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春风完整版:人民币国际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5:02:19

人民币国际化是下一个十年重大发展趋势

www.eastmoney.com2011年06月22日 03:44李稻葵  价值中国网   人民币国际化很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世界经济的大势,也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下一个10年重大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很可能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下一个10年的重大主题。在目前中国已经具有巨大的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量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瓶颈是中国向境外投资者提供的金融资产数量远远不足,渠道也不畅通,同时,中国的金融稳定性有待加强。因此,当前亟需推动两件大事,一是在国际上积极稳步增加人民币计价的、高质量的金融资产;二是从政策与产品开发上鼓励并吸引中国企业与家庭的金融资产走出去。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政策讨论的焦点话题。那么,究竟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何在,人民币国际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收益都有哪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是什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所碰到的政策瓶颈和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在技术层面的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让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产品与服务贸易的中介货币,以及更重要的是成为国际金融活动的中介货币,也包括让人民币成为各主要投资机构以及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

  在技术层面,人民币国际化有三大收益。第一,降低中国的国际贸易成本。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那么,中国的许多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就能以人民币计价,从而减少外汇波动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这是大家谈论比较多,也比较明显的益处。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意味着许多企业和机构可以以人民币计价发债,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其中非常重要的是降低国家的融资成本。假如中国政府(中央或地方)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融资,如果人民币是国际货币的话,就可以以比较低的利率融资。当今的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就受益于美元的国际化。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艰难,但其所发债券仍然维系着AAA的最高信用评级,美元的国际地位是重要因素。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还体现在中国将在国际上拥有铸币收入。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可以免费地发行钞票,而境外的投资者以及国际贸易的参与者将会持有相当比例的这部分现金。这些现金既不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利息,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用收回。而中国人民银行在发行这些现金时,会获得黄金和其他国家的货币。黄金的价值自不用说,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一些有投资回报的经营活动,由此获得长期的收益。美国的经验表明,近年来,这种铸币收入占GDP的1%不到,似乎不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80多年前,在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过渡过程中,美国的现金量不断上升,美国的这种铸币收入可能是相当高的(这一点有待经济史学者仔细研究—谁说经济史没用?)。不管怎么讲,铸币收入不可忽略,但可能主要是一次性的回报。

  人民币国际化在战略层面的收益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收益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长远的好处,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波动的冲击。如果人民币是国际货币,那么,当全球金融和经济系统出现恐慌时,大家往往会购买人民币或增加对中国的投资以化解风险。最好和最近的例证就是过去两年多以来,危机的风声一紧,美元以及美国国债价格就会飙升,它们事实上成为全球金融投资者的避风港。这一收益非常重大,能够使得中国经济有一个自动的保护壳,当外界环境变冷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以对冲境外的风险,这层壳就会变得更硬更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重大战略收益,就是它增加了中国货币政策以及宏观政策的自主性。

  第二,如果人民币是国际货币的话,那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会被其他国家所跟踪,中国会成为货币政策调整的领先者,而不是被动追随者。比如说,当人民币提高利率时,全世界其他国家必须相应地考虑马上或在近期内提高利率。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也会使得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遭受外界的评论甚至于外界的压力。比如说,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经济情况不佳时,会希望人民币采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间接帮助他们的经济恢复,这也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政治上将会受到更大的压力。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能让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事实上,实现国际化的人民币能够打破当前美元一元独大的国际地位,使得世界金融体系更加地稳定。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从而稳定全球经济,那么,其贡献将是十分巨大的,其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对此意义,我们应该在国际范围内反复强调。事实上,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一重要性,与其说是中国自己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倒不如说是全世界各地在呼吁人民币提升其国际地位,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素

  纵观全世界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通过一些统计分析(如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原载《金融研究》2008年11期),我们不难总结出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一是货币发行国自身巨大的经济规模。很显然,巨大的经济规模会使得这一经济体所使用的货币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交易量,这就使得该国发行的货币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变为货币持有者(家庭、企业、政府)所需要的产品。比如说当今的美国,尽管整体的财政情况不佳,尽管金融形势并不稳定,但是,中国政府所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仍然可以转变为对波音飞机、美国生产的化工产品以及其他产品的购买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美元的公信力。

  二是货币发行国巨大的国际贸易量。当一个国家具有巨大的贸易量时,它的厂商会自然而然地要求在进出口活动中以本国货币计价。这对其贸易对手而言也更便捷,因为贸易对手很容易找到其他的需要该国货币的进口商。因此,巨大的贸易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三,也最为重要的,就是巨大同时稳健的金融体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中,货币最大的使用者是金融投资者,金融产品交易量往往是国际产品与服务贸易量的上百倍。比如,全球外汇交易10天的交易量相当于全球1年的国际贸易量。所以,一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需要该货币的发行国具有一个巨大的金融交易市场,能够使这种货币的持有者在这个金融市场中非常容易地从金融产品转换为现金,进而转为对产品的购买力。这不仅需要巨大的金融体,还需要监管有力的、稳健的金融体制,这样,这些国家所持有的投资才能够获得比较稳健的回报。这一点在欧洲和美国是比较明显的,欧洲固定收益产品的市值在2004年已经超过美国,而美国国债市场的巨大交易量事实上也支撑着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困境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困境,并不是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量在国际贸易交换中相对比较少,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中国境外的交易伙伴很难用所持有的人民币进行资产投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最大瓶颈,就是境外投资者具有巨大的持有人民币的呼声和意愿,但苦于投资无门,苦于无法把他们手中的外币(包括美元、欧元等)转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再深究这一原因,无非是我们当前给境外投资者所能提供的金融资产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渠道也是不畅通的。比如说,中国股市市值相当于GDP的2/3,可交易市场规模仅在GDP的一半左右(约2万亿美元)。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部分微乎其微(仅仅为200亿美元),而且,境外投资者一旦入市,很难迅速撤出。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约束。

  此外,另一个约束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性还需要加强,在国际范围内,我们还需要大力地提升中国金融稳定性的信誉。比如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给中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仅仅达到与日本国债相同的水平,即AA-。这在表面上看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日本中央政府的财政情况远远不如中国政府,但是,日本是一个财政透明、金融稳定的经济体,而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这个。由于没有大量的、被外界认为具有高信用评级的投资产品,使得全球的投资者找不到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也就无法将自己的货币转换成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图

  根据以上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亟需推动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国际上积极稳步地增加人民币计价的、高质量的金融资产。增加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高质量的、具有很高信用评级的金融资产。在这一方面,亟需做的就是在境内和境外增加中国财政部国债的发行量,还要积极研究地方政府债的推出,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大型公司的债券发行。目前,我们这部分有一定质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不到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2万亿美元,其中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规模(QFII加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满打满算也就是300亿美元,仅仅是美国国债的0.2%!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要!未来,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值必须大幅度增加,中国必须积极放开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近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比如标普,已经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措施,这事实上有利于中国固定收益产品在国际上的推出—它们把大中国地区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信用评级系统来对待,在这一地区给中国国债AAA级的信用评级,但这一评级跟美国的AAA信用评级并不直接挂钩。这就相当于国际评级机构为中国设计了一个新的货币,而这个货币相对于美元一定是不断升值的。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反复沟通,设法让他们去理解中国机构和中国政府发行的金融产品的信用度。

  第二件大事是加大放开中国企业与家庭金融走出去的力度。伴随外资进入、境外投资者将外币转换成人民币的过程,我们同时必须要逆向运作,鼓励中国的投资者和家庭本着风险对冲,本着金融投资回报多元化的目标走出去。在这里,一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有效、可控地开放家庭的对外投资,比如说,对银行的大客户—他们的资产管理能力比之于普通家庭和个人高出许多—单个授信,如对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给出专门的外汇兑换额度,明确地让他们走出去。这种额度总量可以控制。为了鼓励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走出去,我们必须大力开发一批明显在国外有较高收益的、对中国投资者有重大吸引力的QDII基金,比如针对澳大利亚资源型企业的基金组合,再比如针对石油公司以及油田服务公司的基金组合,让投资者切实感到对外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就是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并在此过程中让中国经济受益。当前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实现资本账户有效、可控、大规模的开放,是大规模提升中国高质量金融资产的供给。人民币国际化很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世界经济的大势,也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下一个10年重大的发展趋势。 

