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哪里回收浪琴手表:我看人民币国际化之五:货币国际化的历史镜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2:14

    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没有经验可循。事实上,迄今为止,至少已经有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完成了货币国际化过程。作为一种后发优势,中国政府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充分吸收上述货币在成长为全球性货币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笔者认为,从国际货币史来看,至少有两段历史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是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其二是日元国际化与马克国际化的异同。

    19世纪末期,在第一轮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迅速崛起。在1894年,美国的GDP就超过英国跃居全球首位。在1913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就相当于英、法、德三国工业产值之和。从1869年开始,美国开始进入持续的贸易顺差阶段。从1929年起,美国出口额首次超过英国位居全球首位。尽管美国经济总量在19世纪末期就超过了英国,但美元全面取代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经济上超越英国,到美元取代英镑,大约花了50年时间。

    在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中,如下事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帮助美国完成了从债务国到债权国的转型。一战结束后,美国拥有全球40%的黄金储备,美国国民财富达到5000亿美元,超过欧洲各国财富总和;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英国与欧洲经济,使得美国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与军事霸主,从根本上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再次,布雷顿森林会议选择了美国的怀特方案而非英国的凯恩斯方案,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建设上保障了美元的长期霸权地位;最后,即使在二战结束时,英镑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中的比例仍高达40%。但马歇尔计划的推出推动美元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计价计算货币,从根本上颠覆了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当然,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1929-1933年的大萧条就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美元国际化进程。例如,尽管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早在1924年就超过了英镑。但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直到1938年才重新超过英镑。

    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带给了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尽管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终保证,但国际储备货币的转换过程可能显著滞后于经济实力的变化。这意味着美元霸权的衰退仍将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第二,战争和危机可能会加快现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衰落进程。尽管当前没有全球性战争爆发,当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战争泥潭还是使得美国财政不堪重负,造成美国政府债务与对外债务高居不下。次贷危机的爆发一方面削弱了全球其他国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剧了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以及未来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与财政赤字的担心将在中长期内削弱美元资产的吸引力;第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建设既可能巩固也可能削弱现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如果世界各国决定用某种形式的超主权储备货币(例如IMF的SDR)来部分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功能,这自然也会加快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衰落;第四,如果一国致力于推动本国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那么这个国家最好是顺差国与债权国,该国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其工业总产值与进出口贸易额均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比重,该国可以通过对外援助的方式来推动本币国际化,该国在本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尽量避免卷入战争与爆发危机。不难看出,这些国际经验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启示。

    除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外,日元与德国马克的国际化也为人民币提供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货币国际化道路。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与联邦德国均是在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开始战后重建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均经历了持续的高增长,重新进入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列。伴随着经济的成长,日元与德国马克相继开启了迥然相异的本币国际化道路。

    在1970-1980年代,日本政府刻意地在亚洲地区推进日元国际化。这包括推动亚洲各国与日本进行国际贸易时用日元进行结算,以及日本金融机构对东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以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与国际援助。由于日本具有持续的贸易顺差,日元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但为了保障出口,日本政府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抑制日元升值。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三年时间内升值超过40%。由于担心本币升值会抑制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在1985年之后实施了格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导致日本国内形成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包括股市、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1990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衰退,日元国际化也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滞。

    与日元不同,德国马克走上了通过推动区域货币合作而间接实施本币国际化的道路。德国政府并不刻意地推动马克的国际化,但却积极参与了欧洲货币合作。由于对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天文数字通胀心有余悸,德国政府一直把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即使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与日元相若,但德国政府并非实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使得德国经济避免了泡沫经济的冲击。鉴于德国经济在欧盟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德国央行竭力对抗通胀的鹰派信誉,使得德国马克最终成为锻造欧元的基石,德国人也最终得以掌控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尽管目前欧元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但相比于日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要高出很多。

    人民币是要走日元国际化的道路?还是走马克国际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本币国际化与区域货币合作是看似矛盾但实则统一的路径。但人民币归根到底能否成长为国际性货币,关键仍在于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20年内继续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尽量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马克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正一反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