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9:34
 2006-06-24 22:09:59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23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本文网址:http://bbs5.news.163.com/society/1446636,97.html   复制

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政治、经济、国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赖于人口安全,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在目前的寿命和死亡情况下,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考虑到不生育人口(不孕不育症人口、单身、丁克人口),有生育能力的家庭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孩子,由于相当部分家庭只愿意生育一两个孩子,另外一些人就必须生育4、5个孩子。换句话说,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

1949年之后,由于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死亡率急剧下降,寿命显著延长,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1980年的68岁(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再到现在的72岁;而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只从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现在的67岁;而印度预期寿命现在都还不到64岁。就是说中国寿命延长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在1970-1975年时候中国预期寿命比韩国长0.6岁,现在比韩国短5.4岁。

我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已经指出: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5.5亿增加到1980年的10亿,更大程度是因为“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

加上当时文革的一些僵化经济政策,这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明显。1973年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见当时对控制人口是小心翼翼的,而不不像那个年代对其他事情一样。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3年的4.54(平均每个妇女生育4.54个孩子)快速下降到1976年的3.27、1979年的2.75(与现在印度差不多)、1980年的2.24。就是说在1980年时候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世代更替水平,而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意愿将不断降低。由于寿命增加在延缓,只要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在低惯性增长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增长。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步得以解决。比如1976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稻区推广,粮食大幅度增产。可见1970年代这样的宽松计划生育到1980年的时候应该停止而不应该再强化。

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导弹控制论专家宋健等人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人口控制论”的方法研究出来的“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即使今后平均每位妇女只生两个孩子,也要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后,才能停止增长(北京电视台:《天赋人责——宋健》http://www.btv.org/btvweb/kejiao/2006-03/01/content_13921.htm)。这种预测结果要是考虑到经济发展(降低生育率)和科技进步(增加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以及寿命延长已经减缓的话,本不应该引起恐慌。但学术界还处于“一日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的心态:1980年中国人口才10亿,粮食就已经短缺,要是增加到15亿,等于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来分有限的资源,中国肯定崩溃,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人口。新华社这一预测结果发布后,引起人口学界和政界的很大震动。一些人甚至产生了恐慌心理,惊呼中国已人满为患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专门询问了预报的计算情况。钱学森和经济学家许涤新等致函国务院,希望重视这一研究工作的意义。

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我们绝不应该保持前两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3个孩子的生育水平。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该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期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英国生态学家根据英国本土的资源推算,现在5600万人太多,应该逐步降到3000万人,即减少46%;荷兰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现在的1350万人口已经超过了4万平方公里上的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应该在今后150年内降到500万,即减少63%”( 宋健:《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5A2117D149BBB90C48256B3200731414)。

1981年宋健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后中国适度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如果生育2个孩子,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100年左右时间内,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中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从淡水资源看,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同年田雪原等也得出中国最适人口应该在7亿以内的结论。(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853)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首要意图是要在20世纪内,将中国的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之内,这一目标最早是由宋健、田雪原预测"在实行中(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问题发表后(http://women.sohu.com/6/0204/17/blank219001707.shtml),于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其后,在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在1981年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和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即中共中央中发[1984]7号文件中,都又相继强调了这一指标。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总结一下当时的情况:
1、根据宋健等人的预测,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这个结论非常滑稽)。
2、即使平均每位妇女只生两个孩子,也要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后,才能停止增长。
3、当时2.3左右的生育率是不能容忍的(要是日本和欧洲国家能达到这个生育率,估计要举国欢庆的)。
4、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问题(事实上中国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比预期早30年)。
5、独生子女政策需要实行30-40年(就是说要到2010年-2020年才能停止)。
6、英国希望将人口减少46%, 荷兰希望将人口减少63%(事实上这些观点只是个别学者的观点,英国、荷兰政府从来没有用这些理论来控制人口,反而鼓励生育,但仍然难以阻挡人口下降和老化。在这方面我们抢了个第一,从理论到实践不到一年,但这个第一是我们几代人都难以承受的)。
7、中国最适人口只能在7亿以内(要是在三百年前的话,中国最适人口才数千万呢;参见我的文章《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1916)。
8、宋健当时认为,“短期预测的精度与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长期预测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几的水平。”(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然而仅仅过了几年,中国的首次百年人口预测结果就已远脱离实际。可见,即使是相当有把握的短期人口预测,也只能作为人口规划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指令性的人口计划目标来执行(马瀛通《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从严控制人口中的误导与失误》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8598)。
9、当时没有考虑不孕不育(当时不到2%,但现在有至少12.5%)和丁克、单身等不生育情况(目前北京、上海不生育人口比例已经上升到30%左右)。

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的统计(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330):“全国有63.1%的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35.6%的夫妇被允许生二孩,1.3%的夫妇被允许生三孩”,意味着每个妇女都结婚、都有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也都依照国家政策的话,平均每个妇女只生育1.38个孩子(政策生育率);考虑至少15%的不生育人口,意味着要是都响应政策的话,平均每个生育妇女只能生育1.175个孩子(现实政策生育率);1980年代不育不孕比例没有现在这么高,假如当时不生育的人口总数为10%的话,现实政策生育率为1.24。因此称1980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为“独生子女政策”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宪法25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但是根据各国的经验,在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人口并非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才是决定性因素。198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岂不是本末倒置?

  修改   推荐  置顶  加锁  垃圾  精华  发纸条  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11:48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24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易富贤(水寒/中山水寒)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目录

常规媒体发表的人口方面文章:
1、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10月15日118期):计划生育政策攸关中国持续发展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0/19/content_2108796.htm
被人民网收入理论论著精华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536/2994862.html

2、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第42期(总第275期,2004年11月1日):老有所养,谁来养?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
被“网易财经”评为2004年11月份中国财经新闻“TOP-10”第八,“网易财经”一个月浏览量就超过80万。

3、谁能(谁敢)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的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很广的谎言
http://www.cpirc.org.cn/news/rkxw_gn_detail.asp?id=4509(解放日报《新闻晚报》)

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

网络媒体发表的人口方面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新发表的放在最上面,网络媒体的文章可以另外发表,欢迎常规媒体发表):

25、从现在电力短缺看今后劳动力短缺和高校破产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1798399 新华网

24、从汉武帝平 反“戾太子之变”看停止计划生育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7&ID=93802中国改革论坛

23、从=虚=拟=的=“=人=口=爆=炸=”=到=臆=想=的=“=第=四=次=生=育=高=峰”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93488 中国改革论坛
http://column.bokee.com/144999.html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0720417 新华网发展论坛

22、要慎重对待超生-不是太多,而是不够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9&ID=92403中国改革论坛
http://column.bokee.com/143550.html

21、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8575光明日报网络周刊《光明观察》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5/982.html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20、水寒向国家计生委张维庆主任请教人口问题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9&ID=89760

19、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从全国易氏繁衍历史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944 《光明观察》

18、统计局资料:近五年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
http://column.bokee.com/128574.html

17、评计生委副主任“中国只有两三亿人现在一定很神气”--评潘贵玉“我国的分母怎么办?”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306光明日报网络周刊《光明观察》

16、中印比较:计划生育对中国做出贡献了吗?-联合国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计划生育是错误的
http://column.bokee.com/123828.html
http://www.dajun.com.cn/jhsysunshi.htm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15、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可以在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750《光明观察》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enkou/1125575.htm 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领导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xgzl.nsf/v_by4id/84D381734363060E4825711700129B62上海市计生委会信息中心《人口世界》

14、从人类发展指数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8&ID=81980改革论坛


13、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9&ID=84151 改革论坛
http://www.dajun.com.cn/jihsy.htm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849《光明观察》

12、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中国人口问题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吗?
http://www.dajun.com.cn/renk.htm 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光明观察》

11、1990年代后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生孩子了?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8&ID=73135中国改革论坛精华区
http://column.bokee.com/100446.html

10、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http://column.bokee.com/97339.html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9《光明观察》

9、国家计生委主任暗示将撤销计生委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93417.html

8、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防止今后中国人口剧减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87173.html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948《光明观察》
http://www.dajun.com.cn/jihuasy.htm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by2id/D244C2AFDEF05A9348257070002AE3A8 上海市计生委信息中心 《人口世界》

7、医疗、教育、人口-可持续发展三层次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84274.html
被“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收录
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xxkd/92BA57298F06DA7E4825705F002472C4
被中国法院网收录入“法治论坛电子杂志第五期”

6、评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中国人口与发展面临5挑战”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79650.html
被中国法院网收录入“法治论坛电子杂志第二期”
http://zz.chinacourt.org/

5、图解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易富贤芝加哥演说幻灯片
http://www.1yi.org/FuXianChicago.pps

4、依照宪法和胡主席讲话精神调整人口政策
http://www.e-economic.com/info/1495-1.htm
3、从统计数字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尴尬的13亿人口日(图)
http://www.e-economic.com/info/1494-1.htm

