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必吃餐厅:黎争贺志刚聊C时代:给24小时在线时代贴标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3:03

黎争贺志刚聊C时代:给24小时在线时代贴标签

导读:《IT经理世界》杂志社社长黎争、执行主编贺志刚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就《IT经理世界》杂志策划半年的封面文章“C时代”展开对话。

作者:新浪科技 发布于:2011-5-27

  • 字号 增加 减小
  • 文章打印
  • 0  0 推荐一下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上午跟大家聊聊C时代到来的有关话题,马上介绍两位嘉宾,第一位是新浪科技频道的老朋友,《IT经理世界》杂志社的社长黎争,黎社长,欢迎您。

黎争: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尹俊:第二位是《IT经理世界》的执行总编贺志刚先生,贺先生您好。

贺志刚:各位新浪朋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尹俊:今天请黎先生和贺总编来到新浪直播间,主要是这个话题刚好《IT经理世界》有关系。因为《IT经理世界》最新的一期的封面文章就写到了C时代的到来。对移动互联网做了很大篇幅的报道,当初《IT经理世界》怎么想到要做这样的题目,从执行过程是怎么想到的,请黎社长介绍一下。

黎争:想这个题目是比较长的时间,是从去年在思考这个题目。当时从基本的现象判断,确实是新的技术浪潮正在改变这个世界。比如说,在去年很多聚会上,有很多朋友在餐桌上,主要的时间都在埋首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这在前一两年不是这样的现象。

另外在跟很多行业不仅仅是IT业界人士沟通的时候,在跟很多传统行业企业管理者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对社交网络,对电子商务,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等话题非常感兴趣,而且是超越了传统行业CEO,很多企业CEO,营销副总裁,财务副总裁等等都在关注这样的话题。

我们业绩不用讲了,不管是IT业界还是移动互联网的业界,还是传统的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等等,对这样的新的时代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相应的新的思想,新的产品和新的应用。我们当时就有一个朦胧的感觉,这样的时代确实在悄悄地来临。

大家都有身处在这个时代自己的感觉和体会,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并不是那么清晰,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来了,大家已经身在其中。这个时代未来究竟是什么时代,未来会怎样变化,大家都在探索。在各自的领域思考,我们作为媒体,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去看一看这样的时代的来临,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开始策划,从去年年底开始策划这个选题,一直酝酿了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从酝酿到一开始操作就三个月,从操作到有这样的结果,大概是三个月,这也是《IT经理世界》在历史上涉及面最广,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报道。具体的在操作上面,贺总更有发言权。

主持人尹俊:贺总编辑你们在执行过程中感悟是什么,另外对C时代的到来,您又是怎么看待的?

贺志刚:这个题目的确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另外我们投入的记者和编辑的力量比较多。说起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十多年以前,比如互联网刚刚在全球兴起的时候,那个时候在直观上来讲,大家会比较相似,会觉得满大街都是网站的广告,所有的人都在很兴奋地跑到互联网领域去创业。一个相对比较浮躁,比较兴奋的时代。这只是一个相似性,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新的技术产业浪潮到来。至于这个浪潮怎么定义它,怎么看待它,怎么分析它,这个事情可能是媒体人的责任。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仅仅从移动互联网角度去看这个事情,我自己感觉它的分析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因为这波技术浪潮,就像前一波互联网浪潮一样,它改变的是整个社会的形态,产业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就在想,作为我们这么一个杂志,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命名一个时代或者给一个时代贴一个标签,这个事情可能不仅仅是产业分析层面的问题。在这个层面,我们也跟参与这个题目的编辑记者有一个多次的具有运动性的沟通。每个礼拜都会去讨论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自己有点小小的使命感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作为一个不大的团队,作为一个杂志,我们辨别一个时代,我们看有没有这个能力。大家只是蒙蒙胧胧觉得这个事好像不是移动互联网简单的概念,在搞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去采访,去跟业界的朋友们,去跟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们讨论,去跟他们沟通。在沟通过程里,逐渐强化了我们的信心。大家一开始讨论都是讨论移动互联网,我在用手机干什么,我怎么样,但是实际上当我们说出C时代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都觉得大家蒙蒙胧胧都在感觉到有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新的时代走进来,但是没有人去定义它,给它一个清晰的划分。这可能是我们作为一个杂志来讲,这正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接下来不断地采访,有一段时间我们组团式的采访很多,一去可能去好几个人,大家一块那聊天,一块采访,其实是小型的头脑风暴的感觉。这样的过程里,就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概念,我们越讨论越发现这个题目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非常快的接受了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自己文章的结构、体例,后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既然我们觉得说出了大家心中的概念,不如把它说得更透彻一些。这期的封面,整个将近50个版的东西,规模也比较大。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时候说得相对清楚一些,但是实际上C时代就像文章里讨论那样,是一个高熵值的时代,相对比较混乱,比较复杂,很难用一篇文章去把它说清楚。可能这里也存在一些缺点,这个事情需要在你不断讨论的过程里,跟读者,跟产业界互动,我们接下来的很多报道,还会在C时代领域继续向前深入。

