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车管所服务电话:太极推手的研究》作者:向慨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3:22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麽、用又是什麽。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点明体用之概念、练习之诀要。)十三势是掤捋挤按踩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拳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动后若无作字似更好)?(此点睛意也,立意甚明且正。)当然有许多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点明世上学拳众生相,所谓:不听老人言、光苦没有甜。)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先贤良苦用心,被后世愚人糟蹋久矣。)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以意成势)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岂只是劲?连用劲的想法都不能有。先贤多以劲指功夫,致后人专在劲上下功夫,然而劲字实含有力的成分,易引出本力。故当以劲意、即劲的意思为恰当---

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是劲意。以意成势。),我用捋按两种守势(仍指劲意)化解,这个动作叫做走(动作应为做法。彼用意形成、挤,我以捋、按意应,自然形成运动状态。)。

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有力则背、无力则顺。)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攻逼(失于有形),意图使对方失势,(有形有意皆是假)这动作叫做粘。(非也。粘者乃随意也。有侵人意已失中正心即有依靠,违“不偏不倚”原则;欲攻人时因重心已系靠彼身,彼若有力,即成顶撞;彼若无力,我即落空。如何能谓之粘?)拳经又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此语乃太极拳学原则,岂能单以攻守论之?)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体动由人、意行由己。缓急以能随人为善。)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重心的保持,在于守中;守中又以无中、不守之守为善。中在则不易守,无中则不须守。但使心中有一中,常使此中虚虚灵灵、若亡若在,需时有不需时无,随物应人,则中自在矣。,可说已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推手乃一练习方法,而言及攻防,过矣。况真及于攻防,岂仅不失重心而已?且欲不失重心,莫过于不作应付之应付即不予理会。)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能倚“人刚我柔”法则,自然可随人而动。),乃当然之理。(理虽当然,身难自然。)容易明了。(先要眼明,再要心明,再要身知,终至神明。)不过要练的娴熟,(练不熟,只能悟透,玄机在于舍己从人而已。)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须知车轮上还有很多零件呢。)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那也得人家愿意。)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如何引?是意引意、还是意引形、仰或是形引形?理同而境实不一。)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岂非仍是形体动作?到处皆是空地、只除己身,该引向何处?)不抵抗(不抵抗岂非任人宰割?不以力抵抗而已。),不截击(拳经云:闪开正中定横中。又曰:手脚齐进横竖找。以横破竖、以竖破横,非截为何?不截者不以力截之意。)。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此言大误!若不能退,岂非都是天下第一?不退是不能心生退意,自然可避免在有形体动作时产生直线,同理进时亦不能有进意,否则行亦直。故不是退不得,而是要讲究进退法理。由此可知中定之说真乃圣人识见!何故?一圆因也。圆则只有转、何来进退?)彼进我退,便是自促。(促意当指:若彼急进则我意使接触点成松空虚无,并使彼觉我退势甚速,四句一理,皆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自促之论、实未及义理矣!)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太极为圆,圆则只有转动并无直线进退,此所以忌之理也。但太极功夫可表现为形直而意曲,可使对方捉摸不透即人不知我。)《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进退须用转换来体现)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思。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顾盼乃圆转意动之始,非姿势也。当为以意成形耳。)“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

(是经非向!且转有万向、只左右是不够的。)其他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退为果时方为败,为因时果尚未得,如何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此进有进意、退亦有进意之意,当知退乃是因,既为因则无真假之别。)《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此语指人之勇气,并非要求不顾一切只管向前的傻瓜。)

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己身松空至虚无之境,毫发之重量亦不承受。)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此一厢情愿之说,人力侵来,靠“十分灵敏的触觉”察觉了,用何法不许其停留?故行功之要在于松空周身内外!内外松空,境界自然虚灵,虚灵则神识不昧。人力侵来,不管我人知与不知,我身与人接触处自会自然形成走化的运动,此神明境矣。)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我身虚无毫不受力,蝇虫自然无立足处。)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应该是做到使人无法借力,而不是不许!)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未必!太极乃周身内外的综合功夫,缺一不可,理论也是如此,岂有轻重之别?)