2、从现在电力短缺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943(《光明观察》)
该文在新华网突破15万点击率

1、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近九万字,《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4
该文被《新华报业网》收录为“精粹”:
(1)、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5-02/23/content_698051.htm
(2)、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5-02/23/content_698052.htm
(3)、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5-02/23/content_698053.htm
(4)、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5-02/23/content_698054.htm
该文补充稿:


易富贤人口专栏:
易富贤博客专栏: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D2%D7%B8%BB%CF%CD.html
光明日报《光明观察》周刊易富贤文集
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东亚经济评论》易富贤人口专题:
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54.htm
2004年10月24日受邀在人民网主持节目讨论计划生育政策。

媒体介绍易富贤观点:
英国《金融时报》:
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58747
http://book.sohu.com/20051215/n240981146.shtml
高盛研究部、《社会科学报》
http://www.sass.org.cn/shkxb/articleshow.jsp?dinji=231&artid=9722&sortid=492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26:57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0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1972年全球思想库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里描述了像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模式一样的人口过快膨胀的恐怖预言;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并对第三世界进行了不合理贬斥。外界批评罗马俱乐部具有极端马尔萨斯主义和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是欧洲权力精英和美洲盎格鲁精英的联盟,该俱乐部发表警告的动机是其左倾政治日程,而非科学事实。有人甚至把该俱乐部与一些国际阴谋联系到一起,比如“新的世界秩序”。然而这些批评并不降低罗马俱乐部的影响力,《增长的极限》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如果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问题的预测也是阴谋的话,那么中国是其唯一(至少是最大)的受害者。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一种思潮的误导远比武力效果大,要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们老是随着国际思潮(即便这些思潮是善意的)人云亦云,是非常危险的。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34:10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1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现在中国是9个劳动人口对应一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40年后是2个劳动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4亿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将老无所养。现在只有城市的4000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金,并且是全国13亿人口通过不同的途径贡献的,现在城市老年人的相对待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五十多岁就可以退休(工作二十几年,靠别人养二十几年),即便如此,现在养老金缺口仍然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现在的年轻人到75岁也难以拿到养老金,而人均寿命延长已经很缓慢,到时候人均寿命也就只有75-77岁的水平,意味着一大半的人到死都拿不到养老金。而智力经济时代,老年人怎么可能竞争的赢年轻人?六七十岁的老人失业后谁来养活?今后独生子女需要赡养两对父母,他们承受得起养老的重担吗?在承重的养老负担下,他们还有养育三个孩子(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的能力吗?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50:44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2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二、“漏报的女婴”与“修正的生育率”- 出生性别比的悖论

联合国(1955)认定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标准是男孩:女孩=102~107:100。198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但自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不断攀升,对此,有学者提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域上限是独具108或108左右,从而否认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异常,1980年代中期超过108后,人口学家们认为是女婴漏报:“出生婴儿性别比在中国是108左右,如果调查结果高于这个数,一般就暗示着女婴有可能漏报(蒋正华,1994:《正确认识人口形势科学规划发展目标》,《人口与计划生育》,第6期)”。然而现在知道出生性别比增大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国家计生委也承认中国出生性别比是119-121,导致1980年以来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出2700多万,今后2700多万光棍。“对当时已持续了9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未能正确认识,既未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引起足够重视,也未采取措施加以监管和及时纠正,最终酿成了此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逐年持续加剧的历史性失误”(马瀛通,《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从严控制人口中的误导与失误》)。

同样,现在1.2-1.3的生育率,人口学家也认为是漏报,他们一次次“修正”成1.8(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808/15421870915.shtml),从而阻止中国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但还是改变不了超低生育率的现实(易富贤,《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8575)。

计生委否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比例失调有直接的关系。计生委以韩国为例,韩国并没有推行计划生育,其出生性别比在1988年达到114,1990年达到117。笔者认为是两方面原因造成中国性别比过高:
a.计划生育:生一胎没儿子比例1/2,生两胎没儿子比例1/4,生三胎没儿子比例1/8,生四胎没儿子比例1/16……;最保守的估计中国家庭至少有15%的不育,都允许生两个孩子并且都生两个,然后没有儿子的可以继续/也都生下去(有几个愿意继续生下去的?),直到10胎为止(中国妇女十几岁结婚的话,一辈子现实极限生育能力也只有6个孩子左右,不可能平均生10个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9,还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要是都允许生儿子,还有必要人工选择性别吗?
b.抚养成本太高导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韩国生育率1988年只有1.56,1990年只有1.59。究其原因就是抚养成本太高,生育意愿下降,而在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下,人工选择性别)。

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要是中国性别比过高是因为计划生育的话,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要是不是因为计划生育,而因为抚养成本过高、生育意愿下降的话,那么也得停止计划生育(中国出生性别比高于韩国1988,那么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还达不到1.6)。就是说,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生性别比增高,都得停止计划生育才能得以改善。

三、“合理的期望生育率”与“超低的政策生育率”

中央1990年提出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1996年提出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 “十五规划”提出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13.6亿人口目标﹐生育率需要稳定在1.9-2.23左右。可见1990年以来中央的人口政策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说我国的期望生育率是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目前全国不生育人口至少15%(北京、上海已经高达30%左右),那么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孩子才能实现中央的期望生育率。

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的统计,中国政策生育率1.38(每个妇女生育1.38个孩子)。就以最保守的15%计算,那么现实政策生育率只有1.175(平均每个妇女生育1.175个孩子;将中国的计划生育总结为“一胎化”一点也不为过),只有期望生育率的一半,竟然期望一半的出生人口是因为非法超生而出生的,这本身就比较滑稽,对遵纪守法的人很不公平。

是19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养育成本不断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不断下降,超生连弥补不育(不孕、单身、丁克等)都弥补不了,更加不可能填补政策生育率与期望生育率的差值。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开始就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只有1.2-1.3左右。

近来被炒作得轰轰烈烈的富人名人超生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以下是新华网的新闻《超生是富人的特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至2005年第三季度,上海市共有84例超生被认为是富人超生,占超生总数的7.17%。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大连市共发生12例富人、名人违法生育案例”。

2004年末上海户籍人口总数为1352.39万,三年总超生(包括富人以及郊区农民)才1171例(每年平均390例),富人超生才有84例(每年平均28例);人口550万的大连市,三年才有12例(每年平均4例)富人、名人超生。人口一千多万的上海不生育人口就接近30%,而每年超生才1171例,使得生育率只有0.7左右,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中央期望的世代更替水平。

四、臆想的“第四次生育高峰”与现实的“第三次单身浪潮”--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两大理由不成立

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十一五’时期面临着第四次生育高峰。第四次生育高峰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第一,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将近1亿人,这1亿人70年代到现在,大部分是二十到三十岁了,这部分人进入了生育旺盛期,就该结婚了,结婚就要生孩子。这个数量是为数不少的。 第二,80年代中期,中国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1980年时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4年到1987年,在农村允许生了一个女孩子的再生一个孩子,这个生育政策的调整,所增加的相当一批人也已经进入生育年龄,他们也要结婚,也要生孩子,这也会增加一部分。所以低生育水平在小高峰到来的时候要稳得住,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无论如何不能动摇,这是“十一五”期间坚定不移的态度”。  

看来计生委认为计划生育不能动摇的原因是有于第四次生育高峰。计生委认为的生育高峰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二是1984年后农村允许生育1.5个,这些孩子今后几年到生育年龄。笔者分析一下计生委的理由是否存在:

现在平均初育年龄是25岁,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孩成为生育主体,1980年到1990年之间出生的女孩影响今后几年的出生率。“近1亿独生子女”主要是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出生的(并且199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才增高),相对于近5亿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就算这“近1亿独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5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400万独生子女,由于这25年出生性别比为112:100,那么每年女孩只有189万;而1980年到1990年总出生人口平均每年2200多万,就是说今后几年1个独生子女育龄人口面对的是1个独生子女和4.5个非独生子女育龄人口,他们的配偶都是独生子女的概率很低,这189万女孩中只有34万左右与独生子女男孩结婚(可以生育二胎,政策生育率2.0,比现在的1.38的政策生育率高,每年只多出生20万左右人口),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影响。要是考虑到“近1亿独生子女”中还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尤其是农村(甚至城市)独生子女在1990年后才增多,那么19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每年就不到400万,女孩就不到189万。