左晓蕾:国际板是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 01: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国际板的人民币交易规则,实际上是从资本投资需求的角度,推动对中国贸易逆差国持有人民币储备。因此,对人民币一旦作为储备货币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有充分认识。为前瞻性预防金融和经济风险,国际板推出尚需伴有一些具体制度性安排。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民币的多元购买力,以此建立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和实力。

  国际板实行人民币交易规则,是人民币朝国际化迈出的关键一步。国人在关注这个投资新机会的同时,也还需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新概念。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作为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等价物。要实现这一点,人民币应该成为各国储备货币中的一部分。至于通过资本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如何影响金融和市场,笔者以为需要深入讨论。

  现在正在推进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使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在逐步推进。但人民币贸易结算,一般出现在逆差的贸易中,因为只有较多进口贸易伙伴商品时,贸易伙伴才有动力用对方的本币结算。这就是为什么人民币结算从边贸和东南亚各国开始的缘故,巴西和俄罗斯也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的协议,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大多数情况下以逆差为主。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虽然中国正在致力于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的努力,但相信在相当长时间内,受制于就业压力,转型需要时间,特别是相对比较优势的存在,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可能还会保持一定的顺差水平,虽会随着经济转型而不断减少,但仍然有一定规模。所以,人民币要通过贸易支付方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储备货币,基本不具可行性。

  由此来看,国际板的人民币交易规则,实际上是从资本投资需求的角度,推动对中国贸易逆差国持有人民币储备。

  首先,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将获得人民币融资。原则上境外公司的融资可以在本国投资。比如,美国机械制造业公司卡特皮勒在中国上市融资后,投资美国高铁设备制造项目。但在美国投资必须使用美元,卡特皮勒必须到银行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商业银行就会把人民币拿到美联储换回美元,人民币就成为美国的储备货币了。

  其次,国际板人民币交易规则意味着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必须以人民币交易并清算、结算。这与QFII眼下在主板的交易根本不同,QFII是用美元换成人民币交易,再换成美元汇出。国际板的交易规则是直接以人民币交易,这就意味着所有希望参与国际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都必须持有人民币。

  推出国际板,无疑推动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货币的进程。因此,对人民币一旦作为储备货币特别是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货币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有充分认识。

  人民币作为贸易交换的储备货币,短期内,不但不能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增加外汇储备。道理非常简单,本来进口贸易我们是支付美元的,现在改为支付人民币,没有消耗外汇储备。支出的减少就是储备的增加。如此,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在人民币清算结算过程中无形地增加。

  长期来说,每一元人民币的外国储备都是具有购买力的。本币作为外国储备货币,意味着本国货币发行超过本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作为储备货币,就必须不仅具备与中国商品和服务的等价物功能,还必须成为多元贸易的等价物。简单说就是,石油输出国愿意接受新加坡用人民币支付的石油价格。此时,必须严防因过度货币发行构成的全球购买力而使中国经济被“挤兑”。

  另外一种吸收超发货币购买力的方式,是扩大虚拟经济,把脱离实体经济或者衍生的虚拟“产品”变成“投资品”,来虚拟超发货币的购买力。但这种“虚拟”不存在无限发挥的空间。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近期包括以国家信用“虚拟”的美国国债和“欧债”危机,都是惨痛的教训和警示。

  人民币一旦脱离了进出口贸易支付的供求约束,演变成纯粹的外汇交易货币,货币支付功能会弱化,投机功能会膨胀,实际上就被“逼”成完全可兑换了。由此带来货币汇率的大起大落,巨大的难以控制的交易规模,甚至货币政策会被外汇市场牵着鼻子走,都完全有可能。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国际市场外汇投机交易的日交易量高达4万亿美元。去年外汇交易是全球所有衍生品中交易增长最快的,同比增长142%。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不稳定、变数太多的大环境下,货币套利带来的汇率波动,增添了巨大的外汇投资风险。澳元、挪威克朗在今年前四个月兑美元升值7.3%,但上周一周内兑美元贬值3.3%。据报,近期美元升值导致新兴市场货币,如墨西哥比索,新加坡元,巴西雷亚尔等一周内损失1.26%至4.77%。日本灾后重建概念的炒作使日元不贬反升,对日本灾后重建非常不利。日元得到G7的联手干预汇率才得以回归稳定。如果人民币有此遭遇,则别期望能得到G7援手。

  因此,为了前瞻性预防金融和经济风险,国际板推出尚需伴有一些具体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开始时是否把市场规模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的小QFII的人民币规模一并计算,将其控制在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上,逐渐扩大。笔者估计,国际板设计可能有提供人民币回流和投资渠道的目的,但作为国际货币,更重要的是培养多元购买力,以此建立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和实力。

人民币何时成国际主要货币 戴相龙雷人:15年后

www.eastmoney.com2011年06月27日 01:00周晋竹中国广播网   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虽然共识不多,但起码有一点普遍都认同:下一个阶段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于中国这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人们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有2个,其一是中国储备什么货币,其二是人民币何时成为国际主要货币。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语出惊人:15年。

  戴相龙:15年以后,人民币将会同美元、欧元一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但是说代替美元,是没有这一条的,只是说成为与它经济相当的国际地位。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我曾经想,这个比例应该是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

  在处处强调“只争朝夕”的中国,15年也许真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中国人现在就很纠结:外汇储备多到头痛,却不知道能买什么;既要人民币升值,又怕升值太快对企业影响过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说,其实这些问题都跟人民币国际化有关:

  樊纲:中国发展到今天,确实应该逐步考虑资本账户向下的改革和调整了,包括我们外汇政策,外汇的流出流入的调整,也为我们汇率的改革创造条件,这些应该并行不悖。

  这半年来,美联储的行为着实让新兴市场烦恼无比,好不容易到6月底,其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但由于美国始终不表态加息,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问题简直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利率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也直言,如果各国利率差别很大的话,是很难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

  罗纳德·麦金农:美国央行的做法让很多热钱进入了新兴国家,使他们的货币升值,从而降低他们的竞争力,这些国家美元的储备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失去了控制,出现了通胀。现在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实际上美国的通胀并没有出现,但经济也没有太多的增长。这就表明中国和其他的国家汇率并没有大幅的被低估,也可以看印尼,俄罗斯,他们的货币实际上被过高的估值了。 

学者称我国经济规模超英德法等欧洲12国总和

www.eastmoney.com2011年06月27日 12:59戴闻名瞭望东方周刊

  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张维为,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担任邓小平的翻译。

  他说,那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现在忆起小平,脑海中浮现最多的形象,“就是他坐着,静静地抽着烟思考问题,目光注视着前方,一句话都不说”。 

  20多年之后、行走过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张维为进一步体会到,邓小平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头脑清醒”---“他了解百姓的愿望,了解中外不同体制的长处和弱点,坚持一切外国的思想和做法都要先经过中国的实践来检验,再确定是否在中国推广,绝不能盲从”。

  张维为认为,这一点对于今天认识中国崛起和中国未来同样重要。

  首先,“不管中国还存有多少问题,中国过去30来年所取得的成绩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比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要出色”,要自信地“沿着成功的道路继续往前走”。其次,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历史上所有崛起的国家都遇到过,“中国的问题都有解,天塌不下来”。

  更重要的是,美国绝对不是中国的样板---“我们今天的眼光一定要超越西方这种全面走下坡的制度,要探索的是下一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

  而在他眼中,中国最大的挑战和风险,并不是常常被提及的贫富差距、腐败、环境等等问题,而是中国人“自己打败自己”。

  我潜移默化受到“小平精神”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担任邓小平的翻译。这段经历对于你认识中国崛起和发展有何影响?

