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 旅行商问题:[转载]象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4:14
的思想观念背景

     任何一个医学知识体系的产生都绝非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完成的,除了需要参与大量的临床实践外,还要受到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战乱,古人不可能没有对人体内脏、肌肉、骨骼等进行观察的机会,《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

    那么,为什么在中医学研究中却放弃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式,而选择了以象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受到了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中国古代元气学说思想和对时间认识的影响。   

    1.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

    人与大自然不是主客体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关系,人依靠大自然而生存,因此人首先必须敬畏大自然,以保持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反过来,大自然才可能给予人更多的舒适的生存环境。

    2.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融合构成的,元气可分化为阴阳二气,通过阴阳二气的浮沉、升降、动静等运动,推动着生命的形成和变化。

    气既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维持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生理机能的一种反映。中医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是最重要的、也最具活力的一种气,也叫真气、正气。《素问·宝命全形论》特别强调了气在生命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之生命核心就在于气,气是依附于形体上的一种生理征象。

    有气则生,生则显现出生命的气象;

    无气则亡,亡则气息消散,解剖之后不可能寻找到气的踪影,只能看见没有气息的尸体。

    正如清末何廉臣所说:“非解剖法所能知,非显微镜所能窥。”中医学认为代表生命和功能的气,只有人活着时才能被感知。同时,也认为将整体分解后就不是整体了,并深知破坏人体的整体后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和危害。

    因此,古代中医师在研究人体时,忽略了、甚至完全放弃了对静态的解剖实体进行研究,从而选择了对活体进行动态的整体观察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也就是透过外在的现象去分析内部的变化,使象思维的存在成为了可能。

    《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进一步介绍了透过外表现象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就是中医最常用的象思维方式——司外揣内法。

    而《黄帝内经·素问》所指出的:“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周易·系辞传上》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反映了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利用象进行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尽意”,即达到一定的认识意境。

    3. 对时间的认识

    中国文化强调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世界。由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以此认为宇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以上三方面因素从不同的层面显示出了“不可分割性”。既然一切都是不可以随便分割的,物我同样不能分离,主客体是统一的一元体。因此,只能从宏观整体上动态地对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形象”以及功能状态进行认识,即对“象”的把握。同时,对非人为控制的自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和分析,并从关系背景上去分析理解。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方面就是特别强调整体性。这就是整体论产生的认知思维基础。

    此外,中医还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比如,《孝经》中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因此,对人体肉身的完整性有着特别的敬重,反对对人体的整体进行破坏,即使死亡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入土为安”。

    二、中医象思维经过了长期的临床检验

    一是认识上的发现。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后,就会相应地出现某一个症状或某一组同时出现的有一定关联的症状,而这些症状消失后又可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样就直接从人体上发现和总结出了生理与病理、体内与体外征象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从而创造了司外揣内这种象思维方式,也证明了它的实践价值和正确性。

    二是控制上的总结。仅仅了解体内变化与体表征象之间相关联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通过收集病理征象信息,对病理状态的机体进行调控,这才是诊疗的目的。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人体实验和观察发现,在患者出现某一种症状或某一组症状(证型)时,通过给予一种药或一组药(处方)就能够消除这些症状,最后总结出了药物与症状或证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虽然不像现代药理学那样去分析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但却在实践上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对“象”的把握,利用与症状相对应的药物,调整体内异常的病性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

    既然不依据对解剖物质实体的认识,也能获得临床疗效上的收获,自然也就放弃了走解剖这条路,逐渐走上了以“象”为核心的认知思维之路。由此,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与西医认知相对应而又相互补充的中医学。如果沿袭《黄帝内经》时代粗放的解剖学发展的话,最终必然会与现代西医“撞车”,甚至有可能早就被撞翻而消亡,今天也就不可能再有中医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