有人可能会说,城市在1980年开始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城市独生子女婚配比例高一些,每年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夫妇就很高了。那么,我们看看1980年代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到底有多少?中国城镇人口比例1982年为20.6%,1990年为 26.23%,2000年为36.09%,2005年为42.99%。就是说,整个1980年代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23%。以平均25岁生孩子计算,1980年到1990年孩子的母亲是1955年到1965年出生的女孩,1955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全国共出生1.01亿,平均每年918万,23%是城市人口的话,城市每年211万。这些女孩到1980年代是育龄妇女,假如都生育一胎的话,每年出生211万(依照正常的105:100的出生性别比计算,每年出生女孩102万),1980年代出生的这些女孩现在开始成为生育妇女。而2005年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1倍,并且比例还在增加,这增加的人口中,大多是农村素质比较高的,他们进城后在婚配选择中并不居于弱势,就是说城市的每年102万的女孩只有一半左右(50万左右)是与城市的男孩结婚,这50万每人多生育1个孩子,每年也只多出生50万,相对于每年出生1000多万的总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并且1980年代城市人口并不全部是独生子女,比如1989年上海妇女总和生育率还有1.51(每个妇女平均生育1.51个孩子),那么城市中目前到了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女孩每年就没有102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城市夫妇不到50万对,对总人口影响更小。尤其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二胎,即使允许二胎也是空的。

再看看实际情况,据《兰州晨报》报道(http://lovelife.com.cn/page.php?wid=1103400417&id=1144746589;2006-04-11):2002年9月27日,甘肃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当天开始施行,其中增加了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二胎的新规定。但是截至2005年,全省共有21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夫妇提出了申请,截至目前,仅有6对夫妇生育了二胎(其中5对夫妇为农村户口)。

甘肃可是西部贫困省份,是城市人口心目中喜欢超生的地方。全省三年多才有6对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胎!那么全国情况可想而知。因此国家计生委担心因为独生子女而引起生育高峰的说法站不住脚。

要是不调整生育政策的话,还因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可以稍微增加出生人口;但要是调整人口政策的话,就是全部可以允许生育二胎或以上的了,不光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了,那么张主任用“近一亿独生子女”来反对人口政策调整本身就没有意义,调整人口政策后影响生育高峰的是全体育龄妇女人数而不是独生子女人数。

即使在1984年后农村实行1.5胎的政策,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生育意愿下降,1984年后生育率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1980年到1983年平均生育率为2.54,1984年到1990年只有2.36, 1990年之后更是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可见国家计生委这个担心纯粹只有理论意义,没有现实意义(理论上1984年后生育率应该增加,但是事实上反而下降),可见计生委担心因为1984年生育政策的改变而引起生育高峰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可见计生委的所谓“第四次生育高峰”的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19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妇女在1980年代达到生育年龄,引起1980年代的生育高峰。但是1963左右那么大的一个高峰,在1980年代仍然有2.4的生育率的情况下,1980年代那个高峰就已经明显降低,那么现在光是靠1980年代生育峰在目前的生育政策和生育意愿下能够引发“第四次生育高峰”吗?1980年代初出生的女孩现在成为生育主体,但是近几年出生人口并没有明显增加,以至于2005年又只增加758万人口,远没有计生委预期的1167万。既然事实已经证明计生委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不存在,为什么不立即恢复常态—停止计划生育?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84万女孩,现在这些人正/将成为生育主体,扣除15%不生育人口,还剩下921万妇女,这些人平均生育2个(还有相当部分人只愿意生一个,就必须允许生育三个)的话,每年也只有1843万,减去每年死亡870万左右,每年增加人口只有973万,达不到“十一五规划”要求的1049万。可见现在需要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在计生委和人口学界担忧“第四次生育高峰”的时候,中国“第三次单身浪潮”飘然而至,“恐婚”风盛。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另有一组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沪市婚姻的演化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和前两次单身潮截然不同的是:他们不是被动单身,而是主动选择单身。

计生委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是担心生育率会大幅反弹: “现在是一个半的政策,生育率是1.8。如果普遍可以生两个,那可能就是2.3、2.4”。

中国现在在停止计划生育后都不可能达到1.9的生育率,更不可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就算真的1.5的政策生育率导致1.8的现实生育率,那么普遍可以生两个真的可以使得生育率相应达到2.3、2.4? 依照这种逻辑,要是允许生育15胎,岂不是生育率可以达到15.4了?

大家每餐需要0.4斤米才可以吃饱,只有0.2斤米的限量时候,肯定会有抢劫、偷窃粮食的;但要是给大家的粮食供应量是每餐2斤,还会有抢劫、偷窃粮食的吗?要是有每餐2斤的粮食,却编造谎言说粮食不够,只给人分配0.2斤,今后知道真相后,老百姓看到饿得残疾的身体,反应会怎么样?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而善假于物也”。我们应该吸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教训。即使中国担心今后在社会制度调整后生育率会上升,人口会膨胀,但是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西方国家几十年来都在寻找提高生育率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成功(美国接近成功)。在日本等国找出提高生育率的制度和方法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在日本等国因为新的制度导致人口膨胀后,中国能有几十年的时间调整政策,担心什么?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51:37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3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计划生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吗?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长期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政治家将人均GDP的提高作为政绩的唯一指标。盲目追求人均GDP必然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粗放式地污染环境,忽略人的本身发展(比如舍不得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投资)。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观已经严重透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已经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于注意到GDP发展观的缺陷,联合国从1990年开始采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以人为本”的观点,用一个综合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反映人类生活质量。该指数由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一个复合指数,通常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HDI的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二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GDP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这三个范畴对人类而言是最必要的和最基础的,如果这些基本范畴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它的发展层次必然无法达到或没有意义。HDI 的三个成分近乎等权重的线性组合解释了88%的一般化变异数,很好地反映了人类生活质量。

而人均GDP却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质量,比如,现在人均GDP美国是37610美元,中国只有8800人民币(折合1100美元),中国一个县城家庭月收入2000元人民币生活质量并不差,但美国月收入250美元无法生存。就算以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GDP 8800人民币也只折合5000美元,美国月薪500美元的家庭生活质量也远远没有中国月薪880元人民币的农民家庭生活质量高。

并且人均GDP中间这个“人均”没有HDI的 “人均”显得那么公平。比如甲乙两个100个人的单位都创造了100万元的产值,人均是1万元。甲单位分配均匀,多的分到3万,少的也有7千,都有消费能力,这100万元的产值扎扎实实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消费进一步刺激了生产,构成了生产-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有可持续生产的能力。而乙单位这100万却有70万被10个人占有(人均达到7万元),剩下的30万为90个占有(人均只有3300元),这90个穷人有消费意愿但是没有消费能力,10个富人的消费却早就饱和,大量“剩余产品”只有廉价出口。虽然人均产值一样,但从平均生活质量来说,乙单位肯定没有甲单位高。可见贫富差别太大,就必然导致有消费能力的消费饱和,而广大百姓却没有消费能力,这样虽然照样在忙碌、照样在消耗本国资源、照样在污染环境,但产品却只能廉价地外销,本国百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比如19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中国的GDP增长比较快,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却远远跟不上GDP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需要靠增加内需而推动,增加内需就必须分配公平。注明:该段受仲大军先生《效率至上和恶性竞争的后果是资源廉价外流》一文(http://www.dajun.com.cn/czltfayan.htm)启发。

而HDI的三项指标中“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识字率”这两项指标,就更能体现公平,因为富裕阶层虽然医疗条件好,但寿命不见得延长太多;富裕阶层教育条件再好,但由于人数少,不影响整个人群的“总入学率和识字率”。

现在计生委和人口学界都说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少生了3亿人,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真得如此吗?

就像孩子读书,纵向来看,每年都有进步,再差的学生六年级肯定比一年级的时候学的东西多,都可以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横向看,就不一样了,三年级的时候是全班第一,到了六年级变成全班倒数第一,就只能说是学习成绩退步了;三年级时是中等成绩,到六年级的时候也是中等成绩,就只能说是不进步也不退步,至少不能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1950年的时候两国社会水平一致。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中国和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看看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否“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印度生育率的比较(1950~2000)
------------------------------------------------------------
国家-1950-1965-1970-1972-1975-1980-1985-1990-1992-1995-2000
中国-5.81-6.08-5.81-4.98-3.57-2.24-2.20-2.37-1.68-1.48-1.23
印度-5.97-6.23-5.77-5.59-5.35-4.95-4.44-3.80-3.54-3.40-3.06
------------------------------------------------------------

1971年,以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为标志,中国开始计划生育,1973年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始,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中国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1980年的2.24。1980年以《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中国开始独生子女政策(政策生育率1.38)。但由于恢复农村的自然经济,独生子女政策受到了农民的强烈抵制,中国生育率在整个1980年代还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受经济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影响,1990年代以后生育率急剧下滑。

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1870~2003)
------------------------------------------------------------
国家--1870----195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中国---------0.159-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
印度---------0.160-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日本--0.160--0.607-0.857-0.882-0.895-0.911-0.925-0.936-0.943
------------------------------------------------------------

从上面两个表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HDI在1950年时候没有差别,两国主要差别出现在1975年前,而这段时间两国生育率没有差别;中国经济改革始于1979年,而印度的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中国经济改革比印度早12年;印度的社会矛盾比中国复杂。中国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中国2003年HDI比1980年增加1.353倍,同期印度增加1.374倍。从绝对数和相同起点来说,印度1990年的HDI接近中国1975年的HDI,中国从1975年到1990年这15年增加0.102,印度从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增加0.103-0.106(印度从1995年到2003年每年HDI增加0.07,据此粗估2005年为0.616;要是考虑到印度近年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到2003年这三年平均每年增加0.083的话,2005年应该为0.619)。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印度HDI比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增加更快!