  张维为:对我来说,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对我后来许多观点的形成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主要是四个方面,一个是邓小平的眼光,二是他的思路,三是他的清醒,四是他的大气。

  邓小平是一个大战略家和军事家,具有超长的战略眼光。西方政客一般谈的是“一百天内,要怎样怎样”,邓小平是“一百年内,要怎样怎样”,今天世界上找不到眼光如此长远的战略型政治家。中国这么一个大国,长远的战略定下了,近期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邓小平是一个思想者。他在我脑海中浮现最多的形象,就是他坐着,静静地抽着烟思考问题,目光注视着前方,一句话都不说。会见外宾前,他都要听汇报,听完汇报后他常有那么一小段时间的思考状态。他喜欢和别人谈一些“自己脑子里正在转的东西”,他的许多新思路经常能使人眼前豁然一亮。

  邓小平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政治家,他了解百姓的愿望,了解中外不同体制的长处和弱点,坚持一切外国的思想和做法,都要先经过中国的实践来检验,再确定是否在中国推广,绝不能盲从。作为一个人,他大气,他乐观豁达。他一生中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多次大上大下。一个杯子里只有半杯水的时候,他总是看到有水的半杯。出现危机的时候,他总看到危机背后的机会。

  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自己对许多中国和世界事务的认识和把握。我对中国崛起的研究,包括《中国震撼》的写作,大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小平精神”的影响。

  “用人均GDP低来否定中国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很肤浅的”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虽然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值仍然非常低,甚至落后于一些非洲国家,这说明中国还是不行。而你提出观点说,人均GDP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家实力,需要重新认识,能否细谈?

  张维为: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过去说我们自己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我们讲韬光养晦,应该是自信的韬光养晦,而不应是精神萎靡不振的韬光养晦。

  一些人老是用人均GDP低来否定中国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很肤浅的。只要实地走访一下世界你就知道,人均GDP造成的误差有多大。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里程碑事件,背后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举个例子,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中国发达地区多数居民的住房水平已经超过日本。

  我一直认为,所有涉及中国的排名,包括人均GDP等,只要融入两个因素,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是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而不是用官方汇率来计算。

  日本吃一碗面比北京、上海要贵10倍,理发也比北京、上海贵10倍。照官方汇率计算,日本卖面和理发产生的GDP就比北京、上海高10倍,这样计算肯定是严重失真的。所以我认为用货币购买力评价才能更靠谱些。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英国经济历史学家麦得森。他做了跨长度的跨国比较,认为1992年中国事实上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12个欧洲大国的总和,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等。

  第二是中国人的房产。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强的置业传统,住房自有率全球领先。我在上海坐出租车,喜欢跟司机聊天,他们普遍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有房产。如果论资产,他们到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超过了当地50%人的资产水平。

  过去30年,中国人总体财富增加的速度世界上无人可比。在欧洲,能拿到银行房贷,就是对你中产阶级地位的确认。在瑞士,如果你房产付清了,你就是富裕阶层。这种国际比较有利于我们真正读懂中国崛起。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立足中国国情,大胆进行指标方面的创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和世界的真实面貌。

  《瞭望东方周刊》:房子是现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有不少人说,中国现在房价这么贵,年轻人和低收入阶层都买不起,怎么能说中国就已经崛起了呢?你怎样看中国的房子和房价问题?

  张维为: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坦率地说,世界上大概只有在中国,大学刚毕业就可以考虑买房子,女孩子可以坦然地把拥有产权房作为结婚的条件。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个水平。

  我看过电视连续剧《蜗居》,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没人敢说,因为做不到。其实又有哪个发达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西方国家典型的中产阶级,一辈子最大的财产就是一套产权房。瑞士的住房自有率为36%,是北京和上海的一半。

  实事求是地说,国人在住房上的要求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某种意义上也展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大多数百姓生活的改善。我们应该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就,然后以创新的精神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多数人来说,应考虑先租房,有了积累再买房,这也是国际惯例。当然房屋租赁市场需要更好地规范。考虑到中国人有世界最强的置产传统,我们也需要探索解决住房问题的新思路。

  比方说,我们可以把租售结合起来,租赁房屋达到一定的年限,租户就可以优惠价格购买租赁的房子;我们也可以参照1998年房改,以建筑成本价加一些条件把最低保障住房售给适合条件的年轻家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有产阶层。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对中国的长治久安非常有利,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和消费也是有益的。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现在有不少中产阶级寻求移民海外,说明中国的安全感和吸引力不够。你如何看待所谓的中产阶级“移民潮”?

  张维为:我不担心这个问题。海外移民我接触很多,我有一个粗略的计算,70%出去以后会变得更加爱国。在国内抱怨越多的,出去后往往转变得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美国的印象是好莱坞电影上看来的,和真实的美国差距很远,结果出去后失望的很多。

  过去十年中,假如你生活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发达板块,你的财富可能已经增加了二三倍了;假如你移民去了美国,你的财富由于赶上了金融危机可能早已缩水四分之一,今天要衣锦还乡都不容易了。错过了中国迅速崛起的伟大时代和众多机遇,至今都是许多海外华人的心头之痛。

  现在所谓中产阶级移民,其实绝大多数都把根留在国内,包括自己的企业和资产等,因为他们也了解今后至少10年20年内,中国还将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我们不必担心移民问题,更何况现在每年流入中国的资金远远超过流出的资金。只要我们有一点中长期的战略眼光,适度规模的移民对中国的利远远大于弊。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移民出国了,他们以后回来也好,呆在国外也好,对中国都有好处,因为中国的利益已经覆盖全球,需要更多的海内外华人来保护和推动。

  美国崛起时也曾“礼崩乐坏”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中国社会接连出现了“药家鑫案”、“染色馒头案”等恶性事件,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些事件会影响你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乐观判断吗?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有无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

  张维为:这些案件的性质都非常恶劣,但放在中国这么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中,其实比例是很小的,不会影响我们对中国大局的判断。这种事情,出一桩,抓一桩,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道德滑坡,这是事实,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滑坡慢慢会被扭转过来的。

  历史上大国崛起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美国崛起的时候,也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繁荣,一方面各种道德败坏的行径剧增。今天的美国的药品监察局等机构都是后来建立的,同时还设立一整套行政与法律制度,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即使这样,美国今天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根据2011年6月1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每年因食品原因而住院的有32.5万人,死去的有5000人。这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统计,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还是一个发达国家,也就是这个水平。

  当今中国政府的执行力比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现在的美国政府都强。只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努力,是可以比美国做得好的。北京、上海等地现在的人均寿命和社会治安等指标都好于纽约就是一个证明。

  这里还要指出,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很多媒体为了抓眼球,把负面的事件无限放大,这种媒体生态需要逐步改变。另外,我们还需要一种比较成熟的心态。所谓成熟的心态,就是不要被媒体耸人听闻的炒作忽悠。看问题一定要有概率观念。没有概率观念,你连人行道上走路都不敢,因为世界上每天都有不少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被车撞死,但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之低。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两会”之后,“顶层设计”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一个热词。你认为中央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该坚持什么,特别注意和警惕什么?

  张维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我们确实需要高屋建瓴、从长计议、深谋远虑的战略规划。把这样的规划叫做“顶层设计”也可以。总体上我认为我们今天的眼光一定要超越西方这种全面走下坡的制度,要探索的是下一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

  以政治制度为例,我们可以更多地把“选拔”和某种形式的“选举”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明显好于西方光是依赖“选举”的制度。社会制度上,我们应该拒绝西方主张的那种社会与国家对抗的制度,而是建立社会与国家高度良性互动的制度。经济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推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更好的结合。法律领域内,继续推动依法治国,但力求避免西方法条主义的弊病,力争建设一种比西方更公正、更高效、成本更低廉的新兴法治国家。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好经验,但一定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我同时还认为,这种设计一定要务实,特别是全国范围的设计,更应该是一种大战略、大方向、大规划的设计,而非完美的理想主义的详细线路图。实践证明,后者的难度极高,因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总是不充分,各种变量太多,所以要么设计不出来,要么设计出来就被束之高阁。但我们体制未来的大方向、大战略、大规划是可以确定的,也是应该确定的。我们经济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们没有详细的路线图,但我们有指南针。在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各个地方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虽不完美,但已经给世界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不是让麦当劳征服八大菜系,而是用八大菜系来吸纳麦当劳”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告诫国人,“不要被西方的话语体系忽悠了”,西方民主是一种“游戏民主”,并不是中国的典范和楷模。现在很多中国人、包括精英阶层在内,还是处处以美国为榜样和楷模,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张维为:如果说二三十年前,一些人以美国为楷模,那还情有可原,因为我们刚刚经历了文革,百业待兴。但是今天还这样,动不动就美国怎么样,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20年前美国自由派学者福山写了颇有影响的《历史的终结》一书,认为历史发展到了西方制度就终结了,但今年初他在《金融时报》撰文,题目是《美国没有什么可以教中国的》。这些精英也许可以读读这篇文章。他文章中的观点并不都有道理,但他对今天美国模式的失望是真的。

