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庭院附近什么学校:巴西如何实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53:14
导语: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14日在三亚举行。近年来"金砖四国"几乎成为全球低迷经济的发动机,而其中的巴西,从长期贫困的拉美地区脱颖而出,稳定的经济增长、日渐缩小的贫富差距以及率先脱离经济危机的出色表现,一时间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焦点,而这一切,究竟如何造就?[详细]
 

没有欧亚大陆的喧嚣与动荡,没有非洲轰轰烈的民族-民主运动,更比不上穆斯林世界靠着石油坐地生财的暴富转型,整个20世纪中,除了印在T恤上的格瓦拉、向美国"放话"的卡斯特罗、更像娱乐明星的贝隆夫人和频频曝出雷人言语的查韦斯,以西语和葡语为主的拉美国家似乎长期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糟糕的经济、频繁掌权的军人政体,偶尔爆发的局部战争冲突,南美洲,乃至整个美国以南的拉美,在经济和政治上和北美两国几乎成了一块硬币的两面——北美主流,拉美非主流,甚至是不入流。

10%的富人曾垄断68%的财富,如今基尼系数已连续11年下降
而作为拉美世界的第一大国,直到90年代中期前,巴西的经济发展速率几乎可以和该国的泳装布料相提并论,每次经济危机都无法自拔;1964-1985年期间,没完没了的军人专制政权,10%的富人垄断了68%的财富....随着2002年著名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指导的《上帝之城》在全球上映,国际世界对巴西的刻板印象无以复加:鳞次节比的贫民窟就像雀斑一样镶嵌在巴西大都市内部的被舍弃地带,大量被舍弃的人群游荡在这个国度的边缘。除了足球和桑巴狂欢,巴西在似乎从来都不被视为一个崛起的大国。
而从2003年起,巴西却有2000多万人摆脱了贫穷进入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比例从2004年的42%升至目前的52%;而且中产阶层的收入仍在不断上升。赤贫人数在卢拉首个任期减少27.7%,巴西已经连续11年取得了基尼系数持续下降的骄人成绩,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持续得到缓解,社会财富分配更趋合理,中低阶层的劳动收入持续得到提高。[详细]
2003年巴西负债曾为世界第一,2010年不但成为债权国还率先走出经济危机
200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截止到2002年12月底,巴西的负债总额达226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7%,而也就是在同一年,阿根廷和墨西哥负债规模也分别居世界第四第五。当年上台的卢拉更是一再向媒体表示,"2003年将是艰难的一年。"
而到了2010年,巴西不仅把负债占GDP比例降到了40%一下,巴西还一举从负债国变成债权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大股东国之一。经济危机后巴西虽未幸免,但其"后进先出"的表现也让老牌严肃刊物《经济学人》在2009年以"巴西腾飞"为题作为封面报道,5%的经济增长速率也让怀疑论者纷纷闭上了嘴。国际著名金融分析机构高盛更是调高对巴西的经济预期,认为在2050年,巴西在经济上将超越英德等国。[详细]
航天、核能与制药等行业居于世界领先,巴西已有拉美“带头大哥”之势
在很多新兴国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而陷入"粮食安全"问题之时,巴西却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粮仓"的地位,一些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失效而沦为世界打工仔时,巴西的科技却比肩世界诸强,在航天、通讯、核电、半导体、软件及制药业进步神速,有些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石油蕴藏量丰富的拉美,最能赚钱的并不是耳熟能详的石油巨头,而是名不经传的巴西石油公司;而另一家著名的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则掌控着世界半壁铁矿石市场。
2010年,巴西在经济上比肩中印等国,进入"金砖俱乐部"。著名旅美阿根廷学者,拉美观察人士安德鲁斯·奥本哈梅尔(Andrés Oppenheimer)在《新大陆的战国格局》中认为,巴西在未来将会像中国之于亚洲一样带动拉美地区。《时代周刊》更是在2010年评选百大年度人物时,也不忘借巴西前总统卢拉来揶揄美国政府,09年以来,巴西继中国和印度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观察人士的注意。[详细]
 