可见相对于印度来说,中国没有进步也没有大的退步,但是代价却是巨大的:牺牲2.3亿子孙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使得今后4亿老人老无所养!就是说面包只有一个,这个面包分给计划生育的话,改革开放就没有了;分给改革开放的话,计划生育就没有了。这是一个历史悖论。要是说计划生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话,岂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阻碍了社会发展?要是说改革开放取得辉煌的成就的话,岂不说明计划生育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
年份-1960--1981--1991--1999
---------------------------
中国-47.1--67.7--69.3--70.0
印度-44.0--53.9--59.0--63.0
---------------------------
  
在1970-1975年时候中国预期寿命比韩国长0.6岁,现在比韩国短5.4岁。

可见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差别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为提高HDI做出贡献,因为中国是以三倍的成本培养一个劳动力;浪费的精力和独生子女性格的缺陷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将本来应该用在孩子上面的精力花在娱乐场所败坏了社会风气、提高离婚率(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离婚水平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并且过去二十多年时间是高就业压力的时候,减少养育新生人口的时间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只能增加就业压力。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赋予印度巨大潜力(中间年龄中国目前为32岁,而印度只有24岁),而中国却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化社会,2025年之后印度将超过中国,然后将中国拖在后面越来越远。中国白白损失两亿多子孙!计划生育一点正面作用都没有!

Amartya Se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India: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ion》( 2005, PP.112-142)中说:

“令人害怕的“人口危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或者像印度那样的情形)事实是如何的仍然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关注快速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良好论据与对问题本质有相当误解之间的组合。这些误解之一是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有时认为,抑制人口增长是提高人均GNP增长速度(或者预防它下降)的必要手段。然而,事实上,对于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人口政策——与一般情况下一样重要——可能对人均经济增长速度产生较少变化。

印度和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1990-1999)
---------------------------------------------------------------
国家-年均人口增长率-年均GDP增长率-假定人口增长率下年均人均GDP增长率
---------------------------------印度人口增长率-中国人口增长率
印度----1.9------------6.00----------4.1-----------------4.9
中国----1.1------------10.7----------8.8-----------------9.6
---------------------------------------------------------------

这一观点在上表中得以阐明。如果中国有印度那样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如,以1.9%取代1.1%),它的人均GDP增长——假定总GDP增长速度没有改变——仅仅从9.6%下降为8.8%(如果假定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会提高总GDP的增长速度,这种下降会更小。这种假定比假设总GDP不变更为合理,因为后者意味着增加的人口都是不能从事生产的)。同样,如果印度成功地将人口增长率降低到1.1%(像中国一样),它的人均GDP增长率将仅仅从4.1%上升到4.9%。中印之间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对比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总收入增长速度上更快,而人口增长率在这种对比中作用非常小。”

可见Amartya Sen等人也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他们用不同的指标,与我的结论是殊途同归。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4 22:52:15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4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38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从现在电力短缺看今后劳动力短缺和高校破产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一、1997年后的“8%经济增长率”导致现在的电力短缺
二、不同资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三、“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劳动力严重短缺
四、“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高校生源短缺、高校破产


一、1997年后的“8%经济增长率”导致现在的电力短缺

电力增长必须适度大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经济学常识。据资深电力规划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吴敬儒介绍,从1969年开始,国内就开始缺电,经过近20年的建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力度建设,1998年电力供需才首次出现平衡。以为已经告别了的缺电时代,没想到再度降临。2001年开始“电老虎”重新发威,使人开始回头检查反思1998年以来的电力建设松懈的思潮。对于目前能源再度紧张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认为,这首先源于前几年电力建设的人为放缓,最典型的就是「三年不上火电」政策。据了解,在1997年以前,国内电力投资建设的规模,平均每年都在2000万千瓦以上,然而,到了1998年,由于判断错误,认为电力需求不再增长,当年开工规模陡然下降为1021万千瓦,1999年和2000年,更是进一步下跌,连续两年只有600万千瓦。因为电源点建设有3年左右的滞后效应,1998年的决策失误导致2001年以后的电力短缺,2002年电力缺口2035万千瓦,2003年甚至高达4485万千瓦。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先后共有24个省级电网、25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上升至4000多万千瓦,电量缺口达到650多亿千瓦时。电力短缺到2005年仍然严重,2006年才有所缓解(但局部季节性缺点仍然严重)。此次能源危机的损失无法估计,但应当数以万亿计。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国工业开工充分,每周工作6.5天,而不是3-4天,能够多创造多少财富和就业机会?

电力是国家经济的动力,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决策失误?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不振,开工不足,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受到影响(虽然没有像东南亚一样严重)。但是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中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仍然宣称有7-8%的增长率,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经济一支独秀。

从2001年开始,国际社会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示高度怀疑的声音不断。美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被严重高估,真实情况可能是: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为-2% —2%之间,1999年在-2.5% —2%之间2000年为2%-3% ,2001年为3%。(钟伟《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了?》http://china-week.com/html/01373.htm)。美国学者怀疑中国1998-2001年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中国能源消耗降低:从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共
增长了25% ,而能源消耗则下降了13% ,在1997年以前,能源消费是和GDP 同步增长的。但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费量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滑的不可思议现象。这些学者还根据中国出口情况、工业产品产量、以及与香港、新加坡比较佐证了上述怀疑。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是“反华势力”故意唱衰中国,是“别有用心”。另外一些学国内者从能源角度分析,认为能源弹性系数的波动可能没有规律可言,甚至出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反向变动;我国原有的能源消费基数过大,降低消费空间巨大;能源之间的替代速度加快,优质能源的大幅增长;能源价格上涨抑制了消费;整顿煤炭工业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等。用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整后,他们得出结论:我国能源与GDP的关系并没有失调,GDP增长的数据是可信的。

如果说搞出一个漂亮的8%来装点一下门面,维持信心,还可以理解。偏偏当时的国务院还就当真了,真的以为如此低的能源需求增长就能维持8%以上的GDP增长。国务院的这个对电力的短视判断是基于两份统计,第一是97-99年的名义GDP每年都增长8%,第二份就是电力需求几乎没有增长。也就是那每年8%的GDP是几乎不耗电的。可能么?在一个依赖粗放式发展、一个能源使用效率一直非常低下的国家(中国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7美元,韩国为1.8美元,日本为6.1美元,泰国为2.1美元)?这两份统计必然有一份是虚假的,假的只能是第一个,名义GDP。因为用电量是造不了假的,也没有必要造假。也就是说97,98年我们根本没有那么高的GDP成长率,那个8%有很多水分。

就是说基于这个虚假的“8%经济增长率”, 制定了电力政策,学术界的短视导致决策的短视。2001年以后,金融危机期间被压抑的工业产能逐渐释放出来,2001年华东地区硬是靠着西电东送工程部分完工后,雪中送炭的中部电才勉强维持平衡。而此时能源需求的增长又回到了两位数状态。2002年以后的严重短缺不可避免了,造成上万亿的经济损失,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如果说上届政府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上还可圈可点的话,那么因为电力决策失误使得“前功尽弃”,只是将损失延迟了几年而已。

好在电力建设只有三年左右滞后期,从2003年开始不断增加的电力投资,可望缓解今后的电力短缺。
 
二、不同资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以及计生委自己的客观资料均显示1992年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只有1.6左右,九十年代中期后生育率只有1.2-1.3左右。但计生委和人口学界每次都将生育率调整到1.8,计生委主任甚至说实际上有2.0的生育率。以下是三种方案下1982年以来每年出生的人口数。
--------------------------------
年份-年鉴推测-人口普查-1.8生育率
1982---2247-----2310---------
1983---2066-----2007---------
1984---2063-----2031---------
1985---2211-----2043---------
1986---2393-----2319---------
1987---2529-----2528---------
1988---2465-----2458---------
1989---2414-----2514---------
1990---2391-----2621---------
1991---2265-----2008---------
1992---2125-----1875-----1933
1993---2132-----1791-----1992
1994---2110-----1657-----2042
1995---2063-----1693-----2083
1996---2067-----1522-----2105
1997---2038-----1445-----2110
1998---1942-----1401-----2097
1999---1834-----1150-----2071
2000---1771-----1379-----2031
2001---1702-----1283-----1986
2002---1657-----1283-----1940
2003---1599-----1283-----1898
2004---1591-----1283-----1865
2005---1617-----1283-----1842
--------------------------------
注明:“人口普查”一栏的2001到2005年数据是根据2003年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人口平移两年(假定这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没有大的变化)。