黎争:我再补充一点,在怎么为这个时代命名的时候,有很多想法,为什么最终选择了“C”这个词,也是比较直观。我们想既然24小时连接在线的时代,我们干脆就是C,也比较简单,描述这样大家都24小时在线的状态,也是这个时代比较典型的基本的特征,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个词给这个时代贴一个标签。

主持人尹俊:您写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您用了时代,划时代的时代,而没有说一种新技术的普及或者科技的变革等等,而是用时代,是不是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开创的有点类似于互联网的诞生,又是新的一次科技革命,可能会带来生产力的某种变化,黎社长您怎么看待的?

黎争:这个问题刚才也讲了,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互联网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基本上进入了从萌发到兴奋,到激动,到创业,到相对的成熟的发展,大概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左右的时间,既催生出来一个大的互联网产业,同时也改变了IT产业,同时也局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传统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但是第一步互联网的发展,更多在产业本身,对社会的改变是局部的。但是从这一轮始于2010年,我们看C时代背后的技术或者应用的推动,我们现在看应该有几类,一个是移动互联的发展,第二类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云计算。这些新的技术和应用,基本上都是在2009年、2010年这一两年集中地爆发和推向社会的。再来看这轮技术或者应用发展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觉得它究竟改变的是什么,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它使所有人与人都进行了连接,使人与物进行了连接,使物与物都进行了连接,使所有的地球上能看到的东西连接。

在这轮技术发展里面,都可以变成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从直观上来讲,这轮IT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会经历一个,几十年的发展,会完成整个地球上面的所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人和物的连接。从这个角度来讲,原来所期望的,完全的数字化的生活,在这一轮发展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基于这样的判断,它对传统的商业时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整个社会的治理和管理的改变,某种程度上会全部架构到连接的无处不在的网络中来,真正实现了所谓的整个全球的数字化。这一轮的改变是深层次的,它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回到您刚才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在做C时代试图构造整体的框架究竟是什么,也是基于这些去思考的。

主持人尹俊:这次在报道中,看到一个概念叫“高熵效应”,熵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物理学的单位,这个概念对于很多网友来说也会觉得比较陌生,请黎社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高熵效应”,这个概念怎么来理解,为什么这次报道又要把这个名词或者这个概念拿进来?

