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少的心尖宠儿完结:安龙招堤见证故都300年(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30:31

安龙招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城东北约500米,始建于清代,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明朝永历皇帝曾经在安龙避难6年,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里人杰地灵,曾养育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晚清重臣张之洞,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血染疆场的王懋长,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将领、后任贵州省交通厅第一任厅长王伯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功勋卓著、后捐款在安龙招堤旁修建“怀乡桥”的名将杨滨,曾被中共前敌委员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朱德时任该军副军长)的韦杵,辛亥革命名将、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
这里原是水乡泽国,水面延绵10余里,俗称陂塘海子。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广东番禺人招国遴被委任为安笼镇游击(清朝从三品武职外官官衔)。到任之时,正值雨季,他亲眼目睹了陂塘水患,决心将其根治,造福于民,并自捐俸银2000两,亲率士兵、工匠开山伐石,挖土抬泥。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陂塘海子两岸狭窄处的金星山旁筑起一道长270米,高、宽约3米的石堤。堤的北端有一座半圆形石拱桥,可供马车通行。此后,当地居民不再遭遇水患,两岸交通也更加方便了,石堤被誉为“仿白堤”、“肖苏堤”。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招国遴,将此堤定名为“招公堤”,简称“招堤”。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兴义府知府张将石堤加高5尺,并在路堤的东侧修建池塘,池内遍植荷花。春深夏初,垂柳夹岸,平波十里,一片澄碧,芰荷飘香,形成了“十里荷花”的动人景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代理兴义府知府聂树楷与地方名士集资重修招堤,而今日的招堤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重修的主要面貌。
1980年,修复招堤,加固堤岸,增高平整堤面,由县城至招堤修筑水泥公路,两旁栽植行道树。亭阁建筑修葺一新,原有楹联和摩崖题咏恢复旧观。同时修复80余亩荷花池,池中建造水泥拱桥和梯形拱桥各1座,建赏荷亭5座。亭仿清代造型,黄瓦红柱,与原修诸亭阁浑然一体。
如今,十里平畴之中,一堤横亘,绿柳如烟。堤的东端耸立一座仿石牌楼,雄伟壮丽。过牌楼即步入长堤,堤长300余米,有溪水自堤下缓流。堤南是稻田,一片绿植直抵城厢;堤北是荷塘,水洁荷净,舞翠摇红。塘中曲桥回还,连缀5座赏荷亭。盛夏,数百亩荷花红绿相间,亭桥浮于花海,轻风过处,馨香袭人。
荷,依旧独倚着一池碧波,与沉静的石堤默默相守,与孤傲的半山亭默默相望,雕刻出无言的宁静。招堤,似安龙历史的一根弦;荷花,似一曲动听的安龙歌谣。
石碧一方半山亭
招堤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路堤东侧的良田,方便了两岸居民的交通往来。然而,一旦遇到涝灾年份,大堤仍然阻挡不了洪水对良田的侵袭。居民们只能借助于安全系数极低的小木船往来两岸,遇到暴风雨时,船翻人亡的事故常有发生。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时任兴义知府的张将路堤加高5尺,此后才得以真正防治水患,两岸居民也不再乘船往来。张还在路堤的东侧开辟水池数亩种植荷花,路堤的两旁种植杨柳,一方面保护路堤,另一方面美化环境,可谓一举两得。每年夏秋两季,杨柳依依,荷花飘香,平波十里。
路堤的西端连着金星山,张后在此山修造半山亭。一次在亭内大宴宾朋,酒至酣甜,张年仅11岁的爱子张之洞即兴作了一首7 0 0余言的《半山亭记》。全文一气呵成, 句法工整,语惊四座,将招堤四时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文后刻嵌于亭内石壁之上,供今人景仰。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张又在小山上修建三楹阁楼,命名为“省耕亭”。经后人多次扩建,成为今天的涵虚阁、张公祠和禅房。走进涵虚阁的大门,可见张父子雕像,父默立身后,子伏案执笔,再现了父子两代重教尚学的感人场景。
