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斗邪完百度云:计生政策中有关独生子女条例应尽快停止执行 分类:叶廷芳 阅读数:754 评论数:2 推荐数:44 (叶廷芳等29位委员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联名提案)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2:21

计生政策中有关独生子女条例应尽快停止执行

分类:叶廷芳 阅读数:754 评论数:2 推荐数:44

(叶廷芳等29位委员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联名提案)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抑制,减轻了人口对环境、资源和经济建设的压力,有利于今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但这个方针的核心内容后来(80年代初)修改为“独生子女”政策,它在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地区普遍实行(近年来作了调整,有所松动,也不再笼统这麽提法。但它的实质性内容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实践,其负面效应日益凸现出来。

一、从生命科学的层面上说,生物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的,现在你以人为的办法强行使它从多到少,这就是反自然。反自然的行为必定要受到自然的报复。这一点人类在对待大自然方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教训,现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强迫我们来接受“唯意志论”的教训了!

二、从伦理学的层面上说,首先从孩子的成长看,兄弟姐妹一起玩乐,欢天喜地,这是自然。独生子女就失去了这个福分,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他(她)的身心健康。

其次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单从亲情方面讲,又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以及堂兄妹、表兄妹、姨兄妹等的区别,层次是很丰富的。现在堂、表、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这是人伦的缺陷。这种缺陷必然导致人性的变异,进而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三、从教育学的层面上说,容易产生家长溺爱,造成孩子唯我独尊,所谓“小皇帝”已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比喻。大、中学教师对现在的学生的普遍看法是自私,脆弱,有钱的孩子是奢侈。母亲不惜辞职为子女陪读,甚至到了国外,已不是个别现象。

四、从社会学的层面上说,至少产生四个问题:一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是合理的家庭模式。其中的“一”(孩子)已如上述。“二”(青壮年夫妇)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除了每天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负担5个人的生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难……”的当前国情,这一对家庭主体显然负荷过重。

第二个问题与上述有关,这样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失衡。作为这个结构中的主干――中青年的比例日见减少。根据专家计算,2012-2022年这10年间,18-50岁的青壮年人口将减少1亿。这意味着社会活力和经济强势乃至国防后备军也将相应减弱。

第三个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过早出现并且数量庞大。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经过了100年才形成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20年!现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标准。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将达4亿,比现在的欧洲总人口还多。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备,经济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晚景尤其惨淡。

第四个问题是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4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高于120:100;2004年抽样调查是121:100,均远远超出正常范围(103-107:100)。显然在制订人口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我国“重男轻女”的习惯势力。现20岁以下的青年中男比女多出2600万。这麽多人婚配发生问题,必将对社会造成一些麻烦。

五、从经济学的层面上说,人口多不一定对经济建设构成消极因素,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人口首先是生产力,是经济建设的积极力量。我国为什麽能一下跃上世界GDP的第三、第四位?主要还不是由于我们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大军?从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以亚洲为例,日本、印度,泰国,特别是“四小龙”,虽然本国、本地区资源并不算丰富,有的甚至甚缺,但发展都很迅速。再看我国大陆,浙江的人口密度最大,但现在浙江的经济形势在全国首屈一指。归纳起来看,这些国家和省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到国外、省外去挣饭吃。现在的问题是,根据专家估计,实行计生国策以来,我们固然做到了控制人口发展的过快增长,但我们将有可能无法控制现在已经出现的人口增长的下滑趋势。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个问题不可小视。  

六、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当普遍是成反比的。这里面还派生出一个现象:不婚男女、“丁克家庭”日益增多。国内也已出现这样的趋势。这值得进行科学预测。

综上所述,我们现行的计生政策,开始呈现逆向变化的趋势,必须全面地、科学地加以重新审视和总结,首先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但必须自愿),两个正好”的方针。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计算“成本”或代价;我们不能只顾追求低生的硬目标,而不惜高昂的软代价。如果说我们当时实行过于强制性政策是出于“迫不得已”,那麽现在停止这一政策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否则,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难以挽回的破坏。在这问题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不让国际上某些人利用这个问题来做“人权”的文章。