黎争:熵这个词相对来说确实比较神奇,但实际上这是两百年前物理学的概念,熵这个词并不新,是古老,是农业时代到工业社会的突破。最早指的是高温的物体的能量会往低温物体进行转移,而且转移不可逆的。温度和能量不能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再往下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变成了只在一个物理系统里个体或者分子的混乱程度的标志,度量的单位。

在一个封闭系统里,参与碰撞的,微观个体越多,碰撞的程度越复杂,这个系统里的熵值越大。这样的概念被不断地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被应用到整个信息学领域里,也应用到经济学领域里,也应用到社会学领域里。进行了一百多年,这个概念有很多科学家,包括人文学者,社会学家在里面做了很多工作。到现在,我们用“高熵效应”对C时代做一个基本的规律的解释,刚才已经有一个基础了。

C时代是完成了所有的人和物的连接。人类文明从科学史上,商业用于对人类文明进化的解释。举个例子,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可能人跟人的交往比较少,也没有商业的交易,也没有更多的知识交互。在原始社会里熵值很低的,信息和交互量很少。随着发展,到农业文明,熵值在增加,到工业文明熵值也增加。到现在,是爆发的社会。大家有心理的感觉,人类文明越往后发展,越进到现代和当代的文明,咱们感觉时间越快,感觉每天忙不完的事情,每天跟这个社会,跟周边环境的交互量增加,对时间的感觉完全跟以前不一样,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感觉不一样。每个人熵值增加,有自己直观的体会,只是没有用熵这个词来描述。

到现在,熵的加速度在快速地提升,熵的增加不是匀速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越往后,熵的值数越大个。到C时代整个熵的加速度达到了快脱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加速度。熵的增加,如果把地球当成封闭系统的话,大的封闭系统里参与碰撞的个体的量是在快速的增加,因为我们都通过网连接起来了,人跟人也连接起来了,人跟物都是连接起来的,原来都是隔离开的,跟美国或者跟非洲的人不发生关系,现在通过Facebook都可以发生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参与碰撞的微观的个体是史无前例的,达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最大的状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目前来说手机网里覆盖了全球60%的人口,原来在传统互联网是达不到。

第二,人跟人之间,交互的信息量的增加也是史无前例的。通过微博,通过社交网络,每个人信息的交互量,包括跟这些人碰撞的量,是呈N次方增加。整个地球大的系统里,它的熵在大大增加,而且熵增加的速度在大大提高。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些增加背后的推动者就是C时代新的技术领域,比如像社交网络,像移动互联。移动互联使大家连接起来,有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连接方式。社交网络使大家在虚拟世界里,某种程度上比现实世界连接得更紧密。电子商务使人跟物充分连接起来。用熵来解释或者来抓住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一就有了它的物理学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叫高熵现象?新的应用平台运营商,比如耳熟能详的,像Facebook,像苹果模式,恰恰在大的系统里,建立自己小的系统,子系统。在子系统里,参与碰撞的个体越多,比如像Facebook六亿人,这些人每天的碰撞都是非结构化的,完全的不成逻辑,不成有序化。

Facebook整个平台里熵值特别大,它通过这个平台,控制了熵的增速和越来越大的价值。它通过一套系统,当然要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在高熵的大系统里,要实现相对的有序化。通过它对碰撞行为的分析,比如咱俩讨论生孩子的问题,他可能相关的尿不湿送出来。它把信息开发给相关的开发伙伴,比如尿不湿的定单推到你里面。通过高熵值子系统,通过背后的数据分析,了解碰撞。看起来没有章法的信息,使它相对有序化,实现它的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熵效应”可以解释现在新一轮互联网新锐的商业模式。因为Facebook出来没有商业模式,现在没有明晰的靠某一种,靠广告,靠电子商务来赚钱的模式,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能够找到的商业模式,在它上面都有,而且每一种商业模式实现的商业价值都跟它分一杯羹,都实现最大价值。

用“高熵效应”解释C时代最基本层面和上面的商业模式,可能是言之成理的逻辑,但这也需要大家不断地来批判和探讨,也许这个东西不对,也许这个需要更好的发展,现在提出来,供业界各位精英和朋友来共同批判,共同推动这个时代的基本商业的发展。

主持人尹俊:听了黎社长介绍,我对“高熵效应”很全面地理解了。“高熵效应”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可以开一门课来解读。不知道“高熵效应”,贺总编您怎么看待,您也参与了内容把控,这方面也有了解和认识,您怎么看待?

