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道术真传绝技:作家群里多为奴(李师江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17:50
刚才在微薄里,尹丽川说,中国的出版审查制度比起电影审查制度,简直是天堂。看来看来电影圈很黑暗,难怪冯小刚都主旋律。

    那么就从出版审查制度谈开始,其实出版界电影圈半斤八两。出版是个大环境,它决定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已经出版的小说的批判力。已我自己为例,2001年开始,我相继写了三个长篇,但是当时在封杀卫慧、棉棉的“身体写作”之后的出版环境,没有一本能够出版。从2002年开始相继在台湾出版之后,直到2005年内地版《逍遥游》才出版。至今还有一部未能出版。这使得得作家在写作时投鼠忌器,不能完全按照艺术的规律、冲破思想牢笼的勇气来冲锋陷阵。这是大环境之一。

    非常清楚,在这种环境之下,作家们不得不开始“独善其身”。比如说贾平凹,在写《废都》时,他确实有想法,有激情,有纯艺术的理想。《废都》使他名声暴涨,也给他带来在官方利益上的负面影响,其后,贾平凹的创新和批判的激情没了,写作目的只有一个,获茅盾文学奖,跟陈忠实平起平坐。这种现象跟电影圈一样,比如张艺谋,《活着》是张艺谋牛之作,《活着》被禁之后,张艺谋不再为艺而谋,转而为商业而谋,为奥运开幕而谋。

    中国作家,特别是纯文学作家,面临的环境是这样的:市场有限,除了贾平凹,余华,池莉等有限的几个,对大多数作家来说,市场是可忽略不计的,能给你卖个一两万册就不错了,所以作家们转而去供奖项。小说这东西,又不能像电影,可以直接去戛纳、柏林,只能争国内的奖项,茅盾奖、鲁迅奖,还有什么老舍奖,众所周之,这些奖项的思想上必须是政治正确,观念必须中庸,最创新的肯定不会得奖,得奖的肯定是最稳当的。作家们会不自觉地去迎合,无形中一个个成为奴才。

    再说历史。五四乃至之后当然是作家比较牛逼的一个阶段,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风,有鲁迅,也有胡适、梁实秋,百花齐放。建国后乃至文革这一段就不用说了,这一脉断了。八十年代西学东渐,在文学上西方的现代主义流入中国,产生了先锋主义,余华、北村、格非、苏童等一拨先锋作家,这些作家也一直创作延续至今。但很明显,先锋作家更多的是对现代主义技术的学徒,真正的深沉的批判性着实不深入。后面的市场文学更不必说,是商业奴才。可以说,在意识形态的麻醉性输入和商业侵蚀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思想很低的时代,将来不论在文学史还是思想史上,现阶段都是一个低谷。

    那么说现阶段的作家缺少批判性,多是奴才,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但需要明辨。这么多作家,你说没有几个有艺术追求,有批判追求?有,并且在做努力,但是显然力量微弱,甚至在喧嚣的图书市场很快就会淹没。作家担当起批判时代的重任,是要有底子的,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读者群,这样才有效果。所以,我们一提起作家,当然是以那些有市场有威望的作家为主,他们的作为,给社会造成的印象,就是所谓作家的印象,影响力也一样。比如说,我们就一一拎出来举例,贾平凹,新作《古炉》,还没出来呢,很勤奋,但没指望有冲击力;余华,好像半退休了;北村,执着的传道者,是先锋作家里最有韧性的一个,但作品影响力不够大;年轻的,韩寒,在做一些事;郭敬明,如果也算作家的话,在赚钱。慕容雪村,转为对社会黑幕的揭示,勇气可嘉。陈希我,在与制度死磕。而那些在市场上不露面专门在杂志和鲁迅奖上死磕的作协内的作家,集体沦陷。

    所以按照比例来说,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家在迎合公共意识形态,有百分之一的,在努力,在反抗,在与时代进行周旋。

    当然,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对批判的理解各有层次,有的人就是对社会现象强攻,有的揪住更隐秘的灵魂。所有的现实主义小说,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没有批判,就没有现实主义。所有的现实主义,都在于一种洞察力。有这种洞察力,即便写的是个童话,也依然是现实主义。因此,在一个需要突围的时代,作家是可以用技巧和脑子静静地杀开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