  2007年2月25日

分类:叶廷芳 阅读数:754 评论数:2 推荐数:44

(叶廷芳等29位委员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联名提案)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抑制,减轻了人口对环境、资源和经济建设的压力,有利于今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但这个方针的核心内容后来(80年代初)修改为“独生子女”政策,它在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地区普遍实行(近年来作了调整,有所松动,也不再笼统这麽提法。但它的实质性内容依然存在)。经过多年实践,其负面效应日益凸现出来。

一、从生命科学的层面上说,生物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的,现在你以人为的办法强行使它从多到少,这就是反自然。反自然的行为必定要受到自然的报复。这一点人类在对待大自然方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教训,现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强迫我们来接受“唯意志论”的教训了!

二、从伦理学的层面上说,首先从孩子的成长看,兄弟姐妹一起玩乐,欢天喜地,这是自然。独生子女就失去了这个福分,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他(她)的身心健康。

其次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单从亲情方面讲,又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以及堂兄妹、表兄妹、姨兄妹等的区别,层次是很丰富的。现在堂、表、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这是人伦的缺陷。这种缺陷必然导致人性的变异,进而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三、从教育学的层面上说,容易产生家长溺爱,造成孩子唯我独尊,所谓“小皇帝”已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比喻。大、中学教师对现在的学生的普遍看法是自私,脆弱,有钱的孩子是奢侈。母亲不惜辞职为子女陪读,甚至到了国外,已不是个别现象。

四、从社会学的层面上说,至少产生四个问题:一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是合理的家庭模式。其中的“一”(孩子)已如上述。“二”(青壮年夫妇)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除了每天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负担5个人的生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难……”的当前国情,这一对家庭主体显然负荷过重。

第二个问题与上述有关,这样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失衡。作为这个结构中的主干――中青年的比例日见减少。根据专家计算,2012-2022年这10年间,18-50岁的青壮年人口将减少1亿。这意味着社会活力和经济强势乃至国防后备军也将相应减弱。

第三个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过早出现并且数量庞大。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经过了100年才形成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20年!现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标准。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将达4亿,比现在的欧洲总人口还多。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备,经济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晚景尤其惨淡。

第四个问题是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4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高于120:100;2004年抽样调查是121:100,均远远超出正常范围(103-107:100)。显然在制订人口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我国“重男轻女”的习惯势力。现20岁以下的青年中男比女多出2600万。这麽多人婚配发生问题,必将对社会造成一些麻烦。

五、从经济学的层面上说,人口多不一定对经济建设构成消极因素,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人口首先是生产力,是经济建设的积极力量。我国为什麽能一下跃上世界GDP的第三、第四位?主要还不是由于我们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大军?从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以亚洲为例,日本、印度,泰国,特别是“四小龙”,虽然本国、本地区资源并不算丰富,有的甚至甚缺,但发展都很迅速。再看我国大陆,浙江的人口密度最大,但现在浙江的经济形势在全国首屈一指。归纳起来看,这些国家和省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到国外、省外去挣饭吃。现在的问题是,根据专家估计,实行计生国策以来,我们固然做到了控制人口发展的过快增长,但我们将有可能无法控制现在已经出现的人口增长的下滑趋势。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个问题不可小视。  

六、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当普遍是成反比的。这里面还派生出一个现象:不婚男女、“丁克家庭”日益增多。国内也已出现这样的趋势。这值得进行科学预测。

综上所述,我们现行的计生政策,开始呈现逆向变化的趋势,必须全面地、科学地加以重新审视和总结,首先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但必须自愿),两个正好”的方针。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计算“成本”或代价;我们不能只顾追求低生的硬目标,而不惜高昂的软代价。如果说我们当时实行过于强制性政策是出于“迫不得已”,那麽现在停止这一政策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否则,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难以挽回的破坏。在这问题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不让国际上某些人利用这个问题来做“人权”的文章。

  200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