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侯门闺懒书包网:《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作者:张向葵。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22:15:12

1、优势何在?

(1)创新意识和批评精神不断增强。今天的青少年由于置身于精神解放、观念更新、意识超前的社会变革中,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自觉不自觉地囊括了许多与其前辈不同的思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这种创新精神与批评意识不仅对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2)关注自我形象及有较高的自信心。绝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在许多方面都能够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这种成功者的心态对其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3)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儿童的平等意识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需要与父母平等相处。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在平等上达成共识,互相明白对方的想法,就能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要求孩子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前提。

二是希望老师公平处理问题。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决定关系的主要方面。教师可能让一个孩子的生活变得痛苦,也可能让一个孩子的生活幸福;他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工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他可以羞辱一个学生,也可以迁就一个学生;他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在《美式课堂》一书中指出,学生对老师服从有三个条件:首先,老师要关爱和尊重所有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建立起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老师是一视同仁者;其次,课堂内外表现出对问题处理使用同一个标准,即处处体现出公平和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没有私心;最后,当学生有成绩或有缺点时,能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鼓励与批评。

三是同学之间真诚相处的要求。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理解、同情、支持,愿意想同学倾诉自己的心事。

当代青少年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还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4)有较强的共勉意识与关心国家大事。

(5)愿意用事实说话。对人、对事、对物的判断,不喜欢以空洞的说就为标准,而愿意从他们熟知的事实出发。敢于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说真话、说实话。

(6)学习方式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

(7)休闲太度积极,休闲类型丰富多彩。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青少年休闲生活的四种类型:一是娱乐消遣型;二上满足爱好型;三是增长知识型;四是发展特长型。同伴是青少年休闲的最理想的伙伴,父母和老师应该加强与青少年休闲空间的联系与沟通。

(8)交友方式开放,交友途径不拘一格。

2、缺憾何在?

(1)学而无乐。

(2)早熟与“自我中心强”。即“心机”过重,童心太轻,童趣太少,童韵太薄。

(3)情感冷漠。培养一个有情感的孩子需要我们用情感的方式对待孩子。今天的一些家长,嘴上说爱孩子,行为上护着孩子,但就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主张和目标,或随心所欲地设计孩子的前程,致使孩子的自尊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爱的需要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不能得到张扬。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不是爱和请,而是冰冷理智地服从。另一部分家长的溺爱,非但没有让孩子体验到爱心,反而助长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

(4)性早熟不断提前,性罪错率不断增高。很多成分来自他们缺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与自我尊重及充满色情的视听环境的影响。

(5)独立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把一切都让给了孩子,为他不惜牺牲一切,其实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6)追星视角个人化。青少年追星现象的个性化折射出来的是他们价值取向的个性化。与我们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青少年的期望、要求大相径庭。其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迈进过程中忽视了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和弘扬,致使那些没有生活阅历的青少年没有社会性的坐标与学习榜样。他们的追星要求极容易被个人爱好、兴趣牵着走。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些人的道德观念逐渐淡漠,往往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相互利用。在这种消极的社会导向下,许多青少年知道影星、球星、歌星,而不知道雷锋。

(7)心理承受能力弱。当代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出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选择回避和放弃。

心理学教授游示慎指出,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导致过激行为的重要原因,为孩子心理“减负”是非常必要的,对孩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要多一些艺术,多一些体贴,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更多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展开。

(8)多数少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而青年却沟通不畅。表现在:青年与父母疏远,好发脾气,举止冷漠,心理闭锁,对父母缺少儿童期的那种亲切感与依赖感,常常顶撞父母,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关心与照顾,故意发脾气,找借口,使父母感到很尴尬。

(9)亲社会行为有下降趋势。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

(10)过早走进成人世界。

3、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忧郁。忧郁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忧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2)狭隘。狭隘是指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纳别人,不能理解别人。

(3)嫉妒。嫉妒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一种复合情绪。青少年这种嫉妒现象在中小学校园就相当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嫉妒心理也在加重。

(4)恐怖。恐怖是指青少年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表现出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

(5)残暴。残暴是指青少年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行为。

(6)敏感。在学校中有部分青少年表现出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对此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不能先介入、先下指示、先导航,而应该首先对之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耐心的了解和把握。目前不仅需要全体教师、家长要热情、积极地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更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关爱和支持这项工作。