其中人口普查资料最客观的调查资料,是最为可靠的,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平均每年出生1283万(其中可能每年有100万左右的重报,就是说实际上还没有这么多)。国家统计局的年鉴出生人口是用:出生人口=总增加人口-死亡人口来推算的。“1.8生育率” 是在1991年前采纳人口普查的客观资料,1992年后根据1986年的育龄妇女生育结构以1.8的生育率推测的每年出生人口。国家统计局宣称的2005年1月6日的13亿人口日是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国家很多决策都是依据1.8生育率资料。

从上表可见,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年增加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与客观调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样调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数据在1990年前没有太大差别,1991年之后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明显多于客观调查数。问题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认为最准确的)。

笔者近年已经多次质疑中国的1.8的生育率(《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5/982.html),但计生委和人口学界还铁板一块咬定中国还有1.8的生育率。

三、“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劳动力严重短缺

2003年之前,媒体都还是关注“民工潮”,然后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开始出现“民工荒”,这几年逐渐严重,甚至湖南、四川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内地省份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荒”得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促手不及。目前经济学家还是浅层地从劳动待、人口学家还是从劳动力总量来考虑这个问题。其实用劳动力总量来研究人口问题不准确(从劳动力总量来看,目前中国劳动力确实还是充足的)。

其实从人口结构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民工荒”的深层原因的:

由于目前民工主体是18-35岁年龄段黄金劳动力,目前民工荒最“荒”的也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以2006年18-35岁年龄段的人口数为100%,我们比较一下这个黄金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化。


图1、18-35岁黄金年龄劳动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1.05395.jpg

从上图可见,从1997年开始,18-35岁年龄段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当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掩盖了黄金劳动力的数量的减少。2002年之后中国经济步入正轨,对民工的需求增加,而劳动力的供给又减少;加上1998年之后的连续几年的粮食减少引起中央的重视,2004年开始中央提高粮食价格,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更加加剧了民工荒;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上升到504万,2006年计划生育招生530万人(占了同年龄人口的20%),又延迟一部分人进入劳动市场,而这些剧然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目前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意味着一方面出现民工荒(中专、技校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一方面大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这些共同原因引发目前的民工荒。

要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和计生委的1.8的生育率,中国民工荒在今后几年不会加剧,相反劳动力的供应在今后几年还会有所增加,就业问题严重,中国还有1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但依据人口普查的客观资料,“民工荒”将会越来越“荒”,如果说现在还只是结构性“民工荒”的话,那么今后几年将出现全局性劳动力短缺,现在需要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缓解2025年后的劳动力短缺。

人口学界和计生委一直宣称中国有1.8的生育率,延误了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时机(已经延误了至少15年时间),到时候劳动力短缺将问题可不像现在电力短缺问题好解决。电力建设只有3年滞后期,近年全国普偏的“电荒”,不仅促使了国内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电力投资的大幅增加更是直接刺激了电力设备的市场需求;而劳动力培养有20年的滞后期,并且鼓励生育可不像电力建设那么好控制,日本鼓励生育十几年了,生育率不但不回升,反而不断下滑,欧洲、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现在不调整人口政策,更待何时?

中国与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么?(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资源),实际上是人口,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一旦劳动力减少,中国今后靠什么与世界竞争?

中国目前经济学界还在争论“左右”,就像面包师争论谁的面包(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做得好,争来争去,猛然回头:面粉(劳动力)没有了!面包师水平再高,没有面粉也是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经济学界不要光顾着做面包(专注着人民币汇率、股市、利率等),也要抬头看看面粉(劳动力)是否供应得上。韩国前些年也是因为当时劳动力还充足,对人口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是追悔莫及。中国现在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还在高唱“劳动力严重过剩”(并且这个观点引起高层很大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宁要老龄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但却不想想这种因为经济政策失误所致的虚假“过剩”到底还能维持几年?却忘记了恩格斯当年的教诲:“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

四、“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学校生源短缺、高校破产

以下是以2006年为100%,用三种人口方案考察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源动态变化情况。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导致1994年以来全国小学新入学人数直线下降,也就导致小学总人数在1998年后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全国各地掀起小学合风潮,小学教师纷纷下岗(而在1980年代为了稳住教学队伍,是禁止中小学教师调离教师队伍的),师范学校纷纷撤并。湖南省浏阳市10年前有小学1099所,到2005年只剩326所,小学生人数在几年间锐减了61%,其中白沙乡10年前有20所小学,现在只剩下一所。湘西洪江市双溪镇1993年小学生是3600多人,2004年只有1400多人了,现在年出生在210人左右。



图2、 小学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2.053938.jpg

有人可能会说,由于农民工进城,他们的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城,因此农村小学合并不足以说明中国的人口问题的严重。我们看看城市情况如何?北京市由于外来移民,总人口在逐年增加,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381.9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81.9相比,十年间增加了300万人,外来人口增加占总增加人口的70.4%。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底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达到357.3万人,比2000年增加101.2万人。再看看北京市小学情况,2000年是小学毕业生人数的高峰年(1987年出生的孩子小学毕业),小升初人数为18万人,到2001年减为17万人,2002年减为15万人多,到2003年锐减为12万多人,2004年减至10万人,2005年减至9万人左右。小学毕业人数的减少意味着初中生源的减少。针对于中小学生入学人数骤减、招不到生源,北京市每年撤并小学一百所。

农村、城市小学都在剧减,难道还不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依照1.8的生育率,小学人数在2003年后应该有所上升,然后基本稳定;但是事实上小学合并潮已经席转全国,合并势头暂时还难以停止。说明根本没有1.8的生育率。

我们再看看初中的情况,全国初中在校人数在2003年达到顶峰,现在已经开始下降。今后几年将会出现初中合并潮,将会有大量初中教师失业。


图3、初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3.05405.jpg

目前高中教师对现状似乎比较满意,一方面是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教育产业化后收费大为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有充足的生源。那么今后情况会如何?全国高中在校人数在2006年达到顶峰,然后会直线下降。如何抢到生源将是今后高中校长的头疼大事,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妙。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93989.1001.095733.jpg [/IMG]
图4、高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93989.1001.095733.jpg

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轰轰烈烈,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扩招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中国的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在欧洲、日本、韩国,大学生要占到同龄人的35-50%,就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14.1%。而中国1998年高校才招生108万,只占1980年出生的1840万人的5.9%,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高校扩招却没有把握好“度”。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006年招生规模是530万,占1988年出生人口2465万的21.5%;但由于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到高中的完善义务教育,很多人没有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来说,中国可能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水平。

并且有些学科,本身就有“精英学科”性质,比如美国即使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55%,但是医学、法律等专业仍然是“精英教育”(美国在这些学科这种过于精英教育并不完全合理,但适度精英教育还是必要的),而中国扩招却是全学科的,并且硕士、博士教育也同样扩招。各国博士教育都是精英教育,200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美国博士授予单位只有261个,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6.6%,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而2002年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45所(当年高等学校的总数为2003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12.23%,远远高于美国。并且近年来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重心正在明显下移,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增设博士点,博士生质量开始受到质疑。比如说一个10人研发课题组,假如合理的人才结构是1个博士带领2个本科生助理、3个大专技术员、4个技校毕业技术工人;单纯为了扩招,增加博士为2个,硕士3个,本科4个,技术工人只有1人,这样的人才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反而更低: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并且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决定的,比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对高端人才需求比例高,也就要求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需求却并不一样。人才培养适度超前是必需的,但要是过于超前反而不利: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降低企业效益;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增加失业率。从这种角度看,盲目扩招是拔苗助长


图5、高校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6/20/228116112.1005.054055.jpg

有人辩解说“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要看长期的回报”,但教育的投资需要高度有序才能保证“长期的回报”,否且就是浪费,中国有一句古话“男怕选错行”。过于忽略基础教育,而又过于超前高等教育,造成教育资源配置错位,是当前就业压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当时扩招的时机非常“准确”的,从1999年开始是大学生源的上升期,生源没有大的问题。由于扩招,大学财大气粗,引进人才舍得花钱,十万年薪的教授不算高薪,甚至有“百万年薪教授”。美国2005年人均GDP是3.7万美元, 中等家庭收入是四万多美元,名校正教授年薪为人均GDP的2-3倍。2005年中国人均GDP不到14000元,10万年薪的工资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远比美国副总统的相对工资要高),百万年薪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每个家庭贡献20%的话,需要200-300个家庭才能供养一个“百万年薪”的教授, 相当于古代的百户侯、千户侯!)。但是中国高校生源在2008年将达到顶峰,然后直线下降,2006招生规模已经是530万人了,扩招还有多大的余地?现在高校为了扩招而贷款修建的教室、购买的设备,随着生源的下降,可能会无力偿还,部分高校可能面临破产。看看日本的情况吧:2005年日本有30%的私立学校都没有招满,有的甚至只招到一半学生。今后如何确保学生的数量,将成为私立学校的一个难题。为了保证生源,名古屋商科大学在今年春天新学期开学时无偿给每个新生发一个iPOD,说是让学生用来下载外语听力教材的。连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也第一次走出校门到外地去招生,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香港的大学招生纷纷转向内地,其原因是什么?

