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的塞纳左岸咖啡:德医模式”如何实现夹缝突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5:12

“德医模式”如何实现夹缝突围

——德阳市人民医院创新医改跨越发展观察
□罗向明 田华耀 文/图
  德阳市人民医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异常繁忙,除了日常院办的工作外,几乎每个月他们都要协调接待成都、重庆、陕西、云南等地兄弟医院的同仁前来参观学习。而本月底,这样的接待更频繁。
5月27日到28日,四川省第三届医院管理学术会议将在德阳市举行。会议将就当前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以市州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在“补两头、放中间”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寻求“夹缝突围”,探索如何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全面推动我省医院改革和医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等,进行深入探讨。
“如此重要的会议落在德阳举行,与德阳市人民医院有着密切关系。”大会组委会负责人坦言,德阳市人民医院坚持医疗改革和创新在四川市州医院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医院在德阳人民的心中口碑越来越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攀升,引起了全省医疗卫生同行的极大关注,成为众多医院参观学习的榜样。
“用创新理念推动改革,用改革成果促进创新。”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赵鲁平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德阳市人民医院在孜孜不倦的创新医改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创新为龙头,人才为引擎,服务为抓手,文化为内核”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德阳市人民医院正树立起全省乃至全国地地市州医院创新医改的标杆形象,“德医模式”为地市州医院如何从夹缝中突围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之路。
龙头起舞 创新引领科学发展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但是公益性以何种方式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等同于机构的慈善性,脱离了市场运作规律就无从保证医疗机构长期持续的社会公益最大化。在赵鲁平看来,医院应在政府主导的公益导向下,在有效的监管下产生合理的利润并维持医院再发展,实现管理水平、医疗设备、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更新与储备,在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赵鲁平刚到德医时,各地医院发展都正面临重重困难和矛盾。投入严重不足与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计划经济影响遗留下的机制、观念落后,等、靠、要的思想突出的矛盾;医院底子薄,从人才、设备到收入分配机制都不甚合理,职工缺乏工作动力。
“大改小问题,小改大问题,不改面临全是问题。”深入调研后,他立即召开院班子会议,誓言突破瓶颈,闯出新路。德医全面改革随之启动。院班子相继提出了“五年大变,十年大成”、“二次创业,寻求医院发展的‘蓝色海洋’”、“组织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生产力”等战略构想。
而在诸多改革创新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实行绩效分配”尤为关键。2005年,德医引入全成本核算,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2006年3月,开始运用“平衡计分卡”对科室进行全成本核算,实现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按工作岗位性质、技术难度、风险程度与质量等业绩为主要依据,分配向临床一线、向高风险和复杂岗位倾斜,从而营造了“尊重、激励、竞争”的环境,建立了一套符合医院实际的、科学的、动态的绩效考核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收益评价、病人评价、内部医疗流程评价、学习与成长评价四个维度全面考核科室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帮助医院管理者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到各层级。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单位,肩负救死扶伤和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通过平衡计分卡多维度的评价,把医院和临床科室的关注点从单纯关注经济利益上升到抓医疗质量、关注患者利益、关注员工职业生涯与学习成长,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模式由经验模式转变为循证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由生理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模式转变为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带来整体医疗行为的转变。
通过一系列创新改革,德阳市人民医院不仅全面完成卫生工作任务,同时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2010年总资产6.47亿元,比2005年增加1.11亿元,增幅118.58%。每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群众说,“到了德医,医生护士认真负责,看病很放心。”
引擎轰鸣 人才推动医改试点
    “再好的设备,再过硬的环境,手术终归还是要人做,病情终归要医生来诊断。”在赵鲁平看来,医院创新医改,跨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因素。实际上,赵鲁平本人正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华西医院院长助理的位置来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担任党委书记、院长。
上任伊始,赵鲁平便推出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首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之先河,以中层干部竞聘、全员聘用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为纲;以引进国内外人才、年薪制、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为辅,打破“大锅饭”的制约。
——创新应用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与知名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合作,实现了区域性与跨区性的整合医疗体制,实现了“德阳有华西,华西在德阳”,让老百姓在德阳就能享受到华西和第三军医大学专家们的服务,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院这一超前的举措与目前新医改精神不谋而合。
近年来,德医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不断引进各种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学习人才、赶超人才的氛围。眼科主任唐晨2006年9月份作为人才引进刚到德医时,非常失望,一天门诊只有三、四个病人,整个科室住院病人只有7名,还没有医护人员多。呆了一个月,唐晨想离开德医。在得知唐晨的想法后,赵鲁平带领院领导班子,登门拜访,和他详细摆谈交流。当天适逢中秋节,所有班子成员都没有回家吃饭,而陪唐晨一家过节。“当时的场景,现在想起都很感动,赵院长还和我父母拉了半天家常,我充分感到一种被尊重,被重视。”如今,德医的眼科在唐晨等带领下,已经从当年的“豆芽”科室发展成了主力科室,日门诊量达到200人次。
德医不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充实、壮大人才队伍,提出了“人员英才化,学科项目化,医院学院化”的“三化”发展战略,让优秀的医生、护士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者,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让科室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点,学科找项目,项目带学科;让医院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基地。