  这些人还可以读一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写的一些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他从上海回纽约,他的感觉是纽约更像第三世界,这和我的感觉差不多。美国有不少东西值得中国学习,但美国在不少方面今天也该向中国学习了。奥巴马总统都悟出一些道理,但我们的一些所谓精英还转不过弯来。奥巴马提出了一系列模仿中国做法的建议,如建设高铁、促进外贸、发展制造业、促进基础教育等。

  今天的中国可以自信地平视自己的对手,平视美国,心平气和地看看人家的长处和短处,也看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取长补短。

  至于西方的“民主忽悠”,这是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事情。我把采用美国模式的非西方国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希望到失望的,如泰国、蒙古、乌克兰、吉尔吉斯坦等;还有一类是从希望到绝望的,如伊拉克、阿富汗、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

  西方模式在300万人的蒙古和500万人吉尔吉斯坦都成功不了,怎么可能搬到13亿人口的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历史和文化底蕴太丰富了。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大概就像用麦当劳文化改造八大菜系,怎么可能成功?

  我们对美国模式的态度,应该是借鉴其合理的地方,就像麦当劳,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的基本立场不是让麦当劳征服八大菜系,而是要用八大菜系来吸纳麦当劳---把它的长处吸收过来,最终把它“收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五千年没有间断的文明和过去30来年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有这样的眼光和底气。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不少中国人感觉,国外尤其是西方,仍然对中国不了解。如你所言,“中国崛起是个精彩的故事”,但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你在西方多年生活和讲学的经验,应如何深入人心地对西方讲好这个故事?

  张维为: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事件,但我们还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这涉及的不仅是对外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也包括如何向国人解释中国的一切。我看关键是要抓紧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建设。

  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一定要有自己话语的崛起,我们需要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全面的,也就是说能解释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这种话语体系也应该是透彻的,也就是说,能把事情说清楚,中国普通百姓能听懂,外国人也能听懂,哪怕他们不赞成。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强势的,因为挑战我们的西方话语是强势的,我们需要用比较强势的话语进行回应,我们文明的底蕴也使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话语体系还应该是中国的,也就是说要接中国的地气,成为民族的、文化的、中华文明的东西,从而为尽可能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确实需要大力改进对外宣传,因为许多对外宣传的方法太陈旧,我们应该多用外国人可以理解的观念和方法来介绍中国。但这还只是个战术层面的事情,我们需要不断去做,也会起一定的作用,但它还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解决根本的问题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实力,我感觉西方是最承认实力的,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现在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硬实力的增长,所以西方对中国更加尊重了。中国话语体系这样的软实力加强了,他们也会尊重。所以我主张以比较强势的话语来回应西方对中国的挑战。

  比方说,美国人老在那里批评中国人权,我们为什么不反问一下:“你在伊拉克已经杀害了十几万平民,这是大规模地侵犯人权。对这个问题,你们至少也应该向国际社会、向伊拉克人民作一个解释,否则你们怎么有资格来和我们谈论人权问题呢?”

  我想这样的话语不是简单地调侃美国,而是陈述事实,也会得到多数西方民众的理解,甚至支持,因为西方大部分人也反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最终可以更加潇洒,逐步把解释中国的许多工作交给西方。中国相对成功的经验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从事中国模式研究。最终哈佛、耶鲁的教授都会来研究中国模式,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出现。对于国内那些只知以西方唯马首是瞻的所谓精英,恐怕也只有采用这个办法,等到他们崇拜的美国老师都改变了想法,他们的观点大概也会改变了。

跨境结算“跛足”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探索

www.eastmoney.com2011年07月16日 02:58刘兰香21世纪经济报道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两年的历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人民币跨境结算虽然呈现快速扩张之势,但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其实中央文件很少提‘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说法,而更多的是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现阶段要做的是大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邢毓静近期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

  抛开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目标,仅就试点两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情况来看,势头可谓十分迅猛。据央行官方统计数据,2011年前四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5382.28亿元,同比增长16.89倍;而从试点之初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截至7月6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已经完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

  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曾在公开演讲时表示,预计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全部贸易结算额的比例将从去年的2.5%升至5%-6%,而2012年这一比例将有望达到10%。除了跨境贸易结算外,还将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和境外企业以人民币在境内投资试点。

  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融资,推动人民币结算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从本报记者对部分试点企业的调查情况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确实给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以及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好处,但也仍然面临客户缺少人民币来源、客户不愿承担升值的风险、长期以外币结算的习惯很难改变等挑战。

  总体而言,人民币结算在企业贸易结算中占比较低。

  同时,多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显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以此推算,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金额大概8000亿~9000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因购汇减少而令外汇储备多增加1230亿-1384亿美元,亦导致货币冲销的压力加大。有学者认为,货币当局因此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损失,人民币国际化“虚假繁荣”。

  在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启动时,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跨越”。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国际货币体系亟须改革的当下,尽管仍不得不适应资本项目管制、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客观现实,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踏出第一步,前路仍需摸索。当此之时,理性探讨和思索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或许正当其时。

  出口结算仍是“软肋”

  “去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我们大概做了一个亿(人民币),今后还是会大力推进。”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财务总监张运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9年7月7日,该公司在试点启动日办理了广东省内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张运标称,丝绸集团在海外有完善清算渠道,进出口业务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在业务流程上也更方便。“人民币结算不用核销,结算资金不进入待核查账户,能够比较快地收到资金,与外币结算相比,资金占用成本和操作成本等都要更合算。”他表示。

  不过,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是进口业务,同时客户地域集中在香港和东盟地区。“我们的出口市场以香港和欧美为主,要用人民币结算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好谈,原因有很多,包括客户没有人民币的来源、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客户不愿承担汇率风险、长期形成的结算习惯等,这些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适应。”

  2010年12月底,央行宣布我国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从最初365家增至6.7万多家。“为什么所有进口企业都能申请人民币结算,而出口企业要有一个名单?因为出口牵涉到退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骗退税问题,出于谨慎的考虑,在选择有退税需求的出口企业方面就有一个名录。这也导致出口结算进度要慢一些。”邢毓静表示。

  她指出,出口企业名录本来出来得就比较晚,对于企业和银行来说,转换成人民币结算都要进行内部流程改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至六个月时间。随着12月出口企业名单扩展后,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发展非常快,每个月都在1000亿元以上,出口比重也在上升”。

  除此之外,在深圳办理了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中兴通讯财务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外方客商的强势亦是出口谈判中难以推动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客户很强势,而且即便我们在价格上做点让步,但又有一个问题,客户持有人民币头寸,目前情况下除了支付给中国的客户,只能拿在手上,流动性不是很高,所以客户也不愿持有人民币头寸。”

  该人士称,中兴通讯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仅约10%左右,亦主要是进口业务。“其实从企业自身来说,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我们也不是特别有意愿来支付人民币,因为这相当于我们是吃亏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支付美元。只是有一些客户愿意接受人民币,我们也会配合做。有这种意愿的客户也主要是香港地区的客户,毕竟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没问题。”

  香港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最重要的平台,通过香港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金额,在去年占全国人民币结算额七成以上,今年一季度超过八成。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支持的一部分,将香港发展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企业人士认为,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加强银企合作亦至关重要。“由企业来推动比较难,最好是金融机构来推动。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比中国的企业慢很多,很多海外业务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没有像一些国际化的大银行那样有综合服务。”上述中兴通讯人士表示。

  “其实现在中国的银行已经在积极地推动这个事了。作为企业来说,交易对手的交易习惯和人民币的可获得性都有赖于银行的渠道,因此我们的合作银行和交易对手的合作银行之间在人民币清算渠道的建立、人民币的提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合作。”张运标称。

  邢毓静则将此视为中资行的发展机遇。“中国银行业去国际上做外汇业务相当于客场,做人民币业务相当于发挥主场优势。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一定不是中资行在纽约分行做当地的外汇业务,而是依靠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纽约进行大规模的人民币贷款业务,而且客户群中有大量是当地客户,那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跛足”格局带来隐忧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踏出一小步,但在汇丰今年5月一项针对全球21个市场6000多家贸易企业的调查中,人民币已经位列未来半年最受贸易企业青睐的五种结算货币的第三位,超过英镑和日元。这令一些境外媒体甚至高呼“人民币将成全球第三大货币”。