即使今后高校招生规模稳定在2006年的530万,那么今后怎么样?530万只占1988年出生(2006年大学新生)人口2465万的21.5%,但却占1999年出生(2017年大学新生)人口1150万的46%,远远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而那时中国的经济结构能够吸纳如此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由于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量国内企业纷纷破产,外资企业迁移海外;花费高成本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的经济和教育是根据国家计生委的1.8的生育率,小学合并潮已经用事实否定了1.8的生育率;要是高校还相信这个1.8的生育率而盲目扩招,今后将会有大批高校破产、大批高校教师失业!

要是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使得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今后几年(2007-2019年)每年将出生2100万,高校以目前的530万招生规模的话,2024年后高等教育普及率为25%,既能使得经济健康发展,又能防止高校破产。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5 01:59:28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5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41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原发于新华网发展论坛深水区
  统计局资料:近五年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
水寒评论:

   少数民族总人口从第三次普查年的5.77%上升到1982年的百分之六点六,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9.44%。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增加23870万,其中汉族增加20063万,少数民族增加3807万,就是说1982年占全国人口6.6%的少数民族在这18年间增加人口却相当于全国增加人口的16%。这18年共死亡13812万人口,以8.04%(1990年的民族结构)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111万。换句话说,这18年全国共出生37682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4918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13.05%。

   根据2006年3月16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从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国共增加4045万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就是说这五年总增加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

从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共死亡4150万人口,以8.925%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70万。也就是说这五年全国共出生819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2060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25.14%。

就算现在立即停止计划生育,由于汉族的生育文化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并且计划生育对汉族的生育观念惯性影响更大,就等今后人口平稳下来后,少数民族将从过去的低于6%上升到超过20%、甚至30%以上……。
  5000年历史的炎黄子孙,摸索出一整套生育文化,经历了多少苦难奋斗,使得我们民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所奠定的汉族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历史,竟然因为我们的不对称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对生育文化的惯性破怀)而短时就逆转。

  事实上我是反对有些人提出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也计划生育的,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实行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并不远高出世代更替水平,中国目前民族结构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少数民族生得太多,而是因为计划生育使得汉族生得太少。少数民族现在总人口上亿了,要是继续现有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一升一降,过不了几代就可以根本改变民族结构,就像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在近200多年下降了近一半一样。我也认为应该保护真正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的利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汉族利益为代价,这样才能维护民族团结。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将导致国家财政短缺,国家今后无力对少数民族实行经济等优惠。长期对汉族的不平等待遇,少数民族养成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认同。

5000年历史的炎黄子孙,摸索出一整套生育文化,经历了多少苦难奋斗,使得我们民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中华民族在1800年的时候人口接近全球的40%。但到1900年的时候下降到只有25%左右,现在只有20%。要是继续现在人口政策,100年后将不到5亿,200年后将只有1亿左右、300年后将只有2800万,并且这些人口中汉族比例将很低,而全球到时候仍然会有90亿左右人口。即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我们今后也难以将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保持在15%。

现在当务之急是停止计划生育,并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重建新型的生育文化和配套的社会制度,确保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像过去一样为世界其他民族做出典范。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5 05:52:29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128.104.49.*
积分:101
称号:一年级学生
在线:0分钟
发表:12篇
个人信息

d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5 06:19:09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6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421分钟
发表:10篇
个人信息

反思: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图)

本文2006-2-19发表于光明日报网络周刊《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849

作者:易富贤(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摘要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用来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总和生育率(TFR)反映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本文比较各国HDI和TFR,发现二者高度线性负相关:HDI越高,TFR越低。HDI为0.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0.5的时候TFR都在6.0左右,HDI突破0.5后,TFR将急剧下降。中国HDI在1970年代初突破0.5,即使当时不实行计划生育,TFR也会急剧下降。本文根据中国的HDI推测要使中国当年不实行计划生育时候的人口增长情况。要是1971年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中国人口也只有15.1亿。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共少生2.3亿人口,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共少生1.3亿人口。计划生育并没有为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中国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但所引起的老年化却威胁中国持续发展,几代人都难以承受。计划生育彻底改变世界民族构成。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
二、1980年的不同生育方案
三、计划生育是调控人口的“第三只手”
四、以中国的发展水平推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中国的生育率
五、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共减少2.3亿人口
六、没有计划生育的话,中国现在人口会达到16亿、18亿、20亿吗?
七、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3亿会怎么样?
八、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共减少1.3亿人口
九、1980年以后不同生育方案的后果分析
十、结束语—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调整人口政策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

1949年之后,由于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死亡率急剧下降,寿命显著延长,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1980年的68岁(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再到现在的72岁;而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只从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现在的67岁;而印度预期寿命现在都还不到六十四岁岁。就是说中国寿命延长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在1970-1975年时候中国预期寿命比韩国长0.6岁,现在比韩国短5.4岁。

我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已经指出: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5.5亿增加到1980年的10亿,更大程度是因为“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

加上当时文革的一些僵化经济政策,这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明显,在文革高峰期的1971年,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始,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平均每个妇女生育5.8个孩子)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与现在印度差不多)、1980年的2.24。就是说在1980年时候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代更替水平(防止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的生育率,在目前的寿命情况,就是每个妇女生育2.1-2.2个孩子,考虑不育不孕、单身等情况,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妇女平均得生育3个孩子,由于相当部分家庭只愿意生育一两个,甚至丁克,就必须另外一些人生育四五个)而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意愿将不断降低。由于寿命增加在延缓,只要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在低惯性增长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增长。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步得以解决。比如1976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稻区推广,粮食大幅度增产。可见1970年代这样的宽松计划生育到1980年的时候应该停止而不应该再强化。

二、1980年的不同生育方案

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只生两个孩子,要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后停止增长”。这种预测结果要是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寿命延长已经减缓的话,本不应该引起恐慌。但人口学界还处于“一日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的心态。新华社这一预测结果发布后,引起人口学界和政界的很大震动。一些人甚至产生了恐慌心理,惊呼中国已人满为患了。直到最近,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还说中国近年每年出生人口仍有八百万至一千万,相当于两年产生一个澳大利亚人口,六年产生一个英国的人口(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497251.html);但赵主任却难道不知道中国目前每年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瑞典人口,今后几年每年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比利时人口?赵主任难道不知道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都是1970年以前出生的,与计划生育没有关系,但计划生育却影响他们的养老),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3793058.html)?

1980年开始人口学界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计划生育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几种:
1、有人主张“我国人口近期宜取负数发展”,建议20年内采取一切措施,进入人口的负增长。要实行鼓励自愿不育户和独身者的政策,每隔5年开展一个“无婴年”等等。

2、有人提出我国人口要降到七八亿的“适度人口”的观点。

3、另一种观点则影响很大,几位学者建议从1980年起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5年普遍做到“一胎化”,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接近零,全国人口可控制在11亿以下。这个“一胎化”方案曾对我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1980年有关部门曾公开提出“力争在1985年把人口增长率下降到5‰,在本世纪末以前做到不增不减。”

4、主流学者赞成2000年12亿人口方案。“全国总人口在20世纪末不超过12亿”的控制目标是在1980年9月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之后,在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在1981年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和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即中共中央中发[1984]7号文件中,都又相继强调了这一指标。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5、1984年一些人口学者提出:根据农村超生实际情况来调整控制人口的目标,将“12亿以内”调整为“12亿左右”较为适宜。党中央1985年将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调整为“力争把我国总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1990年调整到 “13亿以内”的目标。目标改变,但政策却没有改变。

为了实现中央的人口目标,1980年郑重向全国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的统计(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330):“全国有63.1%的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35.6%的夫妇被允许生二孩,1.3%的夫妇被允许生三孩”,意味着每个妇女都结婚、都有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也都依照国家政策的话,平均每个妇女只生育1.38个孩子(政策生育率);考虑至少15% 的不生育人口(不孕症、丁克、单身等;其实现在光不育不孕人群就占12.5%左右),意味着要是都响应政策的话,平均每个生育妇女只能生育1.175个孩子(现实政策生育率);1980年代不育不孕比例没有现在这么高,假如当时不生育的人口总数为10%的话,现实政策生育率为1.24。因此称1980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为“独生子女政策”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宪法25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但是根据各国的经验,在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人口并非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才是决定性因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1980年的这些方案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计划生育是调控人口的“第三只手”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调控规律,人口也一样。我在《中国人口问题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吗?--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提出控制人口的“两手”理论:

在古代通过“左手”调控人口:
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猛兽、疾病和瘟疫等激烈手段。