贺志刚:第一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讲,毕竟它是比较专业的词汇,虽然它产生的时间很长。另外这个词汇作为物理学的概念,有它自己一套理论体系。

黎争:已经颠覆了热剂。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到最后熵均衡化,熵扩散到一定程度,整个容量有序化以后,整个宇宙可能会毁灭,到了热剂。实际上在这之后,又有新的耗散理论来解释这个东西,实际上宇宙不可能达到完全平衡状态,会远离平衡状态有新的系统产生,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贺志刚:我们不要再陷到概念的细节里面去,那个讨论可能从物理学上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换成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企业,会发现目前的企业变化很快,比如换做一个银行。从一个银行的角度来讲,跟客户之间的互动,现在这种状态是并存的。比如传统的方式,一个月到银行里交一次我的信用卡的帐单,我有可能交一些其他的水电费。可能你跟银行之间的关系,一个月有四五次就差不多,尤其在中国现在银行天天在排队,你可能很恐惧去银行排队。但是现在发现,很多银行在推它的网银、iPhone的客户端,安卓平台的客户端,你发现装了这个东西之后,客户跟银行之间互动的频率会大大增加。我随时买一个东西,都可以利用你支付,你跟银行之间的互动反而会增加了,当然你可能不去银行网点了。

这个我们文章里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国内比较领先的商业银行,像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跨国的渣打银行,都在推这个东西。他们推这个东西的时候发现这个终端跟客户互动不仅仅是资金的往来,可能是更多信息,比如跟消费有关的,我去哪儿看电影,去哪儿吃饭,去哪个地方买衣服。这个银行发现跟客户之间的信息互动完全不一样了,整个界面,整个信息,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所以我在想,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看,传统的银行是一个低熵值的企业,这里结构稳定,等级森严,跟客户之间的沟通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我一年给你几次,基本上就OK了。但是到这个阶段是高熵值的企业,跟客户之间的沟通是随时随地,就像我们讲的永远在线,随时随地的信息都可以发生沟通。这个时候对传统银行机构的变化会非常快。

我们做这个题目,跟银行的朋友也做过很多次的沟通,我们觉得银行都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企业,但是内部的人感觉到他们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他们比较心虚一些。这个事看不太明白。我们说得比较多一点,在互联网的时代,在电子商务支付环节里,银行起步是很晚的,正是因为他们起步比较晚,支付宝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形成了特别大的支付平台。这个支付平台不用我们来说,大家都看得清楚,银行对这个支付平台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庞大的资金量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恨的是这个平台不在我的手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警惕性很高,他觉得前一波的机会我失去了,这一波的机会我千万不能失去,我怎么应对技术的变化,怎么应对产业的变化,怎么应对客户的需求,这些事情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主持人尹俊:这也是我想问您的问题,在高熵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企业,如您所说的这些银行,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也会有新的机遇,您觉得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的企业带来冲击,主要会冲击哪些方面,这些传统企业就像您所说的银行他们应该如何应对?

贺志刚: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的思考现在相对还比较浅,很多产业界的人士他们都在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上我想起,这个信息也是在新浪微博里第一次看到。香港的维他奶国际公司搞了一个用wifi模块的自动售货机,刚开始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玩,wifi是用户在30米范围之内免费使用上网模块。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一个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自动售货机,你在那儿上网,不管用平板还是智能手机,可能你去买里面的一个东西,一罐饮料或者什么东西,这是很自然的状态。从营销方面,可能是黏住客户的手段。换一个角度思考很有意思,为什么自动售货机永远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沉默站在角落里,往里投币的时候,哐荡一声掉一个东西,跟你没太多的关系。现在发现你跟他之间有一个连接,你通过它,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非常有意思。对于维他奶来讲是一个尝试,对于整体的产业环境来讲,是一个变革的象征。有可能是这样的东西。