目前医院的博士研究生达到10名,硕士95名,学科带头人11名,四川省重点甲级专科2个,市重点专科3个,优势学科8个,高级职称人员由7年前的78人增至156人,不仅数量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同时引进的人才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然显现。德医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地市级医院。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避免随意性,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去年3月,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相继在医院神经内科和妇产科开展。神经内科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等六大病种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神经内科主任王淳非常感慨地说,实施临床路径的好处在于医护人员必须按照卫生部规定的大致框架,细化了医生、护士每一天必做的工作,不再出现医生看病、护士护理时的个人行为,避免了过去的大检查、大处方、大治疗,真正为病人省去了不必要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与2009年同期比较,实施了临床路径的所有病种的平均住院日均降低,其中脑出血病人的平均住院日由15.3天降低到10.5天。
2010年5月5日,卫生部临床路径督导组专家来德医调研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认为该项工作领导重视、行动及时、全员参与、亮点纷呈,尤其对医院将临床路径与科研相结合、信息化管理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提出将在总结会上向全国其他医院介绍和推广。今年,神经内科还自创了两个新病种的临床路径,等待卫生部审验。
抓手得力 服务铸就群众满意
    “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走进门诊大楼,身着空姐制服的导医便会热情地接待前来看病的病员。患者就医前由导医引导挂号,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则用轮椅送其就诊治疗,雨天还为病人提供雨伞,这一类似于航空服务、备受各界好评的导医模式,已成为德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今年5月,海油内科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德医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提高,能满足更多病人的就医需求。然而,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管理者看来,医院服务水平的高低比硬件条件更重要,甚至超过医疗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快速提高服务水平,才能给老百姓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医改的成果。
为给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场所,德医始终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率先推行门诊“一站式”服务,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区域的服务进行统一整合,极大优化了服务流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检验管理系统(LIS)和门诊排号LED数字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医生均使用方便快捷的电子处方,检查检验结果网络传输,实现看病一卡通,提高了医院信息化水平;电子系统显示排队顺序,加速了业务流程再造,进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
畅通门诊就医流程,提升门诊管理水平。近两年来,随着德阳灾后重建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德医”品牌的认可,该院门诊量日均人次不断攀升并一度达到4500余人次,远远超出门诊大楼建设初期规划的日均2000人次的运营能力。针对日益激增的门诊量和随之而来的医疗隐患,医院领导未雨绸缪,深入门诊一线调研,对症下药,积极部署相关工作,研究提升门诊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应对之策,畅通门诊管理流程,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更人性化的服务。
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护理部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三个重点环节,全面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护理管理水平。ICU病房是优质基础护理服务示范岗,科室推行人性化的亲情服务,用温暖和爱心减少危重病人及家属因病痛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南苑综合病房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岗,重视人文关怀,开展亲情式、人性化、全程化的优质服务;健康体检中心完成了省内首家健康体检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了体检数据自动化传输,健康处方则实现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4月12日下午,当几天前出院的张金垣老人再次见到大内科主任文书银时,他紧紧握着文主任的手久久不放,声音哽咽地说,“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作为一个德阳人,为德阳有德医而感到自豪!”德医挽救了张老的生命,他先后在3个科室接受治疗,无一例外地得到了精心处置,悉心照料。出院后,老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面锦旗,好好感谢德医的救命之恩。他在锦旗上写道:医术高明见奇效,医德高尚口碑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院派专人到随机抽查的部分出院病人家中走访慰问,倾听病人心声,收集病人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到一处都紧紧围绕着病人对医院住院环境、医生的技术、护士的服务态度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意见收集。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在医患矛盾紧张的当下,不得不说是德医创造的又一奇迹。
内核发力 文化凝聚高昂斗志
    现在,经过德阳市泰山路的市民们,都会不由自主为德医海油内科大楼上那8个神采奕奕的大字所吸引——“医术仁心,关爱生命”。尤其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饱含了德医厚重文化的这8个大字,透射出绿色光芒,更加充满生机。
3年前,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在这幢崭新的大楼根基上,德医人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壮歌,创造了全省四个“第一”:第一时间收治伤员数量最多、重伤员最多的医院!第一家组织专家全市联合查房,防止院感暴发的医院!第一家实施有组织有规模转运伤员的医院!第一家实施“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员、集中救治”的医院!
在这里,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无限的深情和殷切的希望——“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我们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你们做的事情,你们的医疗道德,是非常崇高的!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路上能够走得更好,能够把我们德阳医院办得更好!这个地方应该成为人民最信任而且最需要的地方!”
“医术仁心,关爱生命”的内涵伴随着大楼的拔起,愈加丰满、立体。
“我们一直牢记嘱托——‘办人民最信任、最满意的医院’,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植入医院文化,实现更科学、合理、稳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赵鲁平说,把抗震救灾的精神和医院文化融为一体,提炼出的“医术仁心,关爱生命”的核心办院理念,不仅是医院之前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今后继续深入推进医改和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未来几年成德绵高速复线、铁路客运专线都将相继投入使用,交通便捷,成德绵同城化加快,带来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主动迎接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已迫在眉睫!
而未来这几年,又将是德医发展至关重要的阶段。医院将向医学平台先进,专科特色鲜明,医疗质量规范,科教成绩显著,医院管理科学,行业服务优质,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现代化大型医院迈进,努力实现“享誉四川,名望西南”一流三甲医院的奋斗目标。
“在任何困难面前,精神和文化往往决定着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创造力和未来发展的空间。”赵鲁平相信,通过强大的医院文化凝聚力,全院上下职工定能团结一心,激昂斗志,克服困难,以美好蓝图的感召和“十年大成”胜利的号角,鼓舞大家放宽眼界,以“人文化、规范化、学院化”为要求,树立忧患意识,破除自满情绪,高位求进,不断创新与突破。真正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不断升华“医术仁心,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大力弘扬高尚医德,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争创人民满意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