拳诀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此为拳学正道法理行深之必然现象,可以这样说:运动自然的程度越高,已离迹象,所以“人即不知我、我独能知人”单习推手岂能得之?)。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既为锻炼触觉,就不能说是拳之用),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罗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此诚良法。不过凡与人接触处、只要留心,皆会有感,若是只有两手才能听劲,则无手人如何练习?);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劲意敷于彼身,意即已在人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在我则时刻安排好自身,使周身各处神意圆满自在,彼来挨我何处,则何处自会自然变化应付,并不需特殊处理,诀云“挨着何处何处去,我也不知玄又玄”即此意也。意在敌先者:自身先要圆满即仍是安排好自身之意也,所谓未雨绸缪,并非有所对待或先于彼进或快而使敌不及防备。敌不及防御,是因我之举动出乎其意料之外,非关意之先后耳。)陈鑫有两句话说的最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经(心静则神明,神明则可因现象而查知将生而未生之事,于神经何涉?),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籍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此解大非!智当作灵解,知明则智,智明则慧,慧则生灵,始足以隐己所往。能使动静无形,乃是身上的功夫,修炼功夫需要智慧,隐藏则不必。)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此想当然之理,非真正义理。太极拳“人不知我”的功夫,决不是指的动速行疾,或以快打迟、以熟击生,或胜以巧力,或胜以突袭等等,而是凡有所为,都是在空虚状态下、纯以神行,渐趋自然。因无形声迹象,故能达“人不知我”之境。)。又云;单重则随,双重则滞。——(此诀若是用于推手时则勉强可解为:只能一方为保持重心而有力,才符合太极拳学法理;若是双方都有力,则违背法理。)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此至理明言,需时时刻刻牢记。)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此则未必,功夫当在拳中求。况且若是认识错误,则下多少年苦功,也照样谈不到!)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了解的。(却是极不容易作到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因有缺陷凸凹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不圆只是双重病因之一,病根在于有力!只要有力,便无单重,纯是双重!惜此理人多不识,足至扼腕------)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实为内容表现的形式)太极拳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轴心原本自在,何用找?只要去找,便寻不到!况既知触处成圆,则触处非圆心而何?惟此圆心为虚假,实为诱人而设;人一旦落实,即成外圆,犹如圆规的两只脚,虽分明而不定哪一只脚为轴心,要因敌变化而以某一只脚为轴心、某一只为外圆。)处处单重。(单重在结果不在身形)找不着重心,则触处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手两脚,就是一个手指头,也免不了双重。(此见极明,足证有力即错!)陈鑫说: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无凸凹,哪得有双重?(此阴阳生化之理,凡动有阴阳,即无双重。)

又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无极才是!若太极为圆的中心点,则已成定局,执于有、失于有为;若是无极则能随触成象得无为,始能无所不为。)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语甚牵强。太极阴阳变转,看似两分、实则同向,亦无内外之别即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况太极行功,全在学规矩、知规矩、明规矩、守规矩,能守规矩则阴阳自然变化,不必假于人力。然阴阳实最难知也,经云:往复须分阴阳。又提示: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阳中有阴)走又是粘的准备(阴中有阳)。所以拳经又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之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乃是理解学会了正确之行功法,乃真入太极门户之初;再往后才算真正意义上开始练拳!此前都是在学,学不会懂劲就不算会练拳,任下多少工夫也不会有功夫。)所谓阴阳粘走、刚柔沾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守皆是意!即有动作也是意因形成。),攻里有守,守里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础上做功夫,才能愈练愈精(相济者:需阳则阳到、需阴则阴至。如某处原为阴,因需即可成阳,阳亦然。若言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者,实误人!太极功夫在于得机得势一击必中,何必攻中有守?攻中又如何守?非专业思想)。

又云: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即“因敌变化示神奇”,不能做到是有:对待、安排、因故、等待,不能认为是什么也不干。自己周身上下内外要事先合规矩安排好才行。),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此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身中松空而虚,自然轻灵圆活。),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舍己即无我,始能轻灵无碍;无碍是从人之境,即拳诀“从人则活”之意。)但是有人认为舍己从人四字,是要从对方研究来势,而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此误!不从对方来势研究,如何去从人?又如何“因敌变化?”舍近求远意当为:本来能随机应化、无须耗力费神,却偏要自作主张、自主运动,耗时未必有功,自属舍近求远。)以上所标举的都是王宗岳《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最高深、最精确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体验者:身体验证也。当在一举一动中感受,并非盲打瞎练耳。)