   

    摘自:《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作者: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培训作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36            一、通读《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一书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  
            通读本书,获益良多,引起我的许多反思,反思班里学生的心理现状,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回顾多年的教育实践是否尊重了学生成长的规律,是否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尊重了学生的天性,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我也得到了许多收获和启发: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奉守着“师道尊严”,对学生不苟言笑,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意贬低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导致师生间产生难以消除的情感隔膜,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因素。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导致小学生交往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爸妈的“主心骨”,是“行星”一样的大人们公转所围绕的“太阳”,他们一生下来就是“温室中的鲜花”、“皇宫中的王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孤高傲慢的坏脾气,任性、蛮不讲理、不屑与人沟通、不愿与他人交往合作。家长过分的呵护,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也养成了他们的惰性。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高,致使很多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如果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就容易表现出明显的性格障碍,没正常的安全感,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和变化,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我日常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地开展,更有助于个人知识、能力的建构与提升,下一步,我将更留意教育案例,丰富自身积累。
            
            
            二、你能用教育中的实例来分析“代差”造成的心理问题吗?(69页-4)
            答:  
            所谓“代差”,是在“代沟”基础上对此问题认识的另一种观念,是形而上的思想。它表现在成人只会按已经形成的传统观念理解青少年,而青少年又只会以现代人的观念要求成人。因此,重重的矛盾、层层的隔阂、道道的冲突就很难避免了。
            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男孩:他喜欢老师,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关注,但又对老师表现出非常的恐惧,对于老师的批评和职责表现出极度的脆弱;他渴望与同学们相处,但却从不和人主动说话,缺少沟通;上课时,他很少能一节课认真地听讲、专心地思考,总是在不停地做小动作,手里有任何东西都能玩上一阵,尤其喜欢画画,而且只画人物,画出的人物都是在哭……
            我一直无法理解他如此表现的原因,平时对他要求甚严,但他表现出反抗,总是用沉默来面对我的批评,时间长了,我甚至感觉迷惘,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教育他。后来,在与他母亲的谈话中,无意得知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曾因为一个误会而受到过老师的重罚,从那以后便开始出现上述的“特质”。
            现在,我明白到:在我的视野中,这个学生的表现就是一种问题,越是这样越是想要给他矫正,强迫他适应我提出来的要求,从来都没有问过他这样的原因,从“代差”的角度看,我伤害到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感到委屈,所以,才表现出不合作、反抗、叛逆、脆弱。真应该从成人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拿出一套新的、客观的、有价值的标准来对待这样的“特殊学生”。
            
            
            三、成人感的出现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
            答: 
            青少年儿童随着身体外形的变化,滋生出来了“成人感”,这使得他们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与丰富了。一方面,他们渴望能尽快地涉足成人的天地,并尽可能地摆脱成人对他们的种种束缚与限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长,他们立刻就向成人发表了“独立宣言”。在“宣言”上,他们写着“自由、平等、权利、地位”八个字;另一方面,他们更反感与讨厌儿童时代与成人形成的依附关系。为了剪断这种关系,他们对成人采取了对抗或反抗的方式。这样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抗拒权威,而更重要的是展示其独立与个性。
            这种矛盾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许多影响:要独立,但又不能放弃依赖。要封闭,但又需要开放陪伴。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懦相随。要高傲,但自卑却形影不离。眷恋童年,但又否定童年。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极易高涨。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事物不屑一顾,从而导致其个性上的偏执性,总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还显得神经过敏,感到周围的人似乎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时常表现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举动。
            同时青少年的反抗心理也特别明显。使得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对他人的态度过于敏感,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另外,反抗还表现出迁移性,即有时迁怒于人,有时迁怒于物,有时对某一个人的某方面不满,就将其全部否定等。
            
            
            四、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特殊影响?为什么?
            答:  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一旦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就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两方面:其一是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创造与发挥,其二是影响到学生发现问题、寻求知识、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培养人的质量。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及如何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觉地开发他们的认知潜力,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应付快速变化的生活节奏,战胜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有问题,就很难保证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心态平和、认知积极、思维灵活,也很难驾驭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不仅不能履行指导学生学习的职责,而且势必间接地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开发。
            3、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可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另外,教师本身是学生观察模仿的对象,各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而且是深刻而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