在树木的簇拥下,半山亭那高高耸立的3层楼阁,黄墙、白柱,飞檐翘角,别具风格。亭中可观招堤全貌,欣赏十里自由舒展的荷莲。若遇雨后清晨,这里烟雾缭绕,远处的山,山下的荷花,池塘边青翠欲滴的杨柳,加之天空中飞过的欢快小鸟,构成一幅美幻绝伦的图画,让人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半山亭内的楹联多达数10条,均为龙城知名人士所书,笔法龙腾虎跃,楹联情景相融、寓意深远。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任职时,曾游历安龙,登半山亭,咏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
风雨飘摇锁深宫
从招堤往西南方向约5 0 0米的安龙县城大同路,耸立着一座皇家风格的小宫殿“永历皇宫”,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年代。明朝崇祯皇帝死后,朱氏皇族广东世袭王朱由榔自立为南明永历皇帝,曾在安龙设立行宫指挥抗击清军,当地人故将此行宫称为“永历皇宫”,毁于清朝同治年间,近年经当地政府依原样修复。
说来也巧,这里原先是明朝设立的安笼所,颇有“牢笼”之意。可是被清军追得走投无路的永历皇帝来到这里,就成了他的安身之地,变成南明小朝廷的都城,于是索性谐其音而改其名,这里便成了安龙府。
如今,原址上恢复重建的南明行宫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主体建筑物6栋,分为正殿,左、右朝房,钟、鼓楼,门楼等,共有两块庭院。皇宫正殿中摆设着一张金碧辉煌的龙椅,墙上挂着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没落王朝在这里度过的最后时日,引出了许多惨淡、凄凉的故事。
1646年的秋天,清兵入关南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继帝位,次年改元号为永历。清军铁骑践踏中原江南各地,所到之处,侵占民田,祸害百姓。举国上下人心逆反,期望永历王朝能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永历皇帝朱由榔调集李定国、孙可望抗击南下的清军。奈何清军攻势强大,1650年初,广州城陷落。
此后,永历皇帝便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辗转奔命。1652年,永历皇帝来到安笼所,将其改为安龙府。由于安龙地处滇、黔、桂3省交通要道,四周群峰高峙,城内有桅峰山、龙井山,城外有将军山、九峰山、天榜山、铜鼓山,东北一带又是十里陂塘海子,城有城门,城墙坚固,城池易守难攻,使永历王朝暂时逃过了覆亡的命运。
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早怀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既想借永历皇帝之名号令天下,又不愿受其节制。为了防范居心叵测的孙可望倾覆朝廷,1653年1月,永历皇帝与近臣吴贞毓、郑允元、赵赓禹、徐极等18人密议,欲召正在广西抗击清军的李定国入卫,守护安龙。不料机密泄露,急于称帝的孙可望派部将郑国举兵问罪,逮捕了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等18人。面对严刑拷问,18人无一屈服,大义凛然,最终以“欺君害良,盗宝矫诏”的罪名被处死于安龙天榜山脚下。后人敬仰十八先生的节烈,便在其就义处修建了“十八先生墓”。
永历皇帝在安龙“宫室卑陋,服御粗恶”,所住的文华殿,风吹雨打,窗壁颓坏。1658年,永历朝廷移至昆明,至此,永历皇帝也结束了自己在安龙为时6年的凄风苦雨岁月。
十八忠骨励千秋
位于由招堤沿安龙县城顺城街一路往西约两公里的马场坝,是一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这座古墓里埋葬着南明永历王朝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等18位重臣的忠骨。这段300多年的公案,历代史家有褒有贬,毁誉不一,但这处古迹一直为后人敬仰,也成为国内外研究南明史学学者的注目之地。
步入墓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柱式大石牌坊,色泽暗淡,与牌坊旁郁郁葱葱的各种人工绿化、苍松翠柏形成鲜明的对比。4根石柱支撑起3块横石牌坊,中间大的一块上书“岿然千古”,两边的小石牌坊分别写有“成仁”和“取义”,字体遒劲有力。大石牌坊后面有小石牌坊,亦为四柱式,坊柱、坊牌上刻有龙、狮子和花草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中间的牌坊上刻着“明十八先生墓”。石坊后有一圆形墓冢,封土由大小相同、凿工精细的石块镶砌而成,高2.5米,直径为3米,为明末忠臣吴贞毓、郑允元、赵赓禹等18位先生的墓冢。墓碑上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为明代永历帝亲题。