现在通过“右手”调控人口:
1、养老社会化: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财富,但却是个人的高消费,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 对“大锅饭”的投机空间。
2、女性受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女性育婴期缩短;同时,妇女就业率上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养育孩子,职业妇女一般不愿多生小孩受拖累。
3、政府忽视人口再生产,只关注物质再生产,男女分工紊乱。
4、避孕率增加,婚龄、育龄延迟。
5、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
6、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我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娼妓和婚外情泛滥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7、教育周期延长,养孩子成本高。
8、经济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理抚养能力下降。
10、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的兴起。

妇女生育能力是有限的,要是不实行任何限制的话,欧洲妇女一生最多可生育15个左右孩子(自然极限生育率)。但现实上,即使18世纪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的时候,欧洲妇女平均生育8、9个孩子(现在非洲一些相当于中国1960年代发展水平的国家也还平均生育7个孩子),中国妇女平均只生育6个孩子,说明中国妇女现实极限生育率只能在6.0左右(自然极限生育率可能也不像欧洲那样有15)。虽然有些妇女在15岁以下和45岁以上也有生育能力,但正常说来,主要育龄期是在15岁到45岁这30年。将30年育龄期分成三段时间,15-25岁是生育能力最强阶段(女性在20到21岁是一生最漂亮的时期,也是生育能力最强的时期,可能是造物主这样安排以吸引异性),35-45岁是生育能力比差的阶段。中国不育不孕症发病率在近二十年增加10倍,那么也意味着即使在目前仍然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中,平均自然极限生育率和平均现实极限生育率也是下降了的,已经没有15和6了。

那么以自然极限生育率15来计算,粗略假定15-25岁生育6个,25-35岁生育5个,35-45岁生育4个。现在中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已经延迟到25岁左右,意味着减少了6个孩子的潜力,不孕(12.5%人群不孕)减少1.5个,避孕减少2个,人流减少1个,缺乏性生活(离婚、电视、电脑等)减少1.5个,然后只有3-4个的潜力了。

按照现实生育极限6来计算,晚婚(25岁初育)减少1个,不孕(不是每个人,而是整个人群平均)减少0.75个,避孕、人流减少1.25个,性生活减少(离婚、电视、电脑等)减少0.5个,然后只有2-3个的潜力了。而要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不增加不减少,平均每个妇女需要生育2.1个孩子。可见即使没有计划生育,需要挖潜才能使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

注明:上述推测是非常粗略的。

虽然目前调控人口似乎是“右手”主导,但“左手”并没有退出舞台,不久前中国的SARS、东南亚的海啸、美国的飓风等都让人隐约地感到这只“左手”的威力。而艾滋病、禽流感要是失控,可能死亡数亿、甚至上十亿人口。

其他国家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是加强“右手”的力度(现在西方国家的鼓励生育是减弱“右手”的力度),而中国的计划生育(只能叫做birth control)却是强制性的。对于人口调控来说,中国这种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是多出的“第三只手”,既有“左手”的刚性,又有“右手”的柔性。要是一旦“左手”、“右手”、“第三只手”同时出击,中华民族将面临空前的生存灾难。

人口学界可能会辩解:在1980年的时候,“左手”已经远去,“右手”还没有出现,中国只好用计划生育这“第三只手”来调控人口。

“右手”当时真的还没有出现吗?日本在1940年代每个妇女平均还生育五六个孩子,但在1950年代经济腾飞后生育率急剧下降,每个妇女平均只生育两个多孩子;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地区的生育率也是在1970年代就急剧下滑的;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不孕不育人群就已经升高到15%左右了,等等。中国政府在1980年的时候已经申明中国将于“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了,说明对经济发展是有信心的,中国在1980年的时候避孕工具已经比较普及了,人口学界难道不知道经济发展和避孕对生育率的影响?可见,在1980年的时候,调控人口的“右手”早就出手了,并且已经快打到鼻尖上了。在1971年没有感到“右手”的存在情有可原,但1980年还没有感到“右手”的存在就只说明中国人口学界的水平差了。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这种经济结构改变所引起的低生育意愿是难以逆转的,逆转的难度比戒毒还难,就像落入风尘的女子是不可能恢复少女的圣洁。

四、以中国的发展水平推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中国的生育率

国际上一般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国际上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51~0.80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81~1.0之间。联合国最近公布了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的HDI和2000年到2005年平均总和生育率(中国HDI排名85位,总和生育率1.7是参照中国计生委的资料,但真是 生育率只有1.3左右)。我将5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HDI与总和生育率(TFR)进行比较,发现HDI越高,TFR越低。


图片:HDI与生育率的关系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21313542716094.jpg

几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泰国、越南等)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低(在一个国家内部,华人生育率比其他民族低);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但原苏联国家中的穆斯林国家除外)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低;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高;尤其是穆斯林国家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高。后行国家达到相同的HDI时候,生育率要比先行国家当年要低。

新加坡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和各种族生育率
------------------------------------------------------------
年份—-HDI--全国生育率--华人生育率--马来人生育率--印度人生育率
1980--0.761----1.82--------1.73--------2.19----------2.03
1990—0.822----1.83--------1.65--------2.69----------1.89
2000—0.886----1.60--------1.43--------2.54----------1.58
2001—0.890----1.41--------1.21--------2.45----------1.50
------------------------------------------------------------

我根据联合国2005年公布的人口超过500万的国家和地区的以购买力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美元值(2003年)和TFR(2000-2005)绘制相关图。发现人均收入确实与TFR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只有-0.656 (即使$5000以内区域相关性比较好,相关系数也只有-0.74),相关程度不高;而HDI与TFR的相关系数高达-0.916,相关程度极高。可见用人均GDP研究人口远没有用HDI可靠。


图片:人均GDP与生育率的关系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2129304818365.jpg

纵向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随着HDI的提高,进入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行列后,都经历过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化。如日本,HDI在1870年为0.16,在1913年的时候为0.381,当时妇女平均都是生育6个左右孩子,即使在1940年代,HDI为0.5左右的时候也还平均生育5个左右孩子,但是随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HDI在1950年突破0.607(相当于中国1980年代中期水平),生育率急剧下滑,整个1950年代平均只有2.5左右,现在HDI为0.943,生育率下降到不到1.3了。同样,韩国在1950、1960年代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左右孩子,但随着经济的起步,HDI在1975年达到0.707,1985年达到0.78,生育率在1970年代急剧下滑,到1985年只有1.67,现在竟然不到1.2。泰国在1960年代总和生育率还在6.0左右,19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急剧下降,HDI增加到1985年的0.678(相当于中国1990年代初期水平), 1995年的0.749(相当于中国2002年的水平);生育率下降到1985年的2.3,1995年的1.95。印度在1970年之前与中国一样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左右孩子,经济发展比中国缓慢,但生育率也在1970年代开始缓慢下滑,现在印度的HDI相当于中国1980年代中期水平,生育率只有2.78了。

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1870~2003)
------------------------------------------------------------
国家--1870----195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中国---------0.159-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
印度---------0.160-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日本--0.160--0.607-0.857-0.882-0.895-0.911-0.925-0.936-0.943
美国--0.467--0.866-0.867-0.887-0.901-0.916-0.929-0.938-0.944
俄罗斯-------------------0.809-0.827-0.817-0.770-0.781-0.795
------------------------------------------------------------

1970年之后,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急剧下降的。以下根据中国的HDI估算要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中国的生育率会在什么水平。1975年和1980年中国HDI分别为0.525和0.558,整个1970年代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只能在4.5左右(这也是中国当时计划生育非常顺利的原因之一);中国1980年代的HDI相当于日本1950年代水平、泰国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水平、印度现在的水平,那么整个1980年代的平均总和生育率应该在2.75左右;而1990年、2003年中国HDI分别为0.627和0.755,参照韩国和泰国的下降趋势,中国在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平均总和生育率能达到2.1就不错了。

另外,中国可以直接利用发达国家和自己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手段降低生育率,比如中国、印度发展比日本、韩国、泰国晚,但避孕手段比当年这些国家要齐全,电视等普及率等要比当年这些国家高,不孕症发病率要比当年这些国家高。印度要是光依照HDI来估算的话,现在应该还在3.0以上的生育率,但2005年估算只有2.78了。因此中国1990年代以后平均生育率可能还难以达到2.1。


图片:1975年和2003年全球超过500万人口国家的HDI与TFR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2128233070593.jpg

有人可能会说,在实行计划生育情况下中国1980年代平均总和生育率还有2.4左右,你怎么说没有计划生育只有2.75的生育率?我在《1990年代后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生孩子了?》一文已经分析了1980年代超生的原因:
1)、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1980年代的比较高的生育意愿(应该在3.0以上,扣去不育不孕、单身等情况,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实际生育率能达到2.75)。
2)、中国1980年代修改婚姻法降低结婚年龄。
3)、独生子女政策本身过于苛刻,违背了人性。
4)、19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恢复了传统的农村生产单干模式,集体经济几乎完全没有,对生产力的需求,对养老的担心使得农民不得不超生。
5)、相对来说,19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和谐的一段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不大。当时教育、医疗产业化还不高,农民还有养育两三个孩子的能力。农民在缴纳超生罚款后还能维持基本生活。
6)、传统生育文化没有破坏彻底。在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穷不久、无子富不长”、“传香火”(其实这些传统生育文化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民族意义上的“传香火”吗?家庭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的“香火”传得下去?)等在农村还大有市场。