《十三势行功心解》: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发劲练劲,才能沉着,才能松净;(此语大非!疑为打印错误,向氏虽未得拳学内景亦不致识见浅薄如斯。推手才能练劲,则一人竟无法成功乎?三丰祖师又是跟何人推手、才练的发劲?)又必须在沉着松净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松净了还有何物?劲、力从何而来?故知所练所发皆为劲意而已。)专主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里面包含时间、地点、方向等三个要素。(有等何用三?有三何须等?功夫要在身上,否则空有三要素,故知其并不重要。而要在不能有攻防意、使人不知我意欲何为即“人不知我”!)有一个不适合,便是沉着松净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发不干脆则不是真的沉着松净,若是真的,其劲本身自己会发,不劳挂念。)因此,必须在推手时,一方面准备(前不让准备,此时又准备,叫人如何适从?)接受发劲,不走不化,(接了人力而不走不化,如何区处?)一方面专心按规律发出去,(按甚规律?)练手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那也要对方听你的指挥才行。一触即发是身上的功夫,只有手熟有何用?向氏虽偶有真知灼见,却仍未明心见性。)
《打手歌》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名称,(谬论!)这里面包含了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此论别出心裁,令人叹息!十三字含十三法,早有定论。在此处到变成了含有动作的动作,向恺然身为学者,此语甚欠思想。按八法为劲意,五步为身形圆转之显现,“凡此皆是意”也。)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须知势非动作!)《十三势歌》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的意思(岂但势势要认真?凡动皆须认真。若有丝毫不认真,已在拳境之外。);能主宰于腰(能真正松腰,才可为主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化解对方的攻势(那也未必,若人技高于己,又如何化解?能上下相随只是具备了化解来势的基本条件。),因此说人难进。“命意源头在腰际”也就是这个意思。(自身安排好,自然能相随。腰如何主宰最为重要!空腰之论乃真揭秘语也!腰部松空若虚,才能真正主宰全身运动。犹如两军对垒,司令部虽为主宰,却要隐于对方不知处,此为腰须空虚之理。)

又云: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着对方的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行出击。(合非此意,乃是我意引对方劲、势,使之落空,我意再合于彼身,彼自然应手而出,并非形体动作。)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一是故露破绽,(皆是形体动作,下乘矣!)引他冒进。(引则实为引人神识,使之产生错觉。文中两意均为技巧做法,于太极拳理不符。)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上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虚笼诈诱只是引,若人不进,如何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转字之意在于能“引导使之前”后,但此时彼尚未落空,如何就能出击?)

此中前辈说:“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应为接触点不脱离。)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其他部位就能抵抗吗?应为不抵抗来力。)这中间包括拈、连、粘、随四种动作。(又说动做,易使人误解。实为劲意之表现。)拈、粘是属于不丢的,连、随是属于不顶的;(沾、粘过分也顶,连、随不到也丢。经典岂能片面理解?)就是说,对方进,我用连随;对方退,我用粘沾(若对方以进为退或以退为进时,如何处置?是知“不顶不丢”真乃至理!)。这打手歌,虽是初步入门极简单的法则,(确是入门法则,法简单理不简单,大道质朴故也。)但不经口传面授,那么即使绘图立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真言!)。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什么叫做法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述的法则去自修,若不依法则,自修也是徒劳。(法则要先从师处真正得到,否则修何物?自修为自我揣摩,反复验证,使己身符合法理要求。向氏解的是法,文意并未及于自修之理。)平江李昌罗《拳经》上说:“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推手必须重视这个法则。(先要按此去练拳行功,即安排好自己,则功夫自在已身,何用推手?世人多不愿在入门法理上勤下功夫,好高骛远,如建房无基,如何能高筑——一叹!)