墓后两侧碑碣林立,18块石碑分别镌刻着历代凭吊诗文和十八先生忠烈事迹及绝命诗,清朝重臣张之洞代父张榱所作《十八先生祠堂记》赞曰:“呜呼!贞魂毅魄,十八人高节如生;古墓新祠,亿万载芳型不朽,当日成仁取义,常思烈士之风;异时立懦廉顾,犹是先生之教。”十八先生的忠孝烈节、临难不变节、从容就义的高尚情操以及临刑前的大义凛然,感动了后人。
碧血千秋,有一种忠诚硬生生地从死寂的石壁上走出,进驻安龙人的心头。风雨中的永历朝廷,朱由榔的富国大梦,都在时光之下成为一块块历史的碎片,镶嵌在这片土地中。唯有忠诚,唯有十八先生取义成仁的精神,把安龙人燃烧得热血沸腾。
怀乡桥上思乡愁
经过几代人的加固修建和管护,招堤路堤的两旁种植了四季常青的灌木绿化植物,路基两边也种植了杨柳树。放眼望去,一边是十里飘香的荷花池,一边是被招堤保护、防治了水患而年年丰收的稻田和美丽的县城街区。
过去,人们想去荷花池欣赏荷花、漫步公园,只能从狭窄的小路下去,极为不便。1981年,一位老将军捐款修建了“怀乡桥”,该桥的建桥材料均采自当地石灰岩,经工匠们的精工细凿,下部为标准的圆孔,直径约为3米,上部为楼梯式结构,栏杆上的浮雕经工匠们精雕细刻,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怀乡桥”于次年7月竣工。每当笔者站在桥上远眺荷花池的美景,就会禁不住想起那位捐善款修桥的老将军,他便是出生于安龙、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党内秘密工作的杨滨。一提起杨老将军,熟悉或了解他的安龙人无一不津津乐道,引以为傲。
1913年,杨滨出生于安龙县一个布依族家庭,幼年丧父,历经磨难但自幼勤奋好学,于1931年考入云南讲武学校军士队,1934年毕业于云南教导团第三期。1935年教导队改为昆明军分校,他留校任工兵见习分队长兼器械操教官。当时,杨滨与在昆明的安龙同乡韦杵交往甚密,其热爱中华民族、富于正义感的言行,对杨滨影响较深。同年9月,杨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远离组织、生活艰苦的险恶环境中,杨滨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党的秘密工作,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为促使六十军起义、和平解放长春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影《兵临城下》就以他的事迹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地下党员的光辉形象;在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的电视连续剧《长夜春晓》中,以其真实姓名生动地再现了他在六十军中从事党内地下工作的经过。
翻开安龙的历史,就像是打开了一幅灿烂辉煌的画卷。它的魅力,远离人群的喧嚣,奔流着地心深处的激情,携带着江南的灵气,驻足于云贵高原这块神秘的土地。无论从历史的任何角度探视,安龙都曾经是文化的波峰。可以说,是“文化”影响着安龙的过去,也是“文化”发现了今日的安龙。
招堤是一首诗,一首清丽婉约的叙事诗;招堤是一幅画,一幅撼人心魄的山水长卷。数百年来,它以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醇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踏上这方土地的文人墨客无不由衷赞美,留下盈箧累牍的华章。景区周围,依山傍水之处,绿树修竹之中,深掩着几处村落。居住在这些村寨中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以打渔种田为生,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置身其间,使人领略到一种质朴而淳厚的乡风,因而倍感亲切。
300年招堤,300年荷花,古老的招堤见证了安龙故都300年的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300年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瞬间,但这里却发生了数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而招堤则仿若一位历史老人,将这一切深深铭记。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chinahigh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