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少的霸道宠制百度云:建设理性民族主义:我们还没有毕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35:48
建设理性民族主义:我们还没有毕业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令狐补充 

  民族主义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近代西方的产物。

  本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近期,有论者通过观察东海撞船事件后,9月18日发生在北京的抗议示威活动参加者寥寥的现象,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民族主义已经完成了其全部历史使命,宣告‘毕业’。”作者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已经跻身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早已不是被忽视和歧视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疆,因而,对国家不自信的国民正日渐减少。民族主义虽然是一种调和各阶层利益的方式,但权力已不再有把它召唤出来的手段。

  终未成熟的民族主义

  然而,这一论断未免武断,毕竟在其后一个月在多个城市相继发生的类似事件,与这一见解大相径庭。显而易见的是,以平等、宽容、多元为特征的理性、健康、新型的民族主义尚待建构,而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非但没有消除,而是再次暴露了其消极、病态、愚昧的一面,并显示了其冲击日常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破坏力量。故而,所谓“百余年来,民族主义在中国是持续演进、不断成熟的”这类观点,就有罔顾民族主义复杂内涵和凌乱历史的嫌疑,一厢情愿,是过于乐观的臆想。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所谓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也打着国家利益至上的旗号,但相较于20世纪初即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将这一舶来品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仁人志士,从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通过演进而成熟,而是背道而驰,在时代断裂处的创口上再生,因荒凉贫弱而显得先天不足和疾患缠身。也因为时移世易,环境更迭,民族主义开始显现其野蛮、落后的一面,以及暴力的底色和危害性。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历史学家指出,民族主义发轫之初,“打碎了传统的、陈腐过时而束缚人的社会秩序,并以人类的尊严感、以参与历史和管理自己事务的骄傲和满足感填充着追随者的心灵。”这不但是20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爱国者高举民族解放旗帜的理由,也是全球民族主义的浪潮至今涌动不息的原因。

  然而和民族一样,民族主义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近代西方的产物。普遍的看法是,民族主义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标志正式形成的。而汉语的“民族主义”一词则是由20世纪初清末维新派和留学生引进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通常被视为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发端,但有学者认为应上溯至10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无疑具有爱国、反帝性质,并曾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义和团运动催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民间兴起和扎根。但其负面意义和悲剧性也显而易见:狂乱、盲目、非理性的排外主义色彩,以及降神附体这类蒙昧、迷信的民间宗教色彩,都是义和团运动不容否认且必须扬弃的弊端;而其最后被清政府和列强勾结,惨遭八国联军镇压的命运,更是值得后人反思和警醒的悲剧。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在“五族共和”的口号下,民族国家的基本政治架构形成,但这一主张形式上无疑有忽视国内众多弱小民族的弊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呼唤科学和民主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的标志。而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历经艰辛取得胜利的抗日战争,更是中国民族大团结赢得的硕果,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现代化国家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情感来源。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无论是早期的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文革”时期的反帝反修运动,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大多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多的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具有强烈的闭关锁国和排外的特征。据统计,1950-1970年间,多次抗议示威活动人数超过10万,1950-1960年间的反美游行有时甚至高达100万人以上。而且次数频繁,仅中苏公开决裂后的1967年1月-2月,全国就有63场大型的反修游行示威和集会。1970年后,此类活动才逐年减少,到了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类活动已经归零。  民族主义的阴暗面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及其残余,对革命、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是有害的,必须防止、克服。同时也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虽已消灭,但民族主义思想的残余还存在,并且要比其他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存在的时间还要长。

  从现实而言,民族主义固然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也具有不可否认的复杂性、局限性,进而就难免有阴暗面和危害性,故而民族主义从未获得过普遍接受的定义,常被认为是“双刃剑”和“多面孔”。两次世界大战,纳粹、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无一不是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结出的恶果。而在迄今仍未杜绝的种族屠杀和恐怖主义活动中,也无处不见极端民族主义的幢幢鬼影。

  在日本,连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早在2001年就宣称拒绝“右翼”这一头衔,要自称为“民族主义”了。2008年11月,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光头党”在“民族团结日”袭击外国人和移民,遭到俄罗斯政府严厉打击,视其为社会的毒瘤。

  2010年8月,有媒体报道,蒙古新纳粹猖獗,某极端组织头头杀死女儿的男友,仅仅因为此人曾在中国留学。他们认为“阿道夫•希特勒是我们尊敬的人。他教会我们如何保持民族的认同感”,“我们支持希特勒的理论。我们支持民族主义而不是法西斯主义。”这个赤贫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是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是帝国主义、恶魔、意图吞并蒙古。”报道指出,几乎同时,蒙古移民遭到了欧洲极端右翼组织攻击。极端民族主义的非理性、盲目、自负、愚蠢以及危害性由此可见一斑。

  “伪民族主义”最当警惕

  相较于世界各国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经常性有组织的暴力行为,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更多地体现在极端民族主义的叫嚷,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上。其偶发的暴力和不端行为,往往以间歇性发作的方式呈现。有学者指出,对于引发担忧的所谓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的“新民族主义”思潮,考虑到民族主义在价值层面必须体现一种全面认同和绝对忠诚的信仰的属性,“新民族主义”的说法并不准确,而应当称之为“伪民族主义”,因为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在这方面不仅先天不足,后天也有致命的缺失。

  民族主义的阴暗面,通常被解读为本义是一种夸耀本民族文化优越性的思维方式或情绪,如今则常常演变为一种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幌子谋取个人或者集团私利的手段。1996年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籍问世,被视为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滥觞的发端,与之后相继出版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不高兴》等书一样,字里行间的确充满着一种非理性、情绪化的对世界文明成果的无端敌意和深刻憎恶,以及荒诞滑稽的文化自满和道德自负。

  1999年5月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以及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引发的抗议示威活动,是针对美国,民粹色彩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爆发的第一波。而2003年8月,万人网络签名反对京沪高速铁路使用日本技术;9月,发生了日本游客集体赴珠海嫖娼事件,激发网络抗议狂潮。2003年10月底,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不雅表演引发抗议,继而由示威游行演变为街头暴力,剧变为带有打、砸、抢性质的骚乱。日资企业被砸,无辜留学生被殴打,西北大学党委称“如果没有及时制止的话,它会成为西北大学的空前浩劫”。其行径的非理性、狂乱、盲目和野蛮愚昧,与百年前的义和团如出一辙。此时,互联网成了散布极端情绪和动员组织的平台,也成了民族主义思潮泛滥之地,2003年也因此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元年”。

  9·11恐怖袭击后响起的喝彩声和幸灾乐祸,是极端民族主义狭隘偏激的价值观和无视个体生命尊严的一次爆发。在2008年家乐福事件中,无视事实,轻侮个人尊严和社会秩序,殃及同胞和无辜,即成了极端民族主义宣泄情绪的显著特色。而多次抵制日货运动,都无一例外地沦为目无法纪、打砸和掠夺社会财富和无辜平民的私有财物的野蛮行为,与先辈同名运动比,可谓南辕北辙、判若云泥。

  可见,中国在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并没有演进成熟,而是在倒退和堕落,具有偏执和妄想的病征。诸多极端民族主义言行的斑斑劣迹,几乎无一不是在印证“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加恐外症”的著名论断。诚然,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竞争、摩擦、弘扬爱国主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十分及时,很有必要,中国新民族主义构建势在必然。但是问题在于,何谓新民族主义?如何剔除和防止民族主义中的极端因素和非理性情绪?杜绝这种无视文明规则、打着爱国幌子祸国殃民的愚行,理当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