现在多种资料显示目前人们平均只愿意生育1.8个孩子(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也承认这一点),既使不生育人口(不孕、单身、丁克)只有15%的话(其实光不育不孕人口就占12.5%),无计划生育下生育率也只能达到1.53;由于超生,现实生育率1.3左右。可见在政策限制下,只能将生育率压下0.2-0.3左右。也说明计划生育最大的副作用是对生育文化的破坏(降低生育意愿)。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生育率为2.75,而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生育率仍然为2.4左右。

有人可能会说,正是因为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制造“人口红利”才提高HDI的,计划生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计划生育还是有一些功劳的,你是用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HDI来估算生育率的,这样不准。其实不然,中国和印度HDI在1950年时候没有差别,两国主要差别出现在1975年前,而这段时间两国生育率没有差别;中国经济改革比印度早12年;印度的社会矛盾比中国复杂。中国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中国2003年HDI比1980年增加1.353倍,同期印度增加1.374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印度HDI比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增加更快!从绝对数和相同起点来说,印度1990年的HDI接近中国1975年的HDI,中国从1975年到1990年这15年增加0.102,印度从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也增加0.103(印度从1995年到2003年每年HDI增加0.07,据此粗估2005年为0.616)。要是说计划生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话,岂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阻碍了社会发展?可见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差别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为提高HDI做出贡献,因为中国是以三倍的成本培养一个劳动力(浪费的精力和独生子女性格的缺陷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将本来应该用在孩子上面的精力花在娱乐场所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过去二十多年时间是高就业压力的时候,减少养育新生人口的时间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只能增加就业压力。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赋予印度巨大潜力,而中国却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化社会,2025年之后印度可能超过中国,然后将中国拖在后面越来越远。中国白白损失两亿多子孙!计划生育一点正面作用都没有!

下文预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中国人口情况采纳的生育率数据:
1972-1979年:4.5
1980-1990年:2.75
1990-2005年:2.1

五、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共减少2.3亿人口

根据我上面推算,没有计划生育的话,1972年以后到1979年只能维持在4.5左右的生育率,这样的话,比实际增加六千万(这六千万现在都结婚生子,下面对1980年以后的推测都包括他们的子女),换句话说,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少生六千万。然后1980年到1989年以2.75的生育率推算,1990年到20056年以2.1的生育率推算,性别比105:100推算。那么从1972年到2005年应该出生8.67亿,比实际出生的6.38亿多出2.3亿人口。就是说从1972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到目前为止共减少2.3亿人口。2005年1约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占世界人口的20%),扣除2000年人口普查另外修正进去的2420万人口的话,实际上只有12.758亿,加上20005年增加的大约700万人口,那么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2005年底人口总数应为15.1亿(占世界人口的22.5%)。

到2036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亿(都是在计划生育之前出生的),这增加的2.3亿人口都是31到六十四岁岁的劳动人口(1990年以前出生的妇女的孩子也已经成为劳动力了),大大缓解当时老年化压力。对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还有争论必要,在此略过。

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用印度作为参考,中国假如没有实行生育政策,人口将比目前多3亿。这种算法不很准确,因为中国HDI在1975年就比印度高。HDI在0.5以下都是高生育率,HDI达到0.5之后,生育率将急剧下降。中国1970年代初HDI就已经突破0.5,而印度到1980年代末HDI才突破0.5。因此计划生育并没有少生3亿人口(而是2.3亿人口)。

六、没有计划生育的话,中国现在人口会达到16亿、18亿、20亿吗?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要是没有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现在中国人口会有16亿、18亿甚至20亿,中国因为人口过多而崩溃了。真的如此吗?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80年的68岁,总人口才从5.5亿增加到10亿(1949年到1970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左右孩子,1970年代平均也生育3-4个)。而其后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已经非常缓慢,现在是72岁。可见人口增加并不容易。我上面已经提到,即使从1971年就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到2005年底也不过增加到15.1亿。

1977、1978、1979这三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2.84、2.72、2.75。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第五次人口普查客观资料(不是调整后的数据)显示200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12.4亿,我用2.75的生育率、用模拟1986年的育龄妇女结构来计算,比1980年到2000年实际出生人口多出1.599亿(加上12.4亿,刚好14亿;要是2000年以后也保持2.75的生育率的话,到2005年初也不过15.0亿),这说明我的预测是基本准确的,也说明新华社发布的预测是以2.75的生育率来预测的。2.75的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75个孩子,这段时间即使平均不生育人群(不育不孕、单身等)只算10%的话(现在光不育不孕人群就占12.5%了),意味着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平均生育3.05,要是其中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平均只愿意生育2个的话(即使在1960年代全国平均生育6个孩子的时候,城市也不过生育两三个),另外三分之二(农村人口)需要平均生育3.6个孩子(也就是说农村一半以上的家庭生育四个孩子)。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改变、电视和避孕措施已经普及,是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生育率的。换句话说,即使1980年代开始不实行计划生育,到现在也不可能达到15亿人口。

从1980年以来平均总和生育率需要保持在3.95,现在人口才能达到18亿。而为了达到3.95的生育率,扣去10%不生育人口后,假定三分之一城市妇女平均生育三个(由于相当部分家庭只愿意生育一两个,就需要另外相当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的话,农村妇女平均需要生育5.08个孩子。

从1980年以来平均总和生育率需要保持在4.75,现在人口才能达到20亿。而为了达到4.75的生育率,扣去10%不生育人口后,假定城市妇女平均生育三个的话,农村妇女平均需要生育六点四个孩子(即使在清朝时期都达不到这个数字)。

七、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3亿会怎么样?

在国家计生委制订全国人口发展区域规划中,有人提出我国人口要降到七亿的“适度人口”的观点,并把7亿作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佳方案。

1980年时中国总人口10亿,其中1950年以前出生的有3亿,就算一个小孩都不生,也要等2023年左右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基本去世才能降低到7亿。这个时候最年轻的人也已经42岁了,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比例微乎其微,中华民族也即将灭绝。

2005年1月10日人民网“特别策划:13亿人口的分量(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06966.html)”也重申:我国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

最近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国家计生委科研所前所长)认为我国最终人口规模保持在5亿至8亿为好。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李小平研究员(留美归国人员)甚至认为中国人口应该以200年时间回落到3亿左右。他们建议国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在下章节中将讨论他们方案的后果。

“适度人口”这个概念是一位法国人口学家索维提出来的,现在他已经自己否定了这个观点,想不到却被中国的人口学家拣起来,并且还坚持二十多年。

人口学家将重点放在“耕地、粮食、淡水、能源”,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正如孔子所说 “尽美矣,未能尽善”。那么现在如何将人口降低到7亿、5亿、3亿? 现在中国人口13亿,其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1978年以后出生的5亿,1988年以后出生的3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的话,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5年才能分别降低到7亿、5亿、3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经有41岁、49岁、59岁了,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然后在2085年左右中华民族基本灭绝。

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适人口不断增加(参见我的《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1916)。近两百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变为新的资源,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科技是在近两百年才加速发展的,难道科技水平已经到了极限?晚清中国人口四亿,当时难以想象中国10人口怎么样;1980年10人口时候,生活水平比四亿人口时候要高,但对未来却又充满恐惧,设想要将人口控制在11亿;现在中国人口13亿,生活水平又比1980年要高。既然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就算1980年的时候最适人口确为7亿,难道2023年、2046年、2054年、2065年时候中国最适人口还在7亿?

1981年中国最适人口为7亿时,政府无力降到7亿;以目前1.3的生育率到2070年人口真的降到7亿的时候,人口容量已远超过生育能力,老年化程度早就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人均抚养比已经创历史纪录,生育愿望已经非常低了,政府使尽一切鼓励措施都难以提高生育率了。古代有庸医治驼背,治好驼背的代价是让驼背人死去。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  2006-06-25 15:36:11 主题: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候的时代背景 中山水寒
积分:232
称号:二年级学生
在线:1436分钟
发表:11篇
个人信息

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一种思潮的误导远比武力效果大,要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们老是随着国际思潮(即便这些思潮是善意的)人云亦云,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比如现在各国鼓励生育),而不是闻“说”起舞。如果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问题的预测也是阴谋的话(不会公然要求你减少人口,但制造舆论,让你心甘情愿减少人口;然后再谴责你,你因为逆反心理而坚持不改),那么中国是其唯一(至少是最大)的受害者。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举报  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