我们在采访包括写作过程里,发现很多传统企业利用新的技术,来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我们看到的海尔集团,它是一个很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会发现它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非常新鲜。我们这个文章里有一段话就引用了张瑞敏的,我可以念一下。张瑞敏在集团内部有一封公开信,他这样说的,“在网络时代每个用户都是个性化的存在,甚至每一时刻的体验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在网络世界里,海尔和消费者没有距离,在网络的世界里,海尔和消费者之间的合作纽带永远在线。”基于这种观念,他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销售的方式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我们看到海尔会把他的实体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尽量两张网能合在一起,统一地按照电子商务的神经来运作他的企业。这是一种尝试,很难说它进展到什么程度,有多么成功,这可能是慢慢尝试的过程,但是对于这样的体量,这样庞大的企业来讲,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对于其他的企业,都在做尝试,因为你跟消费者,跟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跟原来不一样,现在是随时随地发生联系,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都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未来会有更有意识,甚至更匪夷所思的事情会出现。这可能都是我们在关注。

主持人尹俊:一方面是挑战,还是有机会的。

黎争:刚才贺总编讲的,对传统行业在C时代最本质的变化,有很多传统企业可能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从来不面对自己的消费者。但是C时代,开始直接面对自己的消费者,而这种面对是实时的,这是最大的变化。原来是管理产品,管理供应链条,现在管理实时跟你互动的消费者,终于知道自己的消费者是谁,会产生个性化的需求。围绕后面整个企业的运作链条也变了,原来可能是线性的企业,现在变成生态圈的企业,这个生态圈有很多消费者,后来支撑的企业也变了。原来零售渠道可能商店是主要的渠道,现在可能是电子商务平台,这个电子商务平台可能是自建的,可能是淘宝,也可能是任何第三方平台,也可能好多平台在对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行业的熵值会从相对低熵的企业变成高熵的企业,因为面对群体的量在增加,交互的量也在增加,对传统行业整个管理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也在探讨云计算用的技术是什么,这样高熵和高信息,高交互的时代,就需要集中的数据化的处理,就需要云计算,而且这么多的消费者这个端一定要分离,所以一定要云和端进行结合,这个时候云计算才有了真正应用的技术。云计算能够支撑传统企业构建自己新的生态圈。

主持人尹俊:贺总编刚才所说的对传统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会有冲击,一方面也是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平台,能够帮助你跟你的消费者拉近距离,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的可能也会要发生一些变化,跟过去不一样了,未来这个变化又会呈怎样的趋势?

黎争:有一个比较简单的,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来的相对封闭的企业,实际上已经开放了。可能一个信息,一个企业的行为可能很快通过这样的平台就出去了。我相信这是很直观的体验。在C时代,整个企业的管理,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现在面临的探讨,从整个管理学界来讲,这一次我们请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写了一篇C时代里面的文章。他画了一个图,整个C时代,从目前来讲,他的管理思想,就是高度连接,高度在线和高信息碰撞的时代,他的管理思想某种程度上是空缺的,这个时候新的管理大师,新的管理方法在酝酿中,传统的管理方法正在颠覆,正在探讨。

主持人尹俊:需要有新的管理方式在诞生。贺总编怎么看C时代的企业管理?

