆论的大船将他们送往精神病人的“古拉格岛”。就好比我们对待“同志”一样,切莫不可带着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责难和打击。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多元化,但这个社会却在一种集体主义的阴影下变得“单一化”,社会没有单性,那么僵硬的社会价值标准就可以将所有人送进监狱和看守所,送进这些伟大的精神病院,最后导致“出院难,申诉难”的两难境地。而将他们送进这个“精神监狱”就是“扰乱公共秩序,威胁自我安全和他人安全,并对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隐患”等。如此,在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直接对抗的现代社会,如何消灭对方的反抗便可达到保卫自我利益的目的。正是这样一种带着浓厚的政治学行为逻辑,包括武钢在内的用人单位就将“异己者”和“不听话者”变成“不正常的人”。而武钢之所以可以这般作为就是因为:强势群体可以将弱势群体贴标签,然后让其背负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责骂。借用社会舆论这个麻利的匕首将其置于死地。且这种贴标签在社会学中已经明确指出:只可能是从上往下,而从下往上的贴标签那是一种“伸冤”。

 

所以,正是带着这样的社会情绪,每一个个体就喜欢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力去给他者带上帽子,在“文革时期”,这种现象还少吗?其实不难想象,在还未真正超越“政治语系”的当下社会,不需要所谓的证据,只需要制造舆论,然后给对方带上“卖国贼”、“洋人”、“精神病人”、“不正常的家伙”等等。甚至但凡被这个社会简单化的意识所否决的“复杂层次”都被直接的拒绝,比如天才。

 

背上“骂名”的当事人怎么受得起这般的对待。虽然在精神层面是一个所谓的非正常人,而在生活层面,他们同样需要关爱和温暖。社会误解的何止如此浅薄,简直是一种滑稽了。并且随时都可能被误解的“每一个个体”在被误解后,同样都是采取“自认倒霉”,或者“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沉默原则。一个是申诉太艰难,二是本身就明白这个社会的原则:越是反抗越是打压。最终导致许多不是精神病的人都成了精神病人。抑或此刻我们可以调侃和玩笑一句:既然都是精神病,那么法律规定精神病人不是在杀人之后不被判死刑么?(这句话只是玩笑)错乱的社会认定,把该被规劝的人送到人间天堂,而不该的那一部分却被一如以往的“痛不如死”。所以这种“越狱”就意味着采取最本能的行为方式,以反抗这种“误解”。

 

乱贴标签,容易制造社会恐慌,进一步的可能造成社会恐惧,从未增加自杀率和危害他人事件的上升。因为这个社会已经逐渐的在学会:不是沉默便是暴力。用暴力反抗暴力,最终导致“以暴制暴”的行为原则。而将被精神病纳入法律的框架中还未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起着缓冲的作用。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消灭这种在权力框架内所制造的“不公平”,以及这种“不公平”之后的法律诉求。

 

                                                     2011-6-11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