  但7月6日,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称,据估算有大约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净进口流出中国内地,“在人民币一方面加快跨境贸易结算的国际化步伐、一方面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外部市场,甚至是投机主体的手中。”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

  银行人士透露,在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些原本的外汇付汇业务转为以人民币汇往港澳地区后,再以比境内低很多的售汇价格购买为外汇再汇往其他地区,从中套取收益。

  不仅如此,这种套利行为还导致境内的外汇没有售出,最终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得更多。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约为2853.7亿元人民币,约合434亿美元。“这意味着一季度本来有434亿美元的进口贸易是要购汇用于进口的,但是由于用人民币结算,因此没有购汇,也相当于增加了43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简单假设二季度人民币进口结算量仍为434亿美元 ,则上半年令外汇储备增加了860多亿美元。”农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表示。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3502亿美元,这意味着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做出了近四分之一的贡献。

  针对上述套利行为,央行在近日出台的《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在实际发生人民币款项收付后退(赔)款的,银行可以在审核相关证明材料后为企业办理对外收付,但退(赔)款金额一般不得超过原收/付款金额。

  “人民币在港完成套利后可能比原汇出金额大,通过退款方式再汇回国内,此条堵住了这个漏洞,套利后收益只能留存境外,汇回难度增大。”上述银行人士称。

  套利行为或许并非主流,但“跛足”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带来不少隐忧。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认为,2010年至今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据估算其中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因进口购汇需求减少而令人民银行增加了1230-1384亿美元外汇资产,同时增加了8000-9000亿元人民币负债。

  “假定美元外汇资产主要购买了1年期美元国债,过去一年半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0.3%,人民银行支付给结算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利率2011年4月之前是0.99%,之后是0.72%,再考虑自2010年中期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6.8升值到1:6.5,升值了4.4%。货币当局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损失。”张斌直言。

  他同时指出,由于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过程中有相应数量的人民币退出境内流通,还不至于影响内地货币供给,但如果随着回流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入内地金融体系,这些资金最终会加入到内地商业银行的货币放大过程,增加广义货币供给。货币当局不对冲,将对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形成新的压力;如果对冲,又会产生新的财务成本。

  人民币贸易结算之所以快速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民币升值预

  期,投资者可以借此套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币贸易结算绝大多数是进口贸易结算输出人民币,而不是出口贸易结算回流人民币。套利机会一旦消失,人民币便会遭受抛弃。张斌表示。

  他认为,应该尽快结束基于套利动机的人民币外流,先加快人民币汇改,形成有弹性的、双边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余永定亦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调整汇率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次是利率市场化,然后是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后才是人民币国际化。

  让人民币多飞一会儿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已经走入歧途?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两年后,质疑之声时起。

  对于“跛足”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邢毓静指出,首先,在试点的两年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手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而我国与东盟国家是贸易逆差,这注定了一开始是以输出人民币为主;其次通过进口支付增加境外的人民币流动性,等到境外的人民币资金池子有了一定的规模,才可能为未来通过出口让人民币资金回流带来机会。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们确实可能愿意资产人民币化,而负债美元化,进口人民币结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但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后不会像收外汇那样额外增加人民币对冲的压力,因此长期而言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是中性的。”邢毓静称。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建立畅通的人民币资金流出和回流渠道。“资金流出后,我们是希望”让子弹飞“,让人民币多飞一会儿,不要飞到香港就回来。众所周知,所有国际化的货币最终都要飞回来,但人民币在飞回来之前如果能在香港之外的第三方多飞一会儿,对各方利益的汇聚是有好处的,这也是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内在作用。”邢毓静表示。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实人民币的流动,就像子弹在飞,始终要落地。问题是飞了多远,绕了多少圈,才回到内地。”

  “外循环不会是一个永恒的自我循环,通过中介融通活动,最终会回到内地的在岸市场。因此离岸市场的融通活动一定要发展起来,不过必须有一个桥梁来联系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否则资金出来之后如果回不去,离岸市场的发展就会很困难。”陈德霖表示。

  今年5月,香港人民币总存款已经达到5400多亿。汇丰曾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2011年的发展做出四点预测:一是香港人民币流动性总额将达到9000亿元至1.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年底增至约1万亿元人民币;三是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四是内地境外直接投资中的3000多亿元人民币将进入香港。

  邢毓静则将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视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绝好平台。“全球很多货币在跨境使用的历史中都很少有像香港这样一个得天独厚、有着天然文化地理经济政治优势的离岸中心,香港离岸中心的发展为整个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对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孰先孰后的问题,邢毓静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说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是我们要从金融街走到建国门,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东方广场,汇率市场化是王府井,那我们不一定要走东方广场、王府井,还可以走二环,绕道而行。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跨境使用集中在实体经济和贸易,是可以在资本项目不完全可兑换、汇率不完全市场化的格局下实现的。”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近日在一次峰会上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框架,即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彻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来看,这似乎也是官方所追求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不是我们真想要的?汇率市场化是不是我们真想要的?假如说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对于这些有促进作用,那何乐而不为呢?”邢毓静反问道。

  她认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资本管制或企业竞争力,而在于管理思路。“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得人民币不仅仅是本币,而且呈现出一定的国际货币特征,如果沿袭传统思路,将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外汇纳入管理,也许在过渡阶段不可避免,但人民币跨境使用会给过去一直需要改、很难改、未来也一定要改的一些领域带来新的压力和冲击,监管者需要以成熟市场上的成熟心态来管理,努力避免扼杀合理的冒险行为和金融市场创新。”
 

央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至全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 15:50 央行

  近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明确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省(自治区)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吉林省、黑龙江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企业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范围,从毗邻国家扩展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自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到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序进行,企业和银行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需求不断增长。此次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部署的重要举措,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多国纳入人民币作外汇储备 区域化为国际化铺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 03:53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夏青

  随着美国QE3的预期增强,美元越来越靠不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子加快。虽然央行周小川行长日前表示,中国并不急于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他还指出,目前尚未对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制定任何时间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从不少国家央行的动作来看,人民币实际的国际影响力确实在增强,国际化步伐稳步迈进。

  目前,人民币还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然而多个国家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马来西亚、韩国、柬埔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国。近期,蒙古央行、智利央行与尼日利亚央行也在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投资组合。

  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表示,计划将尼日利亚外汇储备中的5%-10%转换为人民币。萨努西称,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成为储备货币是必然趋势,类似于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因此,尼日利亚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是一个战略性的、及时的决策,这也是应对美国主权评级被降低以及欧洲目前经济状况不佳的手段之一。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他国和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进展相当迅速。

  据了解,自2008年底以来,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已经超过十个。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包括在内,此外还有,日本、韩国等经济较发达国家。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蒙古国中央银行签署了金额为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自2008年底以来签署的第11个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专家认为,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无疑提高了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民币区域化是为国际化铺路。同时也将降低签约国在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9日,在伦敦召开的2011年“中英财金对话” 上,中英两国政府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双方对私营部门对于在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兴趣、以及该市场迄今的增长持欢迎态度。分析人士表示,这表明人民币的影响力开始扩展至欧洲地区。

  交通银行(4.59,-0.05,-1.0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表示,五年之后人民币作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可能会初步崭露头角。

  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之一。

  6月17日,中国央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数据显示,2010年跨境结算规模达到506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达到2807亿元,在此推动之下,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FDI)也在积极推进。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当前形势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难免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推行本币计价比推行本币结算更为重要。


 

可交易货币升至九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大步向前

www.eastmoney.com2011年11月29日 01:07王辉中国证券报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11月2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首次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启动了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和人民币对加拿大元的交易,至此,与人民币直接进行汇率“对话”的货币增至九种。分析人士表示,澳元与加元的加入,使得人民币对一揽子主要货币的汇率有了新的货币汇价参考。在人民币经历长期升值已接近均衡水平的时刻,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再一次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可交易货币升至九种

  •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11/29)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根据2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公告,此次交易中心自2011年11月28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加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和加拿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报价,其中即期交易包括竞价和询价两种交易模式,远期和掉期为询价交易模式,人民币外汇市场会员银行均可进行澳元对人民币、加元对人民币交易。与此前交易中心推出的其他品种相比,澳元、加元的交易模式与其完全相同。

  至此,目前境内外汇市场与人民币进行市场化汇价交易的货币上升至九种,分别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林吉特、卢布、澳元和加元。在此次交易中心增加澳元和加元两个交易品种后,目前全球外汇市场主要交易货币中仅有瑞士法郎与人民币之间没有直接的市场化汇价,其余主要货币均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建立“市场化联系”。

  新加坡华侨银行外汇分析师谢栋铭指出,鉴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以及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一贯旺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此举也是在市场预料之中。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为中国未来争取部分原材料人民币计价提供了平台。此外,谢栋铭还预计,未来包括新加坡和韩国元在内的主要亚洲货币也可能被纳入交易范围。

  根据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澳元和加元对人民币交易推出首日,澳元对人民币、加元对人民币的即期买卖报价分别报6.2932/6.2982、6.1465/6.1513.