以上仅就社会上最流行,为一般爱好太极拳者所熟知的理论,加以简单的解释。因本人学识有限,(确是有限。)所解未必正确,但敢肯定的向诸位同好者保证:没有一句话不是秉名师传授,(名师虽然有所传,学者得到几何呢?)加以本人三十年实际经验得来的。(虽未臻高妙,究曾实践;未必无益。然人体状况不一,彼所述者:乃一己之得,可参考而不可照搬。读者切记!)如今再将我实际体验的所得作一个结论,再将我三十年中学习(学习二字令人发省:人家已练功三十年,尤言学习,而今之学者,三十天也敢言教,大道竟如此易知麽?)太极推手的经过,作一个简单的叙述,以供爱好推手者参考。(此亦圣人之心)
我们练习太极拳,为什么必须要练习推手呢?(敢问这是谁说的?)这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未必!推手乃一法,岂能通贯一切?况推手所能体验的,不过是接手之一斑,于真正的技击尚未涉及。)但是我们得认识推手不等于打架,(身上安排不好,只会推手的手法,也不能打架。)也不等于其他武术的对打,(只是练习风格不同。)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单手定步,(二)双手定步,(三)活步(九宫步——原注),(此说未及见过,待考。)(四)大捋。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认真说起来,初学入门的人,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虽简单,两人都以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的听劲,和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单说练习推手,则单手定步练法最为至关重要!喜双推久而无功者当留心矣!)现在流行的是定步双推手法,以上所举有关推手理论的条文,都是属于定步双推手的。(焉有是理?太极拳行功可以对待用功,却决不可用功对待!有了对待即有迹象,还如何自然变化?)这种推法,是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太极拳的实用价值,(此言实用者:乃技击。然太极拳初创意在养生——王宗岳先师曾告诫云:此乃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观历代贤哲成功之经验,只有以养生法理练久,则可兼得技击功效,未见以技击练法而能获养生功效者——学者切须戒之!)必须在这种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坚强的基础。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转动圆活,动作不妨稍快。(他也得能慢下来。)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此语甚切!快则失意,仅得其形即手法招式而已。)每一个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跟找劲、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下列四点:一要慢:不问是拈是走,都得寸寸节节(肌肤毫发之间)找劲、听劲、(听即是找,找却不是听。)不轻易(轻易二字不必)放过一分。(肢体慢则气血畅,故行功愈慢愈好。)二要圆:双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凡此皆是意,于形体何干?形直意曲则可,形曲意直则谬。)三要定:这是定步推手法,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强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化解他的来势。习之既久,腰腿自有功夫。(定者:中定,于腰腿能负重或增加耐受力关系不大。向氏之意仍是在力上求功,失太极拳阴阳变化主旨。)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切实了虚无何在?)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方掤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方捋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惟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功夫以涵养而自在,逼出来的只是外门劲力,非太极拳所当为。)(注:摘去大捋一段。)无论是练习那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并绝对不应有胜负观念。(唯此一句乃恒古不易之理!)上面所集各家有关推手的条文,虽各有其主要的意义、不相含混;我们学习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应该深刻了解、具体研究才对,实际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认定一个条文去下手钻研,这一条通了,,其他的条文都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力日久,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本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不过这一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的。还要知道这几个门,没有高下好坏的区别,从东来的走东门,从西来的走西门,就个人所接近的走。读理论条文也是一样,只需认定哪一条比较接近、容易体会,便从哪一条着手。唯一要诀就如猎犬逐物,认定一头,不得不舍。(得不到永不放弃追逐。)

我研究推手的经过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从陈微明先生初学太极拳,陈先生和他老师杨澄甫一样,最喜用掤、挤两势进逼(从何处知其喜用此法?当明示之);但不发劲,(其实陈师所用皆为劲意,故无发劲之形;若是用的劲力,则掤、挤即是发。况陈、向二人以当时情况相比,则类一成年人与儿童之较,儿童欲将面前成年人推开,自是用尽方法气力,而成年人并不需要特别理会、也会立的很稳。此时若要将儿童打出去,正是举手之劳就可,但他是决不会打的。)使我停滞在一个通身不得劲的态势中,既不能走,也不能化。(陈已得拳学三味,可惜向此时境界太低,无法领会。)这是我初学推手时、感觉最难受的一个阶段。(此时向氏尚不知太极为何耳。树人案:挤皆为开势,易拒人于门外也便于问劲,所以人多用之,以其利大弊少。非“喜”用。有喜必有厌,落于一端,难道杨、陈有偏学偏习之好?)
后来王润生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习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掤、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势消灭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陈师用的是意,是以意成的形。向氏学到的是形,并不具意,无意则处处落于人后,自然迟钝。)。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只不能用身手!)本来极轻灵(太极拳打人而人不知,王师得之矣。);我等感到不得劲时,便已失去重心(其实是失去重心时,才能感到不得劲。),不能走、也不能化了。(这才是意在人先达到之境。)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吴师即专事安排己身之事!)不过你用方法去逼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能“上下相随”自然“人难侵”,先贤“用意不用力”之教,信不欺人。王先生已明白告知要在自身上下功夫,惜无人理解而已。)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劲、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明白人语。与人相接皆为发!以柔示则为化发,以刚示则为打发。刚柔兼备则为顺发,并非发是发、化是化,所以叫做:发即是化、化即是发。引之使彼进,彼进而力落空、及进一步导致彼失去平衡,在我则并不用力,是谓化发,乃是发的种类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而以将人打出为发、走化来势来力为化,误甚。)不能化便不能发;不过两人个性不同,所用的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方式不同,功效各异:杨师五十三去世,吴师七十三岁去世,即是太极拳行功以养生为正理之明证。)