1/5的政府预算被砍,采用新货币,1年内2500%的通货膨胀率降至45%
脱离军政府后的巴西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却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淖,198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38%,而其后的五年推出了三种货币,但是全部宣告作废。到了1993年,通胀率达到2500%,货币信用破产。弗朗哥总统在七个月内换掉了三任财长后,走马上任后的卡多佐却改变了巴西经济的未来。在谈及当年改革时,卡多佐认为,巴西通膨的根本原因很简单:政府花的比赚的多。当预算年年出现巨大赤字,政府靠印更多钞票来弥补差额。大量现金背后却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来支撑,货币严重贬值。
看清形势的卡多佐很快通过发行新货币、砍掉五分之一政府预算的手段着手解决通胀。当时看似有些一厢情愿的计划却收效巨大,一年后通胀率跌至45%,同年七月,竟然降到了只剩下2%。通膨的戏剧性中止,提高了穷人的实质所得,创造出经济成长的坚实基础,使巴西安然度过了开发中国家备受折磨的金融危机(克林顿语)。
卢拉政府推行"零饥饿计划",1/4人口拿到国家补助
早在10多年前,卡多佐担任总统期间,巴西就开始推行一项名为"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反贫政策。这项计划是利用资金的转移支付手段来帮助贫困人群,达到在短期内减少贫困的目的。该计划鼓励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下一代投资,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所以主要涉及教育和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到2008年,前总统卢拉提出了著名的"零饥饿计划",巴西每个贫困家庭每月得到政府22雷亚尔至200雷亚尔(40-360美金)不等的生活补贴。到了2009年,鉴于CPI等因素,巴西政府决定提高10%的"家庭补助金"发放额度。据统计,2009年"家庭补助金金"计划的开支从上年109亿雷亚尔增加到125.54亿雷亚尔,增长了大约13.8%,享受这一计划的家庭新增约130万户,受益家庭总数增加到1240万户,约占总人口的1/4。
而根据巴西劳动和社会研究所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4年至2008年,巴西贫困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3.2%下降到22.9%。 04年,最贫穷人口得到的财政转移所得占其全部收入的10%,但是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8%。[详细]
行政干预退出国企让淡水河谷等国企崛起,民企JBS成为世界最大肉制品生产商
但上台后的卢拉却用更加彻底的市场化不仅消除了投资者的顾虑,在他主政期间,巴西行政力量也全面退出国企,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矿业巨头淡水河谷(Vale),以及飞机制造商安博威(Embraer)先后成立独立董事,并逐渐成长为世界级巨头。民营经济方面,像钢铁制造商盖尔道(Gerdau),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商的JBS也不断涌现出来。外国投资者信心十足,换来了在20年5倍的出口增长,使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11%增长到2009年的18%。[详细]
 
地方政府参与国家预算编制,参与性预算让90年代巴西税收翻三番
虽然作为联邦制国家,巴西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其中央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控制力一直较强,州的自治权则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巴西政治发展直接左右经济发展,对应于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种植园经济、进口替代工业化和自由化改革阶段,整个20世纪,专制与民主的交替演进是巴西政治发展的一大特点。于是90年代的政府改革被称为再民主化改革。
目前巴西各州及地方政府自治权在逐渐放宽。由于巴西政府对税收采取联邦、州、市分级管理,税收的优惠和减免只能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此外,巴西的参与性预算编制方面的经验,目前已成为最著名的地方政府举措之一。参与性预算进程是巴西各城市发展自己的群众参与机构的权利的结果,其中以拥有130万人口的阿雷格里港市最出名。地方政府参与国家预算编制的推广和深化,令90年代巴西税收翻了三番。[详细]
"有钱就要给人民,才会有更多的选票"
"有钱就要给人民,才会有更多的选票"——2009年经济学家陈志武在访问巴西时,向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问及如果设想他是总统,并且有180亿美元,是将钱花在修建路,还是给每个巴西人发100美元后,出租司机随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虽然部分解释了巴西基建缓慢的现实,但如果没有民主制度,争取更多的选票就不是政府考虑的一部分,在只对权力负责,而不对选民负责的态势下,在大型基建项目和房产上投资,将是提高GDP考核的最快途径。[详细]
"济贫"但不"杀富",富人也没有感到不安全
2002年,卢拉当选巴西第40任总统前夕,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却发出警告,如果卢拉当选,巴西将面临阿根廷那样的金融崩溃局面。大选初期,巴西股市一度缩水60%。这一切还得从卢拉早年的左翼身份说起,曾今三次竞选总统的卢拉和知识分子气质的前总统卡多佐气质相差甚远,他早年还曾是巴西左翼运动的著名人物,本人对于美式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厌恶以及左翼政党代言人的身份,一度让投资者担心他上台后将采用"杀富济贫"的手段使巴西成为第二个古巴或委内瑞拉。
但事实证明,卢拉并没有站到市场经济的对立面。他虽然也在经济危机时才用行政手段,但却信奉市场经济,认为国家作用的扩大只是暂时的,而巴西的中产阶级力量在四年内只增不减;庞大的中产阶层带来了巨大的消费能力,从厨具、汽车到房产,巴西国内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繁荣景象。无论穷人富人都信任卢拉,2010年,他更是以87%的高支持率结束连任,也成为了近30年来巴西最受欢迎的总统。 [详细]

民主转型前的巴西经济也一直处于危机中,经过两届政府民主转型,法治市场取代了权贵市场后,经济改革才显现出巨大能量。 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卢拉政府,缔造了一个中产崛起的巴西,社会逐步走向公平。