  市场化目标深入推进

  根据中国央行在2005年汇改启动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做的表述,人民币汇改的目标在于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交易中心接连推出人民币对林吉特、卢布、澳元、加元的交易,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相关市场举措都是推动人民币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手段。

  上海一大行外汇交易员表示,从近期高层持续的表态来看,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水平,在此背景下,外汇交易中心再次一次性推出人民币对加元和澳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可以理解为进一步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举动。

  该交易员分析认为,国际外汇市场上可交易的主要货币均为自由可兑换,而在人民币目前仍不能自由兑换的背景下,管理层通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全球主要货币的交易,主要政策目标依然在于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在人民币升值可能已经基本到位的背景下,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焦点,将有望转至汇率弹性方面,而这将为人民币对多种货币的市场化交易提供良机。

  与此同时,此间有观察人士也指出,人民币对更多他国货币的直接“挂钩”,也将能够部分减少市场对于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外部压力。 

央行首发资本开放路径图 人民币项目放开三级跳

www.eastmoney.com2012年02月26日 10:00有之炘新华网

  人民币国际化,无法绕开资本项目开放这个圈子,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且存在争议的。国际上有不少声音认为,我国应加快资本账户开放;但国内的专家对此存有顾虑,担心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步子迈得太快,会对国内货币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日前,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正式公布,明确指出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并将整个过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

  央行首次公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路径图

  这份名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将资本账户开放步骤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

  短期安排(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本身较为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安排(5-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这是央行首次以官方报告的形式,描绘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清晰路径图,并给出相对具体的时间表。

  报告称,我国当前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的风险基本可控,不能过分强调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或者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完全成熟再进行资本账户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费方域对这一结论表示赞同。“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当离岸市场发展起来后需要有回流的渠道,于是境内会放松各种管制,放松管制后进一步把市场做成熟,便把这个市场打开了。”在他看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需要等到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以后再进行,倒逼机制是很重要的。当然要对全局有一个系统谋划,才能走好人民币国际化这步棋。

  改革需要有的放矢不可一蹴而就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多次在研究报告中呼吁应尽快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他的理由是,经常性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开放,很多资本项的流动可变相地经常性交易来进行。尤其是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渠道,提供了资本在国家之间套利的渠道,因此即使资本项名义是上管制的,实际上管不住。加上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倒逼机制,国内就出现很强的力量要推动国内金融管制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有人说,资本项目的开放是长期趋势,可以慢慢来。但与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相比,中国资本管制最严。希望三五年之后中国能达到目前马来西亚所处的水平。”马骏表示。

  然而,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原世界银行驻德国代表奥特曼·西门子日前在出席中国国际经济会主办的“中韩经济领袖对话”时公开表示:“资本市场开放需要遵照一定的开放顺序,中国决策层审慎而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乃明智之举。”

  据悉,资本管制开放分三个领域: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即便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样的国际储备货币在人民币之前作为参照,但各自有不同的国际化路径。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综合协调处副处长崔远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将遵循“先一级市场后二级市场”“先非居民的国内交易后居民的国外交易”的开放原则,降低开放风险,相机决策。预计下一步有可能放松的是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初期可以考虑逐个审批。各国经验也表明,放松直接投资管制的风险最小。

 

专家为人民币走向亚洲开药方:中日联手挑战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7日 15:25 《环球财经》杂志

  人民币走向亚洲的另一佳径:中日联手挑战美元霸权

  ■ 本刊编委 白益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从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对美元本位制基础造成的松动,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迫切希望摆脱美国霸权压榨和剥削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掀起了国际化的浪潮。

  然而,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爆炸式增长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资金池”不足、避险产品缺乏、回流渠道受限以及中国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等,都成为阻碍中国与东盟等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经济体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拦路虎。

  以日本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为核心,主办银行和制造业企业为引擎、覆盖亚洲的商、产、融综合体系,或可成为人民币走向亚洲的最佳通道。

  日本金融三巨头力挺人民币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额从2001年到2010年扩大了2.5倍,到2011年底更是达到了344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这些贸易额中,60%是用美元结算,30%用日元结算,人民币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推动中日之间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事实上,建立人民币和日元直接交易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中日之间的共识。在2011年12月日本首相彦野田访华期间,中日双方同意在双边贸易中尽量以人民币或日元结算,以降低两国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同时日本将向中国大陆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包括投向日本企业在华附属机构。

  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副总裁西村清彦在2012年2月8日于东京举行的第十二届经合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圆桌会议上表示,日本央行批准用日元和人民币直接结算日本和中国公司之间的交易。他认为,中国和日本绕过美元,推动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将有助于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稳定。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成长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秋山太郎教授也认为,“日元直接与人民币交易,对日本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对日本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减少结算风险。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和日元之间直接结算规模的扩大,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非常有利”。

  人民币和日元直接结算得到批准之后,很快,发生了一件中日金融交流上的标志性事件。2012年3月12日,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在货币政策会议上表示,经中国政府许可,日本已经获准最多可购入650亿人民币(相当于8450亿日元)中国国债。这是作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的日本首次购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也是人民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储备资产的开始。

  对于财界主导国家经济命脉的日本来说,六大财团的主办银行才是推动中日贸易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引擎。自2009年7月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以来,日本大型金融集团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分支机构就已经积极开展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存款、外汇交易、人民币融资等各项人民币业务,目标不仅锁定在日本企业,而且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

  早在2010年3月,三菱财团和三和财团的主办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就开始尝试在中日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当年5月20日,三菱东京UFJ银行的中国子公司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成为首家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外国金融机构。

  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的三井住友银行也在2011年11月24日与中国银行在东京签署《人民币业务合作备忘录》,成为日本银行首次与中资银行签署人民币业务领域的全面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银行将与三井住友银行在海内外人民币资金业务、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境内外企业人民币融资、人民币业务研究与信息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与三井住友银行和三菱东京UFJ银行相比,第一劝银财团和富士财团的瑞穗实业银行的行动则更加深入。2011年12月,瑞穗实业银行首次向新日本制铁(三井财团核心成员)旗下的东碧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人民币贷款,使其可以直接用人民币与中国当地法人进行交易。

  2012年4月3日,瑞穗实业银行又联合中国银行东京分行一起与东碧工业株式会社签订了1.2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协议,这也是日本国内首例人民币银团贷款。同年2月23日,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还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金融债券。

  据2012年3月8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1财政年度,三菱东京UFJ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这三大银行的人民币交易规模折合日元达1500亿日元(约合18亿美元),是上一财年的5倍。大约1000家日本企业在日中贸易等活动中进行了人民币交易业务,企业数量是上一年度的3倍。毫无疑问,这些数据显示了日本企业对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投融资需求激增。

  通往东南亚的产商融之路

  中日贸易通过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走出去打开了通道,同时,日本三大银行在中国及日本发行的大量人民币债券也为其提供了足量的人民币储备。凭借日本财团在东南亚已经构建的商业、金融和产业体系,以及东南亚国家愈来愈强烈的人民币需求,日本财团的产商融体系,或可以成为人民币进一步进军东南亚的较佳通道。