二九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跟宋书铭学的,(许自己并未说过跟宋学过)是宋远桥的一派;专注意开合、(此理为太极共有,否则他派竟无开合或不知开合乃至不重开合乎?向曾引用陈鑫拳论,竟忘了陈“一开一合拳术尽矣”之语?)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十三势修炼都是为了达到中定!无中定则阴阳变化无根。)他又注意黄百家著《内家拳》里面的敬、紧、经、劲、切五字诀;说切字最关紧要,就是每个动作都须求得切合实用。(不说也该知道,不然练的何物?然五字诀中之“切”字却非此意!切者:以神意气力功夫倾注于彼身某处。)所以他的推手最能运用架子中各种动作,(自身安排好了,则喜怒笑骂皆成文章。许得健候真传,功夫与法理见识皆在少侯澄甫之上,惜无传人,故人多不知。而向氏独能识,惟其识者乃为许表现的皮毛功夫,未能真正明白其运用架势之所以然。)可惜他那时主办北平国术馆兼办北平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手法落于下乘,愈多愈无益)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其生也逢时,想学就有名家教授,甚令人羡。)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拈、粘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刘有其它拳学底子,不过是把太极拳学理运用到其他拳中应用而已,并非真正太极!但亦可得妙法。惟境不如陈。尚在迹象中留连。故多有手法,使初学者觉眼花缭乱、莫测玄机,实则易致。)直到三个月后,方渐渐成了习惯,不受诱惑了。(是手法则易知其妙,其功易致。所以不足百日即堪匹敌,否则焉有三月可成之理。)我从前练过外家拳,有时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击,他立即停止不推了,说:推手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争胜负的心理;(此理几人能晓?“道之不传也久矣!”)若是较量胜负,则彼此形式不同,决没有站住不动,等待人家攻击的道理。(既知这个理,那还在推手上下工夫?推手究竟要达到什麽目的呢?又能达到什麽目的呢?)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很是惭愧,深觉自己不该在推手时、存着胜负的观念,不按规矩的去偷袭人家。就技术上说是犯规!就交际上说是不礼貌!就品质上说是不道德!(此语足为学太极拳者戒!!!)
一九三四年在长沙和一个同学推手,王润生先生在旁边看着,忽然说道:“你们推手怎么全没有开合呢?”(不懂阴阳虚实转换)我忙停手问道:“你从来教我推手,不曾说过开合,(彼时初窥门径,焉能即讲内景?)教我们到哪里去找开合呢?”他说:“拳谱上不是说了能开合然后能呼吸,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吗?你自己不去找罢了。”我说:“我很久以前就怀疑那两句话不通,什么是能开合然后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吗?”(向先生乃真学者,但有疑问,必言!今之学者,大多不懂装懂,能得何物?)

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谁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艺人的呼吸;艺术不能配合呼吸,就是不能呼吸,(大道至简,即此是也。)这是最关紧要的。你看书上赞美艺人表演武艺总有面不改色,气不发喘的两句话。你们刚才推手推得发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缘故。”我说:“许禹生曾对我说练架子要有开合并配合呼吸,我当时忽略了,不曾追问应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开合,(向之错在于把行拳与推手分开了。其写此文时仍未能真明白。)也要配合呼吸。”王先生说:“初学入门的时候,不能讲这个动作,因为这动作太复杂了,不易体会,此刻却非从开合呼吸着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随即就架子中批示了几个范例,如掤、挤为开,捋、按为合之类。(王先生亦至人矣!陈鑫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足见开合之重要。意思自身中向外渐渐舒展,谓之开;意思自身肌肤渐渐收敛入于骨髓,谓之合。并非单指攻击为开、防守为合。身体有开合,则呼吸才有处着落,呼吸有靠,身手自然灵活,即心息能一定程度上的相依。)我从此在练架子时找开合,找了几天,自谓得了,练给王先生看;才做了一个揽雀尾,他便笑着说:“不应练了,开不成开,合不成合。”(可以想象向彼时所做必如邯郸学步者。)那时他手中拿着一把摺扇,一开一合的摇动着问道:“这开合是怎样产生的?”我说:“是由你的手产生的。”他摇头指着扇把子的纽说道:“需要有这个东西才能开合。”随又指着房门道:“就和这门需要有这个才能开合一样。你没有找到这个枢纽,当然开不成开,合不成合。”(王先生真乃明师,善诱如此,令人神往!)我问:“枢纽在哪里?”他说“这是需要你自已去找的,我说给你听没用。”(大家风范!道,要首走即第一个走,旁人说的是旁人所体之道,非自己所当行,所以说也无益,定须自己体悟,始能体察道情。)