贺志刚:这个还是有很多的案例在谈,包括今天上午刚刚收到专栏作家的一篇文章。他在讲C时代的管理的一些问题,其实这个可给大家说一下。这个题目是比较有意思,讲的是从IMF凯恩和王功权的私奔开始谈。谈到目前这个时代企业越来越透明,员工自己就是一个媒体,他发布的功能也很强,在这个时代怎么管理这个东西。我们这个文章提到一个企业比较有意思,是国外的一家公司。他允许自己的员工,如果你觉得员工跟员工之间是P2P,个人对个人的考核,如果你觉得工作很好,我很欣赏,可以奖励你50元,你觉得他很好,你也可以奖励他50元。这个是很新鲜的尝试的方法,但是这个事情就跟网络游戏里或者其他的一些网络平台的积分很相近。这个东西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可能会改变掉原来我们一年一次或者一年两次企业内部的考核评价,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企业内部到年底的时候来一个360度或者多少的考核,做一个东西,那个里面你的领导给你的考核权重要更大一些。一般员工考核的权重显得相对低一些。这样的时代有很多管理的方法出现,这些管理的方法慢慢汇集成更有影响力的工具,最终可能会产生在管理者身上有更大的思想的变化。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管理学最热闹的那段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那个时候整个工业化进程非常快,各种新的思潮不断出现,管理学非常繁荣。从那以后,管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相对平静,慢慢地成了一个越来越细分的学科。搞人力资源的人去写怎么考核,甚至研究社交网络,把很多其他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带到管理学里面来。我在想,经过几十年平滑的演进,到这个阶段有可能是新的机会,管理学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方式,有可能出现很有意思的理论。这个事情只能拭目以待。

主持人尹俊:管理学界的前辈们,你们的危机时代到来了,说不好你们就被淘汰了。

黎争:在这样的C时代,企业以后作恶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在高熵值的时代,几秒钟时间内,你作恶的东西,所有人都会知道,在几秒钟会决定你这个企业从地球上消失了。当然你做得很好,你的产品很好,你的服务很好,你的美誉度很好,可以快速从小鱼变成大鱼。

主持人尹俊: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两位嘉宾简单说一两句,C时代的商业重构,刚才说到企业的管理重构包括管理理论的更新,商业怎么来重构?

黎争: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

主持人尹俊:大家买一本《IT经理世界》自己学,今天只给您最精华的部分。

黎争:商业重构讲明白很难,基本上是这样,未来C时代的主体一定是平台运营商,传统企业跟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互为需要,互为对接和融合,会形成新的架构,通过平台运营商和传统行业完成新的对接和融合,形成整个C时代商业主题的架构,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消费者,都会连接到融合和重构的大平台上面。大概是这样的。

主持人尹俊:未来最大价值掌控在平台手里,而不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手里,而是中间的平台。

黎争:应该是融合,在未来的C时代,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是互为需要,互为创新,互为推动,互为结合的发展方式。

贺志刚: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比如说几年以前,我们曾经有那么一段话,讲到企业竞争,就会觉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后来又在讲所谓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如果放在现在环境下,换成另外一句话更合适一点:未来企业的竞争还是平台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可以考虑一下比如像诺基亚和苹果,为什么诺基亚那么强势,全球供应链体系极其顺畅的公司,反而在这个时代被苹果远远甩在后面,不管市值还是产品的价值,还是客户群体。苹果在经营一个平台和生态圈,而诺基亚一直在做传统中讲很顺畅的供应链体系,一个低熵值的企业帝国。

主持人尹俊:生态圈是指果粉。

贺志刚:一个是果粉,另外还有内容整合起来的,还有开发商,这个东西是很大的生态。

主持人尹俊:苹果搭建一个平台,你们的用户,这些编程都来这个平台卖程序和买程序。

贺志刚:这个生态圈的竞争,远远超过低熵值供应链的竞争。

主持人尹俊:造手机的不造手机,或者我造手机更重要卖里面的平台。

贺志刚:卖平台和生态,因为苹果不生产手机,所有的手机都是富士康帮它代工。诺基亚是稳固的供应链体系,这个体系在部分的时代竞争能力相对比人家弱一些。

主持人尹俊:看来C时代到来,商业也得重构了,不光是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商业整个推倒重来,哪怕是世界最强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我也把你推倒,新的领头人物已经出现了。今天非常开心请到两位IT资深媒体人跟大家对话。有关这个话题,真的可以展开很深,这个话题有很多的探讨空间,大家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的话,进一步捕捉,《IT经理世界》是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去准备和发掘相关的内容,想更深刻了解的话,去买一本自己看。谢谢黎社长,谢谢贺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