  随着人民币业务量的扩大,日本金融巨头加快建成并扩大相关业务交易平台。瑞穗实业银行除了在日本国内提供人民币存贷款业务之外,还计划将人民币交易业务扩大到亚洲和欧美其他网点。三菱东京UFJ银行在2012年2月初新成立了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部门,并与中国银行达成协议,全力支持中资企业开展海外业务。三菱东京UFJ银行将利用其在海外的100多处商业网点,向中资企业提供资金协调等金融服务,并在市场信息、业务情报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援。事实上,三菱东京UFJ银行此前就已经通过向中国银行出资1.8亿美元拥有其0.19%的股份,名列第五大股东。

  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业务,逐步放宽使用人民币进行海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限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银行的合作可以催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民币业务,甚至开展以人民币结算的金融产品业务。

  作为拉动日本对外贸易的火车头,日本最大的两家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和三菱商事(三菱商事的综合商社)也开始积极开展人民币业务。2012年新年伊始,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便先后分别在中国发行5亿元的人民币债券。日本的综合商社和东南亚诸国以及全球众多国家都保持着紧密的贸易联系,如若人民币为其大规模利用,将为人民币的流动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管是在金融、贸易还是产业方面,日本在东南亚的货币主导权都比中国具有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便加大了对东南亚市场的经营,实施了以产业梯次转移为核心政策的“雁行战略”。该战略使得日本一举夺得在东南亚最大投资国的位置,2009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达到了52亿美元。东南亚国家通过对日本金融、技术的引进,创出了“东亚经济奇迹”。

  特别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日本大型企业以及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日本中小企业加快向东南亚地区投资的步伐。日本伊藤忠商事(第一劝银财团的综合商社)、双日(三和财团的综合商社)等大型商社为此加快了在东南亚建立工业团地的步伐,通过建设完备的电力、道路和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方便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前往投资。根据各商社计划,未来3年进入东南亚工业团地的中小企业约有350家。

  人民币在东南亚的日企及本土企业之间流动,素有“产业投行”、“产业组织者”之称的日本综合商社可以作为助推器。只要将人民币注入日本财团的体系,并融入由综合商社、主办银行和制造业企业共同构筑的东南亚经济体系中,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产业投资和金融产品的区域性货币也就水到渠成。

  打造海外的桥头堡

  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为了配合去年12月份中日首脑会谈和今年2月日本财务相安住淳访华所达成的中日之间扩大人民币贸易、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的共识,日本财务省着手研究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希望藉此提高亚洲最大外汇交易中心东京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

  为此,中日两国的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关人士组成了工作组,开始磋商具体措施。例如为扩大人民币流通量,将要求民间银行增加系统投资和增加外汇交易人员配备,两国政府还将清理阻碍人民币交易的种种限制和市场惯例等。

  如果日本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日本企业就可以更容易筹措人民币资金,日本个人投资者也将易于进行人民币存款和购买相关投资商品。目前仅中国香港开设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同时,英国和新加坡也在积极争取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作为新加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领军者之一,星展银行一直在辅助香港离岸中心的业务,近些年来,星展银行已经在香港取得约20%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份额。同时,星展银行是最早在新加坡和香港提供人民币贸易结算服务的银行之一,截至2011年8月,进账的人民币贸易关联资产超过67亿美元,比前一年多出5倍。星展银行执行总裁高博德表示,“如果以后政策有变化,中国央行可以允许外资银行作为离岸人民币的清算行,星展银行会很有兴趣申请作为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清算行。”

  其实,不管是新加坡还是日本成为下一个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国家,鉴于日本贸易、金融和产业对东南亚地区强有力的渗透和掌控,日本都将在人民币的亚洲区域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新加坡,已经成为日本金融和贸易的重兵之地。

  从1970年以来,日本一直是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至1989年底,新加坡的日本银行名列第一位,日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也跃居新加坡外交银行的首位,超出新加坡银行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三和银行、三井信托银行等均是新加坡境内资产额最高的银行。

  日本还在新加坡设立了300多家的日资贸易与商业公司。因其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东盟其他国家,以新加坡为生产装配基地,向东盟各国购买零部件和投资零部件生产,以新加坡为据点建立东盟区域的零部件采购和调配网络。

  2002年新加坡成为第一个同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作为亚洲两大金融中心,日本和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此后,2004年9月,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旗下三井住友保险株式会社收购了英国跨国保险集团英杰华在亚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8国保险业务,以此来整合东南亚金融体系。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还在2005年11月与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签署了为期两年的谅解备忘录,通过该银行的客户网络吸引日本企业到新加坡进行投资,并以新加坡作为发展区域业务的中枢。在借贷业务上,瑞穗在日本的客户包括2500家大型企业及超过9万家中小型企业,也与约70%的日本上市公司有业务上的来往。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新加坡金融衔接,2007年,日本与新加坡签进行了经济贸易伙伴协定(EPA)修订,将新加坡出口到日本的免关税产品进一步增加。而作为回应,新加坡也将开放金融业,包括为日本瑞穗银行提供多全面银行的经营执照、解除日资银行在新加坡申请经营批发银行的限制,使日本企业进一步在新加坡乃至本区域扩展业务时得到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2010年1月31日,三井住友保险合并了新加坡三井住友海上保险和新加坡三井住友海上集团,以此来整合业务渠道,并增强集团在新加坡的客户网络以及客户资源。同年12月6日,三井住友日兴证券株式会社旗下日兴资产管理株式会社与新加坡第一大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旗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日兴资产成为亚洲的规模最大的区域性资产管理公司。

  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和外汇储备国,日本财团以贸易带动金融投资,以投资促进产业,然后产业和金融共同回馈贸易的产、商、融体系,已经构筑了把控东南亚经济运行的无影手,其成熟的产商融体系也是人民币走出去可以借力的优质渠道。 

人民币国际化10年后或水到渠成 形成三元制衡

www.eastmoney.com2012年06月17日 09:08马海燕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民大学今日在京首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在10年后水到渠成,目前最大挑战来自中国实体经济。

  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从2011年底的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从2010年初的0.02迅速增长到0.45,反映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国际债券发行以及充当外汇储备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然而,与高达54.18的美元国际化指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报告预计,2030年到2040年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上升到不低于20,从而推动国际化货币体系从现在的美元为主,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共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元多主”的格局,转化为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元制衡”的新格局。

  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长期挑战来自中国实体经济。如果不能改变严重依赖外需、依赖低端收入的经济模式,中国就无法成长为贸易强国,就不能在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谈判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人民币的升值空间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此外,中国金融制度存在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体系效率较低,降低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构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中期挑战。

  第三,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代国际金融的核心,没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做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陈雨露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入到从实体经济跨越到货币经济的新阶段。要保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冷静头脑,资本账户的开放尤其应该谨慎,不可操之过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程序设置把握时机开放度,将投机性热钱流动控制在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承受范围内。

  报告乐观预计,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上海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将水到渠成。

  【宏观研究】

  警惕人民币国际化“误操作”

  尽管近年人民币国际化得以加速推进,但我们必须看到人民币流出是建立在“两大失衡”基础上的。跨境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模式很难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根本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关键是要实现人民币的投资功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着力点依然要放在国内一系列金融和经济改革上。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速,国际化指数2年提升21倍。毋庸置疑,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但不能求急求快,在国内改革没有有效完成之前,贸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风险极大。

  人民币国际化两大失衡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可能是中国近两年来改革的最大亮点。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自试点开始到全国推广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结算量从2009年末的35.8亿元猛增到2011年末的2.08万亿元,达到初始规模的581倍。香港银行体系人民币存量从2009年年末的627.2亿元上升至2011年末的5885.3亿元,达到初始规模的9.4倍。

  不过,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得以加速推进,但我们必须看到人民币流出是建立在“两大失衡”基础上的:首先是表现出进出收付比的失衡。数据显示,从2011年四季度到2012年一季度,人民币收付比从1 9.7上升至1 1.7,也就是进口结算支出远大于出口结算收入。这种人民币流出远大于流入的不平衡现象,既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必然现象,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不够畅通、境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等现状。