我为这个枢纽,足足闹了一个多月,把所有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读得烂熟;结果恍然大悟,认定枢纽在腰。(太极拳主宰于腰,经文中早有明言,向耗时一个多月,乃是用各种方法在各处找体会、感觉。)于是又从头找开合,为要合拍,把架子许多衔接的地方变更了(其实是获得了正确的做法,所以能自然合拍,以前不合为法理不明);后来觉得每一个动作之中有好几个开合,都得配合呼吸;动作越来越细密,时间也越来越加长了。(已渐入佳境)

这时因为王先生在湖南大学教课,不容易会面;(中士资质!)直到半年以后,才遇着他,赶忙练给他看。他微笑点头说:“虽不中,不远矣(不远岂非仍然不是?然打击数次,需鼓励一次,此圣人教学法也,王师得之矣!)。你但知道主宰于腰,却忽略了‘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隙’字,和‘刻刻留意在腰间’的‘间’字。你要知道这两个字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他就是太极拳名称的来由;找不到这个,十三势便找不到中定,更从何处体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不过这理论颇艰深,不容易了解,更不容易真实体验。若对初学的人说出来,不但无益,反招疑谤(下士闻道,大笑之。)。所以古人不轻易传给人,不是怕人知道,却是怕人不知道。”(圣人语!树人案:经云虚灵在中。意即使身体内部中间松空无物,惟有神识一点独存、虚灵不昧,此即行功状态时之中,并非以力扣趾抓地,人推之而不移,用力强自支撑,这是人固有之中,为外门硬功,是将有练强,为实中。而太极之中是虚中,是将有练无,使神意自然得中。昔重阳先师有“心安而虚,道自来止”之训,即此意也。)我当时听了这番剀切的指示,感激得几乎哭了出来。(是知师恩深重矣!)以上所说的理论和经过,我觉得是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把它公开出来(圣人之心)。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关于太极拳的著述也不少;专注于理论上,尤其在推手理论上做有系统发掘和研究工作,写出文字供大家参考的还很少。因此写出这篇东西来,供爱好太极拳者研究参考。(向氏此心此举则“道虽未得,庶几近道矣!然太极拳无拳无推手,只有功法道理,则为向氏所不知矣”)树人案:前人经验得之也是宝。“不怕人知、怕人不知”,大道不传,圣人忧之。先贤良苦用心,令人不胜高山仰止矣!

树人戊亥正月二十日于起心灭缘斋


后来王润生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习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掤、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势消灭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
(陈师用的是意,是以意成的形。向氏学到的是形,并不具意,无意则处处落于人后,自然迟钝。)。
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
(只不能用身手!)
本来极轻灵
(太极拳打人而人不知,王师得之矣。);
我等感到不得劲时,便已失去重心
(其实是失去重心时,才能感到不得劲。),
不能走、也不能化了。
(这才是意在人先达到之境。)
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
(吴师即专事安排己身之事!)
不过你用方法去逼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
(能“上下相随”自然“人难侵”,先贤“用意不用力”之教,信不欺人。王先生已明白告知要在自身上下功夫,惜无人理解而已。)
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劲、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
(明白人语。与人相接皆为发!以柔示则为化发,以刚示则为打发。刚柔兼备则为顺发,并非发是发、化是化,所以叫做:发即是化、化即是发。引之使彼进,彼进而力落空、及进一步导致彼失去平衡,在我则并不用力,是谓化发,乃是发的种类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而以将人打出为发、走化来势来力为化,误甚。)
不能化便不能发;不过两人个性不同,所用的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