  其次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失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用人民币结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分别为17亿元、4亿元与8亿元,用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分别为135亿元、116亿元与219亿元,用人民币结算的FDI与对外直接投资(ODI)之比分别为8、29与27倍。跛足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其实质是中国内地通过跛足的跨境贸易结算输入的人民币,通过FDI渠道回流中国内地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大失衡呢?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境内和境外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的开放使得香港离岸人民币(CNH)外汇市场得以与大陆在岸人民币(CNY)外汇市场并存,这样两种汇率形成机制的差异必然会留下非常大的套汇空间。由于人民币实际收益率及其预期收益率要高于其他货币实际收益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正利差的情况下,市场主体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倾向增强。

  关键是要实现人民币投资功能

  事实上,从当前的发展路径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种种举措,诸如边贸结算协定、货币互换协议、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融资等,也都是围绕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来做的,但跨境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模式很难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根本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关键是要实现人民币的投资功能。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其二是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而这两点又是互为因果的。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益处取决于国内金融部门的成熟程度。对于发展越充分,效率越高的金融结构,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好处就越多。而反观中国金融体系还远没有与货币国际化相匹配的效率。我国金融总体还处于金融潜化阶段,金融体系资本利用效率不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市场内部的投融资主体存在结构性缺陷,金融脆弱性较大。

  在这样的境况下靠放开资本项目来推动货币国际化也是很危险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金融冲击,包括资本外逃引发政府财政收入下降、银行流动性危机、借贷成本上升和债务危机。另一方面,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提高国内宏观政策的复杂性。人民币国际化后,有一部分人民币将会在国内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相互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量的控制能力。

  日元国际化前车之鉴

  日元国际化也是前车之鉴。日元国际化模式有几大缺陷:

  首先,日元国际化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日本推行日元国际化之初,主要建立在出口优势带来的经济地位提升的基础之上。作为贸易顺差国,日本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而只能通过单向的日元贷款等金融资本渠道进行货币输出。

  其次,相对于国内金融改革滞后,资本项目开放过快导致国际热钱涌入炒作资产价格。同时,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也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的流出、以及居民投资的国际化,令本地市场的消费和就业持续低迷,并最终导致了泡沫破裂。

  再有,日元国际化只是形成本国银行、企业和离岸市场的自我循环,而没有达到日元被国际认可或者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结算获取主导权和定价权的地位,所以日元的国际化模式,特别是贸易结算加上离岸市场的模式,并非是货币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国际金融的历史表明,货币国际化最终是市场选择而非政策推动的结果。人民币能否成为一种国际化货币,关键仍取决于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能否持续健康增长、中国金融市场能否发展壮大。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依然滞后、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仍然存在扭曲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该成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重点。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的话,很可能陷入人民币国际化的陷阱。人民币国际化的视野固然在外部,但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着力点依然要放在国内一系列金融和经济改革上。(证券时报)

美报告称未来10年至15年人民币有望成国际货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3日 05:39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0月22日电(记者 樊宇 蒋旭峰)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2日发布报告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人民币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参考货币。

  位于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当天发表了资深研究员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和研究分析师马丁·凯斯勒共同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说,自2010年6月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货币数量较2005年至2008年首次启动汇改时期增多。而同时期,紧跟美元和欧元汇率变动的货币数量下降。

  报告指出,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

  报告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中国在东亚的制造业贸易份额从1991年的2%升至目前的22%。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和产品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国家都意识到了其货币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益处。

  报告还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虽然在东亚地区尤其明显,但其作为参考货币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东亚。在智利、印度和南非,人民币也是主要的参考货币。在以色列和土耳其,人民币作为参考货币的地位也高于美元。

  报告预测,如果中国进一步在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上取得成果,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年至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周小川:不希望对人民币有任何不当政策

www.eastmoney.com2012年11月17日 17:07魏晞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17日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2年会时表示,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央行基本上是比较审慎的,“我们不希望对人民币有任何不当的一些政策”。

  周小川表示,最近几年来,中国基本上已经去除了对其他货币的歧视性对待。比如说,市场的参与者,希望选择人民币或者其他硬通货,他们是“有自由来选择的,是没有歧视性原则的”。而且央行也鼓励或者推动使用人民币。

  周小川说,央行也非常尊重市场的参与方,让他们来选择到底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来进行结算和清算。但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的贸易公司可能有自己内部规划,会更多使用人民币。

  他表示,对于央行来讲,国际化的下一步,对人民币的使用是极其具有相关性的,也就是说要改革“可兑换性”。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规定中国要实现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性,目前中国正在朝这方向发展。

  周小川说,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放松管制,更好地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协调起来。当人民币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性的话,将极大地推动人民币的使用。

央行行长:抓住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利时间窗口

2012年11月21日03:29 经济参考报

  周小川:抓住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利时间窗口

  记者 张莫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日在“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下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已凝聚了一定共识。要抓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间窗口,在统筹国内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周小川表示,要注重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可兑换程度,有序提升个人资本项目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和信贷等的可兑换便利化程度,在有管理的前提下推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兑换。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利益诉求,需注意处理好各种利害关系。也要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况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包括采取临时性特别措施。

  周小川在谈到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时还指出,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全球货币智库:人民币有望逐渐成为国际货币

www.eastmoney.com2013年01月17日 02:52张焱

  “一直以来美元和欧元是全球央行和主权基金所持有的主要官方资产,由于美元和欧元的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世界正向着多币种储备体系过渡,这一趋势很可能导致黄金需求的攀升。”近日,全球货币智库——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受世界黄金协会委托撰写的《黄金、人民币和多币种储备体系》报告,在对世界货币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该报告指出,中国希望提升其在全球的金融影响力,受此推动,中国政府开始放宽在海外交易和投资中对人民币的使用限制,人民币有望逐渐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但它不太可能立即威胁到美元的地位。由于对全球货币安排的整体优势缺乏信心,人民币上升为储备货币的过程中遇到任何挫折,都可能会使黄金受益。

  报告基于对历史和当前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全球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专家的广泛讨论,探讨了全球经济力量的进一步分散对官方资产管理造成的影响。报告认为,“世界正驶向一个持久的多币种储备体系的未知领域,美元将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多种货币共同扮演关键角色。”

  OMFIF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经济将逐渐重新洗牌达到再平衡。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人民币只可能渐近地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渡阶段,储备持有者将在相对广泛的资产类别和投资领域分散其投资。”目前世界对主权债券的弹性充满怀疑,黄金作为独立于政府和政府借款条件之外的资产,对官方储备持有者具有格外的吸引力。此外,中国希望在世界政治与经济舞台上更有作为,这将促使中国政府以非他国债务的资产形式来储备其财富。

  报告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场景进行了多种假设。“不管世界是否随着欧元的终结陷入全面经济危机,还是经济走向复苏,抑或介于这两种情形之间:所有道路都会通向多币种体系,而黄金在其中的作用很可能会愈加重要。”

  报告假设了四种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一是2013年起世界经济进入较为顺利的发展时期,欧元区渡过危机。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减弱,欧元区危机恶化,中国刺激内需。三是世界经济复苏减弱,中国经济硬着陆。四是世界经济复苏急剧减速,欧元区崩溃。

  报告分析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人民币的地位和影响问题是全球政治和国际贸易经济的核心。出于基本的地缘政治、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声望以及利润和便利等因素的考虑,中国希望看到人民币在国际资本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有些是自身造成的,其它则源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政策。”

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十三大支付货币

www.eastmoney.com2013年02月28日 00:19  查看评论(0)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在此间发布的最新人民币追踪显示,人民币正逐步攀升成为国际性的支付货币。2012年12月期间,人民币的支付额较丹麦克朗、南非兰特及新西兰元为高,现时更超越俄罗斯卢布,成为全球第十三大支付货币。

  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额由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增加171%,2013年1月份,当所有货币上升13%时,人民币录得24%的增长,令其市场份额升至0.63%的历史新高。同年,俄罗斯卢布仅上升18%,1月份则下跌5.4%,令其市场份额下跌0.56%。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环球人民币业务总监莉萨·奥康纳表示,我们必须研究俄罗斯卢布是否有系统地下跌,但香港、伦敦及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正明显地推动着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增长。此外,数据亦显示人民币支付在新加坡按年上升123%,而上月则增加了33%。中国工商银行最近获授权为新加坡的人民币结算银行,或会进一步支持上升。鉴于人民币支付正迅速增长,我们将继续观察未来数月人